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陆 【田氏家谱共享数据库】
 首页 - 栏目 - 田氏才艺
返回上一步

 
黔南田氏831年
作者:田氏网 访问量:8997  添加时间:2014-3-23 13:28:53
 

【在古代铜仁的历史长河中,思州田氏(开黔始祖田宗显氏族,下同)占据了最为厚重的一段。研究古代铜仁,必得研究思州田氏。否则,这里的古代历史就不会是那么精彩。】
 

【一】最初,思州非田氏领地
     思州建置之称,始于唐代。早在隋文帝统治时期,为解决南北朝官多民少、建置混乱的状况,本着“存要去闲,并小为大”的原则,在地方推行“州、县”二级行政建制。隋炀帝时,改州为郡,即为“郡、县”二级建制。最初,今铜仁境分属黔州(黔安郡,治今重庆彭水)、庸州(治今境德江北部)、辰州(沅陵郡,治今湖南辰溪)3州(郡)。其县级行政建制隶属彭水、涪川(治今思南)、辰溪、务川(治今沿河,因川得名)、扶阳(治今德江)5县。其中务川县,据唐《元和郡县志·江南道》载:“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唐《贞元十道录》记为‘十八年’,北宋《太平寰宇记》记为‘十九年’)置务川县,属庸州。庸州,黔江县地是也。大业二年(606年)废。武德四年(621年)于县置务川郡(务州,设治今沿河北部城子头)。贞观四年(630年)改为思州,以思邛水为名”,由此始见“思州”建置名称。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大业二年废务川所属庸州至武德四年置务川郡,共15年时间,务川县转隶于巴东郡(治今奉节)。武德四年务川县之所以置“郡”,据南宋《舆地纪胜》载:“唐初,招慰使冉安昌以务川县当牂牁要路,须置郡以抚之,复于务川县理置务州”。唐太宗改务州为思州,隶属江南道(开元二十一年分置黔中道后,属黔中道),辖及今酉阳、秀山、沿河、务川、德江、印江一带(见《重庆民族史·第六章》)。其间,无论是务州时期,或是思州时期,均与此前后建立的黔州、锦州、叙州、奖州、费州、夷州、播州、溱州、南州等乌江中下游地区和五溪流域各州定为经制州。唐王朝为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对中原发达地区和边缘落后地区分别推行不同的管理体制,通常将先进发达地区所设各州定制为经制州(俗称“正州”),将边远落后地区所设各州定制为羁縻州(俗称“边州”)。乌江中下游地区和五溪流域依托长江水道连接中原,比西南其它地区相对发达,故在唐王朝划分经制州、羁縻州之初,则将这一带所设各州与中原地区一样定制为经制州,推行封建地主制经济。经制州的职官,通常贯彻“官不世袭,职不常任”政策,其都督、剌使等职大都由朝廷直接调遣,一般不任土著首领。故思州最初为川东“冉蛮”所据(疑《重庆民族史》述“冉氏据思州”的时间有误),“显庆之初”(656年改元),为银青光禄大夫守李爽(字乾祐)任剌史(见《唐剌史考》)。由此可见,在唐永隆(680-681年)以前,思州并非田氏占据。
    距离务州改思州50年后,时年25岁的黔始祖田宗显四世田克昌宦游巴峡,相中(史载其占卜择地)思州安居生活,于永隆元年(680年)建筑思州城,并以恩威取信夷民,率领大家开采水银,积资丰厚,惠顾百姓,在民众中享有较高威望。加上其父田阳明“杀贼有功”,为朝中重臣,朝廷便“令(田克昌)掌一方事,为大首领”,授思州义军兵马使(《黔南田氏宗谱》各版本均有载)。至此,田氏开始涉事思州。明嘉靖《思南府志·丘墓》载:黔州通判于观撰《祐恭祖墓志铭》,曾记“唐有天下,始祖克昌方陟巴峡,……卜筑于思州,安土占籍,……能以恩威结服夷民,朝廷嘉之,就掌一方事,为大首领,即唐永隆年也”。该志《古迹》也载:“田氏始祖名克昌者”,云云。这些地方冠田克昌为“始祖”,显然是指“田氏涉事思州”之始祖,不是田氏入黔之始祖。《黔南田氏宗谱》(德江泉口田氏手抄本)载:“维思为州,实古黔中田氏世守,肇唐永隆有闻有(家)声,铭刻在钟”,说的即是——古黔中田氏世守思州,肇于唐永隆年间。思南田氏刻印本《田谱》在撰“开黔之始祖”田宗显时,也曾如此记载:“后(田宗显之“后人”)徙居巴峡之坪,传四世克昌遂卜筑(思州)久居焉”。足以说明田氏是由四世田克昌开始“久居”思州,并为其世代经营其土,世袭大首领之位,使之渐成田氏土司领地奠定了基础。

【二】初始,田氏涉事黔州

    思州田氏,原籍为陕西蓝田县滥泥村。据《黔南田氏宗谱》(修于宋绍兴年,续于明洪武年、清康熙年)载:入黔始祖田宗显(字辉先,号耀华),才智过人,原世袭为陕西河州军民千户候。隋开皇二年(582年),因“黔中夷苗屡叛”,由大臣苏威举荐,授职黔中太守。故其后人一直尊之为“开黔始祖”。所谓“开黔始祖”,并非指开创黔制之始祖,而是指入黔之始祖,或首开田氏经营黔境之始祖。朗溪田氏三十五世孙曾撰有祠堂锦联,写道:“肇黔自开皇三十五世冠裳远/守朗原洪武四百余春锦秀长”(见《黔南田氏宗谱》),其“肇黔自开皇”,说的也是先有“黔”,自开皇后才开启田氏据黔的肇端。
    黔中设治今重庆彭水。早在北周保定四年(564年)于此置奉州,建德三年(574年)改置黔州。隋炀帝大业三年(609年)改置黔安郡。唐王朝建立后,郡、州称谓更迭,通常并称黔州黔安郡。唐天宝元年(742年)改为黔中郡。其间,又先后曾于贞观四年(630年)在此设黔州都督府,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分江南道设治黔中道。故后人(包括史家)通常将此笼统称之为“黔中”。田宗显于隋开皇二年授职黔中太守时,实为黔州太守。此时,“黔州”的建置称谓已达8年,辖境包括今重庆东南角及沿河西北部。
     田宗显同其子田惟康入黔不久,“黔中大治,文帝诰封为国公节度使之职”(民国《沿河县志》)。开皇三年(583年),陕西天鹅山白莲教金头和尚作乱,朝廷调其前往征战,黔兵至天鹅山,金头和尚溃败而逃至成都。田宗显追至,金头和尚再次败走渝城朝天门,潜往小河(沿河境内)。田乘胜追击,贼兵彻底覆灭。“迨贼授首”,田氏奉命镇管黔中务州地一十八堡、四十八渡,疆域有所扩大,置黔安郡,领彭水、涪川二县,大概包括今重庆彭水、黔江和贵州务川、德江、思南等局部地带。唐初,朝廷改郡设州,田宗显归顺,受任黔州知事,加封宣慰荣禄节度使金龙护国公,子孙世袭宣慰职,黔州成为田氏世袭领地。
     在田宗显执掌黔州政权期间,百姓安居乐业,“民夷率服,兹土大治,有太平风,尽属乐留”(引泉口田氏手抄本《黔南田氏宗谱》)。贞观七年(633年),享年72岁的田宗显去世,长子田惟康改任黔州剌史。田惟康(字文钦,号敬之)在田宗显生前,因平叛割据江陵的肖铣有功,任潭州都督府加黔、潭二州节度使。接任黔州剌史后,继承父业,黔土安定。唐麟德元年(664年),田惟康去世,长子田阳明(字东辉,别号自光)饱有才学,洒脱豪放。长孙无忌流放黔州后,曾与其一道于显庆五年(660年)杀贼立功,大受朝廷嘉奖,授黔州都督府大总管。
     田氏三世田阳明授任的是“黔州都督府大总管”,而非黔州职。所辖黔州的剌史职,在田惟康之后由谁继任?无考。查《唐刺史考》,在田阳明授任黔州都督府大总管的时间段,黔州都督府的都督则是李子和,之后相继有陈瓒、周利贞、可朱浑城、萧希谅等在任,也无田氏就任。到了唐大历以后,任黔州刺史者,多是李樟、李国清等李姓人士,当然也有薛舒、吕颂等他姓人士。不过,有一点历史记载十分清楚,即在田阳明74岁卒于唐景云元年(710年)时,其子田克昌(字世隆)却已经营思州30余年,筑牢了田氏据思州的基础。从那以后,田氏子孙的重心已转移至思州,而不再是黔州。南宋王象之撰《舆地纪胜》记有这么一事,说是田氏十四世田祐恭在政和年间北阙见天子,问其身世,其中“知思州田祐恭奏,祖父母坟茔在黔州”。说明田氏领地是思州,“黔州”则是田氏的祖籍。如此算来,田宗显氏族自隋开皇二年入黔至唐永隆元年,长达98年间,只涉事黔州而未经营思州。换言之,田宗显氏族涉事黔州98年后才转而世据思州。
 

【三】宋初,田氏筑牢思州基业

   自四世田克昌于唐永隆元年经营思州,进而建立田氏思州政姓合一政权开始,思州虽定制经制州,但随着田氏部落的日益壮大,封建领主制经济日益强盛,唐王朝对其政治经济的管辖一直“以羁縻属之”,准予世袭。宋元时期,田氏思州则更是以羁縻制继之以土司制,故田氏世守其土,世袭其职成为朝廷认可的定制。
     据《黔南田氏宗谱》记载,继田克昌“掌思州一方事,为大首领”之后,田氏历代大首领(氏族酋长)大都智勇过人,功绩显赫,曾授朝廷敕封。五世田道元(字从善,号世魁,袭大首领位38年),精于武艺,熟悉刀弩,辗转如神,众矢莫能近。唐景云二年(711年),征战黄土坡仡僚有功,授义军兵马使。六世田公荣(字子爵,号竹齐,袭位19年),唐开元十七年(729年)授义军兵马使。二十三年(735年)因平叛有功,加思州节度使,升中书侍郎。唐天宝元年(742年)改思州为宁夷郡,16年后于乾元元年(758年)复名思州。从此直至唐末,思州田氏又历七世田载龙(字文明,袭位45年),八世田时丰(字廷实,袭位40年),九世田佐禹(字良弼、致奄,袭位8年),十世田凤翔(字祥舜,袭位78年),均沿承父职,授义军兵马使。
    十世田凤翔15岁承袭父田佐禹大首领位。不久,唐王朝渐趋衰落,地方割据势力干戈四起,梁、唐、晋、汉、周五代更迭,整个社会动荡不已,各地氏族部落、大姓集团趁机摆脱中央王朝控制,自行番部,仍按族规承袭番部长,自署刺史。其间,后唐灭蜀后,思州归后唐控制,田氏番部长田凤翔于后唐同光元年(923年),“以威摄服苗夷,远近闻风知畏,加定蛮威武将军”。在如此分裂割据,兵连祸接,战乱不休的五代时期(907-960年),南方各氏番部为自己的沉浮惶恐不安,唯独田氏番部田凤翔掌控的思州毫无“震竦”,世人称之为“乱世之能臣”,直至93岁病故。
   宋朝建立后,仍沿袭唐代旧制,并将唐代派驻地方的监察区域“道”直接改设为地方一级行政区划,不久“道”建制称谓改为“路”,实行经制州、羁縻州、藩国并存管理体系。但在实际控制中,由于北方契丹兴起,边患不绝,故对西南地区的统治远比唐王朝更见松驰。其间,思州划属设治今重庆奉节的夔州路管辖(夔州路辖境相当于唐代黔中道的区域),田氏番部作为政姓合一政权,其领地无论归附与否均视为王土,直接定制为羁縻州,由其自理其政。而田氏蕃部也经常为朝廷征战,故也常常得到朝廷的嘉赏和封赐,反映了思州田氏卫国保境的远大谋略。据《黔南田氏宗谱》记载,在这一时期,承袭田氏番部长者,先后有十一世田承文(字载道,号养正),袭番部长位62年。田承文以武勇闻名,宋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奉敕安宁(今云南昆明西南部)、交趾(今越南北部河内)将军。因作战勇猛,号称“田老虎”,远近无不畏服,故又加义勇将军、都指挥右仆射平章事。十二世田正允(字成仁),袭位43年。田正允生来有勇有谋,北宋庆历八年(1048年)八月,奉旨收复南边叛寇王贵千、傅事鲁等,授义军兵马使,升都指挥,封武略将军。十三世田士儒(字崇古),袭位33年。田士儒言行公正,表仪超俗,谙于韬略,神于智勇。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正月,受命平定庆元之乱,加封都指挥使。元丰元年(1078年)秋,受命征讨泸南叛寇,大获全胜。朝中在其奏文中写道:“思之义军,其聚如云,其散如鸦,用偏架之弩射无不中,中无不死”。文中还说“神兵无以加也,累加都指挥使,封义勇略将军”。由此看来,思州田氏已成为大宋王朝赖以巩固和稳定大西南局势的有生力量。
 

【四】宋元,田氏思州如日中天
     思州田氏部落,作为蕃邦能为朝廷屡建奇功,倍受宋王朝倚重。对“其有力者,还更赐以疆土”。自从十四世田祐恭奠定其土司基业以后,继之以开疆拓土,东征西讨,称雄一方,威震西南。
     田祐恭,字子礼,田氏十四世蕃部长。他文韬武略,用兵如神,元符元年(1098年),授教练使,加荣州刺史,以功转武节大夫。大观元年(1107年)晋京入朝,请求内附,成为名副其实的朝廷命官,升团练观察使。于此田氏世守思州,并开始有了朝廷颁发的印信,其蕃部长不仅在氏族内部具有绝对权威,而且可代表朝廷发布地方文告,遵照王法管理社会。
    田祐恭成为正统以后,一方面以经营田氏思州而孝忠中央王朝,承担为大宋帝国守边疆,卫王室,纳贡税等义务,另一方面在听命中央王朝之间着意巩固和发展田氏基业,将卫王室与经营思州有机地结合起来。北宋政和二年(1112年),黄杨洞酋首冉万花四族侵犯黔州,田祐恭奉命“自备糗粮”征讨,戳冉万花、冉万辽、杨文胜等于草街,大获全胜,朝廷褒其志勇,特授成忠郎。五年(1115年),率军策应泸南(今四川泸州),解梅岭堡之围,以功转忠训郎。继而讨晏州贼,以功转武翼郎。七年(1117年),移司署于都濡(今务川)。是年平定播州杨惟聪暴乱,以功转武翼大夫加荣州刺史。重和元年(1118年),救石泉军至白沙寨,凯旋而还,以功转武节大夫;是年秋,因筑思南州有劳而奉诏赴阙,迁武德大夫。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授沪州兵马钤辖,被召入朝,加忠州团练使、贵州防御使;后又差充成都府马都监,同管两路巡检。是时田祐恭以母老,乞允还思州,再充思州边面巡检。其间,曾于宣和四年(1122年)降思州为务川县,所辖邛水、安夷二县改设为堡,隶于黔州(治今彭水)。建炎四年(1130年),本地剧贼王辟、郭宁忠犯归州(今姊归)、直逼黔州,田祐恭率兵征战,大获全胜。以后田佑恭军威越发大振,“群贼不敢贸进,川东得以安宁”。翌年(绍兴元年),恢复思州建置,设治龙泉坪(今德江龙泉乡),辖务川(治今务川)、邛水(治今三穗)、安夷(治今镇远)三县,并赐田氏“世为思州守”,由此奠定了田氏土司基业。随之,田祐恭又相继统兵破侵扰四川的桑仲、郭希,抵抗金兵侵犯梁洋等等,凡此平寇征蛮,大智大勇,其武功文治震耀西南。“其有力者,还更赐以疆土”,故思州疆域得以进一步扩张,包括了今铜仁地区全部,遵义市东部的务川、凤岗,以及黔东南州北部的三穗、镇远、岑巩一带(参见《贵州通史》),使今铜仁市境第一次形成一块统一的行政区域。田祐恭战绩显赫,倍受朝廷“迭加官职”,正如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在其临终前对其子孙所说:“吾自入仕仅五十年,历仕三朝,治郡九域,建功立业,始终如一,今爵高禄厚,无愧无怍尔等子孙”。死后还受朝廷赐封少师思国公。
    随后,承袭田氏蕃部长、并由朝廷授思州军民事者,先后为十五世田汝端(字守忠),承袭期间曾于绍兴五年(1135年)另授黔州防御使。十六世田祖衡(字有定),在位时蒙古人犯境,其“弟兄十余人俱出才力,为国匡主庇民,各管领地方,保俱基业”。十七世田宗翰(字惟藩)。十八世田庆裕(字好义),因其英勇善战,曾加授夔州路兵马节度使,封协应侯。宋末兵戈四起,朝野鼎沸,田庆裕出力戡乱,累次大功,又加封显庆侯。十九世田兴隆(字国兴),也曾加授夔州路兵马团教练使。
     二十世田应丙(字南卿)承袭期间,蒙古军再度举兵四川,为阻挡蒙军南下,宋廷令田应丙率兵前往播州,与播州共同出兵3万人,于播州地修筑关隘防御,结果蒙军瘟疫突发,不战自退。由于思播田杨的抵御,客观上形成蒙军南征宋室的一道防线,其间南宋授田应丙武烈大夫,并吉州刺史。二十一世田景贤(字德孚)承袭期间,蒙军东山再起,从四川大举东进南下,并遣使诏思播田杨内附,对其竭尽予以“安抚”。思州田景贤与播州杨邦宪见大势已去,为保境安民,便顺应历史于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以其地归附元王朝。自此在思播两地推行土司制度,分别置思州军民安抚司和绍庆珍州南平等处沿边宣抚司。其中,授田景贤思州安抚使,并知思州、珍州驻御防统制兵马使。次年与杨邦宪一同奉诏朝参,赐田景贤荣禄大夫,同知枢密院事。思播的归附,打开了元军进军辰、沅的通道,两年后南宋王朝彻底覆灭,整个西南地区跟中原一样成为大元帝国的一统天下。是时,思州军民安抚司改为宣抚司,移治水特江(今思南)。不久因司署失火,迁署治至清江(今岑巩)。“至元十七年(1280年)敕安抚司还旧治”(《贵州通志·前事志(七)》),思州宣抚司署仍迁回龙泉坪,称龙泉坪为思州,原思州治所(水特江)称思南,或思南州,始有思南之称。清江改设管内安抚司。至元十八年(12810年),设治龙泉坪的安抚司改为宣抚司,兼管内安抚司,统一思州土司政体,其地已扩张至东起今湘黔边境,南迄黔桂边境,北连川黔边境,西抵都云安抚司(治今都匀市南)、定云安抚司(治今贵定),并与新添葛蛮安抚司(治今贵阳新添寨)交错,西北接播州安抚司(今遵义湄潭以西),共辖一府、十四州、一县、五十二长官司,相当于今近半个贵州省。是时民间即广泛传播“思播田杨,两广岑黄”谚语,说明思州田氏和播州杨氏在西南大小林立的土司当中有其很高的声誉。从整个历史来看,此前后则是田氏思州最鼎盛时期。

田景贤之后,授思州宣抚使者分别是二十二世 田惟墉(字奠邦),在其承袭期间,曾于泰定三年(1326年)以功加右功大夫,忠州团练使,赠历代助国功臣。二十三世田茂烈(字伟功),因至正十八年(1358)古州八万溪洞(今榕江、黎平一带)苗夷叛逆,次年红中贼又起大叛,田茂烈分别命部僚张应隆、张应铭兄弟与杨惟载出征讨平,确保一方平安。事后田茂烈保举张应隆授黔南道都元帅,杨惟载授抚夷候,张应铭授武功承节郎。二十四世田仁厚(字公淳)承袭田氏首领时,元王朝已处于穷途末路,田氏思州也由盛转衰,风雨飘摇,难以挽回当年雄风。

【五】元末明初,田氏分裂,由衰而败
    元朝末期,由于朝政不纲,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各路起义首领相继分裂割据。在田仁厚承袭思州土司首领期间,红巾军起义席卷大江南北,其间首领朱元璋已攻下南京,称吴国公;元帅陈友谅已在江州称帝,国号汉;另一元帅明玉珍则于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在重庆称帝,国号夏。在此乱世之秋,田仁厚审时度势,遣使都司林宽和万户张思泉纳款于朱元璋,朱元璋仍授田仁厚为思州军民宣抚使,司治都坪(今岑巩旧城)。可时任镇远知州的堂叔田茂安(字天定,二十一世田景贤次子田惟城之次子),不屑堂侄田仁厚的管辖和统治,便于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割镇远、思南地方献明玉珍(思南原属其长兄田茂忠管辖,绝嗣后亦由田茂安统管),明玉珍接纳并授田茂安为思南道宣慰使,设都元帅府,府治镇远,辖镇远府、务川县和水特江、洪安等处、思印江等处、偏桥中寨、德胜寨偏桥四甲等到处、铜人大小江等处、省溪坝等处、大万山苏葛办等处、乌罗龙干等处、溶江芝子平茶等处、五寨铜人等处长官司。并授田茂安的长子田仁政为龙虎卫将军,次子田仁美为统兵元帅、新军万户将军,三子田仁智亦授龙虎卫职。至此,自四世田克昌卜筑思州起,共长达684年的田氏思州一分为二,并列设置思州、思南二田氏土司领地及其政权。
     田茂安擅自割地献大夏明玉珍政权,制造分裂,朱元璋为之震怒,谴其“叛逆”;更引起田仁厚的愤慨。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正月初九,抑制不住心中怒火的田仁厚率兵攻破龙泉坪(随之迁龙泉坪长官司于今凤岗龙泉镇),田仁政、田仁美当场战死,田茂安见状悲不自胜,亦抱病而亡。其三子田仁智袭思南道宣慰使职,为报家仇,与田仁厚仇杀不止,由此也就结下了两思之间恩怨和仇恨。据《黔南田氏宗谱》(思南田氏刻本)载:田仁厚因思州“分为两司,心甚不服,公(即田仁厚)自统兵攻破龙泉,杀死仁政、仁美,挖掘祖坟,以后二家攻杀,月无宁期”,“竟至改土而休矣”。
    朱元璋平定陈友谅后,田仁智暗弃明玉珍遣都司杨琛为使归顺朱元璋,朱元璋仍授其为思南宣慰使。田仁智出于战略考虑,反复移司治,先迁龙泉坪(今德江龙泉乡),后又移回镇远,然再迁水德江(今思南)。明洪武二年(1369年),田仁厚去世。二十五世田弘政(字大纲)袭位,因与思南宣慰历年仇杀,而“叠为奏疏,尚未结理”,便早卒。洪武二十年(1387年)二十六世田琛袭位思州宣慰使。同一时间,思南宣慰职由同辈田大雅承袭,“两思”构仇日深,相互仇杀不绝,未有宁日。据说镇远祝圣桥,系田大雅袭位后第二年始建,却因与思州仇杀,只好半途而废停工(直至230年后的万历三十七年重修,又20年才竣工)。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田大雅去世,其子田宗鼎(字重器,二十七世)承袭思南宣慰使职。田宋鼎,生性暴虐,凶狠残忍,生杀淫乱。据嘉靖《思南府志·失遗志》记载:思南宣慰司在其统治时期,“禁民居不得瓦屋,不得种稻,虽有学校,人才不得科贡。属官俱以喜怒予夺生杀之,日刑数人于香炉滩”。同时,渎乱人伦,缢杀亲母。长期来,在内部与其副使黄禧相互构怨,在外与思州常常借机仇杀。明永乐九年(1411年),田宗鼎与思州宣慰使田琛为争夺边界砂坑(据史实分析,此“边界砂坑”,应为万山汞矿区。该矿区大万山属思南宣慰司,施溪、黄道溪属思州宣慰司。黄禧受任辰州知府后,为顺利交易产于万山、销于辰州的“辰砂”,常联络田琛与其共同的对立面田宗鼎争夺开采权),相互间发起更深重的仇杀,将“两思”矛盾推向白热化。因朝廷屡禁不止,便于于明永乐十年(1412)将二田革职问罪,永乐十一年二月初二日(1413年3月3日)废思州、思南两宣慰司,以思州之地置思州、黎平、新化、石阡四府,以思南之地置思南、镇远、铜仁、乌罗四府,设贵州布政使司总辖,同时废除田氏土司世袭制,改派流官出任新职。至此,田氏领地自分裂为“两思”49年后,便彻底结束了他的一统天下,并逐步退出政治舞台。

        综其所述,无论思州建置(不含“改土设流”后的非田氏思州府建置,下同)或是田宗显氏族政权,均经历了隋、唐、五代、宋、元、明六个朝代。思州,起源于隋务川县和唐初务州建置。自唐贞观四年(630年)改务州为思州起,至田氏思州废置止,共经历非田氏思州、田氏思州、田氏“思州、思南”三个阶段,长达783年。田氏,即田宗显氏族,自隋开皇二年(582年)田宗显率其子田惟康入黔授职开始,至田氏世袭政权废除止,共经历非思州田氏(即涉事黔中)、思州田氏、“两思”田氏三个阶段,长达27世,831年。其间经历了奠定基业(建立政姓合一政权),开疆拓土,由弱而盛,由盛而衰的过程。思州田氏历史的演绎,《黔南田氏宗谱》有两处精辟归纳:一是田氏三十三世孙田茂颖于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撰《修田氏谱叙》所述:“在隋有宗显祖守黔,在唐有惟康祖剌黔,在宋有礻右 恭祖世守思州,在元有谨贤祖宣抚思州,在明有仁智祖宣慰思南。其余智勇兼全、文武并具者,如克昌祖、凤翔祖、礻右祥祖、儒铭祖等”。归纳出历朝田氏开创历史之代表人物。不过,应将田克昌移在前句“在唐有惟康祖剌黔”之后,加“有克昌祖卜筑思州”句,则可完整记述田宗显氏族历史演进的几个重要转折。二是传二十八世田庆钊(田宗鼎之子)所述:“自隋文(帝),以至(明)永乐,田氏历仕九朝,辅君六十七主,年逾八百二十一载(隋开皇十二年至明永乐十一年。实际应为隋开皇二年至明永乐十一年,共831年),世传二十有六,爵秩三十荣封。以亿万血战汗马之劳,平成底定;以一腔忠君爱国之忱,土解瓦灰。迹其干戈用武之地,川东半壁,湖南一隅,夜郎全幅,开辟捍卫之功,难以枚举。今则版图分郡邑,税蜾入流寓,乐土安居者,宁忘水木之思耶”。寥寥数语,勾勒了田宗显氏族831年的辉煌历史及其卓著功勋。

 附:

21世      22世     23世     24世        25世     26世    27世    28世
景贤-钱--惟墉-杨--茂烈-安--仁厚-杨--弘政-安--田琛
            -惟城-杨--茂忠-杨--仁德-王-无子
                                     -仁寿-无子
                        -茂安-李-- -仁智-安--弘毅-侯-大雅-冉--宗鼎-杨--庆钊(去辽东,后裔不详)

                                     -仁政仁美
     -杨--惟玩惟璒惟玖
           -惟琦----茂祯------仁民仁纯(贵州镇远支系)

相关评论  
暂无评论

登陆评论!


 上一条信息: 田聪明调任一汽夏利总经理       

 下一条信息: 湖埠西田氏老谱七世祖野修公行述







首页
我的
返回
   



扫一扫 关注公众平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