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洪才:襄樊最早个体户之一
|
||
作者:田氏网 访问量:6039 添加时间:2008-10-26 11:58:00 | ||
荆楚网消息 (楚天都市报) (记者王正旺 刘汉泽)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个体户”一词开始出现。田洪才是襄樊市最早的个体户之一。21日,“湖北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年巡礼采访团”的记者,采访了今年71岁的田洪才。 祖孙三代年收入50万元 田洪才的钟表维修店就开在襄樊市襄城区的慧安巷。红底铜字的招牌,一间狭小的门面房,三面墙上都摆着各式的挂钟。看着这个只有七八平方米、甚至放几把凳子都嫌拥挤的小店,记者几乎不敢相信:店子的老板就是我们要采访的对象。“这是我爷爷管理的店,人进人出的,他嫌吵,而且干这行不需要太大的店面。”15岁的田本正解释店小的原因。他是田洪才的孙子,从今年9月开始,初中毕业的他因无心上学,便跟着爷爷学起了修钟表的技术。 田本正是田洪才家的第三代修表人,田洪才的4个儿子都在从事这个行业。5家连锁店,田洪才和儿子们各经营一家。“我不是强求后代一定要干这行,但他们必须要有养家糊口的本领。”71岁的田洪才说,“我还有个孙子,在中国人民大学上学。” 当记者请他透露一下年收入时,他笑着说,5家店的销售和维修收入加在一起,一年约有50万元。 从背着挎包修表开始 田洪才15岁时,被父亲送到武汉一家钟表店当学徒。3年后,上海第一钟表厂到武汉招工,他从16名候选人中脱颖而出,直接当上装配车间主任。在上海,他学到了精湛的钟表制造维修技术。“文化大革命”开始不久,田洪才被迫回到襄樊种地。他根本不会农活,生活过得十分清苦。“我会修钟表,能不能靠这门手艺吃饭?”多少个饥饿难眠的夜晚,田洪才辗转反侧。但在计划经济时代,私人搞个体挣钱几乎是不可能的。“我不偷不抢,为什么不能凭本事挣钱吃饭?!”1975年,田洪才托上海的老同事购买了修理钟表的工具。此后,一个背着挎包、喊着“修钟表啰”的男子,出现在襄樊的大街小巷。当时,市民到钟表社修钟表需要排队,往往修一块表要花一个星期。田洪才的手艺不错,加上收费便宜,他的生意很快就红火起来。“田洪才擅长修钟表”的消息很快就传了开来。不久,他的修表工具被有关部门没收。工具没了,田洪才就想办法再买,如此反反复复,后来,也没有人制止他了。 1982年,个体户合法化。田洪才立即到工商部门登记,成为襄樊首批合法的个体户之一。他不再走街串巷,而是在樊城火巷口摆起了桌子,挂出了“田洪才钟表维修”的招牌。“那时个体户少,无论白天黑夜,我们几乎都有修不完的钟表。”田洪才说,在他和儿子的努力下,他成了襄樊市的首批“万元户”,多次被评为创业先进,在大会上介绍经验。 连锁店一家接着一家开 1988年,田洪才的第一家钟表店在樊城丹江路开业。到1996年,他在襄樊开了5家连锁店。 不料,BP机和手机迅速在中国大地普及,手表计时功能受到极大挑战。从1996年起,越来越多的人将手表丢进了箱子。田洪才的生意急转直下。“当时坐在门口看着来往的行人,只希望有人能走进店里,掏出一块手表。”田洪才回忆说,钟表店从熙熙攘攘到门可罗雀,那时内心反差十分大。 2000年,田洪才的几个儿子先后跟他商量,希望关掉钟表店转行做其它生意。他总是心平气和地说,“少则3年,多则5年,手表依然会回到生活中来。” 通过几十年的观察,田洪才发现人们的消费心理有周期性的变化。他还了解到,在国外,一块手表价值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如果手表行业是夕阳行业,那么国外会更早地衰退。因此,他断定手表不会被遗忘。 果然,2003年以后,手表作为饰品,再度回到人们手上。田洪才抓住机会,在维修钟表的基础上,增加了钟表销售生意。对于卖出的表,别人免费保修半年,他免费保修两年。 如今,田洪才打算团结儿子们,在襄樊开一家专业的钟表卖场。 |
||
| ||
上一条信息: 湖南消防田建平:火热青春耀红门 下一条信息: 田力普率团访问德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