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陆 【田氏家谱共享数据库】
 首页 - 栏目 - 田氏动态
返回上一步

 
一位中学校长(田琳)的8年之“变”
作者:田氏网 访问量:5613  添加时间:2013-8-1 0:50:35
 

  560名参加高考的学生中,上本科线学生人数占99%。其中,文科考分人数在北京市海淀区排名第一;理科考分人数则排列第二。今年高考发榜时,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以下简称“民大附中”)凭此成绩,稳固了“北京市重点中学”的地位。这样的好成绩,与学校校长、特级教师田琳相关。
  无心插柳,难舍民族深情
  2005年,对田琳来说是一个人生的转折。这年,他先是被湖南长沙青竹湖外国语学校全国公选为校长。之后,他又考上了中国地质大学的博士研究生,接着又被全国公选到民大附中任校长。而此时的他,已在湖南省示范中学——张家界市一中当了8年的校长。
  “来民大附中是一种缘分。当时来北京是为中央民族大学推荐学生来的,正巧碰上民大附中招校长,无心插柳柳成荫。”田琳感慨道,“当时民大附中的办学条件比我想象的差,办学环境、教学条件、师生状态、校风校纪都不好,就更不用说升学状况了。”
  田琳没有退缩,留了下来。他认为,民大附中始终以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各类民族人才为历史使命,是全国惟一一所面向少数民族地区招生,京外学生可在北京参加高考和录取的寄宿制民族中学,是少数民族干部成长的摇篮,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实现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石,其重要作用不可替代。
  “当时我花了一个月时间调研蒙藏学校的品牌、历史。一份情感、一份责任、一种召唤、一种使命驱使着我思考和分析民大附中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田琳说。
  之后,田琳写的《怨天尤人,不如奋起直追》得到国家民委主任的批示,民大附中得到了办学自主权。田琳开始带领学校教职员工,紧紧依靠国家民委、教育部、财政部等部门的支持,坚持教育公平,回归教育本质和规律的办学理念。
  几年来,民大附中以“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校训,凝成了“为人为学、至诚至和”的校风;锻造了“进德敬业、精益求精”的教风;历练了“好学好问、善思善行”的学风。按照“出人才、出经验、出思想”的办学目标,重点抓“办好人民群众逐步满意的民大附中,带出家长学生逐步满意的教师队伍,培育国家社会今后有用的民族学生”三件大事。
  坚持民族平等、实现教育机会均衡,是田琳的一贯主张。“关怀和帮助每一位民族学生健康成长、全面进步,让学生低进中出、中进高出、高进优出”是田琳的办学思想。在给北大校长周其风要求照顾录取学生的致信中,田琳写道:我们把这些民族孩子的前途当作自家孩子一样对待,我们多一点关怀,多一点努力,民族就多一点机会,多一点进步,国家就多一点团结,多一点安宁。这也体现了田琳“努力、努力再努力,争取、争取再争取”的民族工作态度和精神。
  经过几年的发展,民大附中取得了突出成绩,成为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台湾辅仁大学等学校校长实名推荐的学校,并被纳入国家级特色高中校建设,成为北京市第二批自主排课试验校……
  自主招生,勇尝“第十名”创新培养
  民大附中在国家民族政策的支持下,为少数民族地区学生提供均等接受教育的机会,这是社会上广传的“状元未必成才、第十名却很成功”这一教育现象的有力佐证。
  民大附中的生源基本包含了全国56个民族,各个地域、民族的教学质量有很大差异,招生不能只考虑分数,而是要确保少数民族地区学生接受教育均等化。不过,在此同时,民大附中也要面对水平参差不齐的高一新生。在新生入学初期,很多学生的汉语水平较差,有的连普通话都说不清楚,这就需要教师付出很多额外的精力来为学生补习。就是这样,在入学时千差万别的生源,毕业时却要以北京市统一的标准来要求和考核,这对学校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在此情况下,民大附中如何做到快速发展?
  田琳的做法是,广泛依靠教师,面向全体学生,积极向前推动学校工作发展。
  田琳说,民大附中的学生多数来自外地,来到全封闭式管理的学校,学生的精神和情感就会依赖学校、教师和同学。所以,民大附中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一体化,实事求是的推进各项工作。
  对于补课这件事,田琳也有独道的见解。“学生学习的主场还是在学校,不要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时间的长短不是成绩提高的关键,关键是情感、态度和方法,心智改变了、内驱力就会得到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情感到位了,态度端正了,方法正确了,学习效率就高了。”
  “我们并非片面地追求升学率,而是在培养各民族的急需人才和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上下功夫,我们要以卓越的再加工能力,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培优辅差,以人为本。”如今,民大附中的教育模式已经正规化,田琳说这令他自己感到欣慰。
  经历了8年的自主招生和创新培养,民大附中的教学方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学生心怀“改变自己、改变家乡、改变民族、建设祖国”的拳拳之心,在首都北京、在民大附中,他们心怀感恩,迸发出无限的学习动力。
  共美教育,探索“混和式”培养模式
  “教师和学生都不是完美的,但一定有他们美的地方,你要去肯定他们的美,夸奖他们的美,预设他们的美好愿景,从而调动他们内心的主观能动性。”田琳说,无论是在哪所学校,他都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引领,使师生一起向着美好的愿景前进。
  在田琳看来,高中是人生的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要掌握的不仅仅是书本知识,还得注重良好品德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学生的高中阶段只有3年,各种素养的形成也需要时间,过于强调考试成绩,其他素养会此长彼消。”田琳说,高考只要学生尽力了,考什么样的大学不太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在高中阶段是否贮备足够的能力和能量。在大学里、在社会上能站得住好位置,若干年后他们对社会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建校100年来,民大附中一直积极探索民族中学教育教学规律。区别于内地学校所办的“新疆班”、“西藏班”、“西藏中学”专门将少数民族学生“抽离式”的人才培养方式,民大附中推出将各民族青少年融汇在一起“掺沙子”似的“混和式”人才培养模式。“混和式”中的“混”即“多民族”、“和”即“共存”,“混和式”的培养能使各民族青少年朝夕相处、互通有无,逐步尊重和认同各民族的风俗及文化,从而产生同质性和混和性的因素。
  田琳认为,教育要讲究实事求是,更要充分尊重教育规律,不以分数论英雄,不以高考定终生;要以学生团结进步、健康成长为目的,实施匹配的教育和教育的认同。
  今年10月,民大附中将迎来建校百年诞辰。田琳说,在新百年的征途中,民大附中要勇于社会担当,成为民族人才培养的示范校,民族人才培养模式的试验田,以及各民族院校中的领头羊。

 

相关评论  
暂无评论

登陆评论!


 上一条信息: 郓城田氏返故土拜祖拜谒归德田氏祠堂仪       

 下一条信息: 山东郓城《田氏家谱》之“老谱序”







首页
我的
返回
   



扫一扫 关注公众平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