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陆 【田氏家谱共享数据库】
 首页 - 栏目 - 田氏名人 - 现代名人
返回上一步

 
《好一个田雷锋》田生绵
作者:田氏网 访问量:5806  添加时间:2009-3-5 18:58:05
 

    田生绵 雷锋生前同班战友。1941年生于辽宁省辽阳县。1960年月1月同雷锋同期入伍,分在同一个运输连;1961年月10月调到四班,雷锋任班长;1962年同雷锋一度同开一辆车,亲如兄弟,曾同雷锋两次合影,直接受到雷锋精神的影响和启迪。1965年复员,在鞍钢三冶运输公司筑路队开车20多年来,坚持以雷锋班长为榜样,埋头实干,无私奉献。《辽宁日报》记者采写的《好一个田雷锋》长篇通讯,1990年先后在《辽宁日报》、《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刊载、广播,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称赞他不愧为雷锋的战友和新时期学罗的楷模。1989年以来,被评为鞍山市劳动模范,荣获鞍山市职工学雷锋、学孟泰标兵,鞍钢精神文明建设先进个等称号。 

    核心提示:作为雷锋生前的同班战友,作为一名活着的雷锋,作为一名《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解放军报》、《辽宁日报》等媒体上赫赫有名的雷锋式人物,他为社会、为人民,奉献了他的毕生精力,他本人和他的家庭,也多么地需要像他一样的雷锋来帮助他一下。

  结束了对于泉洋的采访后,我们一行四人深受于泉洋夫妇的影响,仿佛一下子也都年轻了好几岁。我们四人中最大的68岁,最小的28岁,我们的平均年龄是49岁。凭着这种年轻精神,我们在黄昏时分,为抢时间,没顾得上吃晚饭,空腹与庞春学老人一起驱车向田生绵老战友家奔去。

  田生绵住在辽阳市辽阳县的乡下刘二堡镇,我们一路走行在夜间的乡村公路上,由于冰雪尚未融化,又没有路灯,车子行速很慢,几十公里的路,我们行驶了一个半点。可回到大连后,还是接到了辽阳交通管理所的罚单,理由是我们的车辆超速了。本来就着急,可还是走过了头,几经周折,终于摸索到了田生绵老人的住处,这时已经是晚上8点多了,他居住的房屋里灯火阑珊,越过一排三间房,才进入他的家中。由于灯光的灰暗,入门槛时还差点儿绊了个跟头,因为他住的平房,屋内的地面比室外矮了十几公分。

  谈话中了解到,这是间五十年代建造的农村平房。老人把我们请到了炕沿上坐下,本来就不算宽敞的屋子里,南面是火炕,东墙边还放了张单人铁床,地中央生着一个现在已不多见的铁煤炉子,几件五六十年代的老式家具,一下子把我们拉回到改革开放前的那个年代。这种场面使我们的心情多少有些沉重。但话题一开始就一下子被田生绵链接到了雷锋生前那个生动活泼的军营生活时代,老人家滔滔不绝地回忆起那段可歌可泣的时光,仿佛就发生在昨天。老人家说自己不太善言辞,但他叙述得实实在在。

  从战友庞春学那里我们了解到:他在离开部队的16年里,一直隐瞒着他是雷锋同班战友这个特殊的身份,当我们问起他的原因时,他述说得非常直白,他说他文化水平不高,也不大会说话,怕人们都知道了他是雷锋的同班战友,让他到处作报告,他怕因自己表述的笨拙给雷锋抹了黑,所以才没有公开自己雷锋战友的身份。十六年后,当他所在单位鞍钢三冶运输公司的领导到他家亲自慰问这位多次被评为鞍钢三冶运输公司和鞍山市劳动模范的时候,挂在他家墙上的几张与雷锋的合影照片,才将他的身份大白于单位,领导和同事们无不感到震惊,但细细思量后又无不钦佩他不愧为雷锋的战友,为他16年来默默地奉献和付出所感动,也为他的低调行为所感动。事情很快引起媒体的关注,《辽宁日报》用头版的整版篇幅,以《好一个田雷锋》为标题,发表了长篇通讯,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他的老老实实做雷锋的事迹感动了所有的读者。随后,《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解放军报》、《抚顺日报》、《鞍山日报》、《辽阳日报》等媒体相继转载,从此,田生绵就成了远近知名的名人了,先后被邀做过几百场报告。

  显然,其特殊身份“隐瞒”十六年的原因并不在于他的口拙嘴笨,而是他为人的低调、谦虚和平易,在雷锋同班战友中,除了乔安山,在知名度上,就是他田生绵了,可是老人家还是一直保持了他那份质朴和平淡,这份质朴和平淡值得人们的敬重,但我们感觉这份质朴和平淡换来的却是社会的遗忘和人们的麻木。

  田生绵老人在离开部队的漫长岁月里,一直以雷锋为榜样,严格要求自己,忠诚地实践着雷锋精神。当时的车辆在中国的大地上还属稀有之物,作为一名司机,近水楼台的方便一下自己大家都可以理解。可就这点优越性,田生绵从来都没有利用过,他从未因个人的私事用过单位一次车,就是单位里当时每人分了一百斤大米,他也是将这百斤大米分成几袋儿,自己手提肩扛几次运回家,而没搭自己的便车拉回去。他有四个子女,三十几平方米的间半房子住起来实在是太拥挤了,但生活困难的他从未向单位申请过低保或是困难补助,老人自己省吃俭用积攒了点钱,给两个儿子盖了房子。周围邻居没有见过他用自己所驾驶的公车运过一块儿砖,这样的举动都看在了乡亲们的眼里,记在邻里的心中,不给他人添麻烦,不给邻里添麻烦的田生绵、田好人自然也赢得了单位领导、同事战友、邻里乡亲的敬佩与称赞。

  对于人们认为他的大公无私,他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公私分明,不占国家和集体的便宜,是他做人的本分。现在他的两个儿子与他和他的老哥一样,还是两户住着三间房,用当地的话说是“间半房”,中间的伙房还是“一国两制”,中间放置着“隔离墙”。

  本来就不算大的厨房,是他和他年迈的老哥一起使用的,中间的瓷缸起着“隔离墙”的作用。五十多年啦,就算是和平共处,也不知忍耐了多少次的磕磕碰碰!改革开放都三十年了,中国的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就是这刘二堡镇,邻居们也都已经富起来了,唯独田生绵和他的子女们还过着改革开放前的简陋生活。这改革开放的成果怎么就没惠及到这个活雷锋的家庭之中呢? 摄影:隋峰茂

  当我们问及老人家还有什么心愿时,老人回答:唯一的心愿就是想有一处只属于自己和老伴儿独立住宅,真正过上安宁的生活。可以想象得出,这五十多年的“共处”生活是多么的艰辛啊!田生绵老人所住的院子是全堡子有名的“大杂院”,横竖三栋八间房,住着五家人,74岁的老哥和他同住三间,各住“间半房”,他的两个儿子也是各住“间半房”,试想仅属于老人的这30来平方米的房子里还曾住过他的父母和他的子女……

  此愿望让我们在场的所有人员都感到一丝丝酸楚,本来不算奢华的愿望,怎么会这么难以实现?一位耗尽毕生精力克己奉公,为社会、为他人默默奉献的“田雷锋”,想住进一所属于自己的房子安享晚年的愿望却这么难实现?为什么不给社会添一点麻烦的“活雷锋”自己的麻烦却这么多呢?

  作为雷锋生前的同班战友,作为一名活着的雷锋,作为一名《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解放军报》、《辽宁日报》等媒体上赫赫有名的雷锋式人物,他为社会、为人民,奉献了他的毕生精力,他本人和他的家庭,也多么地需要像他一样的雷锋来帮助他一下。摄影:隋峰茂

  告别了生绵老人,回到辽阳已是午夜时分,可我们的激动而复杂的心情却久久难以平静,我们几个本来不胜酒量的汉子,那个晚上也与庞春学老战友一起,畅饮了几盅,席间商议着怎么为“田雷锋”解决点困难……

    田生绵不仅与雷锋同班,而且同在营部的业余文艺宣传队里,他的绝活是拉二胡,他是文艺队里的二胡手。也正是这张照片把他“隐瞒”了16年之久的“特殊身份”暴露给了单位领导,才引出了《好一个田雷锋》的长篇报道。  

相关评论  
暂无评论

登陆评论!


 上一条信息: 田永军:高级记者       

 下一条信息: 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和政协田姓代表名单







首页
我的
返回
   



扫一扫 关注公众平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