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家炳传》 第五章
|
||
作者:田氏网 访问量:4470 添加时间:2014-1-29 17:47:13 | ||
第五章 海外谋生
凡事不但要理得且要心安,有时理得而心不安,我还是不敢随便做。
——田家炳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正当田家炳专心致志刻苦学习的时候,1935年7月初,他刚刚读完初中二年级时,慈父玉瑚公仙逝。
这时的田家炳尚不满十六周岁。慈父的离去,给田家炳带来的悲痛非常人可比,玉瑚公之于田家炳,不仅仅是生身之恩,还有哺育之情,还有教育之恩,这些恩情还没有来得及报答,慈父就撒手人寰,“树欲静而风不息,子欲养而亲不在!”这是何等的人间苦楚!
父亲的丧事办完之后,族人散去。此时,瘦瘦小小的田家炳,就是家里的顶梁柱了。面对已经苍老的母亲,家炳不知用什么语言来安慰母亲。家烈兄此时已到印尼谋生,家中只有田家炳这么一个男丁可以继承父业了。砖瓦厂的生意要做,广泰兴的生意也不能断,怎么办?族人劝他继续完成学业,家烈兄也来信,劝他完成学业。而田家炳却做出了一个决定,不再读书了,把家里的担子挑起来。
他认真的考虑了母亲和自己的处境,最后决定,他和母亲分工,母亲继续管理砖瓦厂的生产和家务,河口的“广泰兴”商铺以及对外往来的事务,就由他负责。
从此,母子相依为命。田家炳在处理好商铺的同时,尽量减轻母亲的负担,有空就到砖瓦厂帮忙,什么活都做,连出窑那样又苦又累的活都干,他只想让母亲高兴。
当瘦瘦田家炳穿着长衫,走在山间的小路上,出去推销砖瓦时,买主听说他是玉瑚公的公子时,每每念及玉瑚公对乡亲们的恩德,念及田家炳小小的年纪就撑起了这个家,大家都对他敬重有余,田家炳由于从小受到父亲教诲,对金钱是看得开的,相信“利人即是利已”,能够主动让利,所以,每次谈生意,都很顺利。
从1935年到1937年两年间,把玉瑚公留下的事业经营得蒸蒸日上。得到了乡亲们的极大的敬佩,都说:玉瑚公若地下有知,一定会感欣慰的,家炳真是很有出息。
田家炳在生意之余,每想念父亲,都要将朱柏庐的治家格言拿出来温习,从中再细细体会父亲对自己的良苦用意。
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
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留连。
这时,田家炳再出门时,人们已经称他为“田家炳先生”了。
这时,田家炳心中已有了一个梦想,就是要像客家的先贤一样,创一番大业,更好地造福于家乡。他为自己定了一个从业的原则,那就是:
事业志在公益
这也是父亲专门从《治家格言》挑选出来的:
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
“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这两句治家格言,被田家炳消化成为“事业志在公益”,这是切实可行,而且能够做得到的,这就是田家炳先生一生所牢记、希望并倡导的“实而不华”,自己能够做得到的,他人能够享受到的实惠,而不是卖空口人情。想起父亲生前的嘱咐:
如果你能为大家做点儿事情,你就活得有价值了。
从此,田家炳先生要为大家做的事情,就是公益事业。
大话说说,想想都是可以的,但是,没有一定的实力,自己的日子还得靠他人救济,这样的空话就最不好说,田家炳先生所倡导的“实而不华”,就是首先自己要能够“实”,行有余力,才能济人,这是一个常识。这就是“志”与“识”与“能”关系吧,这就是说的“为长者折枝”,能够为,而“挟泰山以超北海”,是人所不能为的,这就务实,田先生把他的务实精神化为“宁可实而不华,切忌华而不实。”
虽说田家炳只读完了初中二年级,但是,他的远见,是许多读完大学的人也未必能够学得到的。经营过程中,田家炳对各种事业进行一番细密的考察和比较研究,最后决定,开发家乡的瓷土,运销越南。
大埔境内山多田少,出产的粮食不能自给,工商业也不发达,当地人的就业机会不多,谋生不易,所以,大埔人到海外做生意的多,生活所迫。但是,一般情况下,大家都是选择外出做工,特别是到印尼的较多,田家炳的几个堂兄在外做生意,赚了些钱,写信给他,让田家炳也到海外去。
但是,田家炳却走了另外一条路,就是开发家乡的瓷土,大埔是“瓷土之乡”,高岭土藏量极为丰富,随处可见,离银滩两里左右的地方,就有一座瓷土山,是田家祖传产业。这里的瓷土,品位极高。大埔也是开发瓷土制品较早的地方,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了,每个乡村都有自己的土法陶瓷厂,与银滩隔江想望的高陂镇,就是中国著名的陶瓷集散地之一,有“白玉城”之美称。当时,越南就有不少大埔人开的陶瓷厂。
田家炳通过多方调研分析,认为越南的原料,尤其是品质上乘的原料,极其缺乏,因而产品品位很低,销路就不好。如果把大埔的瓷土运往越南,便可以进一步扩大家乡瓷土产业,使更多的人有业可就,也可以使在越南的瓷器厂有好原料供应,提高产品品位,降低成本,更因祖传的瓷土山地处韩江河畔,比他人在深山开采的成本低得多,前途一定十分广阔,另外,还有一点,就是在贩运瓷土过程中,还能每年至少回家看望母亲两三次,这要比单纯到海外谋生强了许多。
1936年到1937年,田家炳先生积极进行了瓷土加工的设施和外运安排。1937年秋,他在河口圩码头搭上去汕头的客船,母子洒泪而别。离别是客家人的一种特殊的必然,客家,就是预示着,如果你是个客家人,人生就是客人,到处做客,人生注定要在离别中渡过。守着家的鸟儿,怎么可能找到幸福呢?如果不出去闯荡,怎么会成就一番事业?为了孩子的前途,为了田家的光荣,母亲也不能总把孩子拴在自己的身边,孩子大了,就得走出去。
田家炳乘船沿江而下,到达汕头,从汕头到香港,然后由香港乘海轮到达越南西贡,在离西贡约三十五里的早翁市安顿下来。这一年,田家炳十八岁,怀着一个济民的心,开始了他海外创业的历程。
在早翁市,田家炳创办了“泰安隆瓷土公司”,专门供应家乡的瓷土。在早翁市已有三家同业,他们的货源都是经过多层经销商从大埔的小型瓷土加工公司买进的,品质包装,参差不齐,产量小,成本高,每百公斤进价约合越南币六点五至七元,售价则在八点五元至九元之间。田家炳先生从生意一开始,就以玉瑚公教导的“诚”字为原则,将心比心,体贴同乡们开瓷窑的困难,供应原料时,尽量为他们着想,提供方便。他提供的瓷土不仅质优量足,及时方便,客户买去,便可直接加在瓷坯上,上窑烧制成品,而且,他的瓷土一方面直接出自自家的瓷土,可以大量生产,另一方面又减少了中间环节。直接供应用户,成本就比较低,不到五元一包,所以,上市不到三个月,售价就降到了七元左右,这对于其他瓷土供应商来说,就是个赔本的买卖,而对田家炳来说,已经是心满意足了。于是,泰安隆瓷土公司的瓷土面桨,不仅大埔同乡爱用,其他地方的瓷窑老板,甚至越南的老板,也都纷纷前来购买,不久,泰安隆公司已占领了越南瓷土市场的百分之六十。
1938年,由于泰安隆公司的业务迅速增长,田家炳考虑扩大公司业务,这时,同在越南经营瓷土的张秩轩、余子奇、李豹找到他,表示愿意合作。于是,由田家炳出面牵头,几家共同组成了“茶阳瓷土公司”,公司取名茶阳,是因为当时大埔县的县治设在茶阳,有不忘根本之意。货源按当时所占市场份决定,泰安隆公司占百分之六十,其余三家占百分之四十,四家以每包七元的价格把瓷土供给茶阳公司,茶阳公司恢复原来的售价,每包九元,利润四家平均分配。这对于张、余、李三家来说,真是喜出望外,因为,他们不仅避免了力不胜任的竞争,而且能与田家炳平分利润,当然是十二分的满意。大家都认为他为人大方,值得交往。而对于田家炳来说,这样的合作也很有利。五元一包的瓷土面桨,以七元的价格稳定地卖给茶阳公司,获利已经很丰厚了,再加上茶阳公司的盈利分成,利润就更可观了,这种合作理念,就今天所说的双盈。不久,那三家合作者觉得为了百分之四十的货源还得去奔忙,实在没有必要,就那部分货源供应权让了出来,田家炳便得到了全部的货源供应权,由于茶阳公司瓷土质优量足,销量一路攀升,不久便涨到了每包十元。张、余、李三家也可以坐享每包三元的利润分成,田家炳先生则占领了整个市场。田家炳先生不到二十岁就成为越南最大的瓷土供应商,创业第一步就这样成功了。田先生在得名得利上,有着自己的利益观:
求“名”应循正当的途径求取实名,不应利用手段、伪诈等不法之道求取虚名。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一切应在不损人利已,合情合理、无愧于已的原则下去求取自己应得的利益。
对于茶阳公司的成功,田先生认为是让利心安的,他说:
我时刻恪守“宁可实而不华,切忌华而不实”,“责人之心责已,恕已之心恕人”的做人道理,与人交往常将心比心,设身处地考虑对方的利益和感受。凡事不但要理得且要心安,有时理得而心不安,我还是不敢随便做。
正当田先生的事业在越南越做越好时,日本侵略者为了切断中国获得国际援助的海上补给线,1939年六月占领了汕头。田家炳运往越南的瓷土运输线被彻底切断,他的第一次创业就这样被日本人扼杀了。田家炳第一次从亲身惨痛遭遇中深切地体会到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民族命运、人类命运的血肉联系。正当田家炳处于进退维谷之时,远在印尼的家兄家烈来信,请家炳去印尼,帮助照料生意,他则想回大埔探望母亲和妻子。
客家人还有个习惯,就是男人在家乡取妻生子后,男人到外面去创业、闯荡,妻子孩子都留在家里,照看上辈,有的男人一出去就是几年、几十年,正由此,才造就了客家女能够独当一面的能力,可是说,客家女是世界上最能吃苦的女人;还有,就是有的男人在外边取妻生子后,也是不能经常回家,家里的长辈无人照料,便在家乡再娶一房太太,这一房太太的职责之一就是替丈夫照看着家,丈夫十年八载回来一次,或是三年五载回来一次,只有这时,才能过上夫妻生活,但是,她们以特别的精神对待这个婚姻,这就是客家女的特别信念。
家炳兄家烈也一样,独自一人在海外,母亲妻子在家乡,这回,要回乡省亲,田家炳想到哥哥长年在外,想念妻儿老母是情理当中,并且,母亲年龄也大了,应该让哥哥来家照顾。
田家炳便接受了哥哥的邀请,于1939年秋,由越南乘海轮,越过南洋群岛,到达爪哇岛的万隆,找到兄长所在的山区。兄弟相见,涕泣涟涟,乱世飘零,远在异乡,畅叙桑麻,更是悲喜交集。
家烈先生让家炳跟他的大儿子沧先,经营自己的商店,他自己则准备回国探亲。
家烈在万隆经营着一家土杂洋货商店,一方面卖日用品,另一方面从当地土著居民手里收购土特产,如木薯、咖啡、芝麻、椰干等。
天意从来高难问。
田家炳到印尼不久,家烈兄便染上了重病,卧床不起,不过几个月就去世了。田家炳刚来印尼几个月,哥哥就这么走了,他还没学会当地的语言呢,与当地人交往尚有困难,惶论其他。
哥哥经营的土产洋杂商店,一方面,经营一些家庭日用品;另一方面,主要从当地土著民那里收购土产,再转卖给生产厂家,比如木薯、咖啡、芝麻;但最大的一宗是收购椰干,椰干可以加工提取椰油。生意还是挺红火的。可是,无论如何也没想到,我到印尼不久,哥哥就一病不起,几个月就去逝了。更令我悲伤的是,还真是应了那句老话:“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大嫂得到哥哥去世的消息,因哀伤过度,没有多久也去世了。我不得不同时挑起两副担子,抚养四个侄儿,并和大侄儿沧先经营哥哥留下的产业。
有多少个夜晚,田家炳是在不眠之中渡过,他自己也记不得了。仰望星空,他希望玉瑚公的在天之灵能够看到儿子的处境,他无数次的祈祷,希望能够听到慈父的指点。
“靠人靠天不如靠自己”,田家炳仿彿听了父亲的教诲之声。一切重新开始,一切要靠自己。
要靠自己,这时,谁能够帮你呢!语言不通,就抓紧一切时间学习语言,田家炳在处理完商号的事务之后,争分夺秒地学习印尼语和文字!经过几个月的努力,他连说带比划,基本上能够与当地的居民进行沟通交流了,不到一年,就可以用打字机直接打印商务往来文件而不必事先拟稿了。就这样,他很快就使家烈先生遗留下来的的业务有了迅速的发展,生意日隆。
当时商场上常采用一些不诚实的手法做买卖,这与田家炳儿时所学《治家格言》并不相符:
与肩挑贸易,勿占便宜。
刻薄成家,理无久享。
当时,印尼的土著居民还是非常淳朴,不识机巧。有些商人便利用他们的淳朴幼稚,进货时压价,出货时抬价,大斗进,小斗出,加以剥削。田先生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尤其是为了生存,自己有时也不得不做些违心事,每逢此,他都会想玉瑚公的教导,与肩挑贸易,勿占便宜。
田氏家族也许真是遗传基因吧,乐善好施是其家的传家宝?
为适应市场,要说些虚假语,总觉于心不安。
田家炳想到,自己现在却违背了田氏的家训,做着大斗进,小斗出的事,虽说是合理之事,但终是意难平。这种双重人格的求生手段与方式,使田家炳内心异常痛苦,几次想放弃这种行当。
语言的障碍虽说基本克服了,但还是有一个困难却不好克服,那就是商业竞争中的欺诈问题。当时印尼土著居民非常淳朴,可是他们的文化水平低,不懂商业技巧。收购土产品的商人交替采用两种不正当竞争手段:一是入货时压价,出货时抬价,甚至囤积居奇,牟取暴利。二是买入时故意将买价叫高,而在买入的土产品的斤两上做文章,就是用“鬼称”取巧,而在卖出时将卖价叫低,除了以质量上以次充好,也在分量上玩花活。这两种手段,既坑害了生产者,也损害消费者的利益。那时为了商行的生存,而不得不按这种“潜规则”行事,使自己在良心和精神上备受折磨。我每诵读《治家格言》“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刻薄成家,理无久享”的时候,总是感到内疚,也觉得对不起教诲我的先父。我不能长期处在这样一种情境中,所以,一直想结束土产洋杂商
店的生意,尽管单从所谓的经济效益上看,我们叔侄二人的经营状况还是不错的。不能按自己堂堂正正的经商理念开展经营,那日子简直像鱼游釜中,如不及早摆脱人格和经营活动的矛盾,就会陷入更深、更大的痛苦中,使自己的身心受到严重摧残。因此,我还是决计退出商业领域,另谋他业。
上天怜人。摆脱这种求生方式的契机来了,但是来的太痛苦,令人不愿回首,令田家炳不堪回首。
1941年,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十二月,进攻印尼。印尼的宗主国何兰军队不堪一击,日军势如破竹,于第二年三月占领全部印度尼西亚。田家炳所在的地区,属于海边,被日军划为军事地区,不准外侨居住,并限令外侨一月内迁出,而且不许带走任何财产!
我设计退出商业领域, 为追求人格的完美, 为寻求一条更理想的人生道路。但是,在日本侵略者的淫威下限令一个月内迁出,以致使我们叔侄二人经营的土产洋杂商店不能不关张,使我感到愤慨!愤怒和和愤恨!我们和其他外侨被迫迁离原住地,也使我更深刻地认识到,日寇的铁蹄践踏到哪里,哪里就没有安宁与和平,哪里的人民就要遭殃和遭罪,从而进一步增强了我的爱国心。
这样,田家炳又一失去了靠山和财产,家兄的去世,财产被抢夺,慈父去世,财产又被抢夺,在短短的几年,田家炳就遭受了人世间的天堂和地狱般的生活,这不是常人所能忍受的。多少个日日夜夜,何去何从?怎么生活?田家炳再次陷入痛苦之中。
日军对印尼华侨实行残酷的掠夺政策,离开他们所划定的军事区的华侨不允许带走任何财产!我不愿意把自己辛苦挣来的血汗钱落入日寇的手里,更愤恨日寇用攫夺来的钱去支持其侵略战争,所以,我在离开万隆时,把钱分成两部分:一部分装在罐子里,深埋地下,一部分留给侄儿维持生活。在那样的恶劣的战争环境中,我不敢把钱悉数留给侄儿,怕给他们招开杀身之祸。
就这样,田家炳的第二次创业,也是被日本的侵略战争而断送。这让田家炳更深刻地意识到,一个人的发展,是和他的国家的兴旺发达的关系是多么的密切!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他的人民就是再有本事,最后,在侵略者的铁蹄下,也注定是一场空!
那时印尼币十分重,带在身上躲不过日军的盘问和搜查,所以,才把一半的钱埋藏在地下。当时也没有想到,日军一占就是好几年。等到1945年日本投降,印尼宣布独立后,荷兰又先后发动两次殖民战争,企图重新占领印尼,遭到印尼人民的抗击。待稍稍安定以后,我回去一看,我当年埋钱的地方已建起了房屋。这笔钱我虽然失去了,但没有落入日本占领军的腰包就好,我没有什么可遗憾的。
田家炳就样身无分文地来到了雅加达,一切都得从零开始。一个曾经拥有数百万资产的人,转瞬之间一无所有,那是多么大的打击,如果意志脆弱一点的话,就可能再也也没有信心和勇气重新站起来,是什么使田家炳不怕打击,不屈不挠地重新踏上奋斗之旅呢?
没有什么困难可以打倒我!我身上流淌着客家人的血,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客家精神是我生命的内动力!而我的一生能够鼓足勇气、锲而不舍地去奋斗,跟深深铭刻在我脑际的“勤、俭、诚、朴”四个字有很大关系。
天无绝人之路!
当地,雅加达有位大埔籍的族人田国璋先生,他对田家炳的为人上有所闻,很地赞赏田家炳,他开办一家五金工厂,听到田家炳的境况,便邀请他去自己的工厂帮忙管理。田家炳一来,就被委以重任,让他去制琐厂管理生产。田家炳接任后,首先虚心学习生产技术和知识,同时,细心观察影响生产的问题。没过多久,田家炳就对于锁的有关知识技术了然于心,同时,也了解到,影响生产的最大的问题是工人中间分帮派,互相扯皮。原来,这个厂里的工人来自广州和上海两个地方。广州帮负责制造配件,上海帮负责组装,这两个帮的工人,同行相轻,互相拆台一个几十人的工厂,竟成天有扯不完的皮,产品的数量、质量当然不断下降,亏损不小,工人的工资、就业也受到影响,后来,上海帮的工人干脆走了。田家炳上任后的具体任务,就是把上海帮撂下的组装线恢复起来。病根找到了,田家炳便对症下药,把配件车间和组装车间的责任明确区分,使两个车间各尽其责,同地,把计时工资改为计件工资,张榜公布,让每个工人对自己的责任和权利做到心中有数,这样,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工厂工人双方的经济收入都大大提高,他的管理,受到田国璋和工人上下的欢迎。田国璋又把属下的几个厂交给他管理。
从1942年到1945年的三年间,田家炳在田国璋先生的工厂里,获得了丰富的管理知识和经验,这些经验对田家炳未来的发展,发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作用。
1945年8月15日,日本侵略者向全世界宣布无条件投降!
个人的命运与国家命运,甚至与世界的命运是相联的,至少,那些做出一番大业的人的命运是与国家息息相关的。
日本人投降了,印尼全国混乱不堪,但是,雅加达作日为首都,局势还是相对稳定的,这是有利于实业的发展。田家炳先生以独特的眼光,敏锐的观察,务实的分析,他决定在印尼创办实业!他分析了印尼的天然条件及经济状况,他决定创办一个树胶厂,名为“超伦树胶厂”,就是希望把这个厂做得卓而不群。
印尼出产天然橡胶,印尼的百姓熟悉橡胶生产,原料和人力都不成问题,树胶可以用来生产很多日用品,如雨衣、胶鞋、轮胎等。战后,不仅印尼的市场物资奇缺,就周边的国家,也缺少这些物资,因此,销路也应该不成问题。
就这样,决心下定。田家炳没有资金,首先向他施以援手的就是田国璋先生,其他大埔籍的华侨也愿意借给田家炳资金,支持他的事业。
1946年,“超伦树胶厂”建成投产。这是田家炳先生在海外第三次创业了,这次则是他投向实业,开始实现了他的人格追求和事业追求的和谐一致,田家炳说,这是人生难得的幸福。
|
||
| ||
上一条信息: 《田家炳传》 第四章 下一条信息: 《田家炳传》 第六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