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氏与秦黔中|蜀黔安|唐黔中|宋黔内|明黔省的建置
|
||
作者:田氏网 访问量:9571 添加时间:2019-4-5 22:43:16 | ||
田氏与秦黔中|蜀黔安|唐黔中|宋黔内|明黔省的建置
文/田荣兴
总述
战国中期,齐国大将军田忌被邹忌所诬而奔楚,楚王封之于江南(郢都之南),秦国取江南地设黔中郡(治今湖南沅陵),西汉改为武陵郡。自田忌以后,田氏从蛮俗而长之,史载田强、田山等武陵渠帅。三国时,蜀汉刘备派马良招武陵田氏渠帅反吴,于五溪之酉溪设立黔安郡(治今重庆酉阳县东,在武陵涪陵两郡之间)。东吴孙权命潘濬督军五万入酉溪平定田氏,命黔安郡为黔阳郡,后改黔阳县属武陵郡。西晋永嘉之乱后,武陵等郡督军应詹破铜券与盟,田氏正式得到朝廷册封,史载田僮、田头拟、田都等酉溪蛮王。武陵郡黔阳、酉阳、迁陵三县皆属酉溪之地,而黔阳县地尤为广大。东晋桓温平蜀后,将郡治从涪陵县(今重庆彭水县)迁到巴郡枳县(今重庆涪陵区),涪陵故地入黔阳县而田氏据之。陈文帝割黔中之地给北周,田思鹤遂附周,建为黔州(治今重庆彭水郁山镇)。隋文帝篡周,黔州叛之,尔朱敞讨平后,任田宗显为黔州刺使,又分黔州置庸州以制田氏。田宗显,当为田思鹤亲族而为人质于陕西者,亦田忌后裔。隋炀帝时,复命黔州为黔安郡。
唐高祖时,黔州刺使田世康率先归附,东出黔中故地辰州,攻下梁国皇帝萧铣的五州四镇,又西入夜郎牂牁故地招抚各族酋长渠帅,唐太宗设黔州都督府统之。唐玄宗以黔州为黔中郡,置黔中道,别称黔南道,置黔南观察使或节度使。唐高宗时,田克昌已移居黔州辖内的思州(治今贵州沿河县,亦原黔阳县地,由黔州与废庸州整合而成),领黔州义军兵马使。唐末五代,思州田氏仍世袭黔州义军兵马使,并加都指挥使,成为黔南牙军统帅。后蜀将黔南节度使从黔州移至涪州,犹东晋之迁涪陵郡也。田氏以牙职兼典思、南、费、溱四黔内州事,控扼黔内外羁縻州。北宋平蜀,思州等黔内州未预,处于半独立状况。宋神宗时,黔内田氏义军多次奉调征讨楚蜀黔越各地,因功赐名为忠胜军。宋徽宗时,田祐恭率黔内各州大姓献土,朝廷乃立思、珍、承、溱、播五正州,思州迁治今贵州务川县。徽宗宣和末,又废思州入黔州,废承、溱、播三州入南平军。宋高宗复设思州后,田氏世知思州兼思、珍、南平军都巡检使或安抚使(宋末改都巡检使为安抚使),并兼夔州路钤辖使。田氏忠胜军在抗金抗蒙战争(包括钓鱼城之战)中屡建奇功,升为思州驻扎御前忠胜军。
元世祖时,田景贤被命为思州宣慰使,治龙泉坪(今贵州德江县),设思州安抚使于清江城(今贵州岑巩县),以控扼黔东湘西及云贵大道。元英宗时,朝廷议以思、播两宣慰使地立一行省,思州宣慰田茂忠以民力弗堪而懇奏竟止。元末明初,田氏分为思州(治今贵州岑巩县)、思南(先后治今贵州镇远、思南)两宣慰使及沱江(治今湘西凤凰县)、思宁(治今重庆武隆县江口镇)两宣抚使。明洪武年间,沱江宣抚废后其五寨、筸子坪两司并入湖广辰州卫,思宁宣抚改信宁巡检使属重庆府。明永乐十一年,明成祖朱棣以思州田琛武力兼并思南、思南田宗鼎不法等为由,废两田氏宣慰司,分其地为思南、镇远、石阡、乌罗、铜仁、思州、黎平、新化八府,并设贵州等处承宣布政使以统之,是为贵州省,简称黔省。明清两朝,田氏诸长官司仍承袭,朗溪司甚至承袭至清朝灭亡。
一、田忌奔楚封江南,秦置黔中汉武陵
《战国策.齐策》曰:“田忌亡齐而之楚,邹忌代之相齐。恐田忌欲以楚权复于齐,杜赫曰臣请为君留楚。谓楚王曰,邹忌所以不善楚者,恐田忌之以楚权复于齐也,王不如封田忌于江南,以示田忌之不返齐也,邹忌以齐厚事楚,田忌亡人也,而得封,必德王,若复于齐,必以齐事楚,此用二忌之道也。楚果封之于江南”。《史记·秦本纪》曰:“昭襄王三十年(前277年),蜀守若伐楚,取巫郡,及江南为黔中郡。三十一年,白起伐魏,取两城,楚人反我江南。”《战国策.秦策》曰:“秦与荆人战,大破荆,袭郢,取洞庭、五都、江南。荆王亡奔走,东伏于陈”。《后汉书.郡国志》曰:“武陵郡,秦昭王置名黔中郡,高帝五年更名。”《方舆胜览.绍庆府》曰:“战国时,楚威王使庄蹻将兵略江上,自巴黔以西属楚。秦惠王请以武关之外易黔中地,昭王使司马错攻楚黔中,拔之。秦武安君定巫、黔中,初置黔中郡。汉改为武陵郡”。——田忌受封的楚江南地,秦国置黔中郡,西汉改武陵郡。
《史记.吴太伯世家》曰:“吴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之兄也。季历贤,而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于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可用,以避季历。季历果立,是为王季,而昌为文王。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句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馀家,立为吴太伯。”《史记·西南夷列传》中记述:“楚威王时使将军庄蹻将兵循江上,略巴、蜀、黔中以西。庄蹻者,故楚庄王苗裔也。蹻至滇池,地方三百里,旁平地,肥饶数千里,以兵威定属楚。欲归报,会秦击夺楚巴、黔中郡,道塞不通,因还,以其众王滇,变服从其俗以长之。”《魏书.蛮传》曰:“诞,字天生,桓玄之子也。初,玄西奔至枚迥洲被杀,诞时年数岁,流窜大阳蛮中,遂习其俗。及长,多智谋,为群蛮所归。”——吴国、滇国的先祖都来自华夏,从蛮俗以便统治当地民众。后世亦有桓玄(曾篡夺东晋帝位)之子桓诞成为太阳蛮酋的事例。田忌后裔亦然,从蛮俗而长之,成为了武陵蛮渠帅。
《酉阳杂俎》曰:“武溪夷田强,遣长子鲁居上城,次子玉居中城,小子仓居下城。三垒相次,以拒王莽。光武二十四年(48年),遣武威将军刘尚征之。尚未至,仓获白鳖为臛,举烽请两兄。兄至,无事。及尚军来,仓举火,鲁等以为不实,仓遂战而死。”《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曰:“光武中兴,武陵蛮夷特盛。建武二十三年,精夫相单程等据其险隘,大寇郡县。遣武威将军刘尚发南郡、长沙、武陵兵万余人,乘船溯沅水,入武溪击之。尚轻敌入险,山深水疾,舟船不得上。蛮氏知尚粮少入远,又不晓道径,遂屯聚守险。尚食尽引还,蛮缘路徼战,尚军大败,悉为所没。”《后汉书.孝安帝纪》曰:“元初二年(115年)十二月,武陵澧中蛮叛,州郡击破之。东观记曰,蛮田山、高少等攻城,杀长吏,州郡募五里蛮夷、六亭兵追击,山等皆降。”
二、蜀汉酉溪立黔安,吴曰黔阳晋封王
《三国志.蜀志.先主传》曰:“先主自秭归率诸将进军,缘山截岭,于夷道猇亭驻营,自佷山通武陵,遣侍中马良安慰五溪蛮夷,咸相率响应。”《三国志.蜀志.马良传》曰:“及东征吴,遣良入武陵招纳五溪蛮夷,蛮夷渠帅皆受印号,咸如意指。”《资治通鉴.胡三省注》:“宋白曰,黔州,黔中郡,秦置,汉通谓五溪之地,又为武陵郡之酉阳县地,武帝于此置涪陵县,蜀先主立黔安郡,后周建德三年置黔州。”《太平寰宇记.黔州》曰:“蜀志云,先主于五溪立黔安郡。后周保定四年,蛮帅田思鹤以地内附,因置奉州,建徳三年改为黔州,至隋初如之,大业三年又改置为黔安郡。”《方舆胜览.绍庆府》曰:“武帝于此置涪陵县,蜀先主又于五溪立黔安郡。晋永嘉后,地没蛮夷。宇文周时,涪陵蛮田思鹤以地内附,因置奉州又改黔州。”——《三国志游戏》以沙摩柯为五溪渠帅,谬矣。《三国志》记沙摩柯为胡王,《三国演义》说其血面碧眼,即胡人之貌。黔地古今皆田氏所领,蜀汉所招武陵五溪渠帅当即田氏。
《三国志.吴志.潘濬传》:“潘濬字承明,武陵汉寿人也。五溪蛮夷叛乱盘结,权假浚节,督诸军讨之。信赏必行,法不可干,斩首获生,盖以万数,自是郡蛮衰弱,一方宁静。”《水经注.沅酉水》曰:“酉水东南流迳黔阳故县南。又东迳迁陵故县界,与西乡溪合,即延江之枝津,更始之下流,谓之西乡溪口。酉水又东迳迁陵县故城北,王莽更名曰迁陆也。酉水东迳酉阳故县南,县故酉陵也。酉水又东迳沅陵县北,又东南迳潘承明垒西,承明讨五溪蛮,营军所筑也”。《旧唐书.地理志》与《太平寰宇记.黔州》并言:“吴分酉阳置黔阳郡。”《太平御览.州郡部》:“吴录曰,黔阳属武陵郡。黔阳,今辰州三亭县西故城是”。——东吴潘濬入酉水讨伐投靠刘蜀的田氏五溪蛮,对垒在酉阳和沅陵两县之间,则酉阳(今湘西永顺)及酉水上游的迁陵(今湘西保靖)、黔阳(今重庆酉阳、秀山)当属刘蜀黔安郡,而黔阳县为郡治。西乡溪即今梅江河,溪口在今重庆秀山石堤镇,黔阳县治当在今重庆酉阳县东。潘濬讨平后,改黔安郡为黔阳郡,后并入武陵郡。
《晋书·应詹传》曰“王澄为荆州,假詹督南平、天门、武陵三郡军事。及洛阳倾覆(永嘉五年,311年),詹攘袂流涕,劝澄赴援。天门、武陵溪蛮并反,詹讨降之。时政令不一,诸蛮怨望,并谋背叛。詹召蛮酋,破铜券与盟,由是怀詹,数郡无虞。其后天下大乱,詹境独全。”《南齐书.刘悛传》:“蛮王田僮在山中,年垂百余岁,南谯王义宣爲荆州,僮出谒,至是又谒悛。(宋)明帝崩(472年),表求奔赴,敕带郡还都,吏人送者数千万人”。《南齐书.豫章文献王传》:“时沈攸之责赕,伐荆州界内诸蛮,遂及五溪,禁断鱼盐。群蛮怒,酉溪蛮王田头拟杀攸之使,攸之责赕千万,头拟输五百万,发气死。其弟娄侯篡立,头拟子田都走入獠中。于是蛮部大乱,抄掠平民,至郡城下。嶷遣队主张莫儿率将吏击破之。田都自獠中请立,而娄侯惧,亦归附。嶷诛娄侯于郡狱,命田都继其父,蛮众乃安,入为宋顺帝(477—479年)车骑谘议”。《南齐书.蛮传》曰:“武陵酉溪蛮田思飘寇抄,内史王文和讨之,引军深入,蛮自后断其粮。豫章王遣中兵参军庄明五百人,将湘州镇兵合千人救之。思飘与文和拒战,中弩矢死,蛮众以城降。(南齐)永明初(483年),向宗头与黔阳蛮田豆渠等五千人为寇,巴东太守王图南遣府司马刘僧寿等斩山开道,攻其砦,宗头夜烧砦退走”。——西晋末年,武陵等郡督军应詹破铜券与盟,田氏正式成为朝廷册封的酉溪之王。与南齐同时代的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沅酉水》中黔阳、迁陵、酉阳前皆加“故”字,亦说明此三县已废入酉溪田王治下。
三、周黔隋庸唐思州,本即黔阳亦涪陵
《周书.李迁哲传》曰:“黔阳蛮田乌度、田都唐等每抄掠江中,为百姓患。迁哲随机出讨,杀获甚多。由是诸蛮畏威,各送粮饩,又遣子弟入质者,千有余家,迁哲乃于白帝城外筑城以处之,并置四镇,以静峡路。”《周书.杜杲传》:“初,陈文帝弟安成王顼为质于梁,及江陵平,顼随例迁长安。陈人请之,太祖许而未遣。至是,帝欲归之,命杲使焉。陈文帝大悦,即遣使报聘,并赂黔中数州之地,仍请画野分疆,永敦邻好。”《陈书.宣帝本纪》:“高宗孝宣皇帝讳顼,天嘉三年(562年),自周还。”《太平寰宇记.黔州》曰:“后周保定四年(564年),蛮帅田思鹤以地内附,因置奉州,建徳三年(574年)改为黔州”。——北周初期,黔阳田氏部分已内附北周治下的信州白帝城(今重庆奉节)。陈文帝为换回在北周为质的弟弟陈顼(后为陈宣帝),将颇为鸡肋的黔中之地割让给北周。田思鹤遂内附北周,建立黔州。
《黔南田氏宗谱》曰:“田宗显,字辉先号耀华,本贯陕西河州(今甘肃省临夏)军民千户世职,族居蓝田县烂泥村者倍多。公才学过人,遇隋文帝开皇二年壬寅,奉诏征材,隋臣苏威保题荐之,授黔中太守知黔州事。任久未迁,民夷率服,兹土大治,开黔之先祖也。”《明嘉靖思南府志》亦曰:“开皇二年(582年),田宗显为黔中太守。”《隋书.李德林传》曰:“有周之末,朝野骚然,王谦乘连率之威,凭全蜀之险,兴兵举众,震荡江山,鸩毒巴、庸,蚕食秦、楚”。《北史.尔朱敞传》:“隋文帝受禅,改封边城郡公,黔安蛮叛,命敞讨平之。”——隋文帝取代北周之际,所谓黔安叛乱应是田氏响应北周旧臣益州总管王谦所发起勤王之举。尔朱敞能讨平而不能治理。田宗显当为田思鹤亲族而入朝为质者(为质者绝大部分并非被软禁,而是进入太学读书或出任宫中侍卫或外派军府镇守等),故能为朝廷与黔州田氏族人所共同接受。田宗显以后,黔州田氏逐渐去蛮化、复汉仪,遂衍出陕西入黔的谱记。
《旧唐书.地理志》曰:“彭水,汉酉阳县,属武陵郡。吴分酉阳置黔阳郡。隋于郡置彭水县。周置奉州,寻为黔州,贞观四年,于州置都督府。黔江,隋分黔阳县置石城,天宝元年,改为黔江”。《元和郡县志.黔州》曰:“彭水县,上,郭下,本汉酉阳县地,属武陵郡,自吴至梁陈,并为黔阳县地,隋开皇十三年蛮帅内属,于此置彭水县。黔江县,中下,西至州二百里,本汉酉阳县地,隋开皇五年置石城县,属庸州,大业二年废,武德元年又置,天宝元年改名黔江。”《元和郡县志.思州》曰:“楚为黔州地,秦拔之置郡。自汉至吴并为武陵郡酉阳县地。吴分置黔阳县,至梁、陈不改。隋开皇十七年置务川县,属庸州。庸州,黔江县地是也,大业二年废。(唐)武德四年于县置务川郡,贞观四年改为思州,以思邛水为名。”。——周黔州、隋庸州、唐思州,皆原黔阳地。隋文帝从黔州内分出庸州,应是为分而治之以削弱和控制田氏。
《资治通鉴.胡三省注》曰:“据谢本所论,晋志所云,今夷、费、思、播及黔府等五州,悉是涪陵故地。又隋图经,黔中是武陵郡酉阳县地。按汉酉阳在今溪州太乡县界,与黔州约相去千馀里,今三亭县西北九百馀里别有酉阳城,乃刘蜀所置,非汉之酉阳。隋图经及贞观地志并言蜀所置酉阳为汉酉阳,盖误认汉涪陵之地也”。《晋书.成帝纪》:“咸和元年(326年),九月,旱,李雄将张龙寇涪陵,执太守谢俊”。《十六国春秋.蜀录》曰:“玉衡十七年(327年)冬十月,李雄将张龙复寇涪陵,涪陵太守巴西赵弼为龙所擒”。《元和郡县志.涪州》曰:“自李雄据蜀,此地积为战场,人众奔波,或上或下。桓温定蜀(347年),以涪陵郡理枳县”。《南齐书.祥瑞志》曰:“建元元年(479年)十月,涪陵郡蜑民田健所住,岩间常留云气,有声响澈若龙吟,求之积岁,莫有见者。去四月二十七日,岩数里夜忽有双光,至明往,获古钟一枚,又有一器名淳于,蜑人以为神物,奉祠之”。《元和郡县志.黔州》曰:“黔州,本汉涪陵县理,后汉献帝时分为四县,置属国都尉,理涪陵。至蜀先主,又増置一县,改为郡。晋永嘉(311年)后,地没蛮夷,经二百五十六年,至宇文周保定四年,涪陵蛮帅田恩鹤以地内附,因置奉州,建徳三年改为黔州。隋大业三年,又改为黔安郡。”——蜀汉所置酉阳即在今重庆酉阳县,应为东吴夺汉酉阳县后在汉涪陵境内乔置。晋永嘉之乱后,成汉据有涪陵郡。东晋桓温平定成汉,移涪陵郡迁到枳县(即今重庆涪陵区),原涪陵之地则被黔阳田氏所控,后建为黔州等。
四、田世康开黔中道,克昌思州领黔兵
《旧唐书》曰:“黔州下都督府,隋黔安郡。(贞观)四年(631年),置都督府,督务、施、业、辰、智、牂、充、应、庄等州。其年,以相永、万资二县置费州,以都上分置夷州。十年,以思州高富来属。十一年,又以高富属夷州,以智州信宁来属。今督思、辰、施、牢、费、夷、巫、应、播、充、庄、牂、琰、池、矩十五州。《新唐书》曰:“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又因十道分山南、江南为东、西道,增置黔中道及京畿、都畿,置十五采访使,检察如汉刺史之职。”《方舆胜览》曰:“黔州,郡名黔中、黔安、黔南。”——黔中道,又称黔南道,与其前身黔州都督府皆省级政区,辖汉代涪陵、武陵、牂柯三郡之地,为今渝东南、鄂西南、湘西、桂北及贵州大部。而黔州都督府、黔中道的建立,皆田氏之功也。
《册府元龟》曰:“武德二年(619年)闰三月,隋夷陵郡丞许绍率黔安、武陵、澧阳等诸郡酋帅并遣使来降。七月,萧铣辰州刺史田猷降。三年三月己卯,牂州、庸州、黔州、充州并遣使來降。六年十月己未,逆贼张大智侵涪州,刺史田世康、益州行台尚书郎行方开州刺史冉仁德讨之,大智以众來降。”《旧唐书》:“四年,高祖命赵郡王孝恭及李靖率巴蜀兵发自夔州,沿流而下;庐江王瑗从襄州道,黔州刺史田世康趣辰州道,黄州总管周法明趣夏口道以图铣。《资治通鉴》:“丙戌,黔州刺史田世康攻萧铣五州、四镇,皆克之。张大智侵涪州,刺史田世康等讨之,大智以众降”。《新唐书》:“夷子渠帅姓季氏,与西赵皆南蛮别种,胜兵各万人。自古未尝通中国,黔州豪帅田康讽之,故贞观中皆遣使入朝。”——唐高祖时,黔州刺使田世康率先归附,东出武陵故地辰州攻下梁国皇帝萧铣的五州四镇,又西入牂牁故地招抚了各族酋长渠帅。
《黔南田氏宗谱》曰:“田惟康,宗显子,公出辰州路趋江陵,夜渡贼营,兵如水淹,力斩铣于马下,陛授潭州都督府加黔潭二州节度使。田阳明,惟康子,显庆五年与长孙无忌杀贼有功,授都督府大总管。田克昌,阳明子,唐高宗时,乃涉巴峡,绝志宦游,安土占籍,卜筑思州数年,朝廷因父功擢用,就令掌一方事,为大首领,能以恩威给服夷民,上嘉之,授义军兵马使。田公荣,田克昌孙,开元二十三年,靖难有功,加思州节度使陛升中书侍郎。田时丰,公荣孙,元和十三年兼领思州节度使,当日祸乱不臻、兵戈不扰,亦唐之纯臣也。田佐禹,时丰子,咸通十一年授义军兵马使仍领思州节度使。”《资治通鉴》曰:“开元十三年(713年),溪州蛮覃行璋反,以监门卫大将军杨思勖为黔中道招讨使,将兵击之。元和六年(811年),黔州奏,辰、溆贼帅张伯靖寇播州、费州。咸通十四年(873年),南诏寇西川,又寇黔南,黔中经略使秦匡谋兵少不敌,弃城奔荆南。”——田惟康即田世康、田康。田克昌卜居思州后,田氏仍世代为黔州义军兵马使。兵马使,为唐朝藩镇牙将,多为储帅。田公荣或因平覃行璋、田时丰或因定张伯靖、田佐禹或因退南诏军而加封思州节度使,家谱所记具体年岁与史书略有差。
五、黔州牙职典黔内,御前忠胜抗金蒙
北宋《武经总要》曰:“黔州,治彭水县,古蛮夷地,春秋庸人率庸蛮叛,即其地。秦置黔中郡,五溪蛮之西界也。五溪,谓酉辰巫武沅也。永嘉后,没入蛮夷二百五十年。伪蜀移黔南,寄治涪州。宋理黔州,管黔内思、南、费、溱、夷、播六州(东与施溪锦蒋五州隔一高岭,其西南溱高州与泸州接境),又有羁縻州数十。其十州有名,得通朝贡,并夷獠部落,置寨三十二守之,管土军三千四百人……羁縻州,西南汉牂牁郡地,唐置费珍庄琰播郎牂牁夷等诸州。今谓之黔内者六,羁縻者十,皆以黔州控扼之。其领郡者,或以土豪,或补以牙职,而一方恬然,此中朝规制之得也。黔内州六:思、南、费、溱,以黔州牙职典州事,有租税贡奉。夷、播二州,土人世袭。羈縻州十:充州牂州庄州蒋州健州南宁州琬州清州矩州蛮州。”据《黔南田氏家谱》,田氏自唐为义军兵马使,到五代加都指挥使,皆为黔州牙将之职。田氏以牙职典数州事而控扼黔内外各州,后蜀黔南节度使寄治涪州,似东晋时涪陵郡迁到枳县的再演。直到北宋末年,田氏皆处于割据自治状态。
《方舆胜览》曰:“思州,黔州之美胥而为夷,皇朝(北宋)平蜀,思州不豫。(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年),蕃部长田祐恭愿为王民,始建思州。而夔路化外州郡凡十,而思居其首。寻省为务川城。高宗中兴,复以务川城为思州,就以田祐恭为守。”《读史方舆纪要.思南府》曰:“政和八年,开置思州仍治务川县。宣和中废。绍兴初,复为思州……今思南府东北百里,有废费州城。”《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曰:“正侍大夫、华州观察使、夔州路兵马钤辖田祐恭知珍州,仿务川城例以省经费,用张浚请也。政和中初置珍、思、承、溱、播五郡,宣和末已废其四,至是浚欲省珍州,故以祐恭主其地,后不果废。”《宋会要辑稿》曰:“通侍大夫、奉宁军承宣使知思州充夔州路兵马钤辖兼思、珍州、南平军沿边都巡检使田佑恭,(绍兴)二十五年,赠正任保康军节度使。”《黔南田氏宗谱》曰:“田兴隆,知思州统夔路兵马、珍州沿边都巡检团练使。田应丙,授吉州刺使建思州军民事管思、珍、南平沿边都巡检团练使。田应寅,知思州军民内劝农事、思州驻禦御前忠胜义军都统制兼思、珍州、南平沿边安抚使。田谨贤,知思州、珍州驻禦防统制兵马使兼官南平军沿边各洞宣抚使。”——北宋黔内六州到南宋已改置为思州、珍州及南平军,仍以田氏都抚之。
《续资治通鉴长编》记,“神宗熙宁七年,赐泸州军前效用黔州弩手号忠胜义军”。《宋史》曰:“施黔比近蛮,子弟精悍,用木弩药箭,战斗矫捷,朝廷尝团结为忠胜义军。其后泸州、淯井、石泉蛮叛,皆获其用。”《宋史》记“洵德帝姬,初封衍福公主,改号帝姬寻改封洵德,下嫁田丕(弼)”。重庆秀山《宋农田氏宗谱》记,田祐恭次子田汝弼娶衍福公主。周必大《文忠集》曰:“思州与黔州切邻,本是敌境军兴之际,田氏将带州兵北扞金人,朝廷嘉其忠义,待遇甚至。”《宋史》载嘉熙元年(1238),宋理宗诏:“沔州诸镇将帅,昨以大元兵压境,皆弃官遁。夔路钤辖知思州田兴隆,独自大安德胜堡至潼川,逆战数合,虽兵寡不敌,而忠节可尚,特与官一转”。同年,牟子才上书理宗云:“宜招新军三万并抚慰田、杨二家,使岁以兵来助,如此则蜀犹可保,不则出三年蜀必亡矣。”《宋史》曰:“诏田应己特差思州驻禦御前忠胜军副都统制,往播州共筑关隘备御。”《元史.宪宗纪》:“九年(1259年)秋七月癸亥,帝(蒙哥汗)崩于钓鱼山。”《宋史》载:“开庆元年(1259年)七月,以知思州田应寅、知播州杨文守御勤劳,诏各官一转”。阳枋《贺田都统再帅夔》诗云:“十乘由夔入钓鱼,饮江无马雁安居。瞿唐催要金城壁,即墨争迎铁裹车。八阵旌旗蛇势整,九关风月虎符虚。白盐万丈齐天石,揭日奇功大字书。”《宋史》曰:“德佑元年,加田谨贤福州观察使、杨邦宪利州观察使,趣兵入卫(杭州)。”《黔南田氏宗谱》曰“田应寅,知思州军民内劝农事、思州驻禦御前忠胜义军都统制兼思、珍州、南平沿边安抚使。田谨贤,知思州、珍州驻禦防统制兵马使兼官南平军沿边各洞宣抚使。”——北宋,田氏以平定西南而赐号忠胜、赐嫁公主。南宋,田氏忠胜军以抗金抗蒙功绩而荣升南宋十大御前军之列,钓鱼城击退蒙哥汗亦有田氏之功。
六、元朝宣慰征缅越,思州广大如黔中
《元史》曰:“世祖至元十二年(1275年)十二月,签书四川行枢密院事昝顺言,播州安抚杨邦宪、思州安抚田景贤,未知逆顺,乞降诏使之自新,并许世绍封爵,从之。至元十三年(1276年),宋母后、幼主暨诸大臣百官,已于正月十八日,赍玺绶奉表降附。至元十四年(1277年)二月,西川行院不花率众数万至重庆,营浮屠关,造梯冲将攻之,其夜都统赵安以城降。重庆既平,复将其众,略地思州。五月,诏谕思州安抚使田景贤。至元十五年(1278年),再围重庆,逾月拔之,绍庆、南平、夔施、思播诸山壁水栅皆下。十二月,思州安抚使田景贤、播州安抚使杨邦宪,请归宋旧借镇远、黄平二城,仍撤戍卒,不允。景贤等请降诏,禁戍卒毋扰思播之民,从之。至元十六年(1279年)正月,赐皇子奥鲁赤及诸王拜答罕下军士与思州田景贤所部军衣服及钞有差。二月,命嘉定以西新附州郡及田、杨二家诸贵官子,俱充质子入侍。至元十八年(1281年)八月,改思州宣抚司为宣慰司,兼管内安抚使。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命亦奚不薛与思播州同隶湖广省,斡罗思请以八番见户合思、播之民兼管,徙宣慰司治辰沅靖州,常赋外岁输钞三千锭,不允。”《田茂忠墓志铭》曰:“英宗至治元年(1321年),朝议思播中立一行省,公虑民力弗堪,懇奏竟止,迄今受安靖之福。”——元世祖忽必烈灭亡南宋前后,多次降诏招抚思州,田景贤皆不受,直到重庆城破后方归附,升思州宣慰使。元英宗时,朝廷欲以思播立为行省,思州宣慰田茂忠奏止之。
《元史》曰:“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四月,忽都铁木儿征缅之师为贼冲溃,敕发思播田杨二家军二千从征缅。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斡罗思诬言旧有雄威、忠胜二军,思播匿弗奏,请籍征交州,汉英抗言,纳土时已隶别籍矣,御史台上之,诏寝其事。三十年(1293年),遣使督思播二州及镇远黄平,发宋旧军八千人从征安南。”《新元史》曰:“上均州副万户田兴祖,谙习蛮洞地里,国杰命绘图以进。使部将唆木兰,万户阔脱、忽都海牙、拜蓝、冯继祖从澧州武口进兵,自率万户别里哥不花、朵落觞儿、田兴祖从会溪施溶口进兵。是年十二月,破泊崖、楠木诸洞,获万顷、再师等,斩于军门。元贞元年(1295年)二月,振旅而归,留兴祖搜捕余党。二年春,鲁万丑降。”《招捕总录》曰:“大德五年(1301),右丞刘深奉命征八百媳妇,征顺元递运人马,土官宋隆济、蛇节等拒命作乱,朝廷起湖广、河南、四川三省兵,与田、杨二氏军马,会云南省兵收捕。”《元史.杨赛因不花传》曰:“播南卢崩蛮内侵,诏赛因不花暨思州宣慰使田茂忠,率兵讨之。”《田茂忠墓志铭》曰:“壬寅岁(1302年),其母守节,宋济隆叛,公十岁,愿从大将致讨之。其母代公督率部僚,饷运不乏。明年,贼平。延佑四年(1317年),黄平南蛮卢犇叛,新部黎鲁亦啸聚劫掠。诏公宣抚之,遂隆置戎而还。七年(1320年)庚申,贼复叛,诏公与杨汉英等诏讨之。分兵五路进,贼大怯,部蛮争援,公渡绝策应还获全师而还,授资德大夫,赐名晃忽不花。”——元代中前期,田氏先后出征缅甸、越南两国,平定水东宋隆济、水西蛇节之乱,攻破湘西泊崖、楠木诸洞,讨平黄平卢犇、新部黎鲁之叛。思州疆域也在征战中大为扩充。
《元史》曰:“思州军民安抚司。婺川县。镇远府。楠木洞。古州八万洞。偏桥中寨。野鸡平。德胜寨偏桥四甲等处。思印江等处。石千等处。晓爱泸洞赤溪等处。卑带洞大小田等处。黄道溪。省溪坝场等处。金容金达等处。台蓬若洞住溪等处。洪安等处。葛章葛商等处。平头著可通达等处。溶江芝子平茶等处。亮寨。沿河。龙泉坪(思州旧治龙泉,及火其城,即移治清江,至元十七年,敕徙安抚司还旧治)。佑溪。水特姜。杨溪公俄等处。麻勇洞。恩勒洞。大万山苏葛办等处。五寨铜人等处。铜人大小江等处。德明洞。乌罗龙干等处。西山大洞等处。秃罗。浦口。高丹。福州。永州。乃州。銮州。程州。三旺州。地州。忠州。天州。文州。合凤州。芝山州。安习州。茆惸等团。荔枝。安化上中下蛮。曹滴等洞。洛卜寨。麦着土村。衙迪洞。会溪施容等处。感化州等处。契锄洞。腊惹洞。劳岩洞。驴迟洞。来化州。客团等处。中古州乐墩洞。上里坪。洪州泊李等洞。张家洞。”——其中,高丹、福州、永州等州今属广西,五寨、麦着、会溪施容、腊惹等地今属湘西,洪安、溶江芝子平茶等处今属重庆明代《读史方舆纪要》曰:“今湖广辰州府西南(即湘西)至贵州境内,皆曰思黔。”此思黔之名,盖缘元朝思州广大,近于唐黔中道。
《道光思南府续志》记:“至正初年,张应隆从思州宣抚田仁厚征古州金头和尚。至正十八年,四川红巾贼起,公与田仁厚、田茂泽等自备食粮,率兵固守川之绍庆、黔之思州要隘,授黔南道都元帅。”《黔南田氏宗谱》记:“至正十八年,古州八万苗夷叛逆,公(田仁厚父茂烈)命部僚张应隆应铭弟兄领兵攻之。明年,红巾贼大叛,公奉旨又都张应隆、杨惟载讨平之,公保任应隆授黔南道都元帅,惟载授抚夷侯。”《国朝献征录》曰:“(红巾军首领)明玉珍称帝,国号夏,建元天统(1362年)。窦英、姜珏参政,镇播州、夷陵。荆玉、商希孟俱宣慰,镇永宁、黔南。”《嘉靖贵州通志》曰:“至元间(1364年),其族属镇远州知州田茂安,始分据其地以献伪夏明玉珍,创设思南道都元帅府,涉今治。宣慰田琛(实其祖父田仁厚)涉治都坪,而思州分为二矣。”《黔南田氏宗谱》记:“明玉珍改元天统三年(1364年)三月,茂安将地割献,降西台银印,以长子仁政为龙泉坪宣慰使司,仁智领镇远军民同知,仁美仍授统兵元帅。思州宣慰田仁厚见茂安割去镇远为两司,心甚不服。至正七年(当为二十五年,1365年)正月初九日,统兵攻破龙泉坪,仁政仁美死之,茂安亦抱痛而亡焉,公三男仁智袭其职,以后仇杀不息至改土而休矣。”——元末红巾军起义席卷全国,古州(今贵州黎平)金头和尚应亦其中一支,元思州宣抚田仁厚带张应隆等征剿之,又讨定绍庆(即黔南、黔州,今重庆彭水)红巾军。红巾军首领明玉珍在重庆称帝后,占领了绍庆和播州,思州已被其半包围。思州下属镇远知州田茂安(田茂忠弟,田仁厚堂叔)乃归附明玉珍,创思南道都元帅府(据宋代《方舆纪胜》,思州别称思南),思州宣抚田仁厚不服而攻之,田氏从此分裂。
七、沱江思宁隶湘渝,思州思南立黔省
《明史》曰:“太祖甲辰年(1364年)六月,置竿子坪洞元帅府,后废。”《黔南田氏宗谱》“洪武元年(应为朱元璋称吴王的1364年),敦武侯田儒铭奉调助剿周文贵于鄱阳湖,有功凯旋,招服中林验峒、筸子坪、五寨、朗溪、平头、都坪、万山等处蛮夷,冠服辰蛮,招降夷洞,开通云贵大道,敕赐三品服色、榜文一道,诰封忠顺大夫,任沱江宣抚使。五年壬子,奉敕封五子世爵,各降信印承袭,田茂文五寨直隶司,田茂武万山竿子坪司,田茂弼平头著可司,田茂良中林验峒司,田茂能朗溪蛮夷司。”《明史》曰:“初,太祖起兵平伪汉,略地湖南(1365年)。思南宣慰使田仁智遣都事杨琛来归附,并纳元所授宣慰诰。帝以率先来归,俾仍为思南道宣慰使,以三品银印给之,并授琛为宣抚使。思州宣抚使田仁厚亦遣都事林宪、万户张思温来献镇远、古州军民二府,婺川、功水、常宁等十县,龙泉、瑞溪、沿河等三十四州,于是命改思州宣抚为思南镇西等处宣慰使司,以仁厚为使,俱岁朝贡不绝。”——明太祖甲辰年(1364年),沱江宣抚使(竿子坪洞元帅)田儒铭最先归附朱元璋,治今湖南凤凰。次年(1365年),明夏思南宣慰使田仁智、元朝思州宣抚使田仁厚,先后归附朱元璋,均授为宣慰使,分别治今贵州思南与岑巩。另有思宁宣抚田惟载则仍属重庆明氏政权。
《土官底簿》曰:“田惟载,思南民籍,明氏时授怀远将军。洪武四年(1371年)六月,大军平蜀,田惟载赴京朝觐。五年(1372年),将宣抚司改设思宁进忠长官司,授长官职事,会同馆病故,有同去头目邢仕安告蒙礼部,奏令男田茂常承袭领勅印回还到任,为因地方系彭水武隆二县先行附籍别,无地方申达,启奉令旨,将思宁长官司改设信宁巡检司,系彭水县所属。”《明太祖实录》曰:“洪武五年(1372年)六月,以四川思南府宣慰司水德江等十三长官司及镇远州隶湖广,其五寨长官司隶辰州卫。七年六月,辰州卫遣人送五寨长官田文来朝,贡马及方物,诏赐袭衣文绮并以敕命授之。七年九月,置思南宣慰司平头著可及沿河佑溪二长官司,厥栅、朗溪二蛮夷官。”——洪武四年(1371年),明朝灭亡蜀夏政权后,思宁宣抚田维载才归附。五年,思宁宣抚司改设思宁进忠长官司,其地又被并入重庆的彭水、武隆,其子田茂常降任信宁巡检使。同年,田儒铭五子分封五长官司而未袭沱江宣抚,其五寨司、竿子坪司改属湖广辰州卫,其余属思南宣慰司。至此,沱江、思宁两宣抚皆废,思南、思州两宣慰并存。
《明太宗实录》曰:“永乐十一年(1413年)二月,设贵州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初,思南宣慰使田宗鼎凶狠淫虐生杀任情,与其副使黄禧构怨,累年互有奏讦,朝廷虽恶宗鼎,然以田氏世守其地,曲予保全,而改黄禧为辰州府知府。思州宣慰使田琛,亦与宗鼎有怨,禧暗结琛,使图宗鼎。宗鼎及琛数相攻杀,禧既得志,肆横虐民,民甚苦之。琛自称天主,妻为地主,长官文得杨光海等称文武臣,禧为大将,与琛连兵攻思南。宗鼎挈家走,琛杀其弟,发其祖宗坟墓而戮其母尸,尽掠其人畜赀财,所过残害其民。宗鼎诉于朝,屡敕田琛黄禧赴阙自辨,皆拒命不至,自知不为朝庭所容,遂有逆谋。潜使奸人张胜,依托教坊司官史勉得出入,祗应将伺便为变。事觉,命行人蒋庭瓒往召之,而敕镇远侯顾成以兵五万压其境。凶党叛散,琛等就擒,与黄禧相继械送京师,皆引服。琛妻冉氏,尤强悍,复遣人招诱台罗等寨蛮人苖普亮等为乱,冀朝廷遣琛还招抚,因得免死。上闻之,诏有司禁锢琛等,以宗鼎虽横恣,然穷蹙自归得末减,使复职归思南。而宗鼎奏言,必得报怨家以绝祸根。上以其素凶恶,今幸免祸犹不自惩而欲逞忿,民将有不胜其害者。遂留之京师,月给俸禄。宗鼎怨望出诽言,因发其祖母阴事,谓始与黄禧奸,实造祸本,而窃损其衣食欲杀之。祖母亦发宗鼎缢杀亲母、渎乱人伦等事。上命刑部正其罪,谕户部尚书夏原吉等曰:“朝廷初命田琛田宗鼎分治思州思南,正欲安其土人,乃皆为土人之害。琛悖逆不道,构扇旁州,妄开兵衅,屠戮善良,抗拒朝命,已正其罪。宗鼎尤为凶骜,绝灭伦理,罪不可宥。其思州思南三十九长官司,宜加意抚绥,可更置府州县,而立布政司总辖之,其原设长官司及差税悉仍旧。所当行之事,卿等详议以闻。”原吉等议以思州二十二长官司分设思州、新化、黎平、石阡四府,思南十七长官司分设思南、镇远、铜仁、乌罗四府,其镇远州婺川县亦各随地分隶,而于贵州设贵州等处承宣布政使司以总八府,仍与贵州都司同管贵州宣慰司,其布政司官属俱用流官,府以下参用土官,从之。”
《黔南田氏宗谱》曰:“昔太祖登极时,常曰思播田杨、两广岑黄,盖大其世也,而今安在哉?惜宗鼎以一人之身而废祖宗之大业,不惟天朝之罪人,抑夷臧家之贼子,削之宜矣。守土乐业者,宜思昔日荡平之功,宁得以今日而遂掩先人乎!”《炎徼纪闻》曰:“琛言,思南故思州地,当归思州。上曰,思南叛归伪夏时,何不径取属汝耶?画土分疆,是朝廷事,汝安得擅有之。琛复讦宗鼎诸不法事。上曰,过恶在彼,汝何与焉?第安分守土,再犯吾磔汝矣,琛叩头受谕而还,与宗鼎构杀如故。”——从田琛和永乐帝的对话,可以看出田琛想借田宗鼎不法而灭之以统一思州思南,但这不符合明朝分而治之的策略,被视为悖逆不道。后田琛自称天主,分封文臣武将,派人潜入宫中伺便为变,或确有逆谋或为朝臣诬陷。思州、思南控滇黔锁钥、扼云贵大道,田氏若叛则云贵皆失,故永乐帝以为心腹之患而除之,又策略性地保留五寨司、筸子坪司、中林验洞司、平头司、朗溪司、随府司、务川百户、信宁巡检等田氏土司,让田氏家族谴责田宗鼎而不怨恨朝廷。
供稿:田荣兴 |
||
| ||
上一条信息: 辰州府石排楼田氏始祖田万川公世系吊线 下一条信息: 田氏寻亲信息201904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