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陆 【田氏家谱共享数据库】
 首页 - 栏目 - 田完学会
返回上一步

 
山东田传刚在第二届田完文化研究会上的讲话
作者:田氏网 访问量:6250  添加时间:2014-4-13 21:34:07
 
在第二届田完文化研究会上的讲话
 
山东枣庄市 田传刚
 
一、姓氏起源
姓氏是指姓和氏,两者本有分别,姓起于女系,氏起于男系。秦汉以后,姓、氏合一,通称姓,或兼称姓氏。
田姓起源
田姓来源有二,皆出自妫姓:
1. 出自妫姓,妫满之后,为陈氏所改。相传帝舜当天子之前,帝尧把两个女儿嫁给了他,让他们在妫汭河边居住,他们的祖孙有留在妫汭河一带的,就是妫姓。周武王灭商后,建立了周朝,便追封前代圣王的后人,找到了帝舜的后裔妫满(为帝舜之子商均的第32代孙)。武王封妫满为陈侯,史称胡公满、陈胡公。
其所在的陈,大致位于今天河南开封以东,至安徽亳县以北,都城宛丘,就是今天河南周口市淮阳县
春秋时,陈桓公的弟弟在陈桓公死后杀死了太子免,自立为陈厉公。太子免的两个弟弟欲报杀兄之仇,就趁陈厉公去蔡国时把他杀了,兄弟二人相继为国君,就是陈庄公和陈宣公。陈宣公晚年打算立宠姬所生的儿子为太子,就把先前所立的太子御寇杀了。陈厉公的儿子叫陈完(为妫满的第10代孙),他同御寇的交情很好,御寇被杀后他怕被株连,便逃到了齐国。齐桓公就将他封于田地。
陈完因为逃到了齐国,不愿用原来的国名为氏,遂以采地为氏,改称田氏。传至田和任齐国相国时,他将齐康公放逐到海上,自立为君,于是,姜姓齐国成了田氏齐国。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田氏代齐”。
2. 出自妫姓所改。明朝初年有辅佐惠帝的妫子澄,因废削诸藩之权,而引起了靖难之祸,京师不久便被各诸侯攻破,妫子澄被俘获,不屈而死,他的儿子为避祸而改名换姓为田终。后子孙也以田为姓,称田氏。
田氏代齐
陈完者,陈厉公他之子也。完生,周太史过陈,陈厉公使卜完,卦得观之否:“是为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此其代陈有国乎?不在此而在异国乎?非此其身也,在其子孙。若在异国,必姜姓。姜姓,四岳之後。物莫能两大,陈衰,此其昌乎?”
陈完是陈厉公陈他(tuō,托)的儿子。完初生的时候,周太史正好路过陈国,陈厉公请他给陈完卜卦,卜得的卦是《观卦》变为《否(pǐ,匹)卦》,太史说:“卦辞的意思是:观看国家的风俗民情,利于做君王的上宾。这是说他将取得陈国君位拥有国家吧?也许是不在陈国而在他国吧?或者是不应验在他人身上,而应验在他的子孙身上。如果是在他国,必定是姜姓国。姜姓是帝尧时四岳的后代。事物不可能是两个同时强大,陈国衰落后,他这一支将要昌盛起来吧!”
完卒,谥为敬仲。仲生孟夷。敬仲之如齐,以陈字为田氏。
田孟夷生湣孟庄,田湣孟庄生文子须无。田文事齐庄公。
 
 
 
 

晋之大夫栾逞作乱於晋,来奔齐,齐庄公厚客之。晏婴与田文子谏,庄公弗听。

 
 
文子卒,生桓子无宇。田桓子无宇有力,事齐庄公,甚有宠。
 
 

 


晏婴谏田无宇

 
晏婴谓田无宇曰:“子擅命以逐世臣,又专其利,人将议子,何不以所分得者,悉归诸公,子无所利,人必以让德称子,所得多矣!”无宇曰:“多谢指教。无宇敢不从命!”于是将所分食邑及家财,尽登簿籍,献于景公。景公大悦。

 

景公之母夫人曰孟姬,无宇又私有所献。孟姬言于景公曰:“陈无宇诛翦强家,以振公室,利归于公,其让德不可没也,何不以高唐之邑赐之?”景公从其言,田氏始富。
二氏(国、高)家财,悉为众人所有,惟陈无宇一无所取。庆氏之庄,有木材百余车,众议纳之田氏,无宇悉以施之国人,由是国人咸颂田氏之德。
无宇又大施恩惠于公室,凡公子公孙之无禄者,悉以私禄分给之,又访求国中之贫约孤寡者,私与之粟,凡有借贷,以大量出,以小量入,贫不能偿者,即焚其券。国中无不颂田氏之德,愿为效死而无地也。史臣论田氏厚施于民,乃异日移国之渐,亦由君不施德,故臣下得借私恩小惠,以结百姓之心耳。
 
 
 

田襄子

 
田常
 
田乞
襄子卒,子庄子白立。田庄子齐宣公
 
 

 

 
 
 

宣公卒,子康公贷立。贷立14年,淫於酒妇人,不听政。太公乃迁康公於海上,食一城,以奉其先祀。
 
 
田和

 

 
 
 
 
 
 

田世袭:敬仲完(谥敬仲,名完。)—孟夷—湣孟庄(谥湣孟,名庄)—文子须无(谥文子,名须无)—桓子无宇(谥桓子,名无宇)—武子开、釐子乞(谥武子,名开;谥釐子 ,名乞)—成子常(谥成子,名常)—襄子盘(谥号襄子,名盘)—庄子白(谥庄子,名白)—太公和(谥太公,名和)。
文本框: 司马迁 太史公说:大概孔子晚年喜欢读《易经》。《易经》作为一学问,从有形无形的物象中预知未来,道理很深奥,如果不是博古通今明智达理的人,谁能专注于它呢!所以周太史为田敬仲完卜卦,能占卜到十代以后;到田完逃奔齐国,懿仲为他卜卦也是如此。田乞和田常所以接连杀害他们国君,独揽齐国政权,不一定是事情的形势逐渐发展到了这样地步,大概像是要遵循或符合占卜的预兆吧!
二、田姓的发展与其他姓氏的交融
宋朝庆元年间,绍兴年间进士,宁宗朝官拜左丞相的留正因为“庆元党禁”而遭罢逐,到绍兴隐居。明朝洪武初年,其后裔去掉留字上的卯,以田为姓;还有一支田姓是明初大臣黄子澄的后裔。“靖难之役”后,朱棣击败惠帝,随后便对主张削藩的大臣进行屠杀,黄子澄被俘后不屈而死,其子为避祸而改为田姓,其后裔就以田为姓;土家族中的田姓人很早就见诸于史籍,如《南齐书》等史籍中都有记载。目前脉络较为清晰的土家族中的田姓是湘西的一支土家族田姓,清朝江苏无锡人顾彩《容美纪游》中称容美当时的司主叫田舜年。有学者根据田舜年编修的《容阳世述录》和《元史》、《明史》、《清史稿》等史籍由田舜年一支田姓依次上溯为田甘霖田玄、田楚产,田宗愈、田九龙、田世爵、田秀、田保富、田潮美、田胜贵、田光宝、田乾宗(土家语名为田先什用)和元朝的墨施什用,墨施什用再往上的裔承关系已难以考证,不过由此可以得知,这支田姓诞生于元朝;台湾原住民中也有许多田姓人,台湾原住民中田姓的来源有多种,其中一枝比较特殊,据台湾《中国时报》报道,一位纹面老人叫田贵实,他的父亲叫西畔·乌茂,并不是姓田,日本侵占台湾时,将大批高山原住民强行迁至平地,田贵实的父亲就在当时被强迫迁下山,并被取了一个日本名字“材田三郎”,抗日战争胜利后,户籍人员进行姓名登记时,他的父亲告诉户政人员喜欢种田,因此就被登记为田姓,并因为人多、钱多、土地多而被登记为“田三多”。
除了其他的姓氏的人加入到田姓中来的情况外,田姓中的人也时常加入到其他的姓氏中,这是田姓发展的又一个方面。据史料记载,田姓人曾融入如下姓氏中:

田文:战国时齐国大臣。轻财下士,门客三千,号“孟尝君”,是“战国四君子”之一。

 
 
1薛姓。战国时期,齐国的孟尝君,因功被封于薛,建立薛国。秦统一天下后,薛国灭亡,田文的后裔中有人以薛为姓。田文

 

 
 
 
 
 
 

冯谖焚卷

 
 
一日,有一汉子,状貌修伟,衣敝褐,蹑草屦,自言姓冯,名谖,齐人,求见孟尝君。孟尝君揖之与坐,问曰:“先生下辱,有以教文乎”,谖曰:“无也。窃闻君好士,不择贵贱,故不揣以贫身自归耳。”孟尝君命置传舍。十余日,孟尝君问于传舍长曰:“新来客何所事?”传舍长答曰:“冯先生贫甚,身无别物,止存一剑;又无剑囊,以蒯缑系之于腰间。食毕,辄弹其剑而歌曰:‘长铗归来兮,食无鱼!”孟尝君惊曰:“彼欲为我上客乎?其人必有异也。”又迁之代舍。复使代舍长伺其歌否。谖乘车日出夜归,又歌曰:“长铗归来兮,无以为家!”代舍长诣孟尝君言之。孟尝君蹙额曰:“客何无餍之甚乎?”更使伺之,谖不复歌矣。居一年有余,主家者来告孟尝君:“钱谷只勾一月之需。”孟尝君查贷券,民间所负甚多,乃问左右曰:“客中谁能为我收债于薛者?”代舍长进曰:“冯先生不闻他长,然其人似忠实可任,向者自请为上客,君其试之。”孟尝君请冯谖与言收债之事。冯谖一诺无辞,遂乘车至薛,坐于公府。

 

 
孙武将所著十三篇,次第进上。阖闾令伍员从头朗诵一遍,每终一篇,赞不容已。那十三篇:一曰《始计》篇,二曰《作战》篇,三曰《谋政》篇,四曰《军形》篇,五曰《兵势》篇,六曰《虚实》篇,七曰《军争》篇,八曰《九变》篇,九曰《行军》篇,十曰《地形》篇,十一曰《就地》篇,十二曰《火攻》篇,十三曰《用间》篇。
孙武演阵
阖闾即召宫女三百,令孙武操演。孙武曰:“得大王宠姬二人,以为队长,然后号令方有所统。”阖闾又宣宠姬二人,名曰右姬、左姬至前,谓武曰:“此寡人所爱,可充队长乎?”孙武曰:“可矣。然军旅之事,先严号令,次行赏罚。虽小试,不可废也。请立一人为执法,二人为军吏,主传谕之事;二人值鼓;力士数人,充为牙将,执斧鑕刀戟,列于坛上,以壮军容。”阖闾许于中军选用。孙武吩咐宫女,分为左右二队。右姬管辖右队,左姬管辖左队,各披挂持兵。示以军法:一不许混乱行伍,二不许言语喧哗,三不许故违约束。明日五鼓,皆集教场听操。王登台而观之。次日五鼓,宫女二队,俱到教场一个个身披甲胄,头戴兜鍪,右手操剑,左手握盾。二姬顶盔束甲,充做将官,分立两边,伺候孙武升帐。武亲自区画绳墨,布成阵势。使传谕官将黄旗二面,分授二姬,令执之为前导;众女跟随队长之后,五人为伍,十人为总。各要步迹相继,随鼓进退,左右回旋,寸步不乱。传谕已毕,令二队皆伏地听令。少顷,下令曰:“闻鼓声一通,两队齐起;闻鼓声二通,左队右旋,右队左旋;闻鼓声三通,各挺剑为争战之势。听鸣金,然后敛队而退。”众宫女皆掩口嬉笑。
鼓吏禀:“鸣鼓一通。”宫女或起或坐,参差不齐。孙武离席而起曰:“约束不明,申令不信,将之罪也!”使军吏再申前令。鼓吏复鸣鼓;宫女咸起立,倾斜相接,其笑如故。
孙武曰:“士难尽诛,罪在队长。”顾左右:“可将女队长斩讫示众!”左右见孙武发怒之状,不敢违令,便将左右二姬绑缚。
孙武于队中再取二人,为左右队长。再申令击鼓:一鼓起立,二鼓旋行,三鼓合战,鸣金收军。左右进退,回旋往来,皆中绳墨,毫发不差。自始至终,寂然无声。

孙武

 
 

 

 
 
 
 
 

孙膑

 
及田太公迁康公于海上,尽逐其故臣,多所诛戮,吾宗族离散,叔与从兄孙平、孙卓,挈吾避难奔周,因遇荒岁,复将吾佣于周北门之外,父子不知所往。吾后来年长,闻邻人言鬼谷先生道高,而心慕之,是以单身往学。又复数年,家乡杳无音信,岂有宗族可问哉!”

 

田姓历史名人
田骈:战国时思想家,齐国人。他治学黄老,借道明法,讲学于稷下学宫,善于雄辩,与慎到齐名。

 
 
于是征聘于东方诸侯。徐子不从,乃用田开疆为将,帅师伐之。大战于蒲隧,斩其将嬴爽,获甲士五百余人。徐子大惧,遣使行成于齐。晏子让齐景公赐三士二桃,让他们论功食桃,终致三士自杀而死。后遂用“二桃杀三士、齐相计”等谓施用阴谋手段杀人;用“齐三士、三士”等指此三人,也借指被谋害的人。

 

田穰蒩

 
 
景公召晏婴问曰:“卿于席间,张大其辞,虽然存了齐国一时体面,只恐三杰之后,难乎其继。如之奈何?”晏子对曰:“臣举一人,足兼三杰之用。”景公曰:“何人?”曰:“有田穰苴者,文能附众,武能威敌,真大将之才也!”景公曰:“得非田开疆一宗乎?”晏子寻曰:“此人虽出田族,然庶孽微贱,不为田氏所礼,故屏居东海之滨。君欲选将,无过于此。”

 

忽一日,边吏报道:“晋国探知三杰俱亡,兴兵犯东阿之境;燕国亦乘机侵扰北鄙。”景公大惧。于是令晏子以缯帛诣东海之滨,聘穰苴入朝。苴敷陈兵法,深合景公之意,即日拜为将军,使帅车五百乘,北拒燕、晋之兵。穰苴请曰:“臣素卑贱,君擢之闾里之中,骤然授以兵权,人心不服。愿得吾君宠臣一人,为国人素所尊重者,使为监军,臣之令乃可行也。” 
景公从其言,命嬖大夫庄贾,往监其军。苴与贾同时谢恩而出。至朝门之外,庄贾问穰苴出军之期,苴曰:“期在明日午时,某于军门专候同行,勿过日中也。”言毕别去。至次日午前,穰苴先至军中,唤军吏立木为表,以察日影;因使人催促庄贾。贾年少,素骄贵,恃景公宠幸,看穰苴全不在眼。况且自为监军,只道权尊势敌,缓急自由。是日亲戚宾客,俱设酒饯行,贾留连欢饮,使者连催,坦然不以为意。穰苴候至日影移西,军吏已报未牌,不见庄贾来到,遂吩咐将木表放倒,倾去漏水,竟自登坛誓众,申明约束。号令方完,日已将晡。遥见庄贾高车驷马,徐驱而至,面带酒容,既到军门,乃从容下车,左右拥卫,踱上将台。穰苴端然危坐,并不起身,但问:“监军何故后期?”庄贾拱手而对曰:“今日远行,蒙亲戚故旧携酒饯送,是以迟迟也。”穰苴曰:“夫为将者,受命之日,即忘其家;临军约束,则忘其亲;秉枹鼓,犯矢石,则忘其身。今敌国侵凌,边境骚动,吾君寝不安席,食不甘味,以三军之众,托吾两人,冀旦夕立功,以救百姓倒悬之急,何暇与亲旧饮酒为乐哉?”庄贾尚含笑对曰:“幸未误行期,元帅不须过责。”穰苴拍案大怒曰:“汝倚仗君宠,怠慢军心,倘临敌如此,岂不误了大事!”即召军政司问曰:“军法期而后至,当得何罪?”军政司曰:“按法当斩!”庄贾闻一“斩”字,才有惧意,便要奔下将台。穰苴喝教手下,将庄贾捆缚,牵出辕门斩首。唬得庄贾滴酒全无,口中哀叫,讨饶不已。左右从人,忙到齐侯处报信求救。连景公也吃一大惊,急叫梁邱据持节往谕,特免庄贾一死;吩吩乘轺车疾驱,诚恐缓不及事。那时庄贾之前,已号令辕门了。梁邱据尚然不知,手捧符节,望军中驰去。穰苴喝令阻住,问军政司曰:“军中不得驰车,使者当得何罪?”答曰:“按法亦当斩!”梁邱据面如土色,战做一团,口称:“奉命而来,不干某事。”穰苴曰:“既有君命,难以加诛;然军法不可废也。”乃毁车斩骖,以代使者之死。梁邱据得了性命,抱头鼠窜而去。于是大小三军,莫不股栗。穰苴之兵,未出郊外,晋师闻风遁去。燕人亦渡河北归。苴追击之,斩首万余。燕人大败,纳赂请和。班师之日,景公亲劳于郊,拜为大司马,使掌兵权。

田忌:战国时齐国大将,与孙膑合力取得桂陵之战、马陵之战的胜利,击杀魏国大将庞涓。

 
 
田单:战国时人。最早采用火攻战术的大将,曾采用火攻战术击败燕军、收复70多城。
 

 

 
 
 
 
 
 
 
 
 
 
 
 

齐之宗人有田单者,有智术,知兵。湣王能用,仅为临淄市椽。燕王入临淄,城中之人,纷纷逃窜。田单与同宗逃难于安平,尽截去其车轴之头,略与毅平,而以铁叶裹轴,务令坚固。人皆笑之。未几,燕兵来攻安平,城破,安平人复争窜,乘车者捱挤,多因轴头相触,不能疾驱,或轴折车覆,皆为燕兵所获。惟田氏一宗,以铁笼坚固,且不碍,竟得脱,奔即墨去讫。

田横:本齐国贵族,秦末从兄起兵,重建齐国。楚汉战争中,自立为齐王,兵败奔彭越。汉建立,率五百人逃亡海岛,因不愿称臣于汉,全部自杀,此岛后称“田横岛”。

 
 
 

 

 
 
 
 
 
 
 

三、家族文化的传承
全面认识中国传统家族文化的内涵和社会意义,获知它在血缘的小团体性、宗法性之外,在传统社会以其忠孝的文化观念,强调人生的社会贡献和价值,忠诚于民族国家,传承至今日,适应时代要求,成为中华民族和国家的坚实凝聚力的促成要素,建设当代社会伦理的一种不可或缺的群体力量和文化探索因素,是富有积极意义的文化成分。
传统家族文化的内涵,我想有四个方面:1、为家族而活的人生观。“光宗耀祖”的话,今天偶尔还能在事业有成者的口中吐出,他们自云努力向前,是为“出人头地,光宗耀祖”。而这样的话,在古人则是口头禅,人们做事业,历艰辛,有一个目标,就是光大门楣,为祖宗争光。家族也以此期待于族人,看到有好苗头的少年,长辈辄言:“此吾家之宝驹也,兴旺发达即在此子”,遂用家族的集体力量,予以特殊的培养。胡适的父亲胡传就是获得这样的待遇,免走学徒经商的人生之路,从而求学出仕;他也以此回报家族,在太平天国战争中该族祠堂被毁,他乃殚精竭虑,克服种种困难,重建宗祠,保持胡氏家族的声誉。古代人们的为家族争光,表现在科举时代,中举人、进士者,返乡要拜祠堂,或为宗祠立旗杆,或向家族捐献田产,壮大家族实力。皇帝及地方政府,也会因某人的业绩或义行,奖予匾额,家族将它挂在祠堂,引为殊荣。品官有家庙祭祀制度,成为法定承认的望族,何其荣耀。
2、尊祖敬宗的团体意识。“尊祖敬宗睦族”、“敦宗睦族”是家族史文献中常见的词语。尊祖,除了敬重在世的前辈,更重要的是讲究对祖宗的祭祀。祭祖,是表示“水源木本”之思,“慎终追远”之意。“我从哪里来”?是祖宗的遗胤,为先人所赐,所以要溯源报本,对祖先永远保持敬重心情,进行永久的纪念——常备不懈的祭祀。如果能够做到,世人便以为是宗族兴旺的表征,所谓“月旦以叙彝论,荐时食,于春秋以隆祭典,斯称大体,方为望族”。“敬宗”的“宗”是什么意思?涉及宗族的概念。东汉人班固执笔的《白虎通》讲了“族”与“宗”的关系,族是血缘关系的人的自然聚合,能不能凝聚为一个有组织的群体,则不一定,还要有其他的条件,这就涉及“宗”,对此班固写道:“宗者何谓也?宗者尊也。为先祖主者,宗人之所尊也。礼曰:‘宗人将有事,族人皆侍。’古代所以宗必有祠何也?所以长和睦也。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通其有无,所以经理族人者也。”宗主管先祖“主”的木主,即祖先存在的标志——神牌,说白了,就是主持家族的祭祀,而且只有他才有祭祀始祖的权力,并率领族人祭祖,因此,用今天的话来说,宗是家族组织的管理人,其代表人物在上古是宗子,后世是族长。敬宗是尊重宗子的权威,服从他的领导,认同他所代表的组织——宗族。
所以敬宗、敦宗的涵义,首先是族人以宗族为自己的组织,其次是认同宗族的代表宗子、族长为领导人,由他们带领自己实现尊祖祭祖的愿望。一句话,敬宗、敦宗是宗族团体意识。至于睦族,是讲处理好族人之间的关系,维护宗族的团结和合作,使宗族长存,是尊祖敬宗的必要内容。所以尊祖、敬宗、睦族三者,尊祖是目标,也是出发点;敬宗、睦族是实现目标的条件,是在尊祖的旗帜下实现家族的团结,所以敬宗是关键所在,如果没有宗子,族人之间虽有血缘关系,并不能形成家族组织,家族就不可能举行大规模的祭祀祖先的活动,在社会上就会默默无闻,怎么能成为望族!家族成员对宗族具有强烈的归属感,有着浓厚的家族团体意识,才能组成以宗子为标志的群体,才可能成为望族,为祖先争光,也为活着的人争取有利的立足于社会的条件。
四、田氏家族文化传统
传统家族文化与现代社会文化的链接点。传统家族文化并没有随着传统社会的转型而消失,却有许多内涵为当代文化所传承,这中间似乎有一根链条将两者衔接起来,其衔接点我想是:由孝到忠的国家认同观念,即传统孝道要求贡献于社会,尽忠于家天下的君主、汉民族的国家,发展到今日是社会奉献与忠诚于中华民族的国家;古今的家族均钟情于社会伦理道德的建设和致力于家族历史的纪录——编修家谱;家族共同体认同精神的保持。有了这样的链接点,就使得传统家族文化能够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调整其内涵,摒弃过时的宗法性的东西,而保存和发扬适应时代要求的成分。
周惠王五年,陈宣公疑公子御寇谋叛,杀之。公子完,字敬仲,乃厉公之子,与御寇相善,惧诛奔齐,齐桓公拜为工正。一日,桓公就敬仲家饮酒甚乐。天色已晚,索烛尽欢。敬仲辞曰:“臣止卜昼,未卜夜,不敢继以烛也。”桓公曰:“敬仲有礼哉!”赞叹而去。桓公以敬仲为贤,使食采于田,是为田氏之祖。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弑齐君,陈文子(田须无)有马十乘,弃而违。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3、家族、家庭伦理精神是讲求孝道。家族、家庭伦理讲求上慈下孝,父母对子女的抚育,应有慈爱的态度,教给谋生的手段,但是在实际上,由于古代社会物质生产的有限,或者说不足,绝大多数父母所能做到的是在艰难困苦的生活条件下将孩子“拉扯大”,就是有恩于子女。社会的观念对此似乎也不再有更高的要求。社会对“孝”比“慈”有更多的关注,产生的专门的经典著作——《孝经》,是科举考试的教材。清朝顺治皇帝说“孝为五常百行之原”,将孝放在人伦的首要位置,这种说法并不是他的发明,而是人们的普遍认识。孝道的全部内涵有三个方面:第一,一般说是生养、死葬、祭祀。“养”的要求,是生活上的赡养,态度上的尊敬,替父母设想的比他们自己还要周到,还要早,还要多;死后安葬,病时服侍汤药,甚至割股疗亲,死后厚葬,以至卖产葬亲;祭祀,在于虔敬和持之以恒,保护坟茔,维持林木的茂盛。内容是这样,但能做到的程度在世人中会有很大的差异,而且这种养、葬、祭局限于对亲人的具体态度,远非孝道的全部。第二,本身事业有成,能够扬名显亲。太史公之父司马谈说孝有三层涵义:“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意思是尽孝的第一步为赡养双亲,第二步是忠于君主,第三步是自身出人头地,能够光宗耀祖,达到孝的最高境界。
4、孝与忠的交融性。孝与忠是两个概念,是严格区分的,不可混淆,但是它们又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性,并有交叉的内容。前述司马谈的话已经指出忠孝两者的一致性,他说孝的“中于事君”,是孝包含对皇帝尽忠的意思。试想,孝道最高层次是扬名后世,以显父母,怎么能扬名后世?可以是做好事,赢得社会的赞扬,但在司马谈的观念中,是同事君连在一起的,那就是因为尽忠,获得荣誉,从而得到尽孝的大名,可知孝道包含着忠君的内容。家训要求做官的子弟,应有爱君之心,为君主办事,敢于承担责任,不结党揽权,不贪墨,不恋位。所以要想做孝子,必须同时做忠臣。做官如此,做老百姓呢?同样尽自己的责任,民谚“宁可终身无父,不可一日无君”,“君恩重于亲恩”,所以要早完赋税,做安顺良民,所谓“守本分,完钱粮,不要县官督责的是好百姓”。看来孝以忠为必要的内容,这样使得家族与国家有了深厚内涵的连接点,产生一致性。而从忠的角度看,东汉时人们已经认识到“求忠臣于孝子之门”的道理,忠道承认孝道的合理性甚至孝道是实现忠道的前提。正是因为这个道理,国君鼓吹孝道,实行以孝治天下的政策,奖励孝子顺孙,表彰孝义之门,实行举孝廉的用人方针。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忠恕之道、仁义礼智信、上善若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和:家和万事兴、和气生财、和为贵
忠孝之道:大舜文化,二十四孝之首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多大将)
相关评论  
暂无评论

登陆评论!


 上一条信息: 田氏文化与社会文化的整合与发展       

 下一条信息: 江西田洪顺在第二届田完文化研究会上的







首页
我的
返回
   



扫一扫 关注公众平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