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陆 【田氏家谱共享数据库】
 首页 - 栏目 - 田完学会
返回上一步

 
广西昭州田姓史考概况
作者:田氏网 访问量:7236  添加时间:2018-10-23 22:59:48
 

 

广西昭州田姓史考概况
 
千年始祖源远流长。广西昭州千年始祖田福(?——1023年),祖籍山东青州府益都县(今青州市),北宋进士,天禧五年(1021年)官任昭州府(今平乐)刺史。真宗元年癸亥岁(1023年)卒。族谱记载:“终于任所”,其死因不明,未知寿终几何,安厝于昭州城郊大立里龙田源鹧鸪岭,丙山壬向,与二世祖法兴公,四世祖执中公同葬一处,成一字排列,福公居中,古墓碑被毁已荡然无存,1987年重立墓碑,并举办大型祭祖活动。福公是否曾在何时何地任何职务,老谱无记载。福公生五子:法泰、法尼、法兴、法卫、法衔。石头谱唯一记载有五子,没有详细记载第五子法衔公的后裔,五子按年龄大小排列依次是法泰、法兴、法尼、法卫、法衔,与其他老谱记载大同小异,其他各地老谱记载只有四子,有的甚至记载只有三子(例如道县阳乐田村老谱)。
白羊老谱第十三世祖克常公记载福公去世时的时代背景时:“时遇干戈,子难扶柩归里,是就昭岗安厝”。反映了北宋开国之初的几十年间,盖因广西地区尚未完全平定,还有战乱,又因父亡远离故土,扶柩回祖籍山东安厝,千里迢迢并非易事,况且经济拮据开销大,无力承受而只能就地安葬。福公死因是否与当时战乱频繁有关,不得而知。
观察一至四世祖葬在昭州郊外,推测大约有五至六代后人在平乐居住了一个多世纪左右,已到了北宋中期,然后自平乐陆续迁往恭城定居,居住过白羊、茶江源口、下鹤头、明秀村,从宋元时期历代先祖的葬地土名历史记载,能获知第二至十三代居住在上述地方大约有两个多世纪的时间,之后又迁居恭城北乡的大石桥、古潭埠、湖南桃川富隆村定居,至元末第十四代至第十七代就居住在上述村庄,元末明初战乱频繁又一次大迁徙。陆续迁往北乡石头、岩口、桃川新宅、道县等地,成为永久定居之地。
古代清明祭祖情况。历代先祖勿忘始祖福公福佑后人之恩,每逢清明节,照例前往平乐祭奠福公,在老谱《先世行述》一文里具体记载了四大房后裔从每年一次的春祭聚首到最后逐渐失联的原因和过程:“永乐、洪熙之时,吾族各立宅业。”即自1403年至1425年,各大房已分别定居恭城白羊、北乡、江永、道县,却还能坚持做到每年春季聚首一次,但到了“天顺、成化、弘治、正德之岁,各惮路遥,不复聚首。”即自1465年至1521年的56年时间,畏惧路远难走,各地宗亲距福公墓近则有70公里,远的则有100多公里,从此每年春祭不再聚首,各地宗亲自行择日去扫墓。时光流逝,到了“嘉靖、隆庆、万历亦相传甚远,则失各房支派之由也。”即近一个世纪未聚首,深厚的感情则逐渐疏远、淡忘,进而各地宗亲彼此失联了。
两支田姓创建石头古村。地处风水宝地的石头古村落,民国时期,曾经是观音乡公所的所在地,远眺村庄,群山来朝,背靠高大的显面山仙人座,稳重大器,明堂开阔,登山远望,四望开阔,河流自东向西绕过村前,呈玉带状,下游白虎锁水,村东边是纵贯南北的大象岭,村西是昂首远望的狮子山,狮象拱卫,格局天成。
众多四合院式的明清古民居,造型精美的古神亭,别致而颇具美感的九板桥。高而坚固厚实的古炮楼雄居村中心,门头上古老的进士匾,文武功名的拴马石等等,布满了岁月的痕迹,这些不可再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亟待维修与保护。石头村是县重点保护的古村落之一,古神亭已由政府资助维修并列入县重点文物保护名录。
石头村是有名的文化古村,自宋代始能人辈出,是全县宋代至清代的第二大科举人才产出的姓氏,仅次地周姓。(详见附件之六)
石头村自然条件优越,土地宽广、田多地少,自古就是种植水稻的产粮大村,有“栗木的乌克兰”之美称。
石头村自古以来就有提倡修善积德的优良传统,热心行慈善活动,遇灾荒之年、青黄不接之际,有大户人家向灾民施米,救济贫苦灾民,以度过难关;村前有大河,来往行人涉水渡河不安全,一遇洪水泛滥,耽误了农活,更是苦不堪言,遂有大户人家出资架设木桥,方便村民出行;还有的大户人家到桂湘古道上建凉亭,让过往行人在凉亭里歇歇、乘凉,向行人施茶水,有的人家就出资为民修路等等各种慈善活动,人们赞叹不已。
石头村两支田姓后人都是瑶族,自元末明初至今在此世代繁衍,坚持以和为贵,两支田姓后人一家亲,为开发石头共建美好家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成为恭城瑶族自治县有名的明清古村落之一而载入史册。
 
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   田兆

0一八年十月     

相关评论  
暂无评论

登陆评论!


 上一条信息: 《田忌赛马》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和战略思       

 下一条信息: 搭建探讨田完文化的研究平台







首页
我的
返回
   



扫一扫 关注公众平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