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陆 【田氏家谱共享数据库】
 首页 - 栏目 - 田氏族谱
返回上一步

 
湖北省巴东县善化总祠第十二房《田氏族谱》(二)总述
作者:田氏网 访问量:9010  添加时间:2012-1-13 15:22:12
 
总   述
 
华夏田氏,是现今一百个大姓氏之一,排名三十四位,其史旷远亘古,源远流长。据《紫荆堂善化田氏宗谱》载:田氏在上古时期为妫姓,乃大舜之苗裔也。相传帝舜为部落首领前,帝尧把两个女儿嫁给了他,让他们在妫三内河边居住,其子孙就以妫为姓。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灭商后,为便于国家的治理而追封上古圣王的后裔,妫姓中的妫满(帝舜之子裔均的第三十二代孙)被封为陈侯,其时的陈国大致位于今天的河南开封以东,至安徽亳县以北区域,建都宛丘,即今河南周口市淮阳县。妫满史称胡公满,陈胡公,其后裔以国名氏。
春秋时,陈桓公之弟陈佗在桓公死后,诛太子免,自立为陈侯。太子免的三个弟弟,为报杀兄之仇,趁佗去蔡国之机把他杀了,兄弟三人相继为国君,即陈厉公跃,陈庄公林和陈宣公杵臼。陈宣公晚年打算立宠姬所生的儿子为太子,借故将原立太子御寇杀了。陈厉公之子叫陈完,他与御寇十分友好,御寇被诛,完恐祸及己受其诛连,便于周惠王己酉年(前六七二年)投奔齐国避乱。陈完为人谦逊有礼,向有贤名,齐桓公爱其才,欲使为卿,完辞曰:“羁旅之臣幸得免负担,不敢当高位”。因此,桓公使为工正,赐以田邑,完便弃原姓氏,逐以田为姓。《姓纂》说:“妫姓,舜后,陈厉公子完,字敬仲,仕齐,或号田氏,至田和篡齐为诸侯,九代至齐王建为秦所灭,……”。《通志氏族略》曰:“田氏即陈氏,陈厉公子完,字敬仲,陈宣公杀其太子御寇,敬仲惧祸奔齐,遂匿其氏为田。陈、田,声近故也”。有史为证,田完为田氏得姓始祖。
田完奔齐,职为工正,又娶齐国贵族懿仲之女为妻,此后,子孙发达,并逐步走上齐国政治舞台。完之五世孙田乞为齐景公大夫时,齐国社会矛盾激化,他以大斗予以民,小斗收还的赋税政策,行阴德于民,赢得“公弃其民,而归于陈氏”的政治局面。前四八九年,田乞杀太子荼,拥立公子阳生为国君(齐悼公)而拜相,田氏由此控制了齐国朝政。自此,田乞之子田常,孙子田盘、曾孙田白、玄孙田和相继为相,其它子孙皆为齐都邑大夫,一时,田氏权倾朝野,独踞政坛。齐康公十四年(前三九一年),田和以齐康公淫乱朝政之名将其放逐海上,并请魏文侯代其向周天子请封为诸侯,齐康公十九年(前三八六年),田和被封为齐侯,田氏正式取代姜氏为诸侯。
田氏代齐,历传七君一百六十五年(前三八六—二二一年),至齐王田建为秦所灭,并被迁于共(今河南辉县)。其它田姓在混乱中向西、北两个方向迁徙。据相关史料载,先秦时期,田氏就已分布于今山西、河南、北京、湖北等地。秦末汉初,田氏各支又迁徙至北平(今河北、天津一带)。自汉代始,今川、湘、鄂、黔一带已有不少田姓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社会动荡,田氏避乱南迁,至隋唐之际,田氏已分布到长江中下游以北地区。宋时,田氏再次南迁繁衍于福建、广东等地。史至明清,田氏已遍及大江南北广大区域。自清代中叶开始,闽粤田氏陆续有人迁至台湾(姓氏排名为七十七位),进而有移居海外者。
按诸多史籍之表述,田氏应是以齐国都城山东临淄为发祥地,在长达二千六百年的历史进程中,逐步繁衍播迁于大半个中国及海外。这里要提及的是,汉初,高祖刘邦为巩固其王朝的统治,强迁关东豪族于陕西关中地区,田氏亦在强迁之列,其后发展成为陕西京兆一带望族。到唐元和元年(公元八零六年),剑南西川节度使刘辟求统三州,宪宗不允,遂叛。朝廷敇封陕西京兆府人田玘为招讨史,随左神策节度史高崇文统兵讨伐,战于鹿头山,八战皆捷,擒辟,乱平,有效地扼制了刘辟的分裂行为,为国家统一大业作出了重大贡献。战后,率一部东下回籍时,落业于巴东泊乐乡龙桥坪(今野三关玉米圹),此乃巴东田氏之始祖也。
据明嘉靖时的《阖族总叙》载:我落业先祖玘公有二子,长桶,次杝。干符时(僖宗,公元八七四—八七九年),授桶为巫夔防御使,龙纪时(昭宗,公元八八九年),杝为都知兵马使,仍镇松茂。桶生四子,长应皋,次进皋,三行皋,四显皋。应皋子思贵,思贵字崇铭。崇铭子二:长伯安,次伯太。进皋流寓江西之夏口。显皋可能回原籍陕西,故失考。三子行皋,明清时的巴东县志又曰“韦皋”,乃进士出身,仕至兵部尚书,宋开宝时(太祖,公元九六八—九七五年),诰封洁节忠义伯,娶孙氏生二子,长曰思政,次曰思全。思政,元佑时(哲宗,公元一零八六—一零九三年)袭伯爵,授镇南军民五路总管。政子崇钊,崇钊子伯鲸,伯鲸子干宗,干宗子镇秀,镇秀子世爵,世爵子二:长九龙,次九霄,九龙子宗俞,宗俞子楚产,楚产子元圭,元圭子元,元有子四:长曰霈霖,次曰甘霖,三曰既霖,四曰苏霖。霈霖子二:长庆年,次舜年。以上自世祖行皋而下共二十世孙,世为容美(今鹤峰)土司,清雍正十三年(世宗,公元一七三六年),改土归流后又为民矣。思全,世居巴东野三关义门,仁爱相尚,孝友成风,居宅筑有紫荆台,前栽紫荆树,后种伯仲花,以为子孙仁舜之楷模,孝友之观瞻。有大德及感效灵,家畜十犬同牢,一犬不至,九犬不食之家祥。宋嘉佑年间(仁宗,公元一零五六—一零六三年)御史刘良卿访至其家,亲见回奏北阙,上复差御史宋恩同访至家,据实回奏,旌封“义门”牌坊一座,即流传至今的义门村,时御赐石刻楹联“燕喜莺迁新甲地,槐青紫荆旧家风”,至今仍完好地竖立在牌坊门两侧。明清时的巴东县志及鹤峰州志均有记载。思全子崇钺,崇钺子伯渔,伯渔子汝贤,汝贤子四:长有修,次有禾,三有用,四有功,有功子应通,应通子正英,正英子三:长仁锡,次明锡,三受锡,受锡子二:长志海,次志隆,志隆子三:长福胜,次福茂,三福祚。有修、仁锡之后世迁居秭归,有禾过继给建始姑婆,更名黄畯,至田万棋归宗,有用迁居宜昌。锡字派,经明清鼎革之际分支鹤峰、五峰。巴东玉米塘自世祖行皋而下,“皋思崇伯汝,有应锡正志,福万文宪守,大宏国元发,秀永庆昌祥,天祚恒崇德,务夲仁为重,……”至今已有三十余代。
据相关史料载:“行皋之后世遍及鄂西各县,多属容美,还有流寓江西夏口,有迁居秭归、宜昌、宜都、五峰、长阳、江陵等处者,有归川陕者。世居巴东以上(善)化、义门村、支井河为多,改土归流后,逐渐分支长江以南各处。
唐王朝以前,长江三峡区地带已有田氏之民,据《周书》载:南北朝时,巴蛮田氏,“大者万家,小者千户”。世祖玘公是在唐中叶以后,由陕入川后辗转落籍巴东的,其后世已在历史上的巴蛮地区居住了千余年的时间,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逐渐与当地其它宗族相融合,况且不少人在宋、元、明、清土司制时期世为土司、土官、土民,其风尚习俗、宗教信仰亦“浓厚之巴人遗风”。唐王朝建立后,对其川、湘、黔、鄂地区实行地域管理办法—设置羁糜州县,宋沿唐制进一步实行招抚政策,设置土司,土司制度经过元明两个朝代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更臻完善,使唐代对少数民族处于松弛状态的控制,进而发展成为对少数民族实行更加严格、更加有效地控制。土司地区的经济基本上是封建领主经济,广大土民均为土司农奴,深受兵役、夫差、杂役沉重盘剥,苦不堪言。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我巴东田氏族人与其它各族人民从未停止过反压迫反剥削的斗争。明崇祯十二年(思宗,公元一六三九年),巴东邓惟昌、谭正宾等联合七十二村的人民,与镇压农民起义军的容美土司会军于浮桥清江既渡之时,正宾奋勇大破土军。清顺治十四年(世祖,公元一六五七年),农民起义军刘体纯(李自成军右果毅将军,顺治九年驻巴东长丰耕战十二年)遣刘应昌率锐卒二千,从巴东渡江,得土家人相助,日伏夜行,仅四天时间抵鹤峰,俘土司田甘霖及妻小以归,容美以金银数万赎甘霖。乾隆六十年(高宗,公元一七九六年),土地兼并严重,巴东秘密结社组织啯噜掀起反清斗争。嘉庆元年(仁宗,公元一七九六年),长阳林之华、覃家耀率领土汉人民掀起白莲教起义,巴东邓伯春、郑友堂聚众千人响应,起义虽遭清政府镇压,最终失败,但沉重地打击了封建统治势力。清未,皇朝政府极端腐败,丧权辱国,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公愤,孙中山发动了反清武装斗争,野三关大树垭田采堂加入湖北共进会,参加了武昌起义。一九一三年,国民政府授田以乙等功勋,表彰其在首义中之功绩。我巴东善化总祠族长田公祥典在这一时期,同情革命,拥护孙中山,慷慨解囊,支持辛亥革命,为推翻满清封建专制统治作出了一定的贡献,深受革命志士邓玉麟,茅泽如的赞赏。
大革命时期,巴东是湘鄂西苏区的组成部分,其北部是巴归兴苏区的中心地带,中部则为游击区,南部是湘鄂边所辖的金果坪苏区。其时苏区面积二千二百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百分之六十,苏区人口十四万多人,占全县总人口的百分之七十,投身革命斗争的在万人以上。居住在这些地域的田氏族人和其它土家、汉族人民,踊跃参加红军和赤卫队,在打土豪、打团防、成立苏维埃政权、反“围剿”斗争中,帮助红军送军粮,做军鞋,缝洗衣被,放哨送信,抬担架,护理伤员,为中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尽了一份百姓之责。
上世纪前半叶中后期,多灾多难的中国又遭日寇入侵,巴东各族人民以民族利益为重,积极参加支援抗日战争。自民国二十六年至三十四年,全县有一万八千多名青年投军抗日。二十八年至三十年,巴东人民捐建筑材料五十九万余件,建筑费一千三百万元。三十二年四月,六战区三十军在长阳反击日军,巴东组织动员了三千名民夫,从县城运送弹药、军粮至宜昌三斗坪、长阳资丘、秭归仓坪等地。同年八月,日军进犯湖南常德,巴东又动员民夫两千人运送弹药、军粮到长阳、秭归。三十四年,为配合国军从鄂西反攻日寇,全县动员民工六千七百多人,用工二十五万二千多个,修筑绿(巴东县绿葱坡)资(长阳资丘)公路。这一时期,最能彰显我巴东田氏族人民族精神的是:民国三十一年,宜枣会战时,国军第二十七军军长率部与日军在襄河一带激战,田公祥典以族长身份组织田氏男性青壮年,带着民众捐献的钱粮从兴山、长阳等地奔赴前线,支援参加宜枣会战的抗日国军,其时,有不少的田氏族人参军参战,为捍卫国家的主权和领土而血战沙场。八年中,我田氏宗族和巴东各族人民团结抗日,为驱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抗战胜利后,我田氏族人田祥典曾率团至宜昌慰问抗日将士,翌年秋,巴东田氏在其善化宗祠举行联宗大会,庆祝抗日战争胜利一周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田氏族人和巴东其它各族人民,以主人翁姿态,积极参加支前借粮,肃清国民党残余武装和土匪,清匪反霸、减租退押、镇压反革命、土地改革、建立基层政权等重大革命斗争,族中优秀子弟进入 各级基层政权,为建设和巩固新政权做出了贡献。其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巴东百福下坪的田祚享,野三关的田天亮,堰塘支井的田盛文等为保家卫国而名留青史。嗣后,巴东相继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后,一九五六年春,我田氏族人聚居地茶店老村红旗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成立,拉开了全县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序幕,一时,巴东前乡、后乡相继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农业合作化运动高潮。上世纪中期,巴东全面进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时期,我田氏族人和其它各族人民一道,又以极大的革命热情投身到工农业生产中,使巴东有了自己的化学工业、煤炭工业、机械工业、电力工业和其它工业,交通运输自一九五六年起,先后筑竣了绿清线、大杨线、巴堆线等南北主干公路。一九七五年开始,大建区乡公路,我田氏族人和其它各族人民用生命和汗水建起了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结束了建国前巴东陆上交通闭塞的历史局面。
旧时的巴东县是有名的缺粮县,建国后,我田氏族人和其它各族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集中精力抓农业,抓粮食生产,长期坚持农田基本建设,截止一九八五年,全县累计改造农田二十九点二万亩,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加上各项投入的不断增加,科学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升,缺粮局面终于得到了扭转,与此,各项多种经营都有很大发展,广大农村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结束了十年动乱局面,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我田氏族人和其它各族人民一道,认真贯彻落实改革、开放、搞活的政策,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制;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商品生产发展;专业户、重点户大量涌现;流通领域,国营、集体、民营、个体等多种经济成份都得到了发展;城乡市场商品种类齐全,贸易活跃;国营企业的改制,有效地提高了全员劳动生产率;教育、文化、科技、卫生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社会关系的调整,极大地调动了各阶层人民的积极性,自觉投身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中,在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励精图治,锐意进取,为建设富庶文明的新巴东做出了份内贡献。尤其要提到的是,近三十年来,我田氏族人的人文素质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族中适龄青少年基本上都接受了九年义务教育,其中不少优秀子弟还接受了高等教育,为数众多的后贤子弟成为各级党政、团体、教育、文化、科技、卫生、企事业单位的中坚力量,他们在各自岗位上,为振兴巴东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千百年来,巴东田氏宗族在开发荆楚西部边陲和发展其社会经济以及重大社会变革中,与其它各族人民共同创造和书写了巴东的历史,在其历史进程中,虽未建立殊勋,但没有辱没祖宗,说我田氏宗族是巴东历史的创造者,不为过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芸芸众生,唯以尽责足矣!
源于上古时期的田氏宗族,有着深厚的姓氏宗族文化底蕴,我们现今有幸看到不同时代版本的田氏宗谱,就是这种文化的延续。这些版本的主体内容由“序”和“补序”及各房系繁衍序列构成,从这些“序”和“补序”中,我们了解到遍布中华大地的田氏乃至巴东田氏宗族的源头和发展历程,我们更看到巴东田氏宗族在其繁衍发展过程中,而同步孕育、发展、传承下来的具有田氏宗族特点的姓氏文化。我们的祖宗历来都重视宗谱的编修和传承,有史可鉴:明嘉靖乙酉年(公元一五二六年),赐进士出身官居荆、岳、九、永四州布政史的康公绥国,在应十五世祖田文宣之邀,为田氏宗谱欣然作序之史载证明,巴东田氏宗族在元代甚至更远的年代,就有了记录、传承本宗族繁衍生息的典籍,其史可追溯到唐元和年间;清雍正三年(世宗,公元一七二五年),庠生田公元健收集整理宗谱,与之作序;乾隆三十八年(高宗,公元一七七三年),荆州儒学正堂田公发闱同男秀季在荆南学府校订宗谱并作序,其时,在原派语“祥”字之后新拟了二十个派语;同治四年(穆宗,公元一八六五年),庠生田庆书率弟庆桑为其族谱作序,其中记叙了巴东田氏善化祠堂二迁其址的修建经过;光绪十三年(德宗,公元一八八七年),庠生田公祥冥为新修族谱作序,随序罗列族规十条及清朝年间文贵武贵、名流节妇之事迹;民国四年(公元一九一五年),前清廪生田公梓荣及田公肇齐集族人议定新谱,七月脱稿,十月底合族叙谱,所修新谱各房系一册,由族长掌管。并以“文”字派和居住地域为据,将全宗族划分十八大房系,按派语尊卑、长幼登录了男姓人丁(时称上丁),确定了各房族长,议定每时隔二十年修谱一次。
星转斗移,时光流逝,中国各族人民历经了八年的艰苦抗战,终于迎来了胜利的曙光。斯时,我善化宗祠族人田祥宣等诸公倡议,联合秭归、古楼、义门等田氏支祠,共商联宗合派盛举,重修宗谱,得到了各支祠的响应。几经筹划,成立了以田公祥典为主修,田公祚荣为主编纂的五十人《重修宗谱主办人事》组织,负责新谱的编撰任务,从登录统计各房系男性人丁到编写刊印装订成册,费时一年之久,总谱连各房系支谱计四十卷二十二册。总谱中,编录了新“序”和自明嘉靖以来历次修谱之序,善化田氏祠堂地势图,田氏宗族的族纲、族训及族歌,新四十派语歌,玘公至各房系世祖繁衍序列名录,田氏宗族中德高望重者和后贤子弟的致意恭辞及诗文,地方当局及社会名流的贺辞等,田氏宗族中自清朝以来的文贵武贵、名人节妇及其轶事。总谱对田氏联宗合派之盛举的宗旨和意义做了开宗明义的阐述:“此次整理家族系以据‘法治’为依据,联宗合派系以‘人治’为表率,均为适应时代之需要……具体宗旨有四:一曰充实人民生活伦理建设也;二曰扶植社会生存政治建设也;三曰发展国民生计经济建设也;四曰延续民族生命心理建设也”。而与之同时制定的《雁门紫荆堂善化田氏联宗总祠整理家族纲要》计十五章七十六条,则对所述宗旨和意义作了最好的扩展说明和诠释。《纲要》对联宗同族子弟的行为道德准则和义务及权利作了详尽的训诫;对适龄青少年的监护和教育作了前瞻性的硬性规定;倡导田氏联宗同族要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和慈善事业;提出田氏族人婚丧嫁娶要破旧立新。《纲要》特别强调人权,并要求“凡属联宗之同族一律遵守之”。《纲要》全文贯穿了以人为本的社会理念,字里行间充满着人性化的表述,条文内容无不显示着我田氏先哲们的民主、法治和与时俱进的时代观念。
伟哉!源远流长的巴东田氏宗族文化,壮哉!浓墨重彩的巴东田氏宗族文化,我们深信,它将以它存在的合理性长青永驻在巴东民族文化园中。
我祖玘公自唐中叶落籍巴东,千百年来与古代巴人后裔和巴东土著等种族长期交往,逐渐融合,成为巴东土家族的重要部分,并与谭、覃、向等姓氏,成为巴东境内的旺族。正是他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和生产斗争中,不仅形成了本民族的生产、居住、服饰、饮食、嫁娶、丧葬、宗教信仰、节日、禁忌等习俗,而且还以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具有土家族独特风格的神话、故事、传说、民歌、音乐、舞蹈、戏曲和工艺美术。这种文化具有土家族本民族浓郁的民族风采,在劳动生产、社会往来、婚丧、丰年祈祷、吉庆悲忧仪式中歌唱跳舞,以表达交流思想感情。
长期由土家族人民口头流传的神话、故事和传说,储量极为丰富,这些神话、故事和传说记载了土家先民们在同各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进行斗争时,所表现出来的聪明才智,顽强性格,骁勇强悍和献身精神。如神话《鹰公畲婆》、《田行皋的竹人竹马》、《落业公公和马桑树》、《廪君与盐神》、《白鹿报信》等,传说《陈家坡》、《捉拿土司》、《三峡的由来》、《玉米塘》、《牛为什么犁田》、《老鼠子嫁姑娘》等,故事《鬼也怕人》、《有志不在年高》、《三老庚喝酒》等,这些神话、故事和传说充满了瑰丽的浪漫主义色彩,并已分别收入在《湖北民间传说集》、《恩施民间传说集》、《巴东民间故事传说集》中。
除了神话、故事和传说外,在田氏和其它姓氏宗族中,流行着旋律优美的山民歌,这些山民歌,风格各异,曲牌众多,又自成一体。如号子、山歌、田歌、花灯调、小调、情歌、风俗歌、姊妹歌、十弟兄歌、上梁歌、儿歌等。许多山民歌曲被收入省、州、县编辑出版的山民歌集。
巴东最早见于史籍的土家族丧葬祭祀歌舞“撒叶儿嗬”,在唐宋时期就有比较明确的记载:“初丧,鼓以道哀,其歌必号,其众必跳,此乃盘瓠白虎之勇也”。至元明清时,记载更为完备,“旧俗,殁之日,其家置酒食,邀亲友,鸣金伐鼓,歌舞达旦,或一夕或三五夕”。嘉庆《巴东县志》载:“临丧夜,诸客挤丧次,擂大鼓歌曲,或一唱众和,或问答古今,皆稗官演义语,谓之‘打丧鼓’、‘唱孝歌’”。史书也曾称这种舞蹈为“巴渝舞”。跳“撒叶儿嗬”时亦歌亦舞,因其唱时用衬词“撒叶儿嗬”,故名。唱词内容主要包括:一是回忆民族起源,缅怀祖先业绩;二是历叙父母养育之辛劳,教育为人子者应孝敬父母;三是情歌俚语。而其舞蹈动作则因为土家人世代生活在溪洞纵横、崇山峻岭的石岩山区,长期越涧过水,攀岩背负的生活劳作方式,形成了跳丧舞独特的表现风格,舞蹈动作对称,姿态一般都是哈腰、曲膝、八字步、摆胯、摆手、身体按节奏上下左右颤动,手、脚、胯向同一方向呈“顺边”运动,舞蹈音乐唱腔有高腔和平调之分,旋律节奏有四二拍、四四拍、六八拍。舞蹈时,掌鼓者通过鼓心、鼓边、鼓沿敲出各种富于变化的鼓点,边击边领唱。舞蹈者脚跟鼓点鼓跟脚,和歌而舞。随着击鼓者的指挥,不时改变舞蹈姿态和节奏。激越时似山风呼啸,舒缓时如清流荡漾,有张有弛,古老质朴。流行在清江流域的“撒叶儿嗬”与以田、谭、覃、向姓为主体的土家族关系极为密切,可以说这四姓是清江域内文化的主体,“撒叶儿嗬”流行是伴随这四姓为代表的土家族流布而流传开来的。它的民俗价值和艺术价值及其文化意义是不可低估的,它的存在和传承,不仅再现了土家族文化源流的轨迹,也表现了土家族人古老独特的生命意识和人生观,它更是团结一个家族和民族的凝聚力,它对于只有语言而无文字的土家族社会来说,具有不可替代的载体作用和意义。正因此,建国后几十年,不少的文化工作者致力于“撒叶儿嗬”的研究,成效甚显。二零零五年,巴东民族宗教事务局,组织专家学者完成了《清江流域撒叶儿嗬》一书的编纂,次年刊印发行。
除了“撒叶儿嗬”丧葬歌舞外,在土家族聚居区还有吹打乐、小型舞蹈男女二人共舞的香花鼓,花灯中的“鸳鸯合”、“鼓儿车”、“万民伞”、“滚铜钱”等常见的舞蹈。
我田氏宗族和其它姓氏宗族以独特的生活劳动感受和本民族独有的能工巧匠的艺术匠心,创造了自古传承下来的美术与工艺,如田、谭、覃、向等强宗大姓的吊脚楼、祠堂、墓碑上的木、石雕刻壁画,我先祖田公行皋的石碑就雕刻有白虎图腾和凤凰展翅的图案,另如家机布、土花被面、挑花鞋面,手工扎袜底及绣花荷包,兜兜、头巾、香袋、剪纸等都是反映土家生活、精神风貌的艺术佳品。此外,民间花灯、竹篾背篓、挑花提篮等都是具有传统民族特色的手工业品。
巴东田氏自唐至今,在开发和建设荆楚西南边陲的社会实践中,不但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具有本姓氏特征的宗族文化和浓郁的民族习俗文化,而且在和其它宗族相处交融的过程中,逐渐塑造了田氏宗族尽忠孝、明礼义、知廉耻、重仁爱、旌贞节,敦伦常的高尚品质;养成了崇信德、尚和平、安本分、守法纪的道德素养;传承了睦邻孝友、发奋为雄、和族以义、报国以忠的田氏家风。这些是我田氏宗族在干旋坤转的时间长河中,能自立于宗族之林的精魂。
上述文字,旨在向我族人宣示我田氏源远流长,繁衍生息的历史进程;昭示我先祖开基创业,号泣昊天的辉煌业绩;展示我宗族蕴底深厚,浓墨重彩的姓氏文化;显示我田氏族人存真传信,忠国齐家的传承精神。籍以重塑数典不忘祖之孝德,告慰列祖列宗在天之灵。
路漫漫其修远兮。回眸先世,源远流长,环眼今朝,枝繁叶茂。我等玘公之子孙,应发扬紫荆遗风,谨循善化彝训,承先启后,与时俱进,开拓进取,传承未来,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尽匹夫之责。
 
 
公元二零一零年庚寅仲秋月于水浒刘家坪
 
 
参考书目:九三年版《巴东县志》、《巴东土家族》、《巴东民族志》、《清江流域撒叶儿嗬》、《紫荆堂上善化田氏宗谱》等
相关评论  
暂无评论

登陆评论!


 上一条信息: 江津松树湾宗显世系图二十四(贵州大方       

 下一条信息: 湖北省巴东县善化总祠第十二房《田氏族







首页
我的
返回
   



扫一扫 关注公众平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