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城及泰安汶阳两家田氏族谱的构同和衔接
|
||
作者:田氏网 访问量:9622 添加时间:2017-2-1 1:34:04 | ||
肥城及泰安汶阳两家田氏族谱的构同和衔接
两家田族都是在明代前期迁至肥城和泰安居住的;并都不承认自己田族是明朝初年由山西洪洞县迁至山东省境内的移民。
肥城田族是在明朝洪武5年(1373),因世袭军职驻肥城千户所,由北京大宁府(今内蒙古宁城)锦州地方,迁来肥城定居的。
泰安汶阳田族,据1932年《田氏修谱碑叙》称:“岱下田氏,明初迁自山右,卜居泰邑。傲徕山麓现有墓碑志,地其一亩七分。贻四世有时耕……”特别是“明初迁自山右”,更加说明了泰安田族迁徙的源头。
从两田族的传代数量来看也有相似的构同之处。根据历史文献佐证的事实是:
两田族2008年都修了家谱,在新谱中证明:肥城田氏族自明初迁居肥城至今已传到第30代;泰安汶阳田族,自始迁祖田仲良至今传到第23代。两田族相差7代左右。
在明代嘉靖29年(1550)由泰安田族5世公田贡等为4世公田时耕立《述祖墓林表》碑时,泰安田族已传5代;在同时,肥城田族自始迁肥城至嘉靖29年,已定居177年,相传12代左右。在这个历史的切合点上,两家族相差也是7代左右。
根据两家族发生的历史事件可以找到两家田族的衔接点。
肥城田族自迁居肥城,相传到第八代一直世袭军职,到明正德四年(1509),其7世公卒于军职,第8代田养民世袭军职,约于明正德5年(1510),田养民因诉讼失职,一夜之间田养民的17家堂叔伯举家逃离,肥城县城内田家胡同万贯家财殆尽。根据当时的政治背景和交通状况,迁离的17家也仅是搬迁到周边山区,或者是迁徙到肥城临近县区,来躲避官府的追查。肥城田族后经四次编修族谱,四处联系迁徙的族亲,至今计联系到12支,仍有几支族亲尚未联系上……。
据泰安汶阳田族谱中,有在明嘉靖29年,田贡等立碑刻石“述祖墓林表”称:“鲁相龙溪先生讳时耕字舜夫,曾祖父仲良,祖升,考惠,妣敬民,盖有积德也。……”这就证明了泰安汶阳田族:始迁祖田仲良,二世公田升,三世公田惠,四世公田时耕,五世为立碑者田贡,田助,田澈……。
肥城田氏族谱有记载,…七世公田畴正德四年卒,传世田养民(八世)——田国用(九世)——田井授(十世)计4代。
又有一碑文记“明朝隆庆己巳年(1569)十世公举科考……。”经查肥城田族十世公田井授与泰安汶阳田族明嘉靖29年被立碑称颂的四世公田时耕系同一代人。
2012-6-3
信息来源:田重山
请看两田族明正德四年(1509)至明隆庆年间这段时间传代情况的比较表
肥城田氏族 泰安汶阳田氏族
七世公田 畴 明正德四年(1509)卒 始迁祖田仲良明正德5年(1510)约60岁
八世公田养民 明正德5年(1510)事发 二世公田 升在明嘉靖29年约80岁
九世公田国用 三世公田 惠在明嘉靖29年约60岁
十世公田井授 明隆庆3年(1569)科考 四世公田时耕在明嘉靖29年约40岁
十一世公田资生 五世公田贡田助 田澈
通过研究族谱文献,进行了综合分析,肥城田族六世公田畴享年60岁;泰安汶阳田族四世公田时耕卒于任所,系英年早逝,于明嘉靖29年(1550)立碑,享年40岁;再向前推算,始迁祖田仲良在迁徙时约为60岁,田畴与田仲良应为同一代人,同一辈的弟兄。这就证明了:明正德年间肥城田族,七世公卒,八世公事变,七世17家举家出走与泰安田族始迁祖田仲良的生活年代相衔接。 总上所述,通过仔细研究两田世族谱及谱牒中的历史文献,找到了确凿证据,结论是明朝正德四年以前,我们是一家氏族,泰安汶阳田氏族,是在明正德5年以后,大家庭因历史变故而破裂,迁徙到泰山傲徕山麓居住的,是肥城田族第七代17支族亲之一。
以上意见请族亲讨论,指导。如无不当,在做好思想工作的基础上,根据自愿的原则,进行合谱事宜。
肥城田世族第二十代田重山
时间:2012-5-30
信息来源:田重山
|
||
| ||
上一条信息: 麻陽田德興公隆昌興文世系排列 下一条信息: 田永葆--书画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