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陆 【田氏家谱共享数据库】
 首页 - 栏目 - 田氏名人 - 古代名人
返回上一步

 
载入清史的阳城田氏仨廉臣
作者:田氏网 访问量:10556  添加时间:2017-2-24 15:41:47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田氏家族第二十代后人田软梅(左三)与田氏文化研究会筹备组成员讨论田氏宗谱细节。
田软梅20多年潜心研究我省阳城的田氏家族,两次编写田氏宗谱,近日还将出版《蓝韵清风——清白宰相田从典家族纪事》
在《清史稿》“汉名臣传”中,阳城有4人入传,其中3位出自田氏家族,他们分别是顺治朝工部右侍郎、户部左侍郎田六善,雍正朝文华殿大学士、吏部尚书田从典,乾隆朝吏部左侍郎田懋。
田六善,是康熙朝有名的“直臣”,他方正敢言,一生“奏疏数十,皆洞切时弊,侃侃正论”,被同僚比作宋朝继包拯之后最大的清官田锡。他博学能文,曾任经筵讲官为康熙讲解经史,他主编的《阳城县志》,被收藏在美国国会图书馆。
在山西历史上,先后出过6位相国,田从典位列其中;在阳城历史上,只有两人入阁拜相,田从典是其一。生前,他高居相位,被皇帝加封为最高荣誉职务太子太师,阳城只此一人。死后,皇帝下旨让他崇祀国家贤良祠,这样的人一生没有什么瑕疵,阳城仅此一位。
田懋是田从典的儿子,以刚正不阿、仗义执言著称,他抑强扶弱、除暴安良,素有“白面包公”的美誉。乾隆帝赞他“尚属敢言,不愧台谏之职”。
在明清两朝,读书人要经过县、府、院三级考试,取入府、州、县学后才能取得“生员”的资格。而在阳城田氏家族中,除了8名进士、9名举人、55名监贡生外,竟先后出了府、县文武生员190多名,这是山西其他名门旺族都难以企及的荣耀!
一个雪霁初晴的日子,携一腔感怀,笔者来到田氏家族的故里——正在恢复修缮中的阳城县东关明清一条街,希望能从这条沧桑的老街中近距离地感知田氏家族的一门清风。
“一代直臣”田六善
年过古稀的田软梅老师,是“一代直臣”田六善的第二十代后人,她曾在20年里,两次编写田氏宗谱。即将出版的《蓝韵清风——清白宰相田从典家族纪事》,就是田老师20多年潜心研究田氏家族的心血之作。为了写好这本书,她对阳城县凤城镇13个文化大族和明清两朝进士的籍贯、品级,都进行了仔细的研究和考证,对田氏家族600多年的历史更是了然于胸。所以,几番周折,我请到了田老师做我此行的向导。
满头银发的田老师指着东街上两幢旧楼,对我说:“这里就是我19世祖田六善的司农府所在地。当年司农府有十三个院落,我家就住在司农府中的书香院,我在书香院一直生活到18岁。”田老师所指的司农府原址,原来是县旅游局和县老龄委等单位的办公场所。一年前,因恢复古城风貌需要,东街上的单位和商铺已陆续迁出,现在这里是人去楼空,没有一点旧迹可寻。所以,尽管站了许久,我终没能想象出司农府当年的样子。不过,司农府的主人田六善,却在田老师的娓娓道来中清晰起来。
田六善是个理政贤才。他顺治三年考中进士后,就被任命为河南太康知县。当时的太康,经过李自成的屠城后,已是千疮百孔,百废待兴。面对荒芜的土地和流离失所的百姓,田六善上任后,果断采取一系列措施,安抚流民,鼓励生产,复修城垣,经过6年的休养生息,使满目疮痍的太康变得井井有条,受到了百姓的拥戴。《河南通志》中记载田六善“招抚流移,振兴学校,恤良锄暴,治称循良第一”。“才守兼优”的田六善,不久便升任户部主事,上任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免去了地方过多征集税收的条令,受到了商人和百姓的欢迎。在户部任职期间,田六善敢于根据实际直抒己见。为了尽快巩固政局、恢复民生,他上疏提出要奖励清吏、发现并重用人才,并提出了具体措施。在任刑科给事中时,他大胆上疏,指出圣上学习应读史书,并提出圣上如果“宽仁明断,崇俭纳谏,其民必安,其事必治,其世必兴必平”。针对康熙十七年夏旱巡按的渎职行为,田六善指出如果督抚不贤,就会纵容下司道府、州县剥夺百姓。必须要严肃处理那些不法之官,使犯法的督抚不敢包庇贪污,扰害百姓。
“小时候听祖母讲,我19世祖田六善仅在御史的任上就上疏奏折数十道,但是朝廷却对他没一丝反感。为什么?因为他行得正,立得公,以事论事,从不对人。就连康熙皇帝都很欣赏他的忠直人品,对他信任有加,江南旱饥时特召他到懋勤殿议蠲议赈,并亲书14字书扇赐他。”田老师的话语中充满了对先祖的钦慕。
“清白宰相”田从典
在阳城民间,一直流传着三位大贤的历史故事,他们是吏部尚书王国光、清白宰相田从典和大清相国陈廷敬。三人中,只有田从典被人们称为田阁老。因为,在清朝不设宰相,实行的是“殿阁”制,殿阁的大学士帮助皇帝处理日常政务,相当于宰相的职权,人们便尊之为相国。田从典任文化殿大学士,所以民间称他为田阁老,称他的相府为阁老院。
推开锈迹斑斑的门环,裹一身清寒,我默默地站在仰慕已久的阁老院中。断垣残壁的阁老院,像一个垂暮之年的老人,呈给我满眼的沧桑。
田老师告诉我老城原有一座古文庙,庙里面有个讲经论学的明伦堂,是田六善率子侄捐钱修建的。明伦堂门头挂的两块“宰相”匾额中,有一块就是田阁老的。庙前院大门头额上写着的“荟萃财库”四字,是田阁老的儿子田懋写的。“父子俩的名字都出现在文庙里,不简单啊。我小时候经常到阁老院来玩,这里有一个大匾,上面写的是‘五世一品’,是皇帝感念田阁老的功劳,嘉奖给他的,其实五世中只有田阁老和他的儿子田懋是一品,上溯三代都是追赠的。”老人指着院中西南一角说,“田阁老可是个好官。他在广东英德当知县时,就指天立下铮铮誓言‘若为囊橐之计而倾一人之家,任喜怒之私而戕一人之命,则大庾岭上将同颓齐倾,始兴江头直与流波俱逝。’他用自己的俸银为当地建学校。按《清代爵禄》算,一个七品知县的官俸是俸银45两,禄米45斛。建学校需要买地、建房、请老师,这些花费可不是一笔小钱。但是田阁老却用有限的俸银做了件利在千秋的大事,创办了近圣书斋。
一生恪守清廉、品行端方的田阁老,最终在民间赢得了“清白宰相”的盛誉。就连素以严厉著称的雍正皇帝也曾亲书“清谨公方”四字赠他,并赠诗赞曰:“出纳望同天北斗,清棻品拟省中兰”。田阁老自律甚严,从不滥用权力。他曾两次巡视陕西等地,住食均为自理,不由店铺支垫;一路打击不法豪强,清除歪风邪气,办事铁面无情,一丝不苟,使地方贪腐之风一时收敛。史料记载,田从典调回京城任职时,英德百姓哭着将他送到大庾岭才依依不舍离去。在英德,田阁老曾为在当地任过县令的三位宋代贤臣唐介、郑侠、洪皓建立“三贤祠”已成为英德人宝贵的精神人文遗产。田阁老死后,英德县百姓把他供入祠内,改“三贤祠”为“四贤祠”,世代瞻仰。
阁老院的布局很有创意,四个院组成了一个大院,正好构成了一个大大的“田”字,大院东北角一处残壁,曾是五层高的阁楼。田老师说阁楼曾经是东关最高的高层建筑,气派得很,老百姓都称阁老院为“四院两高楼”。现今我实在是看不出它的“气派”,面前这座已被时光的利刃刺得面目全非的清代建筑,我无法将它与想象中一代“清白宰相”的相府联系在一起。
“白面包公”田懋
与阁老院相距不远的后巷,有一处保持还算完好院落,叫鸿胪第,是田阁老的儿子田懋任职鸿胪寺少卿时所建,3个院落相连,西院门楼上的“君恩祖德”4字,于无声中彰显着田氏家族当年的荣耀。
田懋虽以荫生身份授官,但却官至吏部左侍郎。史书记载田懋在任副都御史期间,铁面无私,善于替百姓鸣不平,被世人尊称为“白面包公”,与北宋“黑面包公”包拯齐名。
“田懋大胆敢言,明察秋毫,弹劾从不避权贵。他在巡查中,发现河南秋审徇私枉法、宽纵罪犯、危害百姓时,立刻上疏弹劾河南巡抚尹会一和按察史隋人鹏,使二人最终受到惩处。他大胆弹劾工部尚书赵宏恩贪赃受贿,使赵宏恩最终被罢官并流放。当时有个相国的兄弟,仗势欺人,路见他人娶亲,便去抢亲,将新娘占为己有。新郎气愤难忍,告到朝廷。田懋受命前往查办,他只带了一个仆从,避开地方官的迎接和招待,住在一个小旅店里进行私访,查证属实后,一次审问,就将罪犯依法处以死刑。”田老师热情地给我讲述着,那些口口相传且被她烂熟于心的往事,如今听来依然那么鲜活。
残雪,缓缓消融,一滴滴从屋檐滴落在后巷的石板上。走出后巷,不足半小时的路程,便是田阁老墓遗址——酒庄岭。昔日荒草萋萋的酒庄岭,如今已成了一片现代化住宅小区,田阁老的谕祭碑,就孤独地耸立在这片小区间,默默地见证着“清白宰相”虽死犹生的传奇。
相关链接:田氏仨廉臣微档案
田六善(1621-1691):字兼三,号蒙山,阳城县城内化源里人。顺治三年进士,历任户部主事、江南道御史、贵州道御史、右佥都御史、左副都御史、工部右侍郎、户部左侍郎。田六善博学深受康熙赏识,曾任经筵讲官,为皇帝讲解经史。康熙二十四年纂修《阳城县志》,被美国国会图书馆收藏。
田从典(1651-1728),字克五。阳城通济里(今东关)人。康熙戊辰年(1688)中进士。历任御史、右通政参议、左右通政、光禄寺卿、副都御史、兵部右侍郎兼管光禄寺、左都御史、户总尚书、吏部尚书等职。雍正三年(1725)拜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
田懋(1711—1770),字德符,号退斋。田从典之子。雍正十一年(1733),因荫任刑部员外郎,迁郎中,转御史。乾隆元年(1736),任礼部给事中,不久升为副都御史,连升为刑部、户部左侍郎。因弹劾过多,触犯了帝旨,以“嗜酒务博”罢官。田懋一生著作甚丰,有《易庸辨》《卦变》《春秋考实》等。
 
相关评论  
暂无评论

登陆评论!


 上一条信息: 润田农业“田裕荣”品牌故事 (五莲润       

 下一条信息: 山西省闻喜县礼元镇裴柏村田氏寻亲







首页
我的
返回
   



扫一扫 关注公众平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