欢迎访问华夏田氏网,传承田氏文化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田氏家谱共享数据库】
    站点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栏目 - 田氏族谱
     
    三明市田姓姓氏志
    作者:田氏网   访问量:11700    添加时间:2008-1-13 16:58:11
     

                        第一节 源流

        一.渊源

        田姓源出有三:

       (一)出自妫姓,妫满之后,为陈氏所改。
        据《古今姓氏书辨证》、《史记•田完世家》等书载:齐桓公封妫完于田地,其后子孙以地为氏,称田姓。
        相传帝舜当天子之前,帝尧把两个女儿嫁给了他,让他们在妫汭河边居住,他们的子孙故姓妫。周武王灭周后,封帝舜的后裔妫满(为帝舜之子商均的第32代孙)为陈侯,史称胡公满、陈胡公。春秋时,陈桓公去世后,他的弟弟杀死太子免,自立为陈历公。后来,太子免的两个弟弟为兄报仇,趁陈历公去蔡国时把他杀了,兄弟二人相继为国君,就是陈庄公和陈宣公。陈宣公晚年时杀太子御寇,立宠姬所生的儿子为太子。陈历公的儿子陈完(妫满的第10代孙)与御寇的交情很好,御寇被杀后他怕被株连,逃到齐国。齐桓公把他封于田地。陈完的后裔以采地为氏,改称田氏。周灵王泄心二十七年(公元前545年),田完的第四世孙田桓子与鲍氏、栾氏、高氏合力消灭当国的庆氏。之后田氏、鲍氏灭栾、高二氏。田桓子为了取得齐国公族和国人的支持,“凡公子、公孙之无禄者,私分之邑”,“之贫均孤寡者,私与之粟”。周敬王匄三十一年(公元前489年)齐景公死后,齐国公族国、高二氏立公子荼为国君。田桓子的儿子田乞逐国、高二氏,另立公子阳生为国君,自己为相。从此,田氏世代为相,掌握齐国的国政。周敬王匄三十九年,田乞的儿子田常杀齐简公与诸位齐国公族,另立齐平公为国君,进一步把持政权,又以“修公行赏”,争取民心。田常之子田盘又把田氏族人派到齐国各邑任大夫,把地方政权也控制在手。周安王骄十一年(公元前391年),田盘之孙田和为相时,废齐康公。周安王骄十六年,田和自立为国君,把齐康公逐于临海的海岛上,“食一城,以奉其先祀”。同年,周王室正式册封田和为侯。后来,唯一的食邑也被田和收回,齐康公只好在钭坡上挖洞为灶。周安王骄二十三年,齐康公死,姜姓齐国绝祀。田氏仍以“齐”作为国号,史称“田齐”。

        (二)为黄姓所改。
        明建文年间(1399-1402年),黄子澄辅佐明惠帝,计策削籓。朱元璋第四子、被封为籓镇北平的燕王朱棣起兵“靖难”。经过三年的征战,朱棣攻破京师,黄子澄被俘获,不屈而死。黄子澄的儿子黄子经为避祸改为田终,迁居今湖北省咸宁一带,其后世子孙以田为姓。

        (三)少数民族中有田姓。
        1.金时,女真人阿不哈氏,汉姓为田。
        2.清时贵州思南府土司姓田,为白族。
        3.苗、瑶、彝、土家、回、蒙、藏、满、朝鲜等少数民族均有田姓。
      
        汉族田姓尊田完为得姓始祖。齐国原是周王朝开国功臣姜尚(姜太公)的封国,都城设在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疆域最初只在今山东北部,东与纪、莱,西南与鲁,北与燕、卫为临。齐恒公时,用管仲为相,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改革军制,一举兼并了纪、谭、遂、莱等30几个诸侯国,疆土扩大至东到大海,南到泰、沂山区北麓,西到今黄河、运河,北到冀鲁交界一带,控制着整个山东半岛,成为东方最富裕最强大的诸侯国。春秋末,田乞为齐国相国始,田氏世代为相,一直把持着齐国的国政。田氏一直以山东临淄为中心向周边地区扩衍。春秋周敬王匄四十四年(公元前476年),田常自行割取由安平(今山东青州)至琅琊(今山东临沂)的齐地为自己的封地,比齐国国君的封地还大。田氏的势力范围不仅几乎涵盖山东全境,还扩至今山西、河南、北京、湖北等地。战国时,田子方做魏文侯的老师,一次子方在路上遇到太子,太子急忙下车拜见子方,子方不还礼。太子问道:“是富贵的人可以骄傲?还是贫贱的人可以骄傲呢?”子方答道:“只有贫贱的才能骄傲!诸侯骄傲,就要失去他的国;大夫骄傲就要失去他的家;贫贱的人如果自己的行为不合当官的心,说话当官的也不听,就到别的国家去,像丢掉破鞋子一样。富贵的人怎么能和他们一样呢?”田氏后裔便以“贫骄”作为堂号。
        战国晚期,齐国仍保持着强盛的地位。周赧王延三十一年(公元前284年),燕国以乐毅为上将军,合燕、秦、韩、赵、魏攻齐,攻入临淄,连下七十余城。周赧王延三十六年,田单组织反攻,用“火牛阵”大败燕军,齐国虽然收复失地,元气已大伤,再也无力与秦国抗衡。秦始皇赢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灭韩、魏、楚、燕、赵后,使将军王贲从燕地南攻齐国,俘虏齐王建,齐国灭亡。齐王田建被迁于共(今河南省辉县),其他田姓开始向西、北之地逃难。
        秦末,陈胜吴广起义。原齐国贵族、狄县(今山东高青东南)人田横(?-公元前202年)也随从兄田儋、田荣举事反秦,重建齐国。楚汉战争中,田横自立为齐王。不久,为汉军所破,投奔彭越。西汉建立,不肯称臣于汉,率徒众500余人逃亡海州东海县(今即墨境),避居岛中。刘邦知田横兄弟治齐多年,齐地贤者多归附之,为除后患诏令赦田横罪而行招抚。田横被迫偕门客二人赴洛阳,于途中自杀。留居海岛的500多人闻悉田横死讯,亦全部自杀。因此,这个岛被名为“田横岛”。
        汉高祖刘邦采纳娄敬的进言,强迁关东豪族于关中的阳陵(今陕西省咸阳东北),田氏也在强迁之列。田氏后来发展为京兆一带的名门望族。汉景帝王皇后同母的弟弟田蚡(?-公元前131年)就是出自京兆田氏。两汉时,田氏又向北平(今河北、天津一带)迁徙。所以,北平也成了田氏的一个重要郡望地。大部分的齐国田王室后裔被迁徙到现在的湖北房县一带定居。传说,因当时被迁徙的齐国田姓贵族太多,于是刘邦下令把田姓改掉,以数字区别,分为“第一”氏,“第二”氏一直到“第八”氏。现在国内不多见的“第五”氏就是这么来的。 
        两晋至南北朝时,由于战乱,社会动荡,田姓也和其他姓氏的族人一样避乱南迁,徙至长江中下游一带,以至山西太原、宁夏固原、天津等地。
        隋代,京兆田氏流传这样一个动人的故事:田氏受姓始祖田完的第二十八世孙田真、田庆、田广3兄弟思欲分家,堂前有一棵茂盛的紫荆树是夜“顿悴”,他们为之所动,“遂歇不议分,紫荆复茂如故。”上犹《田氏族谱•世系源流考》(清同治七年作)记载这个故事:“而其事为人所叹奇之事,莫如真、庆、广庭前紫荆之瑞兆。真、庆、广兄弟三人,分财极公,议将庭前紫荆劈为三分,品搭均分,是夜紫荆顿悴。晓而叹曰:树木同株,闻砍即悴,可以人而不如植物乎?遂歇不议分,紫荆复茂如故。此田氏所以又有紫荆之号也。”《续齐谐》等书也有同样记载。从此,田姓门榜以“紫荆传芳”或“荆花荣茂”来称颂这段佳话。故京兆田氏以“紫荆”堂号,记念先祖。
        唐代宗时,有田承嗣被封为雁门郡王。田承嗣(705-779年),唐节度使,平州卢龙(今属河北)人,初为安禄山的部将。安、史先后作乱,他并为前导,两次进攻洛阳。后来,田承嗣降唐;代宗命他分帅河北,累官大雄军节度使,封雁门郡王。田承嗣的后裔落籍雁门,以雁门郡望地,尊田承嗣为开基始祖。至唐代,田氏族人已扩衍至河南、河北、山西、山东、安徽等地,其郡望地有信都(今属河北)、范阳(今属河北)、颖川(今属河南)、汝阴(今属安徽)、并州(今属山西)、易州(今属河北)、汾州(今属山西)、衮州(今属山东)等。
        至宋代,田姓族人一方面在中原继续扩衍,如田瑜开基河南寿安(今河南宜阳)、田令芳开基颍川汝阴(今河南阜阳)。另一方面大批田氏族人渡江南下,如宋景炎元年,田汝源(字世本),由明经贡举授上虞需学教谥,举家迁居浙江上虞永丰乡,为浙江上虞永丰乡田氏开基始祖。而且,相当一部分田氏族人进入福建、广东等地。如田希圣入闽,为闽、粤两地田氏始祖。据有关族谱载,田希圣原居浙江杭州,其第四世孙田衍,移居福建宁化。田衍的裔孙田滋茅徙居福建长丁;田芝英迁徙至广东兴宁。宋末时,田滋茅的儿子田松岗又迁居广东海阳,后徙至达埔,为广东大埔田氏开基始祖。大埔田氏传至田文长时,兄弟五人俱移广东程乡(今梅县);其中田文长的次子田法聪、第三子田法盛移居广东惠来。
        从清代始,闽、粤田姓族人陆续迁至台湾,进而移居海外者。如,清乾隆八年(1743年),福建田姓族人下海渡台至苗栗定居,其后裔分衍于台北、台南、台中、苗栗、新竹、南投、嘉义、澎湖岛内诸地。如今,田姓已繁衍成为台湾第77位大姓。
        如今,田姓在全国分布广泛,主要郡望地有:“雁门”、“京兆”、“河南”、“北平”、“平凉”、“太原”、“天水”等,主要堂号有:“贫骄”、“凤翔”、“紫荆”、“凤鸣”等;而且人口也众多,在中国姓氏人口中排行第58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38%;以河南、四川、山东、河北4省最多,约占全国汉族田姓人口的43%。

        二.入明与定居

        唐开元二年(714年),郡望雁门的田本盛从河南固始迁徙至大田梅岭(今大田梅林),为大田田姓开基始祖。(大田梅林《田氏族谱》)田本盛(772-850年),字开先,为唐魏博节度使田季安的儿子,官授节度使承德郎。据《资治通鉴》第二百三十八卷载:唐元和七年(812年) “八月,戊戌(十二日),魏博节度使田季安去世。初,季安娶州刺史元谊女,生子怀谏,为节度副使。牙内兵马使田兴,庭之子也,有勇力,颇读书,性恭逊。季安淫虐,兴数规谏,军中赖之。季安以为收众心,出为临清镇将,将欲杀之。兴阳为风痹,灸灼满身,乃得免。季安病风,杀戮无度,军政废乱,夫人元氏召诸将立怀谏为副大使,知军务,时年十一;迁季安于别寝,月余而薨。召田兴为步射都知兵马使。”由于,田怀谏幼稚弱小,军中政事完全由家中的仆从蒋士则决断。蒋士则屡次凭着个人的爱憎调动诸将,引起军中将士的不满,发生内乱。于是,田本盛带着家眷与乐从德同奔闽地。途经大田梅岭时,见此地“土肥、水美、林茂、景佳”,便卜居此地。梅岭成为田氏入闽的祖居地之一;“梅岭”有3个乡村都姓田。
        约明弘治末年,大田田本盛的第二十六世孙田濡从大田梅岭迁居尤溪县城内金鱼井,繁衍尤溪田氏一族。 

        明朝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正顺祠第三十代(田完第82代)孙——田有良从大田梅岭迁居尤溪县麻洋。田有良为麻洋厝美坊田氏开基始祖。麻洋村。

        三.迁移

                          第二节 分布

        三明市有田姓人口7214人,在姓氏人口中列第37位,占全市总人口的0.27%。三明市田姓人口集中在大田县、尤溪县两县。其中,大田县有田姓人口5304人,占全市田姓人口总数的73.52%;尤溪县有田姓人口1200人,占全市田姓人口总数的16.63%。其余依次为:永安市(237人)、三明市区(212人)、沙县(127人)、泰宁县(35人)、明溪县(29人)、宁化(20人)、建宁县(19人)、清流县(19人)、将乐县(12人)。

        一.三明市区
        三明市区有田姓人口212人,占市区总人口的0.07%。其主要分布于:

        二.明溪县
        明溪县田姓人口仅29人,占全县总人口的0.03%。

        三.永安市
        永安市有田姓人口237人,占永安市总人口的0.07%。其主要分布于:

        四.清流县
        清流县田姓人口仅19人,占全县总人口的0.01%。

        五.宁化县
        宁化县有田姓人口20人,占全县总人口的0.006%。

        六.大田县
        大田县有田姓人口5304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45%。其主要分布于:

        七.尤溪县
        尤溪县有田姓人口1200人,占全县总人口的0.29%。其主要分布于:

        八.沙县
        沙县有田姓人口127人,占全县总人口的0.05%。其主要分布于:

        九.将乐县
        将乐县有田姓人口12人,占全县总人口的0.007%。

        十.泰宁县
        泰宁县有田姓人口35人,占全县总人口的0.03%。

        十一.建宁县
        建宁县有田姓人口19人,占全县总人口的0.013%。

                          第三节 谱牒

        一.宋及宋以前

        二.明清及民国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

                          第四节 文物

        一.祠庙

        大田梅林田氏正顺祠

        大田梅林田氏正顺祠始建唐大中十年(856年),即左参知事兼枢密院副使田奎逝世后,朝廷加封他为正顺明王徽号,特立祠供祀。万历十九年(1591年)田一俊病逝于京城后,著名书画家董其昌主动向朝廷告假,“走数千里,护其丧归葬”。他为正顺祠题写对联:“现雁塔于雁郡,腾元发甲,堂堂挂列进士额;盖大田之大宗,荐藻献频,处处推崇尚书家。”明万历八年状元、吏部左侍郎罗万化和礼部尚书杨思齐为正顺祠题赠对联:“第一等人品第一等文章,伟哉,代霭金门科名不愧叔联侄;几千年事功几千年德泽,允矣,家传玉堞似续攸隆子若孙。”明户部左侍郎沈一贯和知府谢兴思为正顺祠题赠对联:“梅山形胜鱼双地;剑水人文第一家。”   1999年,正顺祠复建,现为“福建文化名祠”。

        二.墓葬

        田顼墓
        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七月,田顼病逝,葬于尤溪县联合乡吉木村村部对面山。1958年,尤溪进行文物普查时,发现该墓。因该墓早年被毁,墓葬情况不详。普查人员征集到一块长60厘米,宽26厘米的墓志铭。该墓志铭为明南京吏部尚书王用宾撰文,翰林院掌院事兼侍读学士太和门人张居正篆额,现珍藏于县博物馆。

        田一俊墓
        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左侍郎教习庶吉士田一俊逝世后归葬在大田县城东门外杨树林,有御赐碑亭(已被拆除)。

        田琯父母合葬墓
        中宪大夫田琯父母合葬墓在大田上京镇梅林村。

        田琯墓
        明万历三十四年,田琯逝世后葬于大田县城北门外桃糗坪。

        三.其他

                          第五节 人物

        一.古代

        田奎
        田奎(804-856年),字文魁,大田田氏开基始祖田本盛的第五子(称五公),唐宝历二年(826年)进士,翌年授昌平令,大和五年(831年)任监察御史兼河南采访使,大中四年(850年)升左参知事兼枢密院副使。他卒于大中十年,朝廷加封他为正顺明王徽号,立祠供祀。

        田顼
        田顼(1496-1562年),梅岭田氏田本盛的第二十七世孙,字希古,号柜山,梅波公——田濡的次子。约在明弘治末年,田濡举家迁居尤溪县城内,居住在金鱼井。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田顼以“文崇先汉,诗类晚唐”的杰出才华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嘉靖七年(1528年),田顼出任户部主事,奉命办理九江税务。嘉靖十四年,田顼以礼部员外郎出任湖南佥事,“奉敕视学政”。他重视教育,创办濂溪书院,为朝廷培养和选拔人才。据说嘉靖十五年,彪炳史册的首辅张居正那年只有12岁,他到荆州府投考。荆州知府李士翱十分喜欢张居正,把他推存给田顼。田顼把张居正招来面试,试题是“南郡奇童赋”。张居正很快地交了卷。田顼与李士翱都惊异不已,把张居正补为府学生(见朱东润《张居正大传》)。嘉靖十七年,田顼迁任贵州按察司副使,仍督湖广学政。田顼主持学政,注重评文察德,培养和发现人才。嘉靖十八年,他主持兴修“二程书院”,并且在书院推崇“二程( 程颢、程颐)”的治学精神。此后,黄陂学风日浓,仰慕“二程”的学子经常前往拜谒和聆听讲学。田顼虽然在外为官多年,但他仍然十分关心桑梓文化教育。他回家探亲时,接受知县李文兖之聘,纂修《尤溪县志》七卷。不久,田顼以母亲年老需要侍候为由,辞职还乡。田顼告归后,朝廷曾派嘉靖八年会试第一的唐顺之前往请其再出。唐顺之与田顼同游武夷山。唐顺之赠联:“百年吾道幸未泯,犹忆楚邦山斗;卅载诏书征不就,长留洛水名标。”田顼作答:“四十已明农,甘心篙与蓬。谁知金马客,来访白头翁。草舍燃光里,岭梅雪夜中。颓颜倚玉树,相对一枝红。”嘉靖四十一年七月,田顼病逝,葬于尤溪县联合乡吉木村。田顼著有《太素集》2卷和《重修惠祠记》、《拓凤祠》、《更立三铺记》等诗文。

        田琯
        田琯(1533-1606年),梅岭田氏田本盛的第二十七世孙,字希玉,号竹山,明隆庆五年(1571年)进士,被授予江苏吴县知县。万历二年(1574年),田琯调任浙江新昌县知县。田琯一到任,便体察民情,整顿吏治,革除时弊,使新昌民风焕然一新。孝行砩是新昌县最为重要的历史水利灌溉工程。据新昌县有关志书记载,孝行砩位于新昌县城东门外汉山脚,始建于南宋绍兴十二年(1142年),可以引新昌江水经石演、张家庄至三溪砩,渠长5000余米,灌溉农田可达万亩以上。明代多次毁、修,因分水不均,管理不力,以致严重损毁,使灌区不断缩小,许多农田因此荒芜。田琯了解到孝行砩年久失修、严重影响当地的农业生产发展后,立即组织修建。据《钱塘江志•孝行砩》载:“万历五年,新昌知县田琯募工重修,并捐俸置田10亩,供作管理岁修之用,使灌区农田悉成膏腴之地。”田琯为了保证水利灌溉工程的长期有效合理应用,他首先从根本上着手,制定均水法,革除“小民修渠,势家得水”之弊,保障了大多数民众的利益。他还捐出自己的部分奉禄购置10亩田作为“浚渠费”,使孝行砩有了正常的维修养护的经费。万历七年,田琯为振兴新昌文教,组织编纂《新昌县志》。他特聘“淹贯经史,为文直抉理奥,声名重一时”的著名学者吕继儒参加编修邑志,修成“世称良史”的《新昌县志》十三卷。田琯调离新昌时,新昌百姓感激田琯为他们所作的好事,特在城中为田琯画像立祠。万历十九年,田琯出任江西南康知府,不久又调任云南兵备副使。他统管贵州普安、四川东川一带兵备,整饬曲靖、寻甸、马龙、沾益等州县兵马。由于田琯为人刚正不阿,不肯依附权贵,因此得罪了一些达官贵族,被调任广西布政司参议,分守右江道。后又改任云南副使,分守洱海道。数十年来坎坷的官场使田琯十分厌倦,他决定辞职还乡,再举不就。万历三十四年,田琯卒于家中。朝廷诰封他为文林郎、承德郎、中宪大夫及中议大夫。田琯精通理学,著有《雷心赋注》、《地理直说》、《辩或意说》等书。田琯有6个儿子:一点、一得、一艺、一任、一匡、一宁。

        田一俊
        田一俊(1540-1591年),字德万,号钟峰,梅岭田氏田本盛的第二十八世孙,明隆庆二年(1568年)会试会元(第一名),授翰林院庶吉士。隆庆四年,田一俊任翰林院编修。田一俊为人刚正,敢于直言时弊,先后向朝廷上疏《回天变正人心疏》和《用财疏》等奏章,针对当时各级官吏奢侈浪费的现象,提出九点意见:一慎取用,二省浮费,三汰冗员,四惩赃吏,五核边费,六止侈糜,七清异教,八议钱币,九端好尚。希望朝廷“量民置官,量官受事”,“公天下之心,议而行之,行一年必有一年之积,行十年必有十年之积”。田一俊虽然在朝为官,但也十分关心家乡大田的经济、教育、民生问题,写有《大田县修学记》、《遗爱祠碑记》和《大田县新建尊经阁记》等文章。他曾为大田高峰寺题词:“赤松引禅寺,岩影空人心。”他为戴云山赋诗:“天下无山高戴云,低吟犹恐九天闻。炳霄此去不盈尺,尘世看来总绝群。七邑扶舆钟地脉,千年苞孕阐人文。丹梯认得登天路, 月窟平林桂子芬。”尤其是他向朝廷上疏《大田盐法议》,获得朝廷恩准,解决了故里吃盐难的问题。同时,田一俊以道德文章名世,他和广平的郭鹤峰、文江的廖盘峰以文章气节相砥砺,被称为“闽中田阳三峰才子”;又与田顼、田琯合称“梅岭三田”。明万历五年(1577年),朝廷关于“守制”问题发生争议。翰林院编修吴中行、翰林院检讨赵用贤等上疏要首辅张居正 “辞俸守制”。当时,神宗正倚重张居正。而张居正却以一些朝臣要他“辞俸守制”为由不上朝。无奈之下,神宗只好下令将吴中行等一班要张居正去职的官员廷杖惩处。翰林院的官员们一齐上疏救援,其中,措辞最为激烈的就是翰林院编修田一俊。据《明史•田一俊传》载:“一俊偕侍讲赵志皋、修撰沈懋学等疏救,格不入。乃会王锡爵等诣居正,陈大义。一俊词尤峻,居正心慊之。”坚持要张居正“辞俸守制”的官员都受到了惩处,田一俊“先行告归”,免除了处分。万历十年张居正病逝后,田一俊得以召回,官复原职。不久,田一俊入宫中纂修玉牒,任国子监祭酒(从四品),万历十七年任礼部右侍郎兼侍读学士(正三品),后转任左侍郎教习庶吉士(正三品),掌翰林院。万历十九年,田一俊病逝于京城。田一俊为官清廉,“禔身严苦,家无赢赀。”(《明史•田一俊传》)朝廷为了表彰他的功绩,诏赠他为礼部尚书,谥文洁先生。著名书画家董其昌主动向朝廷告假,“走数千里,护其丧归葬”。(《明史•董其昌传》)田一俊灵柩归葬于大田县城东门外杨树林,由福建布政使司分守建南道左参议吴嶙主持祭葬。田一俊著有《钟台集》十二卷等传世。

    相关评论  
    暂无评论

    登陆评论!


    上一条信息: 与田兴书(朱元璋)       

    下一条信息: 明星姓氏揭秘:成龙、田亮、郭晶晶




    图片新闻
    几张田氏家谱(族谱、宗谱)照片
    几张田氏家谱(族谱
    黔南田氏世系总图
    黔南田氏世系总图
    《田氏谱志·雁门紫荆卷》再版选登
    《田氏谱志·雁门紫
    田宗显系田氏宗室排列表(成都)
    田宗显系田氏宗室
    湖北黄冈蕲春县田桥青草坪村田氏宗谱
    湖北黄冈蕲春县田
    南京高淳《淳溪田氏宗谱》
    南京高淳《淳溪田
    热门信息
    ·  华夏田氏各地族谱班辈(部分)汇总
    ·  田氏家谱及字辈
    ·  陕西地区收藏的家谱目录
    ·  田姓-宗谱
    ·  田氏各地族谱字辈汇总~田云强2021.6
    ·  田氏族谱
    ·  几张田氏家谱(族谱、宗谱)照片
    ·  广东普宁市高埔镇大道营村及南营村开
    ·  山东菏泽巨野县紫荆堂田凌汉公支系《
    ·  广东普宁市高埔镇大道营村及南营村开




    Copyright @ 2019-2020 华夏田氏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田氏谱务垂询:13616327059 家运   点此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投稿邮箱:13206324978@163.com   田氏家族微信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13206324978          举报邮箱:mistertian@163.com 
     田氏网备案号:鲁ICP备15019233号
    田氏网微信公众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