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盘锦大洼县田家镇《田氏宗族家谱(序) 》
|
||
作者:田氏网 访问量:15968 添加时间:2010-8-15 15:25:53 | ||
文/田守诚 我总想写一部田氏宗族家谱,藉以传宗后人,有谱可续。可惜对先人的情况知知甚少,对现代的情况又因离故居五十余载亦知知甚少。幸有堂叔田庆忱、堂姑田庆兰、族弟田守华相助,再做些考查,据记忆和掌握的材料,能详则详,能简则简。为留下先人足迹,繁衍、分支概况,供后人长存追远一片心,以尽吾愿。 田家镇的外四周,土地类型比较复杂,可见大海变桑田,牧马人开垦的遗迹三面有河沟环抱,北面叫北沟,西面叫西沟,南面叫母子沟(早年这沟即宽又深,有母子二人过沟,互相救助,都溺水而死而得名),东面是沟营铁路,方圆约三四平方公里。当年土地可分四类,即岗地、低洼地、沟滩地、荒堿地。岗地较高而肥沃,如么岗子、北岗子、南岗子、李家坟、赵家坟、马家坟等可种高粮、大豆、谷子等作物,每垧地可产粮1,000斤-1,200斤;低洼地多种稗子,每亩产400-500斤;沟滩地可种大麦,因是早熟作物,雨季前即可收获;荒堿地,即是不毛之地,白茫茫一片盐碱滩,大风刮起堆成堆,上面长一些酸枣子,春天干旱季节人们从碱滩上扫起碱土,用水淋过熬制小盐食用。地势低的地方长些黄堿菜、蒿草、碱蓬等植物。总之耕地很少,群众过着糠菜半年粮的日子。遇到荒年只好逃荒要饭。我家及我三祖父家,因灾逃到通辽县大林站角干营子。投奔早年迁居那里的老乡李兆祥。那里是日本人细菌战的鼠疫区。我的祖母得了传染病,病故在那里。田家镇人逃到那里的有十多户,如戴九贵、张相卿等等。 当年田家镇的西、北、南沟互相通联,都与海相通,有涨落潮之分,每年夏季下大雨时候,沟滩的大麦地则成为汪洋水乡,由于沟海相通又有大面积水,鱼虾蟹等水产品相当丰富。捕鱼的方法多是下跳箔(用桔杆穿成簾子,引水流下行有落差水过鱼剩)有一年我和田守财、田守贵、田守荣哥四个,在大麦地用上述方法捕了一秋天鱼,每天都能捕一二百斤。最后一个晚上,(中秋节)捕每尾二三斤重的鮻鱼50-60条,可谓收获之丰,也说明沟通大海,才有这样海淡水共生的鱼种。当年的河蟹更是多得惊人。人下到沟里有扎脚的感觉,是人踏在蟹壳上,人们可以成麻袋的捕获,家家做螃蟹豆腐吃,有的则捣制蟹酱,用缸装起来冬天食用。 田家镇最让人记忆的是集日、庙会、唱大戏。每逢三、六、九日为田家的集日,这天周围十里八村,甚至百里方圆的人们都到集市进行贸易,除了交换生产、生活用品外,最大的集散物是牲畜交易,每个集日都有数以百计的牛马骡驴集中到这里进行买卖,镇内有著名的经纪人如田顺卿,马连双等人,在买卖双方沟通。他们沟通的方法不是用语言,而是拉手,在袖中用手指义价。12345个手指为五个数,六以上数则是勾九、挠六,扠八、掐七,为信号。如有头牛,要俩三百八十元,则用手在袖里先伸三个手指说这个整,后再用手指做个扠说这个零。不断用这种方法有买卖双方沟通,达到成交为止。据说牲畜喊出明价不吉利,因此用喑语沟通。 还有一项较大的交易物资,就是苇蓆交易。盘山、田庄台的苇蓆商号都到这里来收购苇蓆,运到吉林,黑龙江等地出售。编苇蓆是当地农民最大手工艺产品,是他们求生或日常生活用钱的主要来源。从事编蓆的多是中年妇女,贫苦人家中八九岁的小孩也参加这项劳动。一般的两三天编一片,快手一天至一天半就可以编成一片。有的人家还用高粮杆编织草帽。用苇塘里产的刚草编织蓑衣(农民用以防雨的用具)。 田家镇的庙会是很有名的。在镇街南端路西有座庙宇,前殿供奉关帝,后殿供奉菩萨和娘娘,前殿耳房供奉龙王,后殿西耳房供奉胡仙。庙中有道士一人。每年四月十八日为娘娘庙会。这一天四乡群众,信男信女都来参加庙会。街面上与庙的周围非常热闹,小商小贩参与庙会,主要买小吃之类颇多,什么麻花、果子、烧饼、火灼,最多的是带眼的餑餑,一串一二十个,人们即把它当食品又当供品。据说把它掛在喉巴老爷脖子上,可以不得咳嗽病或者治好咳嗽病。每一次庙会庙里人都收集到上百斤这类供品。再就是扎纸人较多,人们称“替身”把它拿到庙里烧了,可以免去自家孩子的灾病,或长命百岁。 田家镇还有一个古迹是大戏台。这个台子是用土堆起来的,有二人来高,面积十多平米,在镇南面一片荒堿地里,一般都是旱年或涝年人们求龙王降雨或求河神不发水而许下的意願。丰收时村民集资请戏班子来唱戏。在1938年秋天唱过七天大戏,他们是营口京剧团。有钱人家在戏台两侧搭看台,一般村民在台前中间空地看戏。方圆几十里的群众都来看戏,镇内各家都住满了亲友。演这场戏的原因是,这年天旱不雨。当地的富户当会首,组织村民祈雨而许的願。求雨的仪式很古老。首先在大庙的前面搭了个台子,四角枝上黄色的龙旗,台中供奉龙王牌位,有头人坐壇一日三上三下,叫做铺壇祈雨。同时向村民发放龙牌,上写着供奉“五湖四海九江八河行雨龙王之位”,两边对联是:“油然生雲,沛然降雨”。各家都把龙牌贴在大门上,下面放着水缸,插上柳条。再是组织农村里的男人,老少参加祈雨的队伍游行。信男们赤着脚,头带柳条编的圈。队伍前边有人打着龙旗,有人鸣罗开道,有人抬着龙驾。队伍里的人们边走边念,“祈雨了,弥陀佛”。凡过水井,泡子、水沟,都要念皇表,每到一个村屯有人接龙驾。逢巧求雨的过程中真的下了一场透雨,所以许的愿,必需得还,才唱这场大戏。 田家镇文化和行政设施,有一所学校,设小学四年,国民优级二年,共六个班级,有在校生三百多人。方圆一二十里的学生都到这学校念书;有一个警署,设有署长、署员、警长、警员四五个人管辖十多个村屯;有一个村公所,设有村长、村副等人。村屯里设有百家长,十家长等基层组织,维持当地治安和收捐、收税等。 解放后随着历史的推移,田家镇这个古老的地名多易,什么田家村、田家乡、田家公社、前进农场等。名变地不变, 这里就是田氏宗族的祖藉。再深加追溯,那么,田家镇是不是田氏宗族起源的祖藉呢?肯定不是。据说田氏宗族是从河北乐亭县田格庄迁移而来的。但年代不详,对先人能追溯的有叫田鸿满、田鸿业两位。这两位祖先的后代,包括了田家镇和田家屯的田氏宗族。因为田氏宗族的祖坟,曾在田家屯后边北面约半公里的一块荒碱地上,坟盔很多,后来田家镇的田氏宗族将祖坟移到田家镇的东南地里,这件事我还有些记忆。田家镇的田氏祖坟的始祖叫田立永。这部家谱就从他老人家开始往下写的。后人按他老人家的名讳排了二十辈份,我是第五代。家谱的辈份排列为:立树万庆守、继续有荣光、德载承先业、忠厚本义方。据说这辈份编排,是出于我的父亲田庆霖的手笔。这部家谱就按着二十辈份的顺序,据掌握的情况多少,繁简兼顾,加以传写,由于知知有限,恕繁简难周。 |
||
| ||
上一条信息: 田黛芝:副主任医师 下一条信息: 我的留苏祖父田万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