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地田氏家族
|
||
作者:田氏网 访问量:12836 添加时间:2010-8-29 21:33:24 | ||
资料来源:李际隆 稻地田家的前辈既读书,又经商,其发迹始于清末民初,较有影响的有田献章、田锦章、田建章、田绣章、田祖荫。 田献章,字楷廷,人称田大人,生于清光绪初年,自幼读书练武,光绪二十一年(1895)考入开平武备学堂,光绪二十四年(1898)毕业,因学业优异留校任教。以后调入京城,任贵胄学堂(王公大臣的子弟)教习,随之被委任为禁卫军第四标统带(相当于团长)。到宣统初年,升任为禁卫军军咨官(相当于参谋长)。他还八次跟随宣统皇帝的七叔载涛出使德、日、法等国。“中华民国”成立后,在国民军任陆军少将。后因年迈,解甲还乡。1935年,他参加了《滦县志》的编篡校对工作。新中国成立后,故于北京。田献章有二子,长子田金良,于宣统二年跟随其叔田锦章留学日本,归国后不久英年早逝。次子田金相,上海同济大学毕业。 田锦章,字辅廷,称田二人。生于清光绪初年,“中华民国”二年(1913)年毕业于保定武备学堂,毕业后留校任教。阎锡山、商震等国民党高级将领都称他为“老师”,历任民国陆军中将,安徽省财政厅、民政厅秘书,安微督军驻京办事处主任。上世纪20年代初,因军阀混乱,解职还乡。田锦章有二子,长子田金枢,次子田金桓均毕业于北京汇文高中。 田建章,字立廷,为田献章之三弟,人称田三人。他目睹清末国势的危难,朝政之腐败,感到要挽救民族危机,必须放眼世界,学习外国人先进科学文化,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于清宣统三年(1911)赴日本留学,入东京高等师范英语科。“中华民国”三年(1914)学成回国。因那时留学人员甚少,多处军政要员争相聘用,并以高官厚禄相许,都被他一一谢绝,执著地选择了不被人重视的教育工作。他开始在省教育厅,不久就安排任省立赵县中学校长。他不遗余力积极整顿校风,提倡科学民主,一时赵县中学名声大振,正当他大展宏图之际,竟积劳成疾,不幸病故,年仅35岁。直隶省(河北省的旧称)督军、省长为表彰他的业绩,特颁“有功教育”匾额一方。 田建章与齐燮元是把兄弟,日本人侵华以后,齐燮元当了汉奸,担任了伪华北政府的治安部总长,并任伪治安军司令。因为田氏兄弟是颇有影响的人物,齐燮元多次找田氏弟兄,以高官厚禄引诱,让他们出山,田氏兄弟以年迈体弱为由,婉言拒绝,保持了民族气节。 田建章生有二子,长子田金刚,民国二十年(1931)年毕业于北京朝阳大学法法律系,初在铁路供职,后到滦县志局参加编纂《滦县志》。 次子田金铭抗日战争以前考入清华大学,并参加了中国共产党,任地下支部书记,与姚依林(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为同学,并在同一支部,抗日战争爆发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迁至昆明,组成西南联合大学,田金铭毕业后一直在云南工作,曾任中共云南省委组织部长、省委副书记,1997年病故。 【 编者注:田园0708 2013-2-28 评论说:我是田金铭的孙女,据我所知,我爷爷并非省级干部。'曾任中共云南省委组织部长、省委副书记,1997年病故。' 应改为:“1975年离休,为副厅级干部。1995年病故”。】 田绣章,字荣廷,与田献章为堂兄弟,行伍出身,为阎锡山部下,曾任山西五临卫戍司令,第七师师长。 田祖萌,字月亭,与田献章为堂兄弟,清朝末年开平武备学堂毕业,曾任过旅长。
田俊玉是丰南稻地桥东人,1974年12月,作为丰南县防蝗指挥部技术干部的田俊玉撰写的《采取综合措施改变蝗区面貌》一文刊登在1974年第17期《昆虫学报》上,受到了国外学者的赞赏。
另附: 古滦州四大名镇之首——稻地镇 古滦州有四大名镇,开平、稻地、倴城和榛子镇,其中,稻地是四大名镇之首。 稻地镇是唐山最古老的集镇之一,建镇历史已经有800年。为古滦州四大名镇之首,现属唐山市丰南区管辖。 稻地镇比唐山市、胥各庄镇、河头镇发展都早(这两个镇已经成为唐山市丰南区的主要城区,其中河头镇已经没有了)。 千余年前,稻地镇所在区域是一块极低洼的濒海地区。据传,元朝宰相康里脱脱首创京东植稻,曾募江南植稻能手传授技术,稻地因此得名。 稻地镇始建于南宋绍熙元年。明宣德年间,“称土立集”战胜安机寨村(现属于稻地镇管辖)后立集建镇,当时,稻地店铺林立,商业繁盛。 元末由于战乱,稻地一带人口锐减,满目荒凉。 明立国后,明成祖朱棣下诏由人口稠密的黄河流域向北方大批移民,稻地的经济又开始繁荣起来。至清光绪,稻地已是名噪京东了。 据清《滦州志》记载:稻地镇“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人文荟萃,为开平(现发展成唐山市的一个区)、倴城(现为唐山市滦南县城)、榛子镇(现属滦县)之冠,商业尤为繁荣” 稻地状似一座封闭的城堡,南北以河为界,南北宽约500米,东西长1000米,城内有一条东西大街,南北分为胡同,夜间各条胡同内都有打更人游走。大街两侧商铺林立,气势恢弘,几个城门遥相对应,东门外有南北交通大道(唐山到宋家营、大新庄、唐海南部的交通动脉)和广场。在乾隆年间,镇内有银号、当铺、染房、酿酒作坊、客店、饭店、医院、食品店、浴池等商业固定网点200多家,其中,酿酒作坊达24家(当地人俗称“烧锅”)。所产高粱酒甘冽清香,名震京师,成为当地声名远扬的特产。镇内外有文昌阁、火神庙、药王庙等庙宇13座,每逢庙会,热闹非凡。名小吃有奎泰隆的舌饼(香酥可口,久放不透油)、田家烧麦和耿奎英的香肠。 现在,稻地镇的名气已经大不如前,特别是经历了1976年7月28日那场大地震 ,古城和古建筑都不复存在, 800多年前广袤的稻田已不见踪迹,稻地大街的飞檐斗拱和火神庙的人声沸腾早已渺无踪影,镇中的古物已不剩下什么了,就连历经100多年的风雨的铁桥也没了。稻地古城的风貌只留存在老辈人的记忆中。惟有“稻地”这个名字代代相传,沿袭至今。 稻地镇的名小吃大多失传,“烧麦”和“香肠”手艺尚存,但规模和名气都不大。另外,安机寨的萝卜,虽然好吃在唐山有名,但受种植面积的影响,产量不大。 值得一提的是,稻地在解放初期曾经是丰南县政府所在地,由田家大院改建的丰南一中,一直是丰南县、丰南市、丰南区的最高学府。直到丰南一中由稻地迁往丰南城区,原丰南一中改为丰南二中后,稻地在丰南教育地位才有所改变。 注:稻地大铁桥始建于1901年,是河北省最早的公路铁桥。铁桥前身原为木桥,依靠稻地药王庙的和尚化缘维修,桥身矮小,行走拥挤,稍有不慎就有掉入陡河的危险。时任山海关桥梁厂厂长的留美学生王化奇是稻地人,回乡探亲时路过此桥,见行走不便,便起了修桥的念头。回厂后,他多方筹措材料,找来好友担任设计,并与稻地商会联合,终于建成了这座造福乡里的铁桥。 |
||
| ||
上一条信息: 田家(原名田景祥):作家 下一条信息: 阴森威严的提督衢门:田兴恕故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