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陆 【田氏家谱共享数据库】
 首页 - 栏目 - 田氏族谱
返回上一步

 
沿河田氏家谱(之七、八)
作者:田氏网 访问量:14349  添加时间:2011-1-26 14:37:30
 

沿河家谱(之七) 

     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齐国曾是泱泱东方大国,征服讨伐,会盟诸侯,何等的威风!然而 事过境迁,有着八百年历史的齐国却在公元前221年被秦国所灭,从此改变了曾经不可 一世的齐国王族田氏后裔的命运。齐国王族在春秋时期是姜氏,亦即姜尚的后人,著名 的齐桓公名叫姜小白。春秋后期,姜氏的统治地位逐渐被新兴的田氏所取代,公元前386 年,田和自立为诸侯,并得到周安王的认可,田氏正式取姜氏而代之,仍延用齐国国号,因此,战国时期的齐国王族主要是指田氏,著名的齐威王名叫田因齐。秦汉及其以后,分布在各地的田氏后裔频频出现在历史舞台上,并涌现出一批人物,这一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考察齐国田氏后裔及其活动的情况,对于丰富齐文化的研究是十分有益的。
   一、 齐国田氏的先祖是陈国公子完,陈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小诸侯国,公元前673年,由于陈国发生内乱,公子完惧祸投奔齐国,齐桓公任命完为工正,这是陈(田)氏立足齐国的开始。关于田氏姓氏的来历,一说古代“陈”与“田”音近,一说公子完奔齐食采 邑于田,一说公子完奔齐,不欲称本国故号,故而姓田。齐国被秦国破灭后,鉴于田氏在齐地仍具有强大的地方势力,秦、西汉政府历来对包括田氏后裔在内的关东强族采取迁徒的措施,以图从根本上瓦解和消除关东强族对关中政权的威胁。秦初,为打破六国 旧有的势力,秦拆除六国故地的长城、壁垒,收缴兵器,修筑直通道路,既而“徒天下 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史记·秦始皇本纪》),这其中包括相当数量的田氏,从此齐国 田氏后裔的聚集地不仅限于齐地,关中等地成了他们新的并且是主要的活动地域。汉高 祖刘邦亲自参加并领导了灭秦的农民战争,对在秦灭亡过程中齐国田氏后裔所表现出来 的强大的地方势力是非常清楚的。楚汉战争期间,郦食其就曾告诉刘邦:“今田广据千里 之齐,田间将二十万之众,军于历下,诸田宗强,负海阻河济,南近楚,人多变诈,足 下虽遣数十万师,未可以岁月破也。”(《史记·郦生陆贾列传》)而此时,刘邦的谋士齐人娄(刘)敬也提议“徒齐诸田、楚昭、屈、景、燕、赵、韩、魏后,及豪右名家居关中。无事,可以备胡;诸侯有变,亦足率以东伐。此强本弱末之术也。”(《史记·刘敬传》)此谋一出,正合刘邦的心思。于是,汉高祖九年,“徒齐、楚大族昭氏、屈氏、景氏、怀氏、田氏五姓关中,与利田宅”(《汉书·高帝纪第一》)。“迁入的人口以齐国的田氏为最多”(葛剑雄:《简明中国移民史》)自汉高祖始,经汉武帝、汉宣帝至汉成帝的二百年间,西汉政府前后6次大规模地将关东强族豪杰迁徒于关中。经过数百年的多次迁徒,齐国田氏的后裔们源源不断地来到关中及流亡到其它地区,以致原本主要在齐地的田氏后裔分布到当时全国各地,这对我们今天认识和了解田氏后裔的活动情况自然带来很大的困难。就史书的记载情况来看,秦汉及以后,田氏后裔的分布区域主要在齐地、关中、中原和江东,除此而外,由于各种原因田氏后裔还迁居到赵、郑等地区。从秦汉及其以后的历史来看,关中、江东和中原的田氏后裔为史书所立传和记载人物最多、影响也最大。本文考察齐国田氏后裔的活动情况,从时间上来讲主要集中在秦和两汉,对于魏晋以后田氏后裔的情况只作简单提示。因秦汉与齐国灭亡时间较接近,田氏后裔与齐地从血缘和文化上尚保持着较为密切的关系。魏晋以后,田氏后裔早已融人所在地域,如果说他们与齐国田氏后裔还有什么联系的话,那么这种联系也只能是一种抽象意义上的联系了。
     二、齐地是田氏后裔的原居地,也是田氏族姓的大本营。秦灭齐后,将一部分田氏豪杰 迁往关中,虽然如此,齐地的田氏仍然保持着强大的地方势力,他们视秦为敌,亡秦之心不死,伺机东山再起。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揭开了秦末农民战争的序幕,六国旧贵族乘势而起,齐地的田氏则一马当先。率先称齐王的是狄(今山东高青县一带)人田儋。当陈胜派大将周市东定齐地时,田儋杀死狄县令,召集当地豪吏子弟说:“诸侯皆反秦自立,齐,古之建国;儋,田氏,当王。”(《汉书·田儋传》)于是田儋自立为王,攻击周市,很快占领了原有的齐国故地。公元前208年,田儋被秦将章邯所杀,儋堂弟田荣率残兵逃到东阿。齐人听说田儋已死,于是重立故齐王田建之弟田假为齐王,。田角为相,田间为将,以抗击各路诸侯。逃至东阿的田荣与项羽的楚军达成联合,击败章邯,田荣便与田假争夺齐王的名号。田假抵挡不住田荣的进攻,逃到项羽处躲避起来。田荣便立田儋之子田市为齐王,自己为相,荣弟田横为将,重新统治齐地。由于田假躲在项羽处,田荣与项羽反目成仇。齐将田都投靠项羽。秦亡后,项羽分封,自立为西楚霸王,分立十八个诸侯王,在齐地立三王,田市更为胶东王,田都为齐王,故齐王田建之孙田安为济北王。田荣对此极为不满,起兵赶走田都,攻杀田市、田安,自立为齐王。项羽闻此消息,挥师北上,田荣兵败被杀。田荣弟田横重新收拾人马,在城阳(今山东莒县)起兵反攻项羽。恰在此时,刘邦与项羽争夺天下,项羽无暇顾齐,释齐而归,于是田横收复了齐地,立田荣之子田广为齐王,自立为相。后来田广被刘邦汉军俘获,田横便自立为齐王,与刘邦对抗。不久,刘邦统一天下,田横畏惧,率徒属500余人逃到海中的小岛(今田横岛)。刘邦深知田横兄弟在齐地的潜在势力,田横一日不死,刘邦一日不安,于是派使者持赦令召田横,并发话:“(田)横来,大者王,小者乃侯耳;不来,且发兵加诛。”(《汉书·田儋附田横传》)此时的田横已深知自己的处境,便只率随从二人前往,比及洛阳附近,田横自杀,不久,二随从也自杀殉横,刘邦闻之曰:“‘嗟乎,有以!起布衣,兄弟三人更王,岂非贤哉!’为之流涕……以王者之礼葬横。”(同上)对留在海岛上的500余人,刘邦也放心不下,再派人前去招安,当岛上的500余人听到田横的死讯后,以集体自杀来殉祭田横,这一冲天壮举历来为后人所感慨和敬佩,刘邦“于是乃知田横兄弟能得士也。”(同上)秦末田氏后裔的复辟势力至此结束。秦汉之际,田氏后裔中先后有田儋、田市、田荣、田广、田横、田假、田都、田安等8人称齐王,在齐地为王十余年,足以见田氏后裔在齐地的势力!
    据《后汉书》、《古今姓氏书辨证》所记,田安曾被项羽封为济北王,刘邦建汉,田 安失国,因其当过齐王,齐人称其家族为“王家”,因此以“王”为氏,如青州王氏,陈留(今河南开封一带)王氏等均出自田安,而在这些田氏后裔的王氏中最有名的当属东 平陵(今山东济南附近)王氏,即王莽家族。有人以为王莽出自田氏,实是自托,想借 田氏以抬高身价。其实当时改姓王氏的不止王莽一族,上述青州王氏和陈留在王氏与王 莽同出田安之后。西汉文、景帝期间,田安孙王遂居东平陵,生子王贺。汉武帝时,王 贺任绣衣御史,免官后举家迁往魏郡,生子王禁,禁官至廷尉史,公元前71年,王禁生 女王政君,即后来的汉元帝皇后、汉成帝之母,王氏由此发迹。王禁一共生有四女八男, 王莽是王政君的亲侄子,其父王曼早死。从王莽伯父王凤任大司马起,王氏叔侄控制了 西汉最后四十年的大权,直至王莽建立“新”朝。这期间,王氏子弟皆卿、大夫、侍中、 诸曹,分居要害,遍布朝廷。王氏共出了十侯五大司马,这在中古历史的家族史上是不多见的现象。王氏家族势力迅速膨胀起来。自王凤任大司马起,王氏子孙一个个飞扬跋扈,荒淫无度,然王莽却能折节恭俭,勤身博学,疏散家财,收赡名士,博得上下的赞誉,并且爵位益尊,节操愈廉。在一片赞誉声中,王莽当上了大司马,总揽朝政,一改往日的言行,加紧篡汉。公元8年,’王莽称帝,国号为新。面对日益严重的社会危机,王莽实行改制,但不合时宜的改制,不仅没有解决社会问题,反而引起了赤眉、绿林农民起义。公元23年,王莽被杀,更始帝下召大赦“非王莽子孙,他皆除其罪,故王氏宗族得全”(《汉书·王莽传》)。东汉人王符以为“(王)莽之行诈,实以田常之风。”(《潜夫论·志氏姓》)也就是说王莽的所作所为是继承了田常的风格,由此可见,时至西汉末年,人们仍然能够感受到齐地文化与关中文化的差异。此后,史书上再难见齐地田氏后裔的活动。秦、西汉时期,田氏后裔的活动中心主要在齐地,西汉中期开始转向关中一带。
   三、 秦汉政府持续的大规模的迁徒运动,使齐地田氏后裔中的豪杰不断迁居到秦汉时的 政治中心都城长安所在的关中地区,田氏后裔开始在新的环境中生存发展。来到关中的 田氏后裔,除一部分仍保留田氏姓氏,有不少因同时来的太多,为加以区别而不得已 “以次第为氏”,还有一些则改姓他氏了,因此,关中地区田氏后裔的姓氏就显得更为复 杂。尽管迁到关中的田氏后裔失去了他们原有的社会根基,但他们却牢牢地继承了齐地 田氏的智慧和才能,在新的环境中,经过一个时期的适应之后,他们很快又出现在西汉 的政治、经济舞台上,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政治上,汉武帝时有两位田氏后裔官至 丞相,田蚣和车千秋。田蚶是汉武帝亲舅,汉景帝王皇后的同母弟,其母先嫁臧茶孙仲 为妻,后改嫁长陵(今陕西咸阳)田氏,生田蚣、田胜兄弟。凭借这种皇亲国戚的关系, 田蚡官运亨通,很快官至太尉、丞相,“自此滋骄,治宅甲诸第,田园极膏腴……后房妇,女以百数。诸奏珍物狗马玩好,不可胜数。”(《汉书·田蚣传》)一个十足的纨绔子弟。车千秋,“本姓田氏,其先齐诸田徒长陵”(《汉书·车千秋传》)后因千秋年老,上朝不便,汉武帝特准其乘小车人宫殿中,时人习惯称他“车丞相”,这或许就是他改姓车氏的缘故。车千秋任丞相在田蚣之后,为相长达十二年。“千秋无他材能术学,又无伐阅功劳”,“然千秋为人敦厚有智”,因此,汉武帝临终嘱其与霍光、金日*、桑弘羊并受遗诏, 辅佐汉昭帝。其子车顺,官至云中太守。还有一位田延年,“先齐诸田也,徒阳陵。”延 年非常有干才,被执政大臣霍光看重,迁为长史,出为河东太守,“诛锄豪强,奸邪不敢 发,以选人大司农。”(《汉书·田延年传》)故《汉书》的作者将延年放在《酷吏传》。汉 宣帝即位,封其为阳成侯。在经济上,关中田氏更是垄断和左右关中的工商业。春秋战 国时的齐国,带山滨海,工商经济非常发达,远胜于秦的关中。田氏之能取姜氏而代之, 依靠的就是大斗出贷,小斗收进的方法,博得人心的。因此,齐国田氏在政治和经济上 都具有良好的素养。关中田氏继承并发挥了这种天赋,他们在汉初关中的工商经济中,占 据了半壁江山,难怪司马迁说:“关中富商大贾,大抵尽诸田,田啬、田兰。”(《史记·货殖列传》)在《史记·张汤传》中还一位叫田甲的富商大贾,田甲“虽贾人,有贤操。 始(张)汤为小吏时,与钱通,及汤为大吏,甲所以责汤行义过失,亦有烈士之风。”可 见田甲并非为富不仁之人。西汉时期关中田氏后裔在政治和经济上都有一定程度的表现, 说明田氏的适应能力很强也很快,而这种能力的取得与其在齐地原有的政治、经济和文 化的熏陶是密不可分的。关中田氏在西汉中期至晚期处于销声匿迹阶段。
    东汉时期,关中地区田氏后裔主要有两支,第五氏和法氏。据《风俗通·姓氏篇》载 “第一氏,其先诸田徒园陵者多,故以次第为氏。第二氏,田广之孙田登为二氏。第三田广之孙田癸为第三氏。第五氏,齐诸田之后。汉高祖徒诸田,而有第一至第八氏,汉第五伦,其后也。第八氏,亦齐诸田之后,田广之弟英为第八门,因氏焉。”其中第一、第二、第三氏,均无事迹。第八氏中有一位叫第八矫的曾为王莽的讲学大夫。第五氏的代表人物是京兆(今陕西西安)人第五伦。伦少年时非常狭义,在宗族中很有威信,曾率人抗击过赤眉军。东汉建立后,第五伦被光武帝刘秀召见并任命为会稽太守,“虽为二千石,躬自斩草养马,妻执炊爨,受俸裁留一月,粮余皆贱贸与民之贫羸者。会稽民俗杀牛祭祀,第五伦治之。”(《后汉书·第五伦传》)在任鞠躬尽瘁,多有佳绩。伦迁为蜀郡太守后,以任人知贤而闻名。东汉明帝时官至司空,位列三公,在任期间,反对外戚专权,逝时年80余。其小儿子第五颉历任郡太守,汉顺帝时为将作大匠。第五伦曾孙第五种,少年郡中有名,汉桓帝时任兖州刺史,“不避强暴,弹核中常侍单超兄子匡,降服泰山贼叔孙无忌,遭单超陷害。”(《后汉书·第五种传》)卒于家中。第五种子第五巡,曾任太尉掾,也是少年有为。第五访是第五伦的族孙,少有学识,为县令,开仓赈济,一县具治,得到汉顺帝的嘉奖。后任护羌校尉,边境服其威信。第五伦家族几与东汉相始终,且政绩颇佳。东汉经学大师郑玄曾师从博士京兆人第五元先。魏晋南北朝时期,不见第五氏事迹。至唐朝,有京兆人第五琦,曾任江淮度支使,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掌管大唐财赋十余年,其子第五峰以孝道著称,其兄曰第五华。可见第五氏家族在中古史上是一个绵延长达800余年甚至更为悠久的著名家族。法氏,有传可载的人物是从扶风 (今陕西宝鸡一带)人法雄开始的。“法氏,齐襄王法章之后。秦灭齐,子孙不敢称田,故以法为氏。宣帝时徒三辅,代为二千石。”(《风俗通姓氏篇》)法氏自西汉宣帝时迁居关中,从西汉中期到东汉中期其家族人物均不见史书记载,然“代为二千石”,说明法氏也是一个官宦世家。法雄曾任青州刺史,为官勤政守法,“长吏不奉法者,皆解印绶去。”后迁南郡太守,治郡有方,“断狱省少,户口益增。”(《后汉书·法雄传》)其子法真“好学而无常家,博通内外图典,为关西大儒,弟子自远方至者。”(《后汉书·法真传》)公府举荐避而不就,公元188年以89高龄寿终。法真子法衍,曾做过司徒掾等职,衍子即刘备的尚书令法正。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三辅一带的人不断向益州等方向逃亡,法正也在此时人蜀投靠刘璋,却不得志,闻听刘备入蜀,法正立即与刘备取得联系,使刘备得以顺利占领益州。公元217年,法正向刘备献计取汉中。公元219年,刘备占据汉中, 曹操听到此消息后,大吃一惊,说:“吾故知玄德(刘备字)不办有此,必为人所教也。” (《三国志·法正传》)220年,法正病逝,刘备为之痛哭不已。夷陵之战,刘备惨败,诸葛亮无可奈何地说:“法孝直(正字)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同上)《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将法正比拟曹操的程昱和郭嘉。法正以后,正史中不见有法氏人物的传记和事迹。关中田氏后裔的情况大致如此。
   四、 秦汉时期,田氏后裔在江东主要有三大支脉: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陆氏,吴郡 富春(今浙江富阳)孙氏和吴兴(今浙江吴兴)姚氏。我们先看陆氏。关于击氏迁居江东的过程有二则记载,一是宋人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载,田完裔孙齐宣王少子田通,“封于平原般县陆乡,即陆终故地,因以氏焉。”通生发,发为齐上大夫,发生二子 万、皋。皋生邕,邕生西汉太中大夫陆贾。万生烈,烈曾为吴令,“即卒,吴人思之,迎其丧葬于婿屏亭,子孙遂为吴郡吴县人”。二是《史记·陆贾传注》引《陆氏谱》:“齐宣公支子达,食莱于陆。达生发,发生皋,适楚。贾其孙也。”两则记载略有不同。通与达,意同,应是一人,其孙万和皋的后裔都迁到了江东。此后,江东陆氏很快在江南和其它地区发展起来,除吴郡外,又有颍川支、荆州支、丹徒支、乐安支、鱼圻支、谏议支、侍郎支等等。谏议支、侍郎支有待考证,很象是以职官命名的分支。《后汉书·陆贾传》载“陆贾,楚人。”不载其先世和后世的情况。从《陆氏谱》中我们得知,陆贾这一支应是在齐灭亡前来到江南的,因此,陆贾成了“楚人”。有人说陆氏是西汉初迁到江东的,显然是不对的。陆贾是西汉初年的重要人物,因刘邦以武夫出身夺得天下,对如何治理天下却毫无经验,于是陆贾给刘邦讲述如何以文武并用的方式来治理天下,并著《新语》十二篇,供刘邦治天下之用,因此,西汉初年的治国思想和策略主要来自陆贾的《新语》。陆贾曾出使南越,以其勇气、智慧和舌辩,说服南越王称臣奉汉,刘邦大说,即拜贾为太中大夫。此后,整个西汉不见陆氏事迹。比及东汉,陆氏人物再现历史舞台,《后汉书》为陆续、陆康祖孙立传。陆续“世为族姓”,其祖父在东汉初刘秀时任尚书令。虽然陆贾之后,西汉江东陆氏有所不闻,但从其“世为族姓”这一点上,我们就可知,陆氏是江东的世代大族。陆续子稠、褒、逢等官至太守,孙陆康亦官至太守,康子俊、尚、绩官至郎中、太守。从东汉江东陆氏的情况看,陆氏的势力主要是在地方为官,尚没有出现非常有影响的人物。陆氏杰出人物的出现是在魏晋时期。三国孙吴的陆逊是孙权后期所依赖的重要将领,曾在夷陵之战打败刘备,官至丞相。由于陆逊的影响力,使其家族势力得以迅速发展,并奠定了陆氏成为江东土族中最具实力的家族地位,以致东晋南朝的皇室和一流士族王氏、谢氏也要让陆氏三份。王导曾请联婚姻与陆玩,不想遭到陆玩的拒绝。魏晋南北朝时期,见诸于正史的陆氏成员多达60余人。北朝时期,陆氏三世封王。到了唐朝,吴郡陆氏更是出了六位宰相。东汉以后,江东陆氏的发展水平是齐地、关中、中原和其它地区的田氏后裔无法相比拟的。
    孙氏起源早于陆氏。田完四世孙无宇有二子:常、书。田书为齐大夫,伐莒有功,被 齐景公赐姓孙氏,食采邑于乐安(今山东广饶),子孙遂以孙为姓氏。田(孙)书生凭,齐国的卿士,凭生武,即兵家之祖孙武。由于齐国内乱,孙武投奔南方的吴国为将军,在 吴国进行了改革,使吴国很快强大起来,并一度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孙武有三子:驰、明、敌。明的食邑在富春,“自世为富春人”(《古今姓氏书辨证》)明生膑,即著名的军事家孙膑。孙膑后裔中有在秦汉为官的,但不见正史立传。西汉末,孙膑后裔孙福为太原太守,因赤眉起义,遂居太原。东汉时,居太原的孙氏后裔又分为清河支和青州支。青州支即三国孙吴孙权的先祖。孙吴立足江南达60余年,孙吴被西晋灭亡后,孙氏子孙遍布大江南北,一直延续不断。
    姚氏亦出自陈姓。西汉末,王莽封田丰为代睦侯,以奉舜祀。丰子恢,因躲避王莽之乱而过江居吴郡,改姓妫,其五世孙敷,复改姓姚,居吴兴武康;姚敷生姚信,为孙吴选曹尚书,八世孙姚僧坦,为隋朝开府仪同三司、北隆公。其二子:姚察、姚最。姚察官至隋太子内史舍人,生思廉。姚察、姚思廉父子在史学史上的地位很高,父子两代写成《梁书》、《陈书》。吴兴姚氏一支迁至陕郡(今河南、陕西一带),唐朝开元时期的 名相姚崇就出自这一支姚氏。姚思廉居长安为官,因此,有人称其为万年(西安)人。唐 以后,分布在江南的陆氏、孙氏、姚氏仍然是人才辈出,枝繁叶茂,绵延不断。可以说, 今天江南的陆氏、孙氏、姚氏主要源自于齐国田氏后裔。
    五、中原地区乃是齐国田氏先祖的封国——陈国的所在地。田完奔齐后改姓田氏,但陈 国的后裔仍有大量以陈为姓的。不过本文在这里所说的陈氏,并非陈国之陈氏,而是齐 国田氏后裔中有一支迁回中原复姓陈氏之陈氏。齐王建为秦所灭,其有三子:升、威、轸。田轸做过楚相,颍川侯。后迁徒到颍川,“复为陈氏”(《古今姓氏书辨证》)。轸生陈婴,为秦东阳史令。婴生成安君余,余生轨……直至东汉后期,《后汉书》为陈氏后裔陈实祖孙立传,陈氏响名汉末。东汉末年,陈实出身单微,为小吏,然为人却修德清静,在士人中享有高名。党锢之祸时,不少人唯避之不恐,实曰:“吾不就狱,众无所恃。”自请囚焉。有六子,有名者,纪、谌。“父子并著高名,时号三君”(《后汉书·陈实传》)纪子陈群,先从刘备,后依曹操,官至司空,录尚书事。陈群在中国历史上所做的最著名的一件事就是为曹魏制定选拔官吏的“九品官人法”,此法在中古历史上存在长达四百年时间,后为科举制所取代。两晋时期,陈氏不乏有名者。永嘉之乱。陈氏过江,“有誉江左”(《三国志·陈泰传注引陈氏谱》)。南朝梁末,陈霸先起兵,建立陈朝(557—589), 后为隋朝所灭。此后,这一支陈氏便在江南各地繁衍发展,与陆氏、孙氏、姚氏一样,成 为江南的一大姓氏。 
     中原地区还有一支田氏后裔——薛氏,其代表人物是孙吴时期的沛郡竹邑人薛综。据 《三国志。吴志·注引<吴录> 》曰;“其(指薛综)先齐孟尝君封于薛。秦灭六国,而失 其祀,子孙分散。汉祖定天下,求孟尝后,得其孙陵、国二人,欲复其封。陵、国兄弟 相推,莫适受,乃去之竹邑,因家焉,故遂氏薛。自国至综,世典州郡,为著姓。综少 明经,善属文,有秀才。”孟尝君是战国著名的四大公子之一,其后人迁至沛郡而以其封地取氏为薛,成为当地的著姓。薛综在孙吴官至太子少傅,兼选举。有子名珝、莹。珝官至威南将军,莹为散骑常待。莹子兼,历位二宫丞相长史。东晋元帝践阼,兼又官至太子少傅,自薛综至薛兼,祖孙三代傅东宫。
    六、《汉书·田叔传》载,田叔“赵陉城人,其先,齐田氏也。叔好剑,学黄老术于乐巨公,为人廉直,喜任侠。……为汉中太守十余年……有廉政之名。其子田仁官至丞相长史。”《田广明传》载田广明“郑人也”,以杀伐为治,汉宣帝时为御史大夫。田蚡、田延年、田广明皆田广的后人。秦汉时期,在赵、郑等地分布的田氏后裔,数量不多,人物影响也不甚大,故简单示之。
    齐国田氏是一个很古老的姓氏,又是一个生命力很强的宗族,我们这里所说的生命力强,不仅仅是简单的繁衍生存,而是指在历史上的作为。齐国灭亡前,田氏后裔就因做官、避乱等原因而迁徒到江南、中原和其它地区,关中田氏则是秦汉政府“强本抑末”政策迁徒所致。秦汉时期,田氏后裔在不同地区以不同方式出现在历史的舞台上,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建立了孙吴和陈朝。田氏后裔的这些表现,与其所受的齐文化的熏陶是分不开的,同时,田氏后裔又将齐地文化带到他们所迁居的地区,无形中又将齐文化渗透到全国各地。因此,对齐国田氏后裔的研究,不单单是理清其家族后裔的线索,而是对地域文化的交流和古代文化的发展的研究。齐国田氏后裔不同于历史上的一般家族, 维系这个家族生命力的是它所具有的文化传统。有人曾说造就一个土财主可以是一夜之间的事,而培养一个贵族则需要三代人的努力。贵族与土财主的差别在于它的文化渊源 和继承上的差别。本文介绍了秦汉时期分布在各地的田氏后裔中的几支重要姓氏,诸如 田氏中的其它小的、后裔中罕有人物的姓氏,如皮氏、占氏、与氏、献氏、子氏、鞅氏、梧氏、坊氏、高氏、威氏、五王氏等等,限于篇幅,在此就不一一介绍了。我们深信,通过对齐国田氏后裔的研究,必将对齐文化的研究从广度和深度上得以加强。同时,对田氏后裔的深入考察,也能进一步强化当今分散在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田氏后裔的寻根意识,从一个方面加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沿河家谱(之八)
齐国田氏世系
    陈厉公跃——敬仲完——稚孟夷——湣孟庄——文子须无——桓子无宇——厘子乞
——成子常——襄子盘——庄子白——太公和——桓公午——威王因齐——宣王辟疆
——闵王地——襄王法章——末王建
       

 宗族宏篇诏敕

    汉武帝一诏    皇帝诏曰:朕观历代以来,圣帝明王,皆有股肱心旅,以劻不逮。今朕用罔厥德,托天地祖宗之休,绍承宏业,父子之情,犹快於怀。高庙寝郎田千秋二忠义,感格於神灵,一言以悟朕意,朕甚嘉之。特诏尔为丞相,褒封富民侯,以佐朕躬,尔其勖诸。

    注:一汉武帝公元前辛丑岁至甲子岁(前140-前87年)在位53年。二田蚡,汉武帝皇后母弟,居相位,封武安侯,从兄田千秋,蚡之后为相,封富民侯。

    唐宪宗诏    皇帝诏曰:保厘宫钥,须铨选於元良,安镇庙廊,赖谟烈於俊乂,似兹重任匪德奚堪节度使田弘正,心存儒雅,学冠古今,负济世宏才,蕴经硕德,嘉猷足巩於皇图,素行宜居於内侍。昔起楼台,聚书鞅於万卷,今建伟绩,平党靖乎十州。故特擢尔为侍中,尔且宜精白厥心。靖共乃位,亮乎惠畴,护鸾舆於千秋。纯愆纠谬,培鸿业於万年。钦哉!故敕。

    注:唐宪宗李纯,公元前丙戌岁至庚子岁(806-820)在位15年

    监察院公诰命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言路之重而难也,壁画大计存乎识,砥柱波流关乎品,唯得端亮纯贞之彦,耿立墀陛间,审国不挠,克光厥职,肆有显庆,宜其首承之,尔广西道监察御史田景新,学术深宏,器姿光洁,巍科初擢,严邑载更,声蜚汾晋之间,名功殿廷之上,爰崇师锡,简置宪台,而尔屹矣。夫可醇然不滓,衡平而参国论,朝端共谅其赤诚,斧益以蜀官邪,侪辈亦惊其铁面,直乃躬以对于天下,祗厥官以事于一人,夫尔黔乡山峭,气郁,盘束深固,维尔嬗其奇秀,瑞于皇家,俾朕明目达聪,去稂萎以卫嘉谷,尔与功焉。兹用覃恩,授尔资政大夫都察院右御史,锡之诰命。于戏!国家置柱史,未几以循吏,谓其能行之,能言之也。尔既行之有绩矣。坚尔英志,尽尔忠言,懋哉!朕且允迪其德,以大振中兴之志。


录《黔南田氏宗谱》

    唐韩愈祭田横墓文   大唐贞元十一年九月,愈如东都道出田横墓下,感横义高能得士,因取酒以祭。为文而吊之曰:事有旷百世而相感者,余不自知其何心,非今世之所稀,孰使余欷墟而不可禁,於既传观乎,天下孰有庶几乎,如夫子之所为人。死者不可复生!嗟:余此去以从谁?当秦氏之败乱,得一士而可王。何五百人之优优,不能脱夫子於剑铓,“扌卯”(为一个字,但是字库中没有此字) 所宝之非贤,“扌卯”(为一个字,但是字库中没有此字) 天命之有常。昔阙里之多士,孔圣亦云其皇皇。苟余行之不迷,虽颠沛其何伤。自古死者非一,夫子至今有耿光。跪陈词而奠酒,冀仿佛而来尝。

    注:一韩愈,名退之,唐朝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公元786-824年)。唐郑州南阳人。二贞元十一年(公元795年)。


思州田氏:

思州田氏,按家谱最早可以追溯到隋代的田宗显。第一代田宗显在隋文元年由陕入黔(今重庆彭水),为黔州太守;第四代田克昌于唐贞观年间乃涉巴峡(乌江)进入务州(今贵州沿河县),建立羁縻州思州,唐受为义军兵马使,思州遂为田氏守土。
    田氏土司初步发展是唐永隆年中(公元680年)的田安定和田思仪,大发展是在北宋末年,宋徽宗大观元年(公元1107年)思州(务川)土著首领田佑恭,宋王朝命其为思州刺史。从此田氏世有其地。其领地有务川、沿河、德江、思南、凤岗等县。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废州县,以务川为城,邛水、安夷为堡,隶属黔州。南宋高宗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复置思州四县,以田佑恭为守令,治务川,为羁縻州。田氏土司原为一体,元朝至正年间分为思州。思南两部。田氏土司世袭统治直到明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才结束。
    田氏管辖思州、思南州疆域相当于今天贵州省铜仁地区、黔东南州东部、及湘西一部。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废思州宣慰司、思南宣慰司,以思州之地置思州、黎平、新化、石阡四府,以思南之地置思南、镇远、铜仁、乌罗四府,始建贵州。 凤凰田氏族谱载田氏源于陕西,田宗显于隋朝时为官于黔(史书有载),后来隋灭亡后,田氏统治贵州东部地区(包括湖南凤凰县)。思州田氏字辈有二:一“祖宗庆兴应,景儒茂仁宏”[此十字辈用字自宋朝至今约九百年一直循环使用,有多种写法,最常见“仁弘太(祖)宗庆兴应景惟(儒)茂”];二“荣太谷有仕忠时” 。 

思州、思南田氏主要分布于四川、贵州、云南、湖南、湖北、重庆等省市,多为汉族、土家族、苗族。大多始终循环使用宋帝御赐十字为班辈。由于迁徒,有些地区重修族谱时另续了字辈。湖广填四川的时候,进入四川的一系字辈又增加了10个字:“时丰云贵永,世海德泽明”(也有写作“实丰荣贵永 世裕德泽长”)。由贵州正安小溪里迁往重庆綦江石角天生孔一系,后增加20字辈:“绍启永崇志 德昭文旺仲 发纯治国佳 海宇怀金贡”。


寻根溯源    

      田姓来源有三:1、田姓出自妫姓,为妫满之后。据《史记·田完世家》及《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古今姓氏书辨证》等资料所载,齐桓公封妫完于田地,其后子孙以地为氏,称田姓。2、出自黄姓所改。据《明史》所载,明初有辅佐惠帝之黄子澄,因上削藩之策而激怒诸侯,被杀。其子黄子经为避祸改为田终,迁居今湖北咸宁一带,后世子孙也以田为姓。3、出自其他少数民族。如并州田姓源出匈奴,金时女真人阿不哈氏,汉姓为田,清时贵州思南府土司姓田,为白族,西夏人有姓田者,如今苗、瑶、彝、土家、回、蒙、藏、满、朝鲜族等有此姓。
    得姓始祖   
      田完。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他追封前代圣王后人——舜的后裔妫满为陈侯,史称胡公满。传到胡公满十世孙妫完时,陈国宜公杀太子御寇,妫完与御寇私交相厚,妫完恐祸及己,便逃于齐国。妫完为人谦逊有礼,一向很有贤名,齐桓公很赏识他,就任命其为公正(管理工匠的官),并封他于田地。其后子孙就以采地为氏,称为田姓。他们尊田完为田姓的得姓始祖。
 一、田氏起源
    田氏起源,可追溯到历史遥远的传说年代。中华民族一向自豪地称之为“炎黄子孙”。田氏起源据说与黄帝有关。
据传,黄帝姬姓,号轩辕氏和炎帝姜姓,号神农氏是少典娶有蟜氏女所生的兄弟。
    黄帝在位百年。娶妻四人,生子二十五人,得姓者十四人。正妃为西陵氏之女嫘祖,生子二:玄嚣和昌意。
    玄嚣生子娇极;娇极生子帝喾;帝喾生子放勋(尧帝,为黄帝五世孙);放勋生子九;女二:娥皇和女英。
    昌意生子高阳(洋。即颛顼);高阳生子穷蝉;穷蝉生子敬康;敬康生子句望;句望生子矫牛(或桥牛);矫牛生子瞽叟;瞽叟生子重华和象(重华即舜帝,黄帝九世孙)。重华生子商均;商均生子虞思(……28代失考)遏父(舜帝32代孙),娶武王大女大姬为妻,住伪水河畔,生子妫满;(因在陈国,又称陈满,是陈姓始祖。)满子申公犀侯;死后,由其弟相公皋羊承袭;皋羊死仍由申公犀侯子孝公突承袭;突死由子慎公幸继位;幸死由子幽公宁(灵)继位;宁死由子厘公孝继位;孝死由子武公灵继位;灵死由子夷公说继位;说死由其弟平公燮继位;燮死由子文公幸继位;幸有子二:长子鲍(即陈桓公,在位38年后死去,由其弟佗继位)。幼子佗承袭兄鲍之位,是为陈厉公,死后由子陈敬仲继位,田姓始祖,即田敬仲或田完。
    当时,因陈国内乱,田完抱乐奔齐后,被任命为工正。他生子稚;稚生子泯;泯生子须无(文子);须无生子无宇(桓子。由他正式改为“田”姓);无宇生子二:幼子田开(武子)。长子生子乞(僖子);乞生子常(成子);常生子盘(襄子);盘生子白(庄子);白生子和;(被康王封为齐侯,正式代姜齐。和是为齐太公)和生子午(齐桓公);午子因(或因齐,齐威王);因生子辟疆(或开疆,齐宣王);辟疆生子地(齐闵王);地生子法章(齐襄王);法章生子建。田齐代姜齐,历七代,共165年。
    “田氏代齐”之后,田姓齐国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东方霸主。七世为君、五世齐昌,公元前(221年)秦灭齐,虏齐王田建。
     在秦末农民大起义打击下,短命的秦王朝土崩瓦解,田氏旧贵族乘势而起。田建的弟弟田假、族弟田儋,田儋子田市、从弟田荣,田荣弟田横,田建孙田安,田氏贵族田都,田荣的儿子田广等八位田氏贵族,先后裂地称王。西汉建立之后,统治者看到田氏人数众多,怕他们谋反,就把田氏各族迁徒到关中阳陵(今陕西高陵西南),置于天子眼皮底下。这样其一可增强关中的经济实力,其二又剪除了这些有势力的地方豪强。后来,田氏各族又迁徒至北平(今河北满城北)。汉代,太尉、武安侯田蚡,大鸿胪田广明,大司农田延年都是齐国田氏的后代。
    随着田氏的迁徒及田氏在各地为官,田姓散播到广大的地区、宋代以前、田氏主要在中国的北部和中部播迁。在今河南界内者有两支:河南田氏、颍川汝阴田氏。古代的河南郡时有扩缩,大致范围即今洛阳、郑州、开封及其附近地区。据现有资料、河南田氏的开基祖是宋代的田瑜。田瑜为寿安人,字资中,官至龙图阁直学士、右谏议大夫,《宋史》有传。他有五个儿子:田齐卿、真卿、汉卿、颜卿、辅卿,在宋代以后,又形成了许多支系。
    田氏在秦末的大混战中,有八人称王,氏族煊赫,可见田氏在当时已发展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姓。现在的田氏分布极广,全国各省、市(区)、港、澳、台等地众多,以至扩展到全球各地,以欧、美及东南亚各国居多。
宋代及其以后,因北方战乱与灾荒频繁,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田氏也随之播往南方各地。
    田姓在中国历史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二十四史中,田姓单独列传的名人就有127个;《古今图书集成·氏族典》收有先秦至明朝的田氏名人272个;《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录了先秦至清朝的田氏名人184个。近现代,田氏也是名人荟萃。
    二、田氏家族迁徒与发展
    家族的迁徒是造成姓氏分布广泛的重要原因。造成家族迁徒流动的原因很多,归纳起来不外是:
    1、战争   兵荒马乱之时,为了躲避战乱,不少人只得扶老携幼,离乡背境,逃亡他乡,生息繁衍。如秦末、汉末、隋末、元末……,是造成人口大量外流的主要原因。
    2、灾荒   水、旱、虫灾是造成人口外逃的重要原因。
    3、充军   各种罪犯不少人被送往边疆或未开发之地从事劳动改造,他们的子孙也就在那里生存下来。这也是家族流入异乡的一个原因。
    4、官迁   西汉初年,为了发展关中经济和防止大族作乱,把山东大量人口迁入关中。元末明初湘楚之地人口锐减,明初将江西等地人口大量迁入这一带。重大工程(长城、大运河等等)的移民搬迁和劳工的征调,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5、封官   在外做官的人,许多人不能回原籍,就在当地安家落户。他们的子孙也就留住客乡,生根发展。
    6、求学   许多学子学成之后没有反籍,他们客往他乡,其子孙也就在那里发展。
    7、经商   外出经商,也是家族迁徒的原因之一。
    8、务工   当今,农村人口大量外出打工,不少人事业有成,他们就在居住地发展事业,这更是今后家族迁徒的重要原因。各个时期田氏家族都有不同的迁徒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特别是田氏在齐国政治地位的提高,人口也大量增多。据史载,田常曾挑选许多身材高大的女子作他的妻妾,生有儿子70多人。因此,田氏宗族成员多妻多妾,多儿多女是可能的。故战国时期是田氏宗族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秦汉时是田氏先民,大显身手、施展才华;远离故土,建功立业的辉煌时期。秦统一六国后,下令将东方六国贵族豪强迁往关中发展经济,稳定社会,齐王田氏也不例外。他们从山东迁到陕西及其周边地区。楚汉战争后,汉高祖出于巩固政权的需要,曾多次由政府组织人口迁徒。齐王田氏后代先是从鲁国大地迁往关中地区,后来又有一部分迁到北方燕赵大地。这时,田氏先民已遍及华北、华东、中原和西北地区。在新的土地上,他们愤发图强、奋力开拓,建立了丰功伟绩。这是田氏宗族演变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开始由齐鲁大地走向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在广阔的大地上建立家园。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政府下令把居住在关西的居民迁往关东,南方的人口迁往北方,田氏先民也在其中。因此,田氏先民在这一时期已遍及东北、华北、华东、西北、中南和华南的大部分地区。
    隋唐时期,田氏先民为了躲避灾荒或者逃避战乱,或者服从封建王朝的安排,继续向全国各地迁移。例如,隋炀帝杨广下令富商大户迁居东京,田姓大户也在其中。唐高宗下令河南及淮河南岸征募四万多人驻守东北,田姓先民也在其中。唐熹宗逃往四川,北宋名臣田锡的先辈也随之逃难四川,定居当地。这时,田氏先民已分布在全国的绝大部分地区。
    宋元时期,有的地区在战乱或灾荒之后,人口大量减少,土地荒芜,经济停滞;另一方面,有的地区却人口过于稠密,人多地少,受人口的压力,障碍了经济的发展。政府实行有计划的迁民。不少田氏先民在封建政府干预下被迁往新的地区,因而田姓先民在这一时期,在全国的分布更加广泛。
    明清时期,是田氏族民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特别是近代,田姓人群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分布相当广泛。例如,山东、河南,山西、陕西、北京、天津、河北、湖南、湖北、安徽、江苏、吉林、辽宁、黑龙江、内蒙古、甘肃、四川、浙江、云南、贵州,还有福建、台湾均有田氏人群居住。还有的甚至移居海外。
    民国时期也不例外。
    今天,由于我国政治地位的提高、经济的发展,国际交往频繁,人员的迁流更加广泛,我田氏子民也必然有更大的迁流,这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从总体上看,田氏基本上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北方姓氏。
    三、石邑田氏梗概
    石邑田氏据各地现存族谱考,实属支派繁杂,加上代远年演,故昭穆不明,亲疏难辨,但都属舜帝后裔,田完血脉,这是共识。
白洋湖祠《田氏宗谱序》称:“按田氏系出虞舜,自陈敬仲仕齐,封于田后,遂以田为氏。周秦泊宋代,诞闻人元季吴中胄裔名万达者,遇世大乱,来止于楚,占籍石门二十有四世矣。人文代起,蔚为望族,而宗枝之繁衍,实绵亘于临澧、大庸、慈利、桑植、龙山,旁逮湖北、四川、广西、贵州、陕西各省之间。”又《田氏阖族谱序》说:“粤稽吾族姓源出虞舜,夏有虞思,周有虞阏父,武王封诸陈,以备三恪,至公子完抱乐归齐,有功齐国,得封田邑,因以田为氏。子孙繁昌,遂君齐国。秦起并之,传二世而三齐复立。汉初有航居海岛者,其支庶隐于博。高帝九年(公元前198年),徒齐楚大族于关中,田氏与焉。考仕汉者,若卿仕千秋公、延年公、宰相蚡公、尚书郎凤公诸人。至唐代有承嗣公(王族胄裔),为魏博节度使,有兴公为元和(唐宪宗李纯806—821年)功臣之冠。宋时有重进公为兴国(太宗赵炅即匡义976—985年)名将,有锡公官谏议大夫而获汲黯直臣之声,此皆其著者也。我祖万达公生当元季群雄割据,自吴徒楚,隶籍石门,数传,散处各省、州、县者多,而惟居石邑最久,户极繁,盖五百年于兹矣。”(咸丰四年四月初八日叙)又《纂修族谱志》云:“粤稽田氏系出虞舜,派分有妫,演于青齐。历周、秦、汉、唐以至宋、元,田姓公侯卿相,文人学士已载史册,兹不复赘。试以我鼻祖万达公开创言之原基之江南,遭元末兵变,避乱隐徒于楚,至湖广、澧州、石门、附郭第二十都(即今田家巷),后又分徒县南第五都白洋湖。迨大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二十年间(1388年),招抚流移,受六公始版籍五都,承立一二甲里长。嗣是长子仲和公子孙:田纯、田纹二支驻上五村二甲(今山边),田红一支驻上五村一甲江家洲(今老屋塌);田经一支驻原基县市田家巷;次子仲仁公子孙田美一支驻本甲同溪苟家汊(今苟汊堰)”。(咸丰四年1854年)。再如《重修族谱叙》也讲到:“第万达公,自吴徒楚,籍隶石门。数传后聚处迁徒,星罗棋布……宜春公纂成墨谱,以万达公为始迁之祖。等而上之,世次莫考,不敢遽详。”(咸丰九年1859年)又《田氏续修族谱引》指出:“缅维田氏自江左徒楚,世居零阳,则以万达公为其始祖也”。(民国十二年1923年)根据上述:(1)秦亡汉初之“三齐”,系田齐王族;汉唐之千秋、延年、蚡、承嗣、兴公等,系田齐王族;宋之重进、锡公等也是故齐王族。(2)始祖万达公因元季战乱而由江左(长江下游南岸;亦说自吴,三国时吴国包括江北淮河一带和长江南岸的江浙一带)隐徒于楚,江西祖之说可靠。(3)占籍石门田家巷(零阳),而后徒邑南第五都,世居零阳,惟石邑居最久。(4)因种种原因而迁徒不定,散居各处者星罗棋布,名人蔚起,代不乏人。
    黄旗祠与马鞍铺祠《谱序》称:“吾祖与陈同姓。祖先是陈国的创建者妫满。自陈完因内乱奔齐以‘田’为姓,历经2676年矣。”我祠始祖承满公,原籍江西吉安府吉水县。宋贞宗时(公元998年),其父田均策封为将军,奉命镇守四川,隶籍于四川成都府华阳县万里桥槐花树。……宋仁宗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国内五溪苗叛,战乱蜂起。公受“抚夷通叛”之职,奉敕镇抚九永城(今张家界市大庸永定所在地),因朝廷念其有策,令世袭其职,永镇此地。宋元之际,承满公后裔义不事元,因被进剿,存没离散者俱有。我祠始迁祖闿士公系承满公之裔孙。据《族史综述》:“闿士公厥后子孙,田江、田洪、田滋三公之后裔嘉庆十三年合建祀祠于石门南乡黄溪坪;田祚斌、田祚瑛二公后裔道光初年合建祀祠于石门北乡双溪坪之东马鞍铺之南,五公分别被两祠称为始祖”。黄旗和马鞍铺虽是两祀祠,但始迁祖同为闿士公。据《田氏族谱总序》称:九渡河田氏是由马鞍铺(田家溪)钟富公迁此繁衍发展而来的。(1)田均、田闿士原籍江西,奉命镇守四川,宋时承满公奉命镇守九永城(今张家界市);(2)闿士公后裔江、洪、滋、斌、瑛五公迁石邑,分别成为南北二乡之始祖。
    磨市张家溪《老谱序》说:“田林公抑者为我田氏乃吾始祖田龟字宁眉之不祧祖也。我祖原籍山东青都府益都县其籍南京十字街洗马巷……奉圣上见我祖人才第一……因而招为驸马。逮光宗绍熙年间皮革夷嘴判比奸业足运等秉字问才能以此军欲仲任非田龟不可,于是我祖奉旨南征,领潘明珠同姚侯王诸将获剿湘辰邑之古州八湾,诸将同诸苛部血刃,而苗夷咸服,……敕奉兵部尚书,坐征边疆,落业于江西吉安府吉安县大栗树,以为家焉。具中龟公二娘吴氏生子三,乐熙将军兄弟三人过湖广辰州府泸溪县,三都抚路坪落业。”《始修朝庆祖支房谱序》指出:“我之支祖朝庆公距龟祖已是第八代裔孙。”
    《始修支谱序》:“田氏始祖田完,避祸奔齐……食采于田,遂改姓田……,完公后世有一脉裔孙田龟字宁眉,乃我之流传先祖,原籍山东青都府益都县,其籍南京十字街洗马巷……后封兵部尚书,坐征边疆,落业于江西吉安府吉安县大栗树以为家烟。……乐熙公永乐二年兄弟三人过湖广辰州府泸溪县三都抚路坪落业。我之支祖朝庆公距龟祖已是第八代裔孙……同辈兄弟九人,康熙二年,其中五人又从辰州府迁往石门各地”。
    《任家坊支谱序》称:“我族祖传自江西迁居蒲邑(湖北),世代簪缨。由蒲迁至临湘(湖南),谱纪昭然……始祖甫十公落业枫桥,由丰桥至安丰,由安丰徒白石铺之茶焙塘。不数年,茶焙塘转迁临湘白洋畈。”
    综上所述,据各地现存之老谱序可稽石门田氏:一、均属黄帝、舜帝、完、和之后裔,逮隋唐迄宋以至明清亦然。二、都是元末从江西迁楚无疑,只是迁播路线和时间少有差异,落籍始迁祖不同罢了。三、从各个时期郡望看出,祖先发迹陕西,繁衍青齐,播及全国乃至世界各地,这是实事。四、鉴于此,我们亟需联宗合派,使昭穆明,世序清,子子孙孙,承承继继,万世其昌!  

 繁衍播迁    公元前三九一年,田完之八世孙田和把齐康公放逐到海上,自立为君,史称田和代齐。可见田姓是以齐国首都山东临淄为发祥地,从这一时期活跃于政坛的田姓人来分析,田姓在先秦时期已分布于今山西、河南、北京、湖北等地。传到田和重孙时,齐国为秦所灭,齐王田建被迁于共(今河南辉县),其他田姓开始向西、北之地逃难。不久秦末起义军四起,田姓家族闻风而动,有八人裂地称王,煊赫一时,但不久均纷纷跨台。汉初,高祖刘邦采纳娄敬之言,强迁关东豪族于关中的阳陵(今陕西咸阳东北),诸田亦在强迁之列,后发展成为京兆一带望族,后来,田姓各族又迁徒至北平(今河北满城北)。从汉代开始,今川、鄂、湘、黔交界一带的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中已有不少田姓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由于社会动荡,田姓避乱南迁,可以说田姓已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亦有迁山西太原、宁夏固原、天津等地。唐代宗时,有田承嗣被封为雁门郡王而落籍当地。宋代以前,田姓主要在中国的北部和中部播迁。河南田姓的开基始祖是宋代的田瑜,颍川汝阴田姓开基祖为虢州团练使田令芳。此际,田姓开始有迁今福建、广东者,田希圣为闽、粤始祖,原居浙江杭州,四传至田衍,移居福建宁化,田衍孙田滋茅,于宋末徒居福建长汀,滋茅子松岗迁广东海阳(今潮安),后徒大埔,为大埔开基始祖。传至田文长时,兄弟五人俱移广东程乡(今梅县),文长次子法聪、三子法盛移居广东惠来。明清之际,田姓已播及大江南北广大区域,从清代中叶开始,闽粤田姓陆续有人迁至台湾,进而移居海外者。如今,田姓在全国分布广泛,以河南、四川、山东、河北等省为多,上述四省田姓约占全国汉族田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三。

《沿河县志》      民国《沿河县志》引《田氏宗谱》载:“随文帝开皇二年(582),黔中夷苗屡叛,大臣苏威保奏(田)宗显为黔中刺史,同子惟康赴任年余,黔中大治,文帝诰封为国公节度使之职。旋陕西天鹅山白莲教金头和尚为乱,调宗显往征,兵至天鹅山与贼战,贼败奔四川、成都。宗显追至,贼复败走渝城朝天门,潜往小河,追及复战,贼又败。兵至漆地安营,访贼至石马,问往民何地,民以石马即庸州答之,宗显详观地形,山环水抱,下居焉。迨贼授首,奉命镇管黔中思州十八堡,沿治四十八渡。旋加封为宣慰荣禄节度使金龙护国公,子孙世袭宣慰职,军民两管。”  
    胡明《一统志》载:“唐以宋沱峒、乌引峒、芦获峒、杜望峒、白崖峒立为五寨命田氏世官,斯土则田氏之抚,有五寨不惟始置于宋,而且早见于唐。”更证实了唐朝之时凤凰官辖的范围并不大,凤凰的西北部是苗族久居、尚未纳入户籍的“化外”之地,为“生界”。“五峒”辖区只限于今沱江中、下游,及阿拉、茶田以下,林峰、新场、水田、吉信、齐良桥等及贵州铜仁漾头、云场坪、上麻阳及石羊哨等地,即靠近锦州的周边地区。并敕命田氏土酋对其五峒的治理。所谓“田氏”者,则是世居此地,即今之凤凰“官府田”的先祖们。其始祖田宗显,乃族居京兆陕西兰田县烂泥村人氏,本贯陕西河州军民世职。隋开皇元年,即公元581年,田因战功由陕西南下入黔,受命任黔州刺史。“隋文帝二年,黔中苗屡叛,大臣苏威保奏宗显为黔州刺史,同子惟康赴任余年,黔中大治,文帝诰封为国公节度使之职……卜居焉,迨加封宣慰荣禄节度使、金龙护国公,子孙世袭宣慰职,军民两管”(《明史·贵州土司》

     特注:来源于田景平宗亲的QQ空间:http://user.qzone.qq.com/806140737?ptlang=2052&ADUIN=292756309&ADSESSION=1295953447&ADTAG=CLIENT.QQ.3187_FriendTip_QzoneFolder.0

相关评论  
暂无评论

登陆评论!


 上一条信息: 沿河田氏家谱(之五、六)       

 下一条信息: 沿河田氏家谱(之九)







首页
我的
返回
   



扫一扫 关注公众平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