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氏兄弟和气兴家
|
||
作者:田氏网 访问量:9019 添加时间:2011-2-20 21:01:57 | ||
田氏兄弟和气兴家 在旧时的《德育课本》(又名《八德须知全集》,[民国]蔡振绅辑)中有“田真叹荆”的故事: 【原文】隋田真、田庆、田广兄弟三人,议分财产,资皆均平。堂前有紫荆树,茂甚,议分为三,其树即枯。真叹曰,树本同株,闻将分斫,所以憔悴,是人不如木也。因悲不自胜,兄弟复同居,愈相友爱,紫荆复荣茂如故。 这个故事源于旧朝城县的苗头村,即今莘县(原朝城县全部划归莘县,朝城为莘县一镇)大王寨苗头村。 据光绪《朝城县乡土志》载: 白话解释:隋朝时候,有一家人家姓田的,他家里同胞弟兄们三个:田真、田庆、田广。弟兄们三个人一直在一起居住。三个媳妇想分家了,家里的钱财产业,都已经议定平均分派。但是堂前素来有一棵紫荆花树,长得来非常的茂盛,因此议定把这棵紫荆花树,也匀均分做三份。哪里晓得这棵紫荆树,还没有等他们来分,就第二天就枯死了。大哥田真见了,很吃惊,叹口气说道,树木呢,原来是同株连根的,一知道将要分砍了,所以顷刻憔悴。照这样看起来,那末我们的人,还及不来这株树木呢!因此悲伤得了不得。兄弟们都受感动,决定仍旧同住不分。三个媳妇听了,也都不再多言。从此,大家更加友爱了,那棵紫荆树竟依旧照从前一样的荣茂起来。 经过此事,紫荆花不死成了家和的象征,世人则喻其为兄弟花。田氏族人就将宗祠称“紫荆堂”,以教育宗族子孙后代永远亲睦团结,不辱紫荆,弘扬先祖美德,务使紫荆更繁更茂,遍地花开,永世昌盛。杨巨源先生《莘县史鉴》记载很详细,可以参考。 光绪《朝城县乡土志》载: 据莘县地名办资料办公室公布的资料: 苗头村:属聊城市莘县大王寨乡。明初,田氏建一家庙,在周围村庄中此庙最大,人称“庙头”,后演变“苗头”。位于乡政府驻地西北7.5公里处,西田庄至武家河公路西五百米,有田、吕两姓氏。聚落呈长方形,东西长八百米,南北宽六百米,主街东西向,村有木器加工、果园、代销点、卫生室、小学等。 可见,古今记载是一致的。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f2df930100k1g3.html) - 田氏兄弟和气兴家--发生在聊城的美德故事之八_聊城文化部落_新浪博客 据康熙《朝城县志》载: 田氏祠:在城西北七十里,祀田公真及弟庆、广。 紫荆里:在城西北七十里,即田氏故居。觐光门外有碣曰紫荆故里。 觐光门即朝城县北门,城西北七十里,即今天大王寨乡苗头村。 田氏兄弟复活紫荆的故事为人传颂。朝城县的东邻阳谷也有遗迹纪念此事。明万历间,阳谷县知县李荫于阳谷县城老南门内建“紫荆祠”,又称紫荆堂,并将“紫荆余韵”列入古阳谷八景。对此,阳谷县旧志多有记载。 三兄弟哭活紫荆的故事普及于天下,还得益于明代冯梦龙的《三言》。他在《醒世恒言》一书的开篇,就写了《三孝廉让产立高名》,其崇尚之情,不言自明。可惜的是,这篇文章并没说发生的时间与地名,也没说田氏三兄弟的具体名字。后来,《今古奇观》将此篇收入。 这一故事最早记载于南北朝时的《新齐谐》,又有记载说是发生在陕西的事。为此,康熙《朝城县志》主篡者明确指出:“紫荆之名,幼熟闻之,但又有载入陕志者。庚寅入都,纡道过祠,闻见备悉。因纪以诗: 旧干暂枯又复荣,聊辉花萼继唐京; 荒村犹有祠基在,那许异邦暗窃名。 因这一故事具有特殊的教育意义,“紫里春风”列入朝城县“续八景”。清初旧志中另载有《荆里春风》诗一首: 自从华萼播风诗,千载友于未易追。 何意田君能慕义,顿令枯卉再抽枝。 春回故里余蘋藻,风表荒原起梦思。 雨地盛名兹足搋,闾阎愿与记前师。 《德育课本》是将此列入八德之一的“悌”来让大家学习。悌,tì,意为敬爱哥哥,引申为顺从长上。《弟子规》开篇即说“出则孝,入则悌”,即此意也。只是二者的区别是:“孝”的对象是长辈父母,而“悌”的对象则是同辈兄弟。“孝”、“悌”是人伦的基本规范,扩而广之,涵盖一切作人准则。正因如此,《德育课本》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为纲,选取历史故事让人学习,用心可谓良苦。 其实,三兄弟哭活紫荆的故事所传递的信息,除“悌”外,还启发我们:真诚之心,无不感人心怀,化及万物。纵使是一枝一叶、一草一木,也能受到感动。同样,恶贯满盈、穷凶极恶之人,在举手投足之间,所散发出来的肃杀之气,也会影响周遭的一切,让花木为之枯萎凋零,令人们为之畏怯恐惧。因而,起心动念,一言一行,我们怎能不戒惧谨慎呢? 最后,以一首旧诗结束此文: 紫荆树下说三田,人合人离花不然。 同气连枝原不解,家中莫听妇人言。 来源:吴文立的博客 出处:http://whbl.lcxw.cn/show.asp?id=281 |
||
| ||
上一条信息: 田进业:北京市西城区商务局副局长 下一条信息: 日照田家村(田氏)发祥史记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