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启芳荣获“感动网友的十大中国母亲”
|
||
作者:田氏网 访问量:4948 添加时间:2012-10-30 20:12:41 | ||
2010年搜狐社区“感动网友的十大中国母亲”评选结果已经出炉。经过媒体推荐、网友自主推荐、网友投票三个环节,北京丰台区区太平桥街道太西里社区居民田启芳被评为“感动网友的十大中国母亲”。 “他们虽然智力上有残疾,但只要用真心对待,他们也同样会热情的对待我!”田启芳说。她是太平桥西里社区的退休党员,在社区她有一份重要职业,给10位智障孩子做老师。近三年来,她通过对孩子们的细心关爱,让不少智障孩子融入了社区大家庭。 自己先学再教学员 田启芳已年过花甲,不过她仍在社区发挥着余热。从周一至周四,每天早9点到11点,她都会准时到小区活动站工作。而在活动站内,10位20多岁的孩子就在此上学,不过这些孩子并非智力健全的青年,而是有不同程度智障的残疾人。 回忆起当初做此工作,田启芳回忆:“2007年,街道开了一个智障康复站,教智障学员编织和串珠制作花篮。当时特意为孩子们请了位专业老师。但他们学的慢,老师费用又高,所以街道干脆在社区内找人先学会,等老师能走了,我们再慢慢教孩子。”就这样,田启芳成为了智障孩子的老师。 2008年4月,太平桥西里社区成立了残疾人职业康复站,拥有教学智障学员经验的田启芳自然被安排到自家社区工作。田启芳说:“这都是顺理成章的事,至于教授的是智障学员会不会,带来不便,我根本没有考虑。” 教授学员耐心至上 “有些智障的孩子虽然都20多岁了,但几乎没出过家门,更不会与正常人交流。刚来的时候,很多孩子根本不说话!”田启芳说,为此她开始教孩子们见面问好,通过一次次教授,孩子现在已经可以主动问候了。“他们因为智力上有残疾,所以很难融入社会,家里人又经常惯着,很少让他们与别人交流,时间长了孩子们就变得非常孤僻。现在把他们放在一起,为他们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他们有了自己的小社区,久而久之也就变得开朗起来了。” 与智力健全的人不同,教授智障学员必须要非常有耐心,通过一次次的重复教授,来交会学员最基本的动作。有时简单的将珠子穿在绳上的动作就需要教授两三天。 智障学员插筷子做贡献 通过田启芳耐心的工作,不少智障学员都学会了在家主动帮父母做家务,家里遇到了不愉快的事,学员们不和父母说,反而会第一时间告诉田启芳,让她给自己出主意。每到此时,田启芳便会一方面开导学员,另一方面及时与家长沟通,让家长理解孩子的想法。 2008年,在莲花池公园举办的残奥会开幕式庆祝活动中,学员们成功表演了手语歌《感恩的心》,得到来自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肯定。如今,学员们开始为餐具供应公司做插筷子的工作,将筷子插入筷套,不仅锻炼了学员的脑和手,同时还挣了钱,为社会做了贡献。
来源于:http://www.bjft.gov.cn/fengtaibao/html/2011-04/20/content_4_6.htm
田启芳:残疾人职业康复站里的志愿者 田启芳居住在北京市丰台区太平桥街道太西里社区,是一名普通的退休党员,但对社区的十名智障孩子来说,田阿姨是他们敬爱的老师、朋友,更是亲人。是什么样的人格魅力,使田阿姨走进了残障孩子原本封闭的内心?在此,我们对田阿姨进行了短暂的访问,解读她的爱心故事。 志愿服务,走进康复站 田阿姨今年60岁,对身边的人总慈祥地微笑,在小区里是远近闻名的热心肠。“康复站成立了,我就去了。”--谈到自己任康复站志愿者的原因,田阿姨只简单地说了一句。 太西里社区残疾人职业康复站成立于2008年,共有智障学员10名,其中重度智障并伴有肢体障碍的7人。学员年龄从23到40岁不等,但共同的是,他们基本生活在与外界隔离的环境里,生活和动手能力差,有的甚至连简单的语言表达能力都没有。 田阿姨和另一名志愿者一起,自愿担任起康复站老师一职。自此,每周一到周五早上八点半,田阿姨和孩子们开始了朝夕相处的康复学习生活。 残障孩子,学习沟通难 回忆初见残障学员们的情形,田阿姨说,他们都不爱说话,不会叫老师,上厕所时不懂得关门,有的孩子甚至不会自己穿衣服。 田阿姨举了个例子:“住在西里的高旭从小就是残障儿童,小区的居民都知道有这么一个孩子,但谁都没见过。因为家长从来不让高旭出家门。”在这种封闭的成长环境下,孩子们从来不知道社会是什么样的、外面是什么样的。越孤僻,越被隔离;越被隔离,就越孤僻。就这样,孩子的成长陷入一个恶性循环,不仅对孩子不利,也给家长带来痛苦。 有别于正常的孩子,残障学员们沟通能力差,在技能学习上普遍存在障碍。以编织课为例,“普通人十遍能学会的,他们得学五十遍,一百遍。” 由于和社会的长期脱节,残障学员们学习进度缓慢,他们的每一点进步,都需要田阿姨这样的志愿者付出更多的耐心和关爱。 尽心尽力,温暖每一人 自从康复站成立以来,田阿姨和另一名社区志愿者马阿姨一道,每天为残障学员们辅导授课,风雨无阻,尽职尽责。从日常的聊天,到生活上的关爱,到课程的教授,事无巨细,田阿姨都尽心尽力,用自己的热情温暖每一个孩子。孩子生病了,她比谁都着急;孩子有了一点进步,她比谁到高兴。在教学模式上,田阿姨创造性地开辟了“家长课堂”,让学员的家长走进康复站,跟着孩子们一起学习,感受孩子的成长与进步。田阿姨要求家长“把学习延伸到家里”,课堂上学的礼仪、常识,在家里也要去实践和巩固。“我真心地拿他们当自己孩子看,”田阿姨微笑着说,“看到他们一点点的进步,我就满足了,再辛苦也值得!” 收获感动,师生情谊浓 两年的康复站学习时间不算长,田阿姨在其中付出诸多艰辛,孩子们的变化让所有人惊叹。现在的孩子们,不但喜欢和老师交流,和家人的沟通也越来越多;自理和动手能力有了飞跃式的提高,不但可以照顾自己,还会主动要求帮助家长做家务;部分学员甚至学会了手工编织、扭秧歌。2008年,在莲花池公园举办的残奥会开幕式庆祝活动中,学员们成功表演了手语歌《感恩的心》,得到来自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肯定。 谈到学员们生活能力上的变化,田阿姨显得很骄傲,她说,学员们特别关心老师,看到老师咳嗽会主动提醒“要喝水”,并帮老师拍打后背。诚然,最让田阿姨动容和感动的,正是这份亲密并相依的感情。田阿姨说,她和高旭住在相邻的两栋楼,每次康复站学习结束后,高旭总站在田阿姨身后,坚持看她进了楼道,才转身自己回家。 孩子们的家长也由衷地敬佩和感谢田阿姨,有家长说,孩子们现在和老师更亲,自己都“有点儿吃醋”,看到田阿姨这样热心又无私地帮助孩子,收获感动的同时,也学习到了很多。家长们表示,孩子进步了,家庭和谐了,生活也因此更美好了,“康复一人,温暖一家”,这种来自家长和孩子们的评价和赞美,田阿姨真正受之无愧。 通过志愿服务康复站的工作,田阿姨助人为乐的事迹被大家交口称赞。但田阿姨对自己的爱心奉献看得很平常:“退休了,我只是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做这些的时候,我能找到自己的快乐。”这些话和田阿姨给人的感觉一样,朴实无华,但温暖人心。 来源于:http://zt.bjwmb.gov.cn/bjhr/hrsj/zrwl/zrwl2010/t20100723_305789.htm |
||
| ||
上一条信息: 朗溪田氏族谱大成有感 下一条信息: 田洪明:深圳市红岭中学校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