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陆 【田氏家谱共享数据库】
 首页 - 栏目 - 田氏名人 - 现代名人
返回上一步

 
田永清 田建国
作者:田氏网 访问量:7944  添加时间:2007-12-4 22:20:09
 

    田永清,正军级,少将军衔.1940年出生,15岁加入中国共青团,18岁加入中国共产党.1960年高中毕业后被保送进入解放军原张家口外国语学院九系.此后30年间,一直在总参系统学习和工作,历任政治干事,科长,政委,局政委等职.1990年6月至1994年8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原信息工程学院政治部主任,1993年7月被授予少将军衔,1994年8月至1998年10月任原装甲兵指挥学院政委,1998年10月以后任总参兵种部政委,2001年5月退休.曾连续十多年到总参大学生训练基地作报告,为部队师以上领导干部和地方企业家作报告多次,还到北京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和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解放军外国语学院,解放军艺术学院等多所大专院校作报告上百场,均受到热烈欢迎和高度评价.他同时还担任一些军地大专院校的客座教授,著有《将军与大学生十日谈》,《将军与士兵十日谈》两本书,发行近5万册,产生广泛影响.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光明日报》等中央和地方报刊发表多篇文章。

著名教育家田建国

 “国”字型的脸、宽阔的额头、微蹙的双眉,目光中流露出一种“行者”般不知疲倦的执著和勤奋。这就是初见田建国时,他给笔者留下的印象。 

  田建国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他长年在教育这片土地上跋涉,每项工作几乎都离不了“教育”二字:担任国家教育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委员等等,同时,他还在国家高等教育行政学院、中国海洋大学、石油大学等院校担任兼职教授。 

  他的著作也体现着对教育事业的思考和关怀,曾出版《创造教育学》、《大学教育、科技、经济一体化》、《以人为本与道德教育》、《现代大学新理念》等20多部学术专著,发表论文280余篇。近年来,他还在全国作了多场具有影响的报告。 

  做青年学生的朋友 

  田建国乐于与青年学生交朋友,时常扎进青年学生群体,倾听他们对生活、人生、社会的理解,了解他们思想的起伏、意识的流动和价值追求的走向。 

  在田建国的的书房里,珍藏有一摞摞厚厚的“线装书”,全是青年学生的来信。从泛黄的手写老式稿纸到清新明朗的激光打印稿,落款大多是陌生的名字,来自五湖四海的高校:北京大学、厦门大学、苏州大学、云南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田建国把它们视若珍宝,仔细阅读,耐心梳理,每信必复,有时一个普通青年的几百字来信,他会回复洋洋洒洒的数千言。青年学生把他当作倾心交谈的挚友、人生路上的向导。谈及此,田建国总是兴奋不已:“和青年人交流,时常有交融、观念的碰撞、灵感的迸发,成为我生命中的一部分。” 

  解读一个崭新理念,并非一件简单的事,这不仅需要深厚的理论根基,更需要以前瞻思维对社会、生活主潮的准确把握,以一颗赤诚的心去感悟,去思辨。田建国总是站在理论的前沿,针对青年学生思想认识中的热点、疑点、难点,回答他们关心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引导他们分辨是非,学会判断和选择。“把握时代主潮”、“树立民族自信心”、“合作与创新”、“拓展文化视野”、“构筑和谐社会”……这些高深艰涩的理念,被他化作清风细雨,娓娓道来,沁入人们的心。当“知识经济”在国内刚刚萌发之际,他写下了《知识经济与现代教育》的前瞻性文章,引导人们积极迎接这一挑战;当“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刚刚提出,他便进行科学阐释和传播,完成了力作《三个代表与高等教育》;当“科学发展观”的号角刚刚吹响,他的《关于科学教育发展观的思考》一文已在国内高校传阅;“构建和谐社会”理论一经提出,他的两篇力作《关于党的先进性建设的若干理论思考》和《和谐社会与和谐大学》就得到业内人士的赞誉。 

  作为学者,田建国最大的快乐莫过于和别人分享思想的芬芳,他曾在国内众多高校演讲。聆听过田建国报告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体会,像一群青年说的那样,“好像经历了一次思想的洗礼,一次人格的升华,一次心灵的飞翔。”他的5部专著和200余篇理论文章,赢得了一大批读者,在青年学生中引起强烈反响,被称为“迷茫中的航标、跋涉中的向导、浇灌心田的甘霖”。 

  将青年一代的思想引入时代主潮 

  田建国的生活日志是:白天处理公务,晚上从事科学研究,节假公休日,闭门读书写作。在一些人看来,可谓辛苦至极,但田建国却有自己的“苦乐辩证法”:“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找到了自己的生长点和增长极,虽然工作密度大,研究难度高,节奏转化快,但我不感到苦,体味到的是甜。” 

  在进行社会调研的基础上,田建国经过认真梳理和理性分析后发现,在社会转型期,当代青年的群体性格发生了一些变化,其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呈现前所未有的许多新特点。对此,田建国阐明自己的观点:“对青年一代,要处理好主流与支流、显流和潜流、常流与变流的关系。把握好主流,同时要关注支流,争取实现某些支流向主流转化;要见微知著,对于青年学生中蕴藏的积极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意识、理念、行为等潜流,要积极引导,而对于那些消极的、落后的、不健康的潜流,及时调控,力争消除在萌芽状态;把握具有盲目性、杂乱性、突发性、不可预测性的变流,及时解难释惑,将青年一代的思想引入时代主潮”。 

  在回答青年人关心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时,田建国主张“大道理和小道理相统一”、“用大道理去管小道理”、“从小道理升入大道理”,来精心构筑青年学生的精神世界。他应邀去各地演讲,把自己的思考广泛传播。无论是站在“海峡两岸”的高层论坛,还是在高校师生中间,他总能以学识和人格的双重魅力征服台下挑剔的眼睛。在“齐鲁讲坛”上,田建国的精彩报告火爆全场,博得了台下800多名山东大学学子长时间的起立鼓掌。在江西师范大学作的《思想道德与人才成长》的报告,博得了场下千余名学子满堂喝彩,直至他离开会场,全场学生仍起立鼓掌不止。山东艺术学院的一位教师听了田建国的报告,即兴创作了感怀诗:“旁征博引谋发展,天高气爽话创新。立足岱岳青未了,齐鲁教坛有来人。” 

  生活中的田建国嗜书如命,除了读书写作,还对有价值的新书推崇有加。他推荐的新书都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丰富的内容,吸引了广大读者,他也成了省内小有名气的“荐书伯乐”。他极少请人吃饭,更少陪人吃饭,因为他“惜时如命”。平时午餐,常常是两个火烧加一碗羊肉汤,十分钟结束“战斗”。周末,他喜欢一个人坐在办公室里,关掉手机,泡一杯清茶,静静地读书,写文章,思考问题,那是他灵感放飞的快意时刻。所以,了解他的人周末有事,都直接把电话打进他的办公室,因为他们知道,这个工作和学术的“双料狂人”多半会“蛰居”在此。有人问:这样苦不苦?田建国回答说:“我打心眼里喜欢搞理论,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发现新的东西,虽然工作密度大,研究难度高,但我体味到的却是甜。”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亚太办事处主任王一兵教授,在读了田建国的专著后,来信写道:“我深为不断探索的精神所感动,我愿加入您的行列,为中国高等教育赶上世界潮流,又能独树一帜而努力!” 

  倡导教育以人为本 

  很多人把田建国称为“博爱教授”,说他处处倡导“以人为本”,既有悲天悯人的忧思和胸怀,又保持着与时俱进的先锋姿态。 

  “中外历史对比,改革前后对比,告诉我们必须开发人作为各项工作的立足点和价值取向,”田建国对此有着独到见解,“要以人为本,让每个人都感受到生命的价值和生活的乐趣,把教育和人的自由、尊严、幸福、终极价值紧密联系起来,尊重人们的主体地位,让每个人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让人们思想上解惑,文化上解渴,心理上解压,能力上解弱,去感受生命的过程,感受生命的价值,从而内化为行动。” 

  “当我们在教育和管理中能够尊重并关照人的个性,让受教育者和被管理者时时沐浴到人性美的光辉,生活就会告别苍白的说教,回归无边的丰富和美好,”田建国说,“个人的自由,群体的和谐,社会的公正,人类的福祉与尊严,全系于良好的教育。当我们本着对生命的敬畏和对自然的柔情,走进生活,走进教育时,春之烂漫,夏之浓郁,秋之斑斓,冬之苍然,都将以更加美好的风姿走进我们日臻完美的家园。” 

  一位在校大学生说:“聆听着田建国教授对‘以人为本’的真诚解读,一份久违的感动撞击心灵。他将心性的修养、精神的价值、人文的关怀,一点一滴融入到平实而生动的表达中,让我真切的分享到时代的温暖,经受着甘霖的滋润。” 

相关评论  
暂无评论

登陆评论!


 上一条信息: 田健一 田寒       

 下一条信息: 田仲梅 田云鹏







首页
我的
返回
   



扫一扫 关注公众平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