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澍普的坎坷人生
|
||
作者:田氏网 访问量:7599 添加时间:2020-10-25 20:04:25 | ||
田澍普的坎坷人生
田澍普(1894--1970),字再滋,甘肃庆阳市西峰区后官乡中心村人,1930年毕业于北京郁文大学政治经济系。1953年4月,被聘任为甘肃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民国10年(1921年)至民国12年(1923年),田澍普在甘肃平凉师范学习,毕业后历任甘肃省庆阳县第一高小教员、庆阳县督学兼《庆阳县志》采访员、庆阳县第二高小校长、庆阳县督学兼西峰镇教育会会长。民国17年(1928年)秋,田澍普到甘肃省教育厅受训,当年冬考入冯玉祥将军主办的开封政学院政治专修科。次年该校停办,又考入北平郁文大学。民国20年(1931年)毕业后,任甘肃省立第二中学(平凉中学)教员,次年起历任平凉中学文史教员、训育主任、教导主任、甘肃省教育厅督学等职,民国27年(1938年)至民国37年(1948年)任平凉中学校长。
田连恩先生讲起祖父田澍普老先生的生前之事时如数家珍,娓娓道来。公元1902年至1908年幼年的田澍普跟随其兄田澍炎走读私塾,15岁起就读于庆阳县第二高小。1914年,年满20周岁的田澍普赴平凉中学读书,后来因为其父去世和家庭贫困等原因而辍学回家务农,时间长达五、六年之久。
一个月明星稀的夏夜,在田间劳作了一天的田澍普躺在麦垛上休息,忽听村路上的行人说:从此以后田家就再也没有念书人了。这句话深深的刺痛了有远大抱负的田澍普,他决定无论多么困难,一定要坚持求学。1921年秋,已经年满27岁的田澍普先生克服生活面临的种种困难,又去了平凉师范上学,两年间靠学校发给的补贴维持生计。1923年毕业后任庆阳县第一高小教员,1924年任庆阳县督学兼修庆阳县志并任采访员。田澍普先生工作一丝不苟,不辞辛劳,翻山越岭,深入村野田舍,了解风土民情,研究文物古迹,为撰修庆阳县志收集了各种第一手的宝贵资料。1925年田澍普先生出任庆阳县第二高小校长,1927年复任庆阳县督学兼西峰镇教育会会长。几度春秋,年青的田澍普先生为庆阳地方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在当地各界享誉极高。
1928年秋,田澍普赴兰州甘肃省教育厅受训。斯年冬季,在学习和事业上刻苦奋进、不甘人后的田澍普先生考入了冯玉祥将军主办、旨在为西北地区培养建设性人才的河南开封训政学院政治专修科学习。1929年5月,因蒋冯战争该校停办,所有学员自觅出路。田澍普先生在求学的道路上虽屡遭波折,但其矢志不移,遂于同年8月辗转北上,先由河南开封至山东兖州,再由兖州乘难民车到达济南,晚间因栈房太贵,露宿车站月台,夜不能寐,于路灯下写了《到济南有感》《五更歌》两首七律诗,其中“只为嗜读心太偏,由甘而豫济南前,……愈挫愈锐方见奇,再接再厉功始全。”表达了先生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经过一个多星期的路途颠簸与劳累,田澍普先生身体已疲惫不堪,月底终于到达北平,无奈身染重疾,只得留宿前门大街头条胡同栈房。同年9月,已经35岁的田澍普先生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北平郁文大学教育专修科三年级(插班生)继续读书。毕业后,适逢家族堂侄田炯锦自美国留学归来,在田炯锦的建议和资助下,田澍普先生又转入郁文大学大学部政经系三年级继续学习深造。
1931年6月,37岁的田澍普先生完成学业从郁文大学毕业。同年9月即到甘肃省立第二中学(平凉中学)任教员,1932年4月任该校训育主任,1935年转任教导主任,兼授历史、地理等课程。在此期间及其以后,日寇侵占我东北三省,又出兵上海等地,全国人民义愤填膺,反日浪潮此起彼伏,席卷全国。田澍普先生作为一名爱国青年,内心也是极不平静,为宣传抗日救国,他与当地爱国人士一道奔走呼号,曾多次在学生集会和平凉各界举行的大会上发表演说,历数日寇侵华罪行,批判不抵抗主义。并大声疾呼,希望国人团结起来一致对外。他夜以继日,不分白天黑夜的为抗日工作,为平凉中学、平中学生义勇队、平凉救国反日会、平凉县党部和平凉各界奋笔疾书,代拟“反对日本出兵东三省宣言”、“组织义勇队宣言”、“检查日货布告”、“电告日本民众书”等文稿。在宣言中,他写道:“彼倭不但为东亚之罪首,世界之公敌,对于吾国尤属不共戴天。凡我炎黄子孙,全国学界及农、工、商、学、兵,摒弃恩怨,一致团结起来,驱逐败类,去彼凶残”,发出了“同仇敌忾,誓雪国耻,复我领土,宁作弹下惨死鬼,不为偷生亡国奴”的金石之声。语言铿锵,气势磅礴,表现了田澍普先生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坚决抗日的民族气节。 1937年9月,年届43岁的田澍普先生被任命为甘肃省教育厅督学。他上任之后,足迹踏遍了兰州、定西、武威、天水、庆阳、平凉等地区的山山水水,深入基层,调查了解全省中小学教育情况,掌握了大量第一手的资料,为整顿和改革中小学教育提出了许多重要意见。
1938年3月,田澍普先生任平凉中学校长后,他以校为家,把全部的身心和精力都投入到学校的教学育人工作中,树木树人,成绩卓著,影响深远。他坚持办学的相对独立性,精于严格管理,重视师生质量,尤其注重选聘品学兼优的教师执教,以树立正确做人的榜样和提高教学质量。对学生则强调要勤奋学习,锻炼自治能力,并在校办劳作场地开展耕读实践。田澍普先生呕心沥血,惨淡经营,经过长期的不懈努力,使平凉中学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办学风格和优良校风,教学质量和升学率均居全省前茅,成为甘肃省一所著名的中等学校和“陇东最高学府”,声名远扬,吸引甘肃东部及陕西、宁夏、山西等地学子纷纷前来就读。1946年3月,当田澍普先生任平凉中学校长八周年之际,校友们赠送了书有“诲人不倦”、“培养国本”的银盾和锦旗等纪念品,并在校园中心大礼堂前矗立起一座高耸的“田澍普任平中校长八周年纪念”的方形石碑,为其歌功颂德,表达了当地各界对田澍普先生的推崇敬仰之情。 田澍普先生担任平凉中学校长长达10年之久,期间,他因对国民党统治下的社会长期处于动荡的不满,对当局腐败之风盛行的痛恨,多次申请辞去校长之职,1948年8月9日,省府照准其申请而辞职。
辞职后的田澍普先生带着两个年幼的孙子(田连忠、田连恕),平静地生活在平凉北门外泾河之滨的家中(有水浇地数亩,土屋几间,还有他喜爱的修竹数竿),平时除了给两个孙子洗衣做饭、辅导学习外,蛰居简出,潜心研读《二十四史》等历史要籍,并分门别类,写下了大量的读书笔记。在平凉独居生活的五年间,田澍普先生既没有工资,也无分文积累,日子全靠大儿子变卖西峰老家余粮所得之钱来维持,生活十分清苦。
解放后,鉴于田澍普先生崇高的威望和卓著的教学成绩,1950年他被当地政府邀请参加平凉市第一届人民代表会议。1951年平凉土地改革时,因他早年参加过国民党,又有出租土地的剥削行为被定为地主分子,半年之后省政府派员到平凉复查土改情况时,他被改定为自由职业者。1953年,59岁的田澍普先生离开他生活了20多年的平凉,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故乡西峰农村,与家人团聚,安度晚年。 1953年4月,田澍普先生被聘为首批甘肃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他和其他的馆员一道以极大的热情积极投身于文史馆的参观考察、调查研究、历史挖掘、文史整理等工作,并为文史馆撰写了大量十分珍贵的文史资料稿件,曾参与编写了《甘肃历代人物》等文史图书和资料。 在“文革”十年动乱的那个疯狂的年代,捕风捉影,巧罗罪名,无限上纲,残酷斗争之风泛滥全国,很多地方置人于死地的现象多有发生。田澍普先生当然也不可幸免的惨遭迫害。1966年的一天,他家藏的大量书籍、字画和他几十年的日记被视为“四旧”和“变天账”,被红卫兵全部抄走。其中一部分珍贵的文史资料和字画被医疗站撕下包药,另一部分被人乘乱拿走,最终未能归还片纸只页。当时,红卫兵为了寻找所谓的田澍普先生与台湾亲人秘密联络的地下电台和珍贵物品,把他家里房屋的墙壁和地面挖的断壁残垣,终无所获。在此后几年的批斗会上,田澍普先生多次遭到毒打和凌辱。 然而,厄运并未就此为止。1970年2月底的一天,董志塬上天空阴云密布,大雪飞扬,高原上的寒风发出阵阵令人心悸的怪吼。已被病魔和人祸折磨的寸步难行、目光凝滞的田澍普先生被勒令由他的大儿子用架子车送往人民公社机关所在地,以莫须有的罪名宣布逮捕,并被押解到庆阳县看守所。时隔不久,4月1日(农历二月二十六日)田澍普先生饮恨含冤病逝于看守所,享年76岁。
在看守所的一个月,田澍普先生病情非常严重,又得不到治疗,老人直到离开人世,也未能见到一个亲人,其情甚惨。所穿棉衣里布上粘满了片片干枯的皮肤,惨不忍睹。 “文革”后,经家属多次上访和中央有关政府的贯彻落实,1979年4月,庆阳县委召开常委会议,大家一致认为田澍普先生的历史问题解放初已经审查清楚,文革中重新戴上地主分子帽子和逮捕是错误的,决定由庆阳县公安局发专文予以彻底平反,恢复名誉。1985年平凉中学80周年校庆时,平凉报、平凉中学校史展览会和校友纪念册等又都以突出的版面和显著的位置盛赞了田澍普先生的崇高品德和办学伟绩。1991年6月出版的《甘肃省志·教育志》(第59卷)也把田澍普先生作为有突出贡献的教育精英专门进行了介绍。1993年出版的《庆阳县志》也专列田澍普词条,载入“庆阳名人”栏目,被誉为“平凉地区教育界卓有建树的老前辈”。 田澍普先生从事教育工作30多年,特别是主持平凉中学校务的10年中,针对社会现实,为建立具有独自风格的校风,坚持办学的相对独立性,为发展平凉地方学校教育事业作出了贡献。他治学治校精于严格管理,重视师生质量,对教师识才用才,坚持选聘品学兼优的教员执教,强调学生勤奋好学,锻炼自制能力,做到学以致用。他尽力经办学校劳作场地,开展耕读实践,并补充学校经费。他言传身教,诲人不倦,深得时人的称誉。
供稿:田嘉宏
|
||
| ||
上一条信息: 2020庚子年恭祭虞舜圣帝大典主持词 下一条信息: 田广青初考“华夏田氏起源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