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陆 【田氏家谱共享数据库】
 首页 - 栏目 - 田氏才艺
返回上一步

 
田雯与寒绿胡同
作者:田氏网 访问量:6223  添加时间:2011-7-24 13:14:01
 

寒绿胡同是位于德城区吕家街上的一个普通小胡同,从上世纪80年代才开始叫这个名字,然而这个胡同于2000年消失在历史的变迁中了。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胡同,却和一位大人物密切相关,他就是清代诗人田雯。

现今吕家街上的胡同。

田雯画像

田氏家谱


    寒绿胡同是位于德城区吕家街上的一个普通小胡同,从上世纪80年代才开始叫这个名字,然而这个胡同于2000年消失在历史的变迁中了。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胡同,却和一位大人物密切相关,他就是清代诗人田雯。

◎寻常巷陌,人道田雯曾住

    如今的吕家街是一条不起眼的小街道,它南北走向,一头连着天衢路,一头连着建设街。在它与迎宾大道之间的位置,有一个居民小区叫金谷园。今天,这里与其他小区没有明显的区别,但在此之前,这里曾经住着老德州最具名望的大家族田氏家族。而田氏家族中名气最大的无疑就是田雯。

    田雯,字伦霞,号蒙斋,著名诗人,康熙朝曾官至户部侍郎。据77岁的田氏后人田志恕说,田雯于明崇祯十八年(公元1635年)五月生于河北桑园镇(今河北吴桥县),1645年随父田绪宗回到老家德州城西关竹竿巷(今金谷园西门外迎宾路),家西邻“董子读书台”(今天衢路铁道涵洞东南)。59岁的田雯会皇子、谒曲阜、过德州时,曾作《老秀才抒怀》:“屯氏河涯老秀才,纸窗泥壁草堂开。两岸满贮芙蕖种,十瓮新收曲蘖材。亭是卢公吟杜地,家临董子读书台。明年六十村中住,好与牧童吹笛来。”可见,“董子读书台”就和在竹竿巷居住的田氏家族为邻,也可证明“董子读书台”就建在竹竿巷旁边的屯氏河上。

    “屯氏河”是条什么河?据史书记载,这条河是汉武帝时,黄河在馆陶向北决口形成的,它向北流经清河、信都、勃海(古地名)入海。汉景帝时,信都为广川国,汉宣帝时复称信都,后燕慕容垂于此置广川郡,德州就属广川。后因犯了隋炀帝杨广的讳,广川改为长河县,“长河”即屯氏河。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曾借用屯氏河河道,所以大运河故道中有一段其实就是先前的屯氏河。田雯所说的在他家附近的一段屯氏河,到了雍正年间,由于运河改道,已被废弃——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之前的大运河,自德州城西南五里外的豆腐巷处的老河头,像一张弓弯向东北,经黑马大市场,跨铁路,伸向迎宾路、天衢路,冲向德州西城墙处的“回龙坝”石碑,折向西北,过小锅市的清真寺东,到银瓦寺改向北流。因大运河离城太近,这一段河道被调直了,留下了弯曲的遗河,德州人称旧河。

    当时的“董子读书台”,就建在今日即将修建的“董子湖”东北角(今运河开发区)。史载,田雯的父亲田绪宗曾在顺治十年九月,整修旧有的汉董子读书台遗址。他在遗址附近新立了两座塑像,董仲舒像居右,唐平原太守颜真卿像居左,让醇儒忠臣相伴。他还为这两人在运河东岸创建合祠,并发起成立了“董颜书院”,召集地方士大夫在这里讲学。田绪宗病逝后若干年,长子田雯继承了他的遗志,继续把书院发扬光大。

◎疑云重重,康熙探望老师?

    康熙四十一年(公元1702年),康熙帝沿运河南巡,途经德州时,曾与田雯有过会面,这在很多史料上都有记载,但很多细节性的东西却有一些争议。

    有的记载说,康熙途经德州时,奉母命到城内吕家街看望他的启蒙老师田雯,田雯在街上买到刚出锅的德州扒鸡招待皇帝,皇帝食之大悦,传旨将扒鸡定为贡品,并欣然为田雯题下“寒绿堂”三个大字。

    这种说法受到了很多人质疑,主要的疑点有这几个方面:康熙到底有没有去过田雯家?他是奉母之命主动与田雯接触的吗?田雯是不是康熙的启蒙老师?康熙是否真的与扒鸡有缘?

    这其中,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是中间的两个。因为史书中明确记载,康熙的生母佟佳氏卒于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她显然不可能在去世近40年后再去给自己的儿子下什么命令。会不会是康熙帝的祖母孝庄皇太后的命令,被误记为康熙母亲的命令了呢?也不可能,因为孝庄卒于1688年,此时也已离世十余年。康熙奉母命看望田雯显然是无稽之谈。那么田雯是不是康熙的启蒙老师呢?也不大可能。因为田雯是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的进士,而此时的康熙已经十一岁了。就算田雯才华横溢,名满中华,29岁刚刚中了进士就去给皇帝当启蒙老师,十一岁才开始启蒙,是不是有点晚了呢?更何况一个新科进士,一个刚刚崭露头角的小伙子,是不可能轻易被允许为皇帝当老师的。

    各种史料的记载是,田雯中举后,“授中书舍人,历户、工二部司员,分校顺天乡试……”然后大部分时间就一直在地方任职,直到晚年才重新回到中央。中书舍人是缮写文告、命令的官职,户部、工部等值就更与皇帝教师的职能相去甚远。说田雯是康熙的启蒙老师,缺乏证据。

    康熙帝有没有亲临田雯家中并品尝扒鸡呢?民国年间编的《德县志》卷四(舆地志)“园亭遗迹”部分“寒绿堂”词条中记载,“清康熙四十一年南巡,驻跸山姜书屋,御笔书此,颁赐田侍郎雯。”这应该能够证明康熙来过田雯家,并为田雯题字,但他有没有在这里吃到扒鸡,并没有明确的记载,既不能肯定有,也无法证明确实没有。

    田雯的儿子田肇丽在《补年谱》中详细记录了此次康熙南巡途中与田雯的交流:“雯叩谒行在,恭请圣安。初七日蒙恩赐御书《甲子次德州即事》无言诗绫一幅。内侍传旨:‘田雯素能诗,着即进览。’雯恭呈《山姜诗选》、《长河志藉考》、《黔书》。初九日奉旨:‘田雯居官无过失,向未曾赐有匾额,着自撰二字,翰林官查升写进。’”康熙要给田雯题字,并让他自己选择所题内容,最终“寒绿堂”三个大字挂在了田雯家。康熙帝曾问田雯为何要“寒绿”二字,田雯说:“寒者如臣之衰暮,绿者发生之意。臣今年老,蒙皇上天恩赐御书,赐此三字,臣可以多延岁年,歌咏盛世。”这就是“寒绿胡同”名称的由来。

◎数百年后,历史成为传说

    自从康熙帝那次光临德州之后,三百年来,田氏的后人一直居住在吕家街苗家胡同——原“山姜书屋”处的田家大院。在田雯之后,田氏家族又先后走出了田肇丽、田同之、田徵舆等许多文人名士,他们之中也有不少人曾经身居高位。

    1947年春,德州城墙靠苗家胡同西首处被扒开了两个豁口,“天堑变通途”。此时董子读书台处有卖早点的小摊,田家后人每天早晨西经“董子读书台”,过铁道涵洞,到大运河去挑水喝,还常在路上喝碗甜沫,歇歇脚。一路看到寒绿堂、老城墙、董子读书台遗址和当年的屯氏河,他们总会感慨不已。

    靠近田家大院的西城墙今已无存;当年董子读书台处先是修建了汽车修理厂,现在正在筹建“董子湖”;悬有“寒绿堂”匾额的田氏家庙前的田吕两家火巷,由于城墙被扒,成了直通竹竿巷的胡同,1981年经德州市地名办公室申请,德州市决定把这条宽约四米,长近百米的胡同命名为“寒绿胡同”,以示纪念。2000年,因为城市建设需要,田家大院和寒绿胡同一起被拆迁,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田家大院拆迁时,田家的后人仍有不少在大院中居住,他们后来回迁到了在原址上新盖的居民小区之中。

    历史的车轮滚滚,势不可挡。今天,当初曾经热闹非凡的田家大院早已踪迹全无;当年曾一度创造了辉煌的田雯和有着赫赫威名的康熙大帝都已经成为了被尘封的历史。旧时田家堂前燕,如今已飞入寻常百姓之家,一切都成为了过眼烟云,只有田雯的诗歌文章,和关于他的各种轶闻传说,还在世上流传,为人们津津乐道。
 

□记者 王晓松 通讯员 田志恕 摄影报道  转自:德州新闻网

相关评论  
暂无评论

登陆评论!


 上一条信息: 广东梅坡公世系谱务会议第二次会议圆满       

 下一条信息: 田家炳传(第一、二章)【节选】







首页
我的
返回
   



扫一扫 关注公众平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