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陆 【田氏家谱共享数据库】
 首页 - 栏目 - 田氏动态
返回上一步

 
《人民日报》聚焦扬家“匠”二代 广陵琴派传承人田泉
作者:田氏网 访问量:4978  添加时间:2016-10-18 19:51:46
 
8月上旬,《扬州日报》推出“弘扬‘工匠精神’ 寻访‘扬家匠’二代”系列报道,引发社会各界高度关注。扬州工匠的精湛技艺以及传承故事,也引来了《人民日报》数度聚焦。此前,该报记者王珏通过对“父子玉雕大师”顾永骏、顾铭的深入采访,采写了通讯《“匠二代”顾铭:有灵魂的玉才能吸引市场》。现人民日报推出秋天策划,再度聚焦扬家“匠”二代——广陵琴派传承人、中国民族器乐学会常务理事田泉!
《人民日报》在《弹古琴 金风玉露抚秋曲》一文中这样形容田泉:如果没有全面地认识水、感知水的流动,理解水的生生不息,他就无法感受到琴曲里状物抒情的精妙之处,也就没法在古琴上很好地演绎。
全文如下:
天朗气清,枫零露凉,绵绵细雨与习习肃风诉说着秋的况味。叫上两三位友人,携带一张古琴,登高望远,酌清酒以抚古琴,确是我们的文化图景中应有的一帧。
寄身于秋日怀抱,抚一曲《平沙落雁》。两手跃动七弦之上,节奏错落灵动,勾、挑、滑、揉,在和缓的泛音与低声空弦声中,一幅风静沙平、苍茫辽远的秋江暮景被勾勒出来。《古音正宗》云,“似鸿雁来宾,极云霄之缥缈”。接着,乐音开始变得活泼灵动起来,撮的指法以低音衬主旋律,似见大雁柔美的羽毛与遒劲的振翅。“雁行以和鸣,倏隐倏显,若往若来”,雁群在空中盘旋往复,生意盎然。下行的过程中,一个洒脱的“拨刺伏”,敞快的旋律被强音煞止,状大雁落洲,初心未稳,似欲惊起的情貌。雁群参差飞鸣的喧闹之后,几个隽永的滑音将旋律引向尾声,孤雁独鸣长空,在泛音声中交融于一片秋水之中,“江水雾霭,群动俱息”。
广陵派演绎的《平沙落雁》,只状出原曲的一层秋意。加上古琴曲中“秋曲”繁多,《秋水》《梧叶舞秋风》《秋风词》《秋夜读易》,这些流传下来的秋曲在各个流派不同理解、不同手法的处理下,或萧条,或蓄发,或盎然,或清淡,秋声秋色形貌不同,曲意曲情琳琅各异,却都在中华文化传统中占据着特有的位置。
“古琴有独特的音色,因而儒家、道家与佛教,都在古琴中找到了适合的音乐表现方式。” 广陵琴派传承人、中国民族器乐学会常务理事田泉介绍,儒家传统讲求“和”与“中庸”,古琴琴音松沉旷远,恰能疏泄忧愤不平之气;道家认为“大音希声”“至乐无乐”,最好的音乐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状态,清冷虚静的散音与泛音,是太古天地之音最好的表现形式;佛教讲求明心见性,清静之音正符合禅宗的清净之心。在中华文明几千年来的发展中,古琴于是以其特有的空灵之音,生动阐释了原本抽象的美学思想,并为无数的典故人事,留下历史余音。
“不仅是一种表达方式,它也是一种千百年来的传统生活方式,更是一种信仰与关怀。”田泉觉得,现代人研习古琴,不仅可以雪躁静心,修养脾性,使心灵重回安静祥和的状态;同时也能够在探讨古曲意蕴中,钩沉琴曲原委,识记历史典故,回味传统美学,这对于提升个人的传统文化素养大有裨益。
实际上,古琴传统已经渐渐被国人拾起。越来越多的古琴爱好者结集于琴社,并在各地举办被称为“雅集”的古琴研习活动。在庭院,在公园,在寺庙,在道观,在名山大川,琴友们醉心自然或传统的环境中,一起品鉴琴音、切磋琴技。田泉就带着琴友,举办了很多次“游学”活动。“有一首名曲叫《流水》,很多人或见过涓涓细流,或见过汹涌激流,但如果没有全面地认识水、感知水的流动,理解水的生生不息,他就无法感受到琴曲里状物抒情的精妙之处,也就没法在古琴上很好地演绎。”“致乐以治心……乐则安,安则久”。秋风卷凉露,疏枝筛月影,在这个秋季,你是否愿意拾一支古琴,拨响动人的弦音?
相关评论  
暂无评论

登陆评论!


 上一条信息: 热烈祝贺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粮       

 下一条信息: 田元峰--原长治军分区副参谋长







首页
我的
返回
   



扫一扫 关注公众平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