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夏田氏网,传承田氏文化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田氏家谱共享数据库】
    站点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栏目 - 田氏才艺
     
    田世荣新作《幽默精神》首发连载(四)
    作者:田氏网   访问量:4821    添加时间:2019-1-12 22:58:26
     

     

    与田氏宗亲、天下朋友分享

     

        作者简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田世荣,幽默作家、童话作家、诗人、象棋事业推广公益人。2015年,其8万字中篇小说《大明棋王》发表于《今古传奇》三期头条,获湖北今古传奇杂志集团全国小说征文一等奖;2016年,其策划、主编、主撰之一的140万字史书《汶川特大地震安县抗震救灾志》,荣获四川省地方志成果一等奖;2017年,其策划、首席作家(亲自撰写上部前30余万字),率近20人作家、摄影家、画家团队,历时三年所著之80万字文史作品《大羌故事》上、下部,荣获四川省社会科学一等奖。

     

     

    幽默精神

     

     

    田世荣

     

        卷三

     

     

     

    创新精神

     

     

     

    人的成功,历史的进步,都是在创新中完成的。中国大学之多,教授之多,他国无比;然而,只有具有创新精神的教授,才是最优秀的教授;走在最前列的教授,才是教授中的大教授;普通的教授,只是对区县级以下的广大乡村与小城镇的普通人,才具有绝对优势,但那没有什么意义。中国那么多国家的研究机构,大企业的研究机构,那么多研究员,只有最具创新精神的研究员,才会研究出有益于这个时代的产品,获得利润,才会成功。在中国,估计至少有九千万古代诗词爱好者,但是不论他们写的古诗,还是填的词,多是陈词滥调,而且是反复重复的陈词滥调,没有新意,难以吸引人,所以他们注定会像茅草一样普通,自己相互在一个村、一个乡镇、一个小城间相互唱和,打发寂寞时光。

     

    创新的重要性,大点是空中的卫星飞船各种超级飞机,日常生活中体现在我们的手机上。全世界手机创新的速度之快,功能之多,已经不能用震惊表达,只能用佩服得无语表达。现在你出去哪里需要准备那么多包包,一个手机在手,就有了全世界:钱、娱乐、聊天交流、安排工作,等等等等,一切都摆平。自然了,全世界的人,都舍得在创新多功能的手机上花钱,创新给企业与研究机构带来的利润,是世界上最大头的利润,那不是用上千列火车拉的粮食贸易能够获得的。这些年,我简单算了算,已经换了十几个手机,可其他的人,已经有换了几十部上百部手机的人了。一部手机至少比一部电视贵,我们已经用了这么多手机,未来还不知道用多少手机,可是家里一台电视,连修带换件,至少可以用十五年到二十年。

     

    我搜集到一些创新成果的巅峰数据。这是截至2016年,世界各大学诺贝尔获得者的人数。

     

    1位:哈佛大学,151

     

    2位:哥伦比亚大学,101

     

    3位:剑桥大学,90

     

    4位:芝加哥大学,89

     

    5位:麻省理工程学院,83

     

    6位: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69

     

    7位:牛津大学,58

     

    8位:斯坦福大学,58

     

    9位:耶鲁大学,52

     

    10位:巴黎大学(法国)50

     

    11位:哥廷根大学 (德国)43

     

      第12位:康奈尔大学,43

     

      第13位:海德堡大学(德国)41

     

      第14位:柏林洪堡大学(德国)40

     

      第15位:普林斯顿大学,37

     

      第16位:约翰-霍普金斯大学,36

     

      第17位:慕尼黑大学(德国)35

     

      第18位:纽约大学,35

     

      第19位:加州理工程学院,33

     

      第20位:苏黎世联邦理工程学院(瑞士)31

     

      第21位:宾夕法尼亚大学,29

     

      第22位:伦敦大学学院,27

     

      第23位:曼彻斯特大学(英国)25

     

      第24位: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24

     

      第25位:洛克菲勒大学,24

     

      第26位:明尼苏达大学,23

     

      第27位: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22

     

      第28位:卡内基梅隆大学,21

     

      第29位:苏黎世大学(瑞士)21

     

      第30位: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20

     

      第31位:密歇根大学,20

     

      第32位:慕尼黑工业大学(德国)20

     

      第33位:弗莱堡大学(德国)19

     

      第34位: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19

     

      第35位:爱丁堡大学(英国)18

     

      第36位: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英国)17

     

      第37位:英国伦敦帝国学院(英国)16

     

      第38位:凯斯西储大学,16

     

      第39位:莱顿大学(荷兰)16

     

      第40位:维也纳大学(奥地利)15

     

      第41位:乌普萨拉大学(瑞典)15

     

      第42位: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15

     

      第43位:法兰克福大学(德国)14

     

      第44位:朱利叶斯-马克西米利安维尔茨堡大学(德国)14

     

      第45位: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法国)14

     

      第46位:哥本哈根大学(丹麦)13

     

      第47位:纽约市立大学,13

     

      第48位:伦敦大学国王学院 (英国)12

     

      第49位:杜克大学,12

     

      第50位:西雅图华盛顿大学,12

     

    有点让人绝望的是,中国最好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等,建校百年历史,竟然无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只有两个字:创新。

     

    如果要多加几个字的话,是创新巅峰中的巅峰中的创新。

     

    当然了,创新不是那么容易,要站在百千个巨人的肩膀上,才有真正的创新。那些艰苦的学习,与吃饭拉屎都突然出现的灵感,是必由之路。对于创新者来说,创新就是他永远不竭的快乐;而不喜欢创新的人,对于创新,就是他无边无际的头痛。创新可能是极困难的,有的人花了几十年时间业余创新,贫穷到绝望,有很多次差点饿死;妻子早跟人跑了,父母痛哭他们养了个真正的废品,还是失败。一个成功的创新,一定是从百千失败的白骨堆里面绽放出的最绚丽的花朵。

     

    成功的国际企业,都愿意拿10%左右的收入来作为创新研究的成本,而且给的时间是五年十年甚至二十年,累积下来,花费的是数十亿甚至是数百亿的开支,我们所以要欣然接受创新成果,因为创新是最浪费财力多产生无用功的伟大事业。假如一个人不习惯创新,辛苦创造几十年,如茅草中亿兆的蘑菇一样,永远也无法从最普通的茅草中出头。

     

    任何创新之所以显得十分必要,是我们一听见或看见新鲜的东西,大脑会兴奋与快乐,花再大代价也会接受;而一遭受陈旧的东西轰炸,我们知道在浪费生命,会烦躁郁闷甚至狂躁得不想活。习惯创新非常重要,创新不是一抹流星,一年下来就那么一两下;创新要成为一种习惯,一年要有几十上百下创新的思想与动手;只有创新成为我们的习惯,最后才会有巨星从这习惯中偶然也是必然地冉冉升起。

     

    如果我们未必有能力创新,但是我们必须有创新的思维,教育我们的孩子,欣赏我们能够创新的同事,支持或协助他们的创新。中国那么大,那么多小学中学,那么多学生,可能每一个学生都会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在自己这棵小树身上,都有创新的枝桠怒放而出;如果老师、校长、家长、投资教育集团的董事长为了升学率,读上所谓的重本,而用刀、剪、斧头将这些创新的枝桠削得溜光,让他们成为考试的肉鸡肉鸭,亿万相同的模具,那么这些老师校长与家长与董事长,都是人间的罪犯。任何呆在陈旧落后东西上面自得其乐的生命,其智慧都是最低档的,如看不见边的沼泽与沙漠一样。可能既得利益者是反对创新的,一个县长市长董事长总经理巴不得他当一万年的市长董事长,创新对他没有任何好处;但是要推动历史发展与进步的新生力量,即使有一万座八千米以上的高峰一排排阻拦,他们也会用脚将这些大山一一踩到地平面以下,用创新的思想与成果,挺拔天地之间。

     

     

     

    值价精神

     

     

     

    一个科学家得了绝症,还在病床上坚持写他最想写的一部书,为什么?那是因为,这部书,他觉得是他来到人世间,学习思考几十年,最有价值的一部书。

     

    我们说,任何人写的一部书,科学家也好,政治家也好,经济学家也好,医学家也好,教育学家也好,工学家也好,农学家也好,作家也好,总之一切的家们,如果他们写的书,里面没有自己对人类有用的新观点,没有新内涵的哲学体系,所论一切都是世界上几十位同行在里面的大拼凑,引经据典得再好,都是没有价值的,是不值价的。说严重一点,就是垃圾。

     

    一部伟大的著作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作者长期勇敢地站在弹雨横飞的先锋位置,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最后伤痕累累地获得了新发现,书里有他的新观点,新的哲学体系,对人类的各个方面有用。

     

    所以必须具备新的哲学体系,因为哲学是科学中的科学,发现了事物的本质,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是解决宇宙间一切矛盾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正因为如此,对人类本质上非常需要的各种哲学体系,具有穿越时空的力量。而且这穿越时空的力量,大小不一。有的几百年,有的几千年,有的可以达到几万年甚至无限。

     

    任何事物,她的价值与她的成功成正比;没有价值,拾人牙慧,一定也不会成功。

     

     

     

    哈代精神

     

     

     

    印度天才数学家拉马努金,向我们展示了什么是真正的天才。他从小痴迷数学。在大学时,因为金融分析一课,考了三次都不及格,所以没有学位,找工作极难,进入不了当时的印度上流社会。他没有印度当时一流数学导师的教授,完全是自学数学。他在打工、贫穷与养家中,仍然痴迷数学。他的数学成就,在当时的全印度,都没有任何教授可以看懂。好在他得到印度识才爱好数学的企业家的支持,在微薄的收入下,可以专心研究数学。他尝试着向当时剑桥大学三一学院的三个伟大数学家写信,自荐自己的数学理论。另外两个根本没把自己殖民地国家业余数学爱好者的研究成果放在眼里,不屑一顾,信都没拆就退了回来。然而,另外一个剑桥数学家哈代,看了拉马努金的信。那些数学公式与定理,深深地震撼了他。哈代与剑桥最好的数学博士、美女爱好者利特尔伍德看了他寄来的全部数学公式与定理,有些他们懂,有些他们不懂,但两位数学天才的直觉告诉他们,那可能是正确的。他们觉得,他们可能遇见了像牛顿一样伟大的脑袋。哈代想尽了一切办法,才让拉马努金来到剑桥学习,解决他的一切问题,不在乎他对印度女神的崇拜,不在乎他的疯疯颠颠,只在乎他的数学产出。拉马努金因为研究数学着迷,脑袋里灵感太多,写出这个公式定理,马上又联想到下面几个公式定理,直接写出来,因此他没有时间来证明这些公式定理。可怜这位天才,英年早逝,只活了三十多岁。拉马努金一生写了3900多个数学公式与定理,哈代与利特尔伍德博士放下高傲与自尊,来证明这些公式与定理,绝大多数都是正确的。而且,他的这些公式,至今还在被数学界的大佬们证明着,在以他名字命名的世界数学名刊《拉马努金期刊》发表。哈代说,他只是学习数学,而拉马努金则是创造数学。哈代给当时的一些数学家打分,他给自己打了25分,给利特尔伍德打了30分,当时英国最伟大的数学家他打了80分,给拉马努金打了100分。

     

    这世界需要拉马努金精神,但是,更需要哈代精神。

     

    这世界,全力支持创新成果的天才产出创新成果,是唯一的,因为这是属于全世界的;自己的天才、高傲与自尊,是次要的。学术界的大佬对天才后辈的全力扶持很重要,而不是冷漠、鄙视、打压甚至是窃取。手里有大把财富,而智慧疲惫,层次很低,是一种悲哀;不拿这些财富去扶持发现的后辈天才,任财富成粪土,更是一种巨大的悲哀。这就是哈代精神的实质。有哈代这样的人,剑桥大学当然应该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大学之一。

     

    北大清华的教授们,与这差了多少代。

     

     

     

    传承精神

     

     

     

    人是个脆弱的东西,好多天才只活了二十多岁;更多的天才,四五十岁就英年早逝;就是八九十岁又怎么样,感觉这岁月,弹指一样。比起宇宙深处的大智慧,大生命来讲,我们可能是极悲哀的。可能宇宙深处,很多生命随便活三五百年,或者二三千年,而且有最科学的方法拒绝肉体的一切疾病,快乐一生。这样的话,可以学到与传承多少知识。

     

    只能活几十岁的地球上的小小人类,是极脆弱的。我们来不及发现什么新知识,可能就去世了。所以我们这短短几十年,从小学中学大学到博士后这漫长的学习中,一定要努力学习前人的知识,传承前人的知识。这需要苦读。苦读从少年就要开始,到中年老年保持一生。人来到世上,明白活着的道理,有新发现,死而无撼。孔子所谓“朝闻道,夕死可也”。学习才知一切,苦读知道得更多。因为学习而明白一切,身体内才会有正直坚挺的骨头,眼睛里才有正确的方向。

     

    站在一排排的巨人肩上,传承了巨人们的伟大,再思考,创新发明一点点智慧,将人类的智慧库无限扩大丰富,一代代薪火相传,可能才是此生最有意义的事。

     

     

     

    欺师精神

     

     

     

    在学习知识上,要有欺师精神。中学大学时,可能每一位老师都是我们眼睛与心中的神。那时我们认为,我们永远也超越不了老师。

     

    这当然是错误的。

     

    人最大的价值是什么?是青春韶华,是无限可能的学习机会。你比老师年轻那么多,老师在讲台上已经满头白发,你当然要欺负他们,要比他们多读几十倍几百倍的书。你将来的成就,比老师们高得在山峰上都看不见还在低谷中教小学与中学的老师。

     

    如果在学问上能够欺负老师,可能也是老师最喜欢的吧。

     

    欺师精神,就是要你绝对不要懒惰,要自信,要远远超越老师,为人类创造崭新成果。如果世界是老师们的,而不是你们的,那也不是老师们的,那将是后人们的。

     

     

     

    置疑精神

     

     

     

    面对我们的家长、老师、领导及其他导师,我们对他们的学说与教导,要有置疑的精神。他们可能教给我们的是错误的人生观,我们不能接受错误。例如,家长总是教育我们要像成功人士学习,为了成功不择一切手段,因此好多贪官与罪犯在入监狱前,成了父母老师要我们学习的榜样。这能学吗?历史上好多科学家,都认为某一门学说,他是绝对正确的,而且在他这里,已经达到巅峰了。但是后人勇敢的置疑精神,否定了他的所谓正确,新的发现将科学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中学里敢置疑老师的学生,大多进入了省城或者首都,进入了最好的大学,最后成为某方面顶尖的专家教授;不敢置疑老师,唯老师一切都是正确无差的学生,最后大多回到了乡村种庄稼,或者在城市建筑工地与工厂里打工。

     

    置疑精神,对一个追求进步的人来说,十分重要。

     

     

     

    小孩精神

     

     

     

    别说我们五十六十,就是我们到了八十九十,其实我们还是小孩,而不是老人。这个小孩,是指智慧上的。我们可能学到的东西极少,需要学的东西还多。我们并不是已经穷知宇宙中的一切知识,智慧像火山那样忍不住喷出来。所以,与数千年历史相比,与宇宙无垠智慧世界相比,我们其实还没资格说自己是小孩,婴儿还差不多。

     

    小孩精神要我们满头白发时,仍然要孜孜不倦地探索宇宙中的大智慧。我们没权力说自己已经非常苍老。

     

     

     

    地图精神

     

     

     

    你要尽一切可能,拿着地图,背着背包,按照地图上的指示,去看一个国家或者全世界的山川、河流、冰雪、悬崖、草原、森林、动物、海洋、城市与千万年历史遗迹。所以说地图精神,其实就是相当于行十万里路的意思。书房的书本,是小天地;只有站在大江大海边,才知道什么是瀑布与巨浪。一本书可以丰富人的知识;自然界的伟大奇迹,才能打开你的胸襟,激发你的冲天浩气。

     

     

     

    望天精神

     

     

     

    没事的时候,坐在夜里浩瀚的星空下,望望星空。如果明月不足奇的话,银河系那条超级巨长的“河”,可以让我们想像无限。银河系已经非常浩大了,可是在它的四周,还有那么多的星星,密密麻麻地分布在天空,无边无际。每一颗星星,可不是人间一个人对应的星宿,那其实是浩大的天体。为什么在那么远的地方,还有一颗比较大的耀眼的星星?它可能比太阳还大几十倍,不然我们不可能看到。我们的肉眼神奇吧,一下可以看到上千亿光年的星星。望天精神需要我们怀疑地球上人类的科学的低端与错误,想像宇宙中无限的可能。既然月亮后背停着一亿年前高五百米长二千米的飞船,我们可能应该非常悲哀地想着我们可能是宇宙中低端生命。有多低端?正如一条在菜叶上饱餐的菜青虫,不懂有警卫守护的院子里小屋中电灯下那位研究核物理专家的脑子有多丰富一样。望天是否可以让我们极端低调与努力探索宇宙的一切奥秘?

     

     

     

    无证精神

     

     

     

    在乎毕业证,可能是不太正确的。如果一个人没真才实学,有一大堆大学毕业证、学士证、硕士证、博士证、研究员证、教授证、院士证、省级协会证、国家级协会证,等等,有什么用?二十世纪清华四大国学大师,陈寅恪没有任何大学证、博士证,可是他懂二十六国语言,古今中外莫不知,是教授中的教授。梁启超对校长说,陈先生虽然无一博士证,但他区区数百字,可抵我所有著作。四大国学大师的王国维,也没有任何博士证,他就是一个秀才的底子。可是他游学日本与欧美,精通数国语言,对西学与国学莫不精通,成为许多学派的开山祖师。

     

    所以一个人,需要的是无证精神,而不是有证精神。无证精神的意思是,你要喜欢并通晓无数的学问,对一切感兴趣的东西都去阅读,读无数的书。有一个博士证,可能只读了几千本书;无证的大师,可能读了几万部书,思考与智慧的价值更达到了几十万部书的高峰。一个国家更需要的是后者。

     

     

     

    鲸吞精神

     

     

     

    这是指读书。读书最正确的道路可能是,对你花费大量精力研究的专业,可能要穷尽其一切书籍,知道本专业的一切观点与方法。然后,就是鲸吞杂书。

     

    这个杂,是万杂。你感兴趣的一切杂书,都读。某时无聊或受困,对你不感兴趣的杂书,也读。所谓开卷有益。读杂书是一种愉快,趣味无穷。但另外一种可能是,某种与你专业毫不相关的杂书的智慧启迪,会成为你专业另辟蹊径取得重大突然的智慧火花、力量突破口。

     

     

     

    清楚精神

     

     

     

    人一定要有清楚精神,对自己未知的知识与历史,要有浓厚的趣味去阅读。难道一个人学到自己不知道的知识与不晓得的历史,不是一种巨大的愉快?

     

    电脑上强大的探索引擎,是读书人的福分。电脑具有双重性。只在电脑上玩游戏,电脑就是巨大的垃圾山;如果用电脑探索学习一切不知道的新知识,电脑就是巨大的金山。一个不知道的知识,按图索骥,搜索出一系列不知道的新知识,不就是成堆的黄金么?

     

    如果一个人在电脑上长期保持搜索学习不清楚的知识与历史,久而久之,那可能会学到在十所大学也学不到的海量知识。

     

     

     

    经典精神

     

     

     

    经典的东西,总是穿越时空,让后人感动。比如画,比如音乐,比如诗歌,比如小说等。但经典的东西,世间少,个人创造出来的更少。有时经典,百千中亦不能真正产生一件。据说现在每年出版几千部长篇小说,然而洛阳纸贵的有几部?很多年一部也不部。以目前卖书号的出版态势,原创文化大受伤害,天才作家困厄而逃,可能三十年出版几万部长篇小说,也不会有三五部经典的长篇小说。

     

    面对经典,我们拥有的唯一正确的态度是,我们在创造时,把每一个作品,都往经典的水平做。创造经典时,自己要耐心、真心喜爱、自己觉得很有趣、感动自己、对他人有理性的帮助、作品有穿越时空的魅力。自己真心喜欢,可能是第一位的。不成功,那是当然的。如果成功了,或许就是经典级水平,至少是个人的经典。每一个人,他一生有一个经典,或者二三个经典,就是巨大成功。如果有一个三五百人的群体都这样追求经典,肯定会有经典产生。只有具有经典精神有人,才可能创造出经典。否则,很难。

     

    现在很多人在年老的时候介绍自己,出版著作58部,或120部,或366部。某辞典说是中国名人,某辞典说是世界名人,某辞典说是宇宙名人。然而有什么用,世人连你一部书的名字都记不住,可惜了一生平庸的精力浪费。所谓经典,说一个大部头那是奢侈了,如果三五百年后,有人记得你的两三句话,一首歌,一个小故事,一首小诗,几个毛笔字,等等,你就成功地创造了经典。

     

     

     

     

     

     

     

    求道精神

     

     

     

    世界上最顶级的智慧团队,他们因为都具备优秀的求道精神,才脱离了99%的普通人类,成为人类的灵魂与舵手。所谓求道精神,即是只探究事物的本质与真相,找到最正确而科学的方法(或方案)解决问题,获得重大成果贡献社会与历史,让自己成为大智者。任何浮光掠影或浅尝辄止,都与求道精神无关。求道精神要求有最冷酷的客观,最具发现真相的慧眼,最有创新精神的勇气,最具表达抛砖引玉的无畏与卑微,最耐得住寂寞清贫与无所得而又十分乐观。

     

    显然,具备求道精神团队中最具求道精神的人,才是世界上最优秀的人。如果是没有团队的求道者,他一个人在求道,肯定非常寂寞与孤独,贫困与窘迫。状态疯颠,老婆早逃,一身肮脏发臭,狼狈不堪。因此他要有强大的自信与勇气,乐观与希望。任何一个行业的求道者,才能成为那个行业最优秀的人。如果能够一生都在那个行业孜孜不倦地求道,那么他才会成为那个行业最顶级的高手。

     

    历史早给我们以演绎,对于求道者来说,可能他一个人是对的,他所面对的一千万人甚至一亿人甚至几十亿人,可能都是错的。

     

     

     

    六标精神

     

     

     

    不管刘震云在崔永元风波中如何,但这家伙是北大才子,茅盾文学奖得主,在文字上有绝对的真功夫,在文学上是值得尊敬的。

     

    最近读到刘震云一篇文章,说是有远见的人要做笨人,太聪明固然容易成功,但是注定会浅尝辄止。他以德国人建城市设计的城市排水系统为例,百年不堵,而中国的城市年年生涝,说明有远见的妙处。笨人固然慢,不容易成功,但往往有好东西最后奉献给世界。然后他在末尾说了句很妙的话:“做人要做刘麻子”。

     

    刘麻子是谁?他舅舅。一个笨笨的木匠。东西十分好卖,害得周围的木匠改行了。然后刘震云说了他舅舅做木匠成功的几个方面:选适合买家的好木料,别人做三天他做六天,最重要的是刘麻子爱木匠这活喜欢闻自己刨出来的木泡花香味。

     

    刘震云说的刘麻子是个极好的暗喻。

     

    一,用好材料;二,花长时间做好家具;三,关键是真心喜爱木匠这工作,而不是将木匠当成一门挣钱的手艺。

     

    这个暗喻,适合用在各个方面。

     

    但我还要补充刘震云所论不足。

     

    一个好木匠,要做出真正的好家具,还是要在周围百千里的范围内,去看一切好家具的样子。特别是明清的家具,那是达到了一个巅峰。熟悉古今一切家具的形象,内心才有自信与强大。

     

    一个好木匠,绝对要创新。不能只是模仿他人的好家具,一定要设计出自己风格的好家具。你心中已经有他人那么多好家具的形象,作为一个成熟的木匠,当然要注重创新,设计出自己的家具。人的大脑,永远是喜新厌旧。与他人相同的千篇一律的家具,不是好家具。

     

    一个好木匠,要有超过古代好木匠如鲁班等人的志向。要有经典作品呈现。不是一个,是多个,甚至是大量。为了经典家具的出现,刘麻子甚至应该超越做好家具挣钱的境界,而是只做经典的家具,不为了挣钱,只为了做出能够代表自己风格的经典家具,一种独特唯美的艺术。

     

    即一个好木匠可能至少要向往六个方面的目标:选好材料、花时间做好、真心喜欢木匠这活、熟悉大量古今他人好的家具、创新自己独特家具、追求家具的经典美。

     

    六个目标,我简称六标精神。拥有六标精神的木匠,可能才是一个比较完美接近大师级的木匠。

     

     

     

    前进精神

     

     

     

    一个趣事,却很有寓意。

     

    1923年的样子,某县桑枣乡要修一条公路通往县城。三十里不到。修公路,则意味着有机械化的货车拉东西,生活日用品不要上百的人推鸡公车了。

     

    鸡公车,是独轮木车,推车人双手推着木车的双把,肩膀再捆着系在双木把手上的帆布带子,便于固定车子。一个推车夫一个鸡公车,上面二三百斤货物来回。鸡公车的主人,挣的是血汗钱。

     

    这倒好,公路一修,上百的鸡公车车主丢了饭碗。

     

    于是,这些鸡公车车主,推着上百的鸡公车,在县政府面前示威,阻止修公路。

     

    你想想那一百多鸡公车在县政府前面推过去推过来示威,喊着不准修公路的样子,真是有趣极了。

     

    如果鸡公车们示威成功,县政府不修那条公路,则鸡公车们真的阻挡住了历史前进的脚步。

     

    现在全中国的大地上不是汽车火车奔驶,还是几百万几千万的鸡公车推过去推过来运货。

     

    让人松一口气的是,鸡公车虽然示威几次,最后没有阻挡住历史前进的脚步。

     

    我们许多人现在虽然坐在动车飞机上,脑袋里的思维,还像那时的鸡公车示威一样。

     

     

     

    敌人精神

     

     

     

    一个人,一生一定要树立敌人精神。一个人一生没有强大的敌人精神,注定平庸,不会取得多大成功。

     

    通常,敌人是指你那个行业中已经成功的人。无疑,敌人肯定是优秀的人,他们早于你优秀,成功于世界。

     

    不同境界的敌人,造就不同的成功。

     

    如果你树立一个镇的敌人,可能有镇级成功。

     

    树立一个县、区的敌人,可能有区县级的成功。

     

    如果你树立一省一市的敌人,可能有省级的成功。

     

    如果你树立一个国家的几大强敌,可能有国家级的成功。

     

    如果你树立几个全世界的敌人,可能有世界级的成功。

     

    如果你把过去几千年非常优秀非常成功的那些早已经去世的圣人树立几个敌人,你可能就有高于世界级的时空级成功——你的成就穿越了时空,对N万年后世可能都有用。

     

    如果你是无敌的,没有一个敌人,你会取得你家院子里那种瓜藤级的成功。


     

    相关评论  
    暂无评论

    登陆评论!


    上一条信息: 田世荣新作《幽默精神》首发连载(三)       

    下一条信息: 田世荣新作《幽默精神》首发连载(五)




    图片新闻
    田氏家族姓氏图腾
    田氏家族姓氏图腾
    田普和许世友的老照片
    田普和许世友的老
    田慧中和他的“田氏脊柱骨刀”
    田慧中和他的“田
    田维华《贵州建制史新论》出版
    田维华《贵州建制
    【祭文】壬辰年华夏田氏祭祖祭文
    【祭文】壬辰年华
    郓城田氏返故土拜祖敬拜始祖仪式:田绪科宣读《拜祖文》
    郓城田氏返故土拜
    热门信息
    ·  《冯谖客孟尝君》原文、注释及译文
    ·  徐悲鸿《田横五百士》 赏析
    ·  最新最全田姓名字
    ·  田氏香火神龛对联选录
    ·  田纪云:我是怎样步入中南海的
    ·  中国趣姓及人数最多和最少三个姓氏
    ·  田氏家族姓氏图腾
    ·  田氏 “紫荆堂”“三田哭荆”的来历
    ·  从副总理(田纪云)故居所想到的
    ·  国艺书画馆:田氏家族及其作品欣赏




    Copyright @ 2019-2020 华夏田氏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田氏谱务垂询:13616327059 家运   点此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投稿邮箱:13206324978@163.com   田氏家族微信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13206324978          举报邮箱:mistertian@163.com 
     田氏网备案号:鲁ICP备15019233号
    田氏网微信公众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