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夏田氏网,传承田氏文化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田氏家谱共享数据库】
    站点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栏目 - 田氏才艺
     
    贵州思州思南及周边历史
    作者:田氏网   访问量:14377    添加时间:2020-10-12 19:15:35
     

    贵州思州思南及周边历史

    思州

    唐贞观四年(630)置,思州址先后多次变更。据1987年版《辞海》思州条称:“唐贞观四年(630)改务州置。治所在务川(今贵州沿河东.宋移至今务川),辖境相当于今贵州务川、印江、沿河和重庆市西阳等县地,唐末废。北宋末复置,不久废,南宋初再置。”唐武德四年(621),招慰使冉安昌以务川县当群舸、夜郎要道,请置郡抚之,于县地置宁夷郡,旋改为务州,领务川、扶阳涪州三县。贞观四年(630)改务州为思州,以州境内有思邛水得名。

    唐高宗永隆间(680),田宗显四世孙田克昌筑思州城于今沿河。唐玄宗天宝元年(742),改思州为宁夷郡。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复置思州。五代十国期间,中原战乱不断,政权更迭频繁,各王朝对西南边陲的统治鞭长莫及,形成土著首领割据。思州田氏先附楚,后附蜀。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思州蕃部长孙田祐恭入朝内附,朝廷遂以其地仍置思州,隶属夔州路,命田祐恭为守令,领务川、邛水(今石阡西南)、安夷(今凤岗东南)三县,大约当今务川、沿河、德江、思南、凤冈、印江、江口、铜仁等地。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田祐恭移思州,务川县治于今务川县的多罗山下,筑思州城

    宋末元初,思州田氏势力发展很快,成为贵州最大的四家土司之一。 元世祖至元十五年(1278),田谨贤降元,置新军万户府,不久改为思州军民安抚司,田谨贤为安抚使,领镇远州、务川县、九个蛮夷长官司。思州治由务川迁龙泉坪(今德江县小谷庄),置龙泉坪和水特姜两长官司。司治毁于火,迁治于清江城(今岑巩)。不久,思州便分为思州、思南两宣抚司。至正二十五年(1365)六月,思南宣抚司田仁智遣都隶杨琛等归顺朱元璋,授仁智为宣慰使,受朱元璋的褒奖。是年七月,思州宣抚司田仁厚遣都事林宪等献地归附朱元璋,授宣慰使。为争砂坑之利,两宣慰司结怨争战。至明成祖永乐十一年(1413),思南宣慰使田宗鼎与副使黄禧结怨攻多年,朝廷以田氏世守其土,改授黄禧为辰州(今湖南省沅陵县)知府。未几,思州宣慰使田琛与宗鼎争砂坑地有隙,遂与黄禧勾结,田琛自称天主,黄禧为大将,率兵攻陷思南。宗鼎挈家逃走,田琛杀其弟,掘其祖墓,并戮其母尸。宗鼎上奏朝廷,明成祖敕田琛和黄禧赴京面质,皆拒命不至。暗使人潜入教坊司伺机为乱。事觉,朝廷使蒋廷瓒召之,亦不至,乃命镇远侯顾成率兵执琛、禧解京问罪。田琛妻冉氏强悍,使人唆诱台罗等寨苗民为乱,有人主张遣琛回来招抚以免罪.明成祖不允,将琛、禧下狱。朝廷以宗鼎途穷末路来归,令还思南复职。宗鼎不听,执意要报复。明成祖以宗鼎获免罪,不知自省,亦囚禁于狱。宗鼎于狱中供祖母与黄禧有奸,祖母亦揭宗鼎缢杀其母,渎乱人伦。永乐十一年(1413),明成祖命刑部皆正其罪,并谕户部曰:“田琛宗鼎分治思州、思南,皆为民害。琛不道,已正法。宗鼎灭伦,罪不可赦。其思州思南之三十九长官司地,更为郡县,贵州布政使司辖之”。遂改思州、思南两宣慰司为思南、思州、石阡、乌罗、新化、黎平、铜仁、镇远等8府。

    思州自从有建置(621)以来,一直到明永乐十一年(1413)改土归流,时间为782年。

    思州宣慰司

    为贵州历史上四大土司之一,明清时期贵州土家族田氏两大土司之一。宋末元初,田氏势力发展很快,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思州蛮酋田景贤,乃授安抚使,为土家族地区土司制之始。司治由务川县迁德江县与务川县交界地的龙泉坪。至元十七年(1280)因司治毁于火,又徙清江(即今岑巩)。进入明代,于元乙巳七年(1365)年宣抚使田仁厚遣都司林宪、万户张思献镇远、古州军民二府,务川、邛水等十县,龙泉、祐溪沿河等三十四州向朱元璋献土表示归附,得到朱元璋表彰,仍任原职,管理原所辖地域。思州土司是贵州建立最早的土司,也是贵州“改土归流”最早的一家。明永乐十一年(1413),思南宣慰使田宗鼎与思州宣慰使田琛因争夺砂坑之利,互相仇杀,连累百姓,朝廷多次调解无果,屡禁不止,调5万大军压境,逮捕了二田宣慰使,押京处理,俱受革职,废思州、思南两宣慰司,进行改土归流,由朝廷派流官管理,将两宣慰使所辖地改设8府,分管原两宣慰司所管理的三十九长官司地。原思州宣慰司地分置思州、新化、石阡、黎平四府,原属长官司不变。

    思州府

    明永乐九年(1411),思州宣慰使田琛与思南宣慰使田宗鼎为争砂坑之利构怨结仇互相残杀,战事不停,且屡不接受朝廷禁令,两府民不聊生。明成祖朱棣为了“不可令遗孽(田氏)重踵为乱”,并达到在其领地建郡县的目的,决定解决田氏两家(思州、思南)的争端,命镇远侯顾成率兵五万压境执田琛送京师。明永乐十年(1412),田琛被朝廷革罢、伏诛。同年三月初五日晨.以灭伦罪执田宗鼎。永乐十一年(1413)三月,废思州、思南二宣慰司,将其领地分置为8府:思州宜慰司地置思州、黎平、石阡、新化(今锦屏县地)4府。8个府均由朝廷派流官直接治理。府下仍设长官司,实行“土流并治”局面。

    与此同时.设贵州布政司统管8府,贵州建省即从此始。

    思州府治地仍设于清江城都坪寨(今岑巩原县城)。明隆庆四年(1570)迁府治地于平溪卫(今玉屏侗族自治县城),万历五年(1577)府治地迁还都坪寨。府衙有大堂三间,名为“奉初",大楼七间,名为“华福”。府大堂左侧为理刑厅,阴阳学,医学,右侧为经历司置,照磨所司、狱司。贵州布政司派出机构布政司分司、按察司分司。思州府设知府、通判、推官、经历、知事、儒学、教授、医学等职官各一员。

    府下辖都坪峨异溪蛮夷长官司、都素蛮夷长官司、黄道溪蛮夷长官司和施溪长官司4个长官司,编户9里,里下分为23洞、40甲,洞(或甲)下为寨(或户)。

    清沿明制,思州仍为府一级行政机构,府衙系原明代思州府衙扩建。有大堂五楹.名为“帅正堂",左为书吏房,后为衙役房;堂前为仪门,门左有马王庙.庙前为官厅;官厅左边有土地祠,祠前为经历司;正中大门是谯楼.东两旁为亭阁。后堂三间,原为明思州府大堂清康熙年间更名为“双桂堂”;内屋9间,左右从屋各10余间;府二门左有“优则轩”5间,大门左右为永丰仓,仓前是府司狱,府衙前左南建有府学,府学内设有教授置。顺治十五年(1658)至十八年(1661),思州府设知府、同知、推官、经历、府佐各1员。康熙三年(1664),增设府学教授1员。五年(1666),裁减同知、推官。

    康熙二十五年(1686),府署驻游击1员,领千总、把总数名,带营兵300名分守城汛。康熙二十七年(1688).裁右营游击署,设18塘,留营兵200名防守汛圹。清末,府署增设巡警局管理社会治安,增设民房处理民事纠纷,增设刑房审理刑事案件,增设三班差役传人送信执行公务。清代思州府辖2县、4司、8里。雍正五年(1727),割湖广之平溪、清浪二卫归属,寻改为玉屏县和青溪县。“4司”,都坪峨异溪蛮夷长官司,都素蛮夷长官司,黄道溪蛮夷长官司和施溪长官司。“8里”为在城里、峨异里、后山洞(或里)、都素司(或里) 、平岳里、茅坡里、龙鳌里、施溪司(或里)。其中都坪司编户3里,都素司编户1里半,黄道溪司编户3里,施溪司编户半里。道光年间划编保甲。咸丰同治年间兴办地方团练,府设团总;各长官司辖地编保,保设分团,保以下为甲、牌、户,每保编若干甲,每甲编10牌,每牌10户。

    保设保长,甲设甲长,牌设牌长。光绪年间,里、甲(或洞)下设闾、邻,闾设闾长,邻设邻长。宣统元年(1909),划编乡场,府直辖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四乡,管场7处,管寨300个。民国2年(1913)思州

    府撤废,直隶贵东道辖。

    思南宣慰司

    为贵州历史上四大土司之一,元明时期贵州土家族田氏两大土司之一。 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六月,镇远州知州田茂安为人英敏果锐,志气奋发,不屑堂思州宣抚田仁厚统辖,不服思州管理已久,便趁田仁厚带兵赴彭水抗红巾军之机,带着长子田仁政、次子田仁美、三子田仁智到重庆投奔大夏政权,明玉珍赠御宴,并在镇远创立思南道都元帅府,授田茂安“万户军民府印”,寻改为思南宣慰司,授田仁政宣慰使,田仁美仍旧为统兵元帅,田仁智为镇远府同知,兼龙虎卫将军。从此,思州土司思南土司分而治之。

    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六月初二,思南宣慰使田仁智遣其都事杨琛归附于吴王朱元璋,并纳元所授宣慰使告身(委任状)。朱元璋曰:“仁智僻处遐荒,世长溪洞,乃能识天命率先来归,可嘉也,俾仍为思南宣慰使。”授杨深思思南等处宣抚使兼新军万户。

    明洪武六年(1374)十二月,诏升思南宣慰使司为思南道宣慰使司。管辖水德江.蛮夷、思印江、沿河祐溪、朗溪、镇远溪洞金容金达蛮夷、施秉蛮夷、偏桥、邛水十五洞蛮夷、臻剖六洞横坡等处、铜仁、省溪、提溪、大万山、乌罗、平头著可、容江芝之坪等十七长官司。明永乐十一年(1413),思南宣慰使田宗鼎与思州宣慰使田琛因争夺砂坑之利,互相仇杀,连累百姓,朝廷多次调解无果,屡禁不止,调5万大军压境,逮捕了二田宣慰使,押京处理,俱受革职,废思州、思南两宣慰司,实行改土归流,由朝廷派流官管理,将两宣慰使司所辖地改设8府,分管原两宣慰司所管理的三十九长官司地。原思南宣慰司地分置思南、乌罗、镇远、铜仁四府。

    思南府

    明永乐九年(1411),思州宣慰使田琛与思南宣慰使田宗鼎为争砂坑之利构怨结仇互相残杀,战事不停,且屡不接受朝廷禁令,两府民不聊生。明成祖朱棣为了“不可令遗孽重踵为乱”,并达到在其领地建郡县的目的,决定解决田氏两家(思州、思南)的争端,命镇远侯顾成率兵五万压境执田琛送京师。

    明永乐十年(1412),田琛被朝廷革罢、伏诛。同年三月初五晨,以灭伦罪执田宗鼎。永乐十一年(1413)三月,废思州、思南二宣慰司,将其领地分置为八府,思南宣慰司地置思南、乌罗、镇远、铜仁4府,均由朝廷派流官直接治理。府下仍设长官司(土司),实行“土流并治”局面。与此同时,设贵州布政司统管8府,贵州建省即从此始?宣慰司所管辖17长官司等体制保留不变。

    自明永乐十一年(1413)“改土归流”后,思南建府,辖区安化县、印江县、务川县,又随府司、蛮夷司、佑溪司、朗溪司,即今天的思南、德江、沿河、印江及遵义市的务川等地。其疆域东接铜仁100余里,西抵龙泉(今凤冈)200余里,南越石阡府而上与镇远相邻,北毗重庆西阳500余里。四周为东南抵石阡,东北抵重庆之秀山,西南抵龙泉,西北抵四川彭水。民国2年(1913)思南府撤废,建思南县。

    思南府移治沿河

    清咸丰五年(1855),在太平天国运动推动下,黔东北爆发号军起义,咸丰六年(1856)底,白号军攻陷思南府,知府福奎毙命。白号军东攻印江、石阡、西取务川、德江、龙泉。咸丰七年(1857),摄东道徐河清为了摆脱困局,遂将思南府移治沿河,以河东泗王庙为治所。此后,铜仁知府周夔率铜仁、石阡、思南三府清兵.贵州提督蒋玉龙(后田兴恕)、四川涪州知州凌隶生、酉阳知州李平洲。联合“进剿”,太平天国失败后,清廷调集川、湘清军“围剿" 同治七年(1868)太平天国被清王朝镇压,思南府于同治九年(1870)从沿河迁返思南。思南府移治沿河14年中。先后换了10个知府。

    田祐恭归宋

    大观元年(1107),思州“蕃部长”田祐恭请求内附,愿为王民。政和八年(1118)朝廷以其地置思州,领务川、水、安夷三县。将思州、务川县从沿河治徙于北部荷叶坪,后又移到原都濡县治所,州、县同城。

    田仁智进贡

    洪武元年(1368)四月,朝廷遣使赐思南宣慰使田仁智以罗、锦、绮、帛。洪武二年(1369)正月二十九,田仁智向朝廷上表,并献方物。四月初五,朝廷遣使赐田仁智金织罗绮,锦帛纱帽,鞍轡。洪武三年(1370)二月,田仁智向朝廷进贡良马和13种土特产。据记载田仁智从洪武元年(1368)四月初六至洪武九年(1376)九月,共7次向朝廷上表,并献方物。

    御祭宣慰使田仁智

    洪武九年(1376)八月,思南宣慰使田仁智按例入朝,贡良马及甜酱瓜.雄磺、茶叶、天麻、斗笠、纸伞、棕扇、灯草芯、粉糯米、香楠木等方物,诏赐仁智及其下各有差,仁智入谢,更赐织金文绮三十匹。朱元璋对田仁智曰:“汝在西南,远来朝贡,其意甚勤。朕以天下守土之臣,皆朝廷使吏,人民皆朝廷赤子,汝归抚之,使得其安其生,则汝亦可长享富贵矣!夫礼莫大于敬上,德莫盛于爱下,能敬能爱,人臣之道也。”仁智告别朝廷,返回思南途经九江龙城驿馆病故。有司以闻,明太祖遣官致祭,并敕有司护柩还乡思南。其祭文曰:“维大明洪武九年丙辰十二月庚戌朔,皇帝遣国学生铁处义致祭于思南宣慰田仁智之灵。尔昔知元命,保境来归,已授尔官职,世守本土。今者亲贡方物,甚嘉尔诚!岂期回至中途,偶疾而逝,深用悯伤。朕特遣官持礼祭奠,尔其享之。尚飨!”。

    田大雅进贡

    洪武十四年(1381)四月初一日,思南宣慰使田大雅率部入朝,贡马及棕丝斗笠等方物。田归,复赐衣帽靴袜及文绮20匹,钞250锭。洪武十六年(1383)四月十五,田大雅以孝慈皇后丧上慰表、贡马及方物。赐绮、帛、钞锭。洪武二十年(1387)十二月初四,田大雅入朝,贡马及水银,赐钞200锭。永乐二年(1404)四月二十四,田大雅与其祖母入朝,贡方物。御赐钞100锭,彩币4表里,加赐其母钞币。其从行头目,赐钞有差。

    隘头上衙巡检司

    南宋时咸淳间(1265-1274),思州知州田景贤置,址在今沿河自治县客田镇隘头,田宗恕为巡检使,在洪渡后坪等地派兵驻守巡逻,管理洪渡、后坪、客田等地方事务,维持社会治安。

    板桥巡检司

    板桥巡检司,弘治十四年(1501)建。司治在石阡府西15千米。弘治时,为与重庆市酉阳宣抚司争沿河司等地,议设藩篱以限其侵,迁板桥巡检司由板桥迁至沿河思渠,印信亦仍旧。司厅凡3间,后厅3间,为巡检宅。司门,吏舍各3间。墙垣屡为水敝,今以竹木代之。司署,正德十三年(1518),巡检明仲富修葺。嘉靖十二年(1533),巡检李采重建。

    朗溪蛮夷长官司

    朗溪蛮夷长官司,元泰定元年(1324)置,位于今印江自治县朗溪镇。据(明嘉靖)《思南府志》记载:“元泰定元年废朗水峒,改设朗溪蛮夷长官司,”辖15峒,隶思南宣慰司。明永乐十二年(1414)设乌罗府.辖朗溪、乌罗、冶古、答意、平头著可五长官司地。正统三年(1433)五月,乌罗府遂废。朗溪司先后属镇远府。民国4年(1915),各县调整插花地,以朗溪司划隶印江县。

    朗溪蛮夷长官司是梵净山西麓的一个典型的土家族苗族聚居区。明洪武元年(1368).朗水十五峒“九姓苗民”起义,抗粮抗税。洪武二年(1369),沱江宣抚使田儒铭奉旨前往镇压。田儒铭以“抚苗安业”为宗旨,“招抚叛苗"后,仍委罗大车为下十峒“大苗头”,罗大保为上五峒“二苗头”。洪武五年(1372)敕授田儒铭之第五子田茂能为承直郎,任朗溪蛮夷长官司长官。田茂能因随父在外征战未赴朗溪任职。洪武十一年(1378),四川直隶西阳司冉万花、王化闪、杨绒飞等人反抗朝廷,朗水十五峒积极响应,降苗复叛,二载不纳赋税。洪武十三年(1380),朝廷复调沱江宣抚使田儒铭带兵前往镇压“苗民”.历时两年半谋划布置,兵分七路进攻.于洪武十五年(1382)八月十五一战平复。田茂能之子田仁泰于洪武二十一年袭职后亦未赴朗溪任职。永乐六年(1408),田仁泰之子田宏高代父赴任。从此,田氏世袭朗溪蛮夷长官司正长官直至清末。朗溪蛮夷长官司从元至清末,存世587年,是西南土司史上传承历史最长的土司之一。

    据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朝廷颁发的《朗溪司舆图公据》记载,朗溪司四至界限为“东以省溪司倒头崖;南以提溪司分水岭;西连思邛江司落茂溪直上长崖岭迳至短头崖白石溪;北以乌罗府林罩坡头顶为界"。(明嘉靖)《思南府志疆域》记载.朗溪司所辖境域,“东抵乌罗司界三十里,又六十里至司;西抵印江界五里,又十里至县;南抵铜仁府提溪司界四十里,又六十里至司;北抵沿河司界一百里,又百里至司。东西广一百里,南北袤一百四十里”。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重新划定朗溪司界,“东抵乌罗司56里,西抵印江界15里.南抵铜仁二府提溪司96里.北抵佑溪司110里,南北径200里,东西宽110里”。

    蛮夷长官司

    蛮夷长官司辖地,位于思南府城之西。今思南县思唐小学校址内。按照安氏族谱记载,思南蛮夷长官司从明洪武五年(1372),安怀义之子安德辉授职到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蛮夷长官司安统绪被废除。任职时间共469年。

    嘉靖《思南府志》载:“治在府西。中五楹为治厅,后三楹为后厅;厅之东西为厢房,凡六楹;治厅左右为六房,后为监房.中前为仪门,又前为大门;匾云:“正已”,门之内有廊房,凡六间,正德七年(1512),废于水。门之外为榜房。治北为正长官宅,三凡间,后宅亦三间,厢房六间,宅门杀之。治东为副长官宅,后宅.厢房、宅门各三间。吏舍凡六间.列于治内。司墙高七尺,围于治外。先后建修者,长官安逸、安方、安洛、安宇、李林.李承祖也。”

    (明嘉靖)《思南府志》记载.蛮夷司司署于明永乐年间始建,由时任正长官的安逸主持修建。

    明正统十四年(1499),发生农民起义,攻陷府治,司署亦毁于大火。独存司署一块题为“忠爱”的匾坊,到明朝成化年间,正长官安方重新修葺。明正德五年(1510)正德十年(1515)、正德十五年(1520),嘉靖五年(1526)均有不同程度的整修,形成后来的规模。

    蛮夷长官司的所辖之地,隋唐宋时为羁縻州地,元为思州军民宣慰司地,明洪武十年(1377)分水德江长官地置蛮夷长官司,管理户口520户4811人。

    思邛江长官司

    思邛江长官司,元至正元年(1336)置,位于今印江自治县官舟坝。唐开元四年(716)开“生僚”置思邛县,县治治所设在今印江镇甲山村。宋建隆元年(960)废思邛县改为邛水县。元至正元年(1336)废邛水县改为思邛江长官司,由杨姓土官管理,杨胜忠为思邛江长官司第一任土官。元末明初,朗水十五峒“苗民”反抗朝廷,不纳税赋。朝廷于洪武二年(1369)、洪武十三年(1380)两次派遣沱江宣抚使田儒铭镇压。在思邛江长官司张焕,厥册长官司任甲第协助下,于明洪武十五年(1382)再次将苗族起义镇压。张焕因助田儒铭平定朗水十五峒苗民有功,田儒铭向朝廷举荐张焕之子张坤载为思邛江长官司正长官。司治迁移到四面环山的官舟坝。弘治六年(1493)张鹤龄因被苗民夺印信而被革职,废除思邛江长官司,改置印江县。由流官周文任首任印江知县。

    省溪长官司

    省溪长官司,位于铜仁市江口县城西北莲花土家族乡镇江村,离县城两千米。元置省溪坝场蛮夷长官司,隶思州宣慰司。长官司长官皆杨姓,世袭20余世600余年,境内杨姓皆尊杨再思为第一世祖,当地人立庙祭祀“飞山公",再思次子杨政韬为开拓铜仁大小两江的土王,土家族人称为“湖耳土主青草大王”,省溪司杨姓土家族把杨政韬尊为自己的老祖宗。据《西阳直隶州志土官志》载:“杨政韬第七世孙思州沿边万户都总管杨再西率子政疆、少子政刚等于宋淳熙八年(1181)开创省溪、铜仁大小两江诸处,再西回思州,留政疆住省溪土硐。”明洪武五年(1372)省溪土司官杨政德内附,“朝廷准袭前职" ,并改省溪坝场蛮夷长官司为省溪长官司,明永乐隶铜仁府。清嘉庆二年(1797)设省溪吏目,驻江口,实行土流并治。光绪六年(1880)铜仁县移治大江口,省溪司废。土司衙署于民国年间烧毁,但土司城墙、城门和土司衙门遗址尚存。用大青石砌的西门和土司城内的上街、中街、下街、后街四条用鹅卵石铺人字形路面街道还清晰可辨,城门口立有一石碑,刻有“大小官员到此下马”。

    提溪长官司

    提溪长官司位于江口县闵孝地区,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设置,时称提溪等处军民蛮夷长官司,隶思州宣慰司。提溪长官司正长官杨氏,系杨政韬后裔.明洪武五年(1372)内附,由杨秀篡任正长官,后代世袭至长官司废。入黔始祖张恢之三世坤厚授思州宣抚司都镇抚、提溪等处军民蛮夷长官司副长官,张氏历经元明清三朝20世计600余年。明洪武五年(1372)内附,七年(1374)张恕袭职,敕命中有“尔尚恪守乃心,遵循抚众,庶副委令之意.尔其勉之”之语。至光绪六年(1880)废止。现土司遗迹尚存,当时土司衙门分上中下三衙,上衙为后勤粮草管理,下衙为接待传达的第一道门,中衙为土司官驻地。衙署周围有哨口、关塘口、塘房、笼子、打铁沟、马架坳、上马蹬、下马蹬、官坟山等地名,在进土司城要在下马蹬下马,旁一石碑刻有“大小官员到此下马”字样。

    水德江长官司

    水德江长官司,原为水特姜长官司.元置,隶思州军民宣抚司。明洪武五年(1372)八月改为水德江长官司,由思州宣慰司改属思南宣慰司。洪武六年(1373),思南宣慰司升为思南道宣慰使司,隶湖广。

    洪武二十年(1387)十二月,思南宜慰使司移镇远州,仍隶湖广布政司。洪武二十二年(1389),宣慰司治今思南县城南。洪武二十三年(1390),重置水德江水长官司,属思南宣慰司,附廓。洪武二十六年(1393),省洪安(今秀山洪安镇一带).化剂二长官司人水德江长官司。永乐十二年(1414),改隶思南府,水德江长官司附廓思南府。万历三十三年(160),从贵州巡抚郭子章巡按金忠士请,水德江长官司改置为安化县.迁址大堡。

    沿河祐溪长官司

    沿河溪长官司,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置,位于今沿河自治县,其地域相当于今沿河自治县域大部分地区,张氏坤义为正长官。民国3年(1914)废沿河祐溪长官司。以其地置沿河县。沿河祐溪长官司历元.明清三代,直至民国3年,历时629年。

    朗水峒

    朗水峒,亦称朗水十五峒。位于今印江自治县郎溪镇。据(明嘉靖)《思南府志》记载,宋建隆二年(961)废思王县,改为朗水峒.设峒官,自理其政。元泰定元年(1324)废朗水峒,改设朗溪蛮夷长官司,辖15峒,隶思南宣慰使司。据《征蛮实录》记载,朗水十五峒分为下五峒、中五峒和上五峒。司前峒、贵治峒、贵寅峒、富溪峒.高寨峒为下五峒。迎恩峒、木社峒、亥溪峒、五甲峒、旺溪峒为中五峒。一甲峒、二甲峒、落囿峒、木黄峒.木梁峒为上五峒。

    费州

    费州,北周宣政元年(578)置,历北周、隋唐,至北宋徽宗宣和四年(1122)废,其间经历了两置改两废。北周宣帝宣政元年(578),龙门公裕王宇文述招慰生僚王元殊、多质等,以其地始置费州。

    因州界费水而得名。王仲荤著《北周地理志》载:“费州,当今思南城关。”辖地包括今沿河、印江、务川3个自治县和思南、德江2县等地。隋文帝开皇五年(585),废费州置涪川县。唐贞观四年(630),复

    置费州,治涪川,领涪川、扶阳(贵州德江县合兴乡)二县。唐天宝元年(742)改名涪川郡。乾元元年(758),又为费州。北宋徽宗宣和四年(1122),费州废。

    南极黔涪

    《华阳国志》记载古代巴子国疆域时,指出“其地东至鱼复,西至僰道,北接汉中,南极黔、涪”。据考证,鱼复即今重庆市奉节,僰道即今重庆市宜宾,汉中即今陕西汉中,涪即涪陵水,乌江下游重庆市部分,黔即贵州黔东北部分地区。黔涪系指巴子国被楚庄蹻略占以前的“巴黔中”地,其区域包括今贵州的沿河、德江、务川、印江、思南等县地区和重庆市的西(阳)、秀(山)黔(江)彭(水)、石(硅)数县。据刘琳在《华阳国志校注》中指出:“黔’指原属楚国,后属秦国的黔中郡,辖今湖南西北部及湖北、四川(重庆市)、贵州的邻近地区。”又曰:“南极贵州思南一带。”李绍明主编的《川东西水土家族》中说:"“巴国疆域广大,极盛时地跨今湖北、四川、湖南、贵州等省。”王燕玉在《贵州史专题考》中也把“巴国南境”定在“今德江正安两县以北地方”。因此,今贵州土家族的主要分布地区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属巴国“南极黔涪”的版图。

    思卭县

    思邛县,唐开元四年(716)置,位于今印江自治县境内。据明嘉靖《思南府志》记载,唐开元四年(716),开生僚置思卭县。县治治所设在今印江自治县峨岭镇甲山村。宋建隆元年(960)废思卭县改为卭水县。至元元年(1264)废卭水县,改置思卭江长官司。杨胜忠任思卭江长官司第一任长官。明洪武十五年(1382),司治迁移到四面环山的官舟坝(今印江县城太阳山北侧)。弘治六年(1493)张鹤龄因被“苗民”夺印而被革职,废除思邛江长官司,改置印江县。由流官周文任首任印江知县。

    安化县

    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九月,从贵州巡抚郭子章、巡按金忠士请.改水德江长官司置安化县,仍属思南府附郭。清属贵州布政司思南府安化县地。清光绪六年(1880)八月二十六,贵州巡抚岑毓英奏准移安化县治于大堡(今德江县城)。光绪八年(1882)正式迁安化县治于今德江县城,特立有《移建安化碑》。

    涪川县

    涪川县,隋开皇五年(585)置。隋初,废费州,开皇五年(585)于费州地置涪川县(今思南县)。

    唐初,属思州。贞观四年( 630),分思州的涪川、扶阳2县置费州。八年割思州的多田城乐2县来属。

    天宝元年(742)改费州为涪川郡。乾元元年(758)复名费州,州治涪川县(今思南)。领涪川、扶阳(今德江县煎茶溪) 、多田(今思南县境许家坝)、城乐(今遵义市凤冈东部)4县。费州属黔中道,治彭水县。

    隋代务川县

    隋将全国地方行政区划统一为州(郡)、县两级,沿河地属务川县,初隶庸州,后隶巴东郡。开皇十九年(599),招慰蛰僚奉诏析黔阳县地置务川县,辖地包括今沿河,秀山(重庆市)全境和西阳(重庆市)、印江、思南、德江、务川部分地区。《元和郡县志》载:“务川县中下,约150户,因地广人稀,分为二乡,一归义乡,二日楠木乡。”治地在今沿河自治县县城乌江东岸。《元和志郡县志》载:“内江水,一名涪陵水(乌江),在县西四十步,因川为名,曰务川。”初隶庸州(治今黔江县地),大业二年(606)庸州废,原领石城、务川、扶阳县改隶巴东郡(治今奉节)。《隋书.地理志》载:巴东郡统县十五,务川县第十四。唐贞观四年(630),招慰使冉安昌以务川当牂牁夜郎要道,请置郡抚之,于县地置宁夷郡,旋改为务州,领务川、扶阳、扶州三县。贞观四年(630)改务州为思州。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田祐恭移思州、务川县治于今务川县的多罗山下。务川县治移置后,沿用旧治之名,沿河成为其辖地。务川治沿519年。

    永宁县

    永宁县汉献帝建安六年(201)置,辖地当今沿河自治县、务川自治县、德江县、思南县等地。汉代沿袭秦郡县制。高祖五年(前202),改秦黔中郡为武陵郡,辖地相当于湘鄂渝黔交界地带,印江、思南地域属武陵郡的西境。高祖六年(前201)巴郡南延,郡治江州(今重庆),涪陵县属之,涪陵县西南包括今遵义市道真自治县、务川自治县,铜仁市沿河自治县思南县、德江县等地。献帝建安六年(201),益州牧刘璋分涪陵县地置涪陵、丹兴、汉葭、永宁四县。至三国蜀汉刘备章武元年(221),改永宁县为万宁县止。

    汉复县

    三国时,蜀汉生主刘备章武元年(221),析涪陵县南部置汉复县,治今沿河境内思渠镇荷叶村一带.辖地约为今天的沿河、酉阳(今属重庆市)彭水(今属重庆市)、务川大部分地区。故晋初仍为涪陵郡汉复县。《晋书.地理志》载:“涪陵郡统县五,汉复、涪陵、汉平、汉葭、万宁。”汉复县属涪陵郡管辖。

    太康元年(280),涪陵郡治所移往汉复(今沿河北部思渠境内)。辖今沿河自治县等地。

    万宁县

    蜀汉先主刘备章武元年(221),改永宁县为万宁县,又分涪陵县南部置汉复县,涪陵丹兴、汉葭、汉复、万宁,汉平6县。治丹兴县。6县中在今贵州境内的两县:即汉复县在今沿河自治县,万宁县在今务川、德江、思南、印江4县等地。

    河佑溪、朗溪、蛮夷3长官司。民国3年(1914)改府设思南县,列为大县,隶黔东道。1949年11月17日思南解放,仍设思南县。

    乌江黄金水道给历史上的思南带来了经济、文化的繁荣。《思南府志》载:“上接乌江,下通蜀楚,舟楫往来,,商贾鳞集。”说明乌江航运早在明代就畅通思南。古时贵州食盐向来仰仗于四川,乌江则是川盐人黔的运输线之一。思南是川盐由乌江人黔后的最大中转站。《思南府续志》载:“自蜀五硐桥盐井运涪入黔.两易以达思南,分道散售石阡铜仁、镇远.各府引地也,计岁销十数百万斛。”仅思南城在明清时期就有70多家盐号。随着川盐沿乌江进入思南,经营棉花布匹.百货的商人也来思南。川陕商人在思南销售货物之后,又将思南盛产的桐油、卷油、生漆、雄黄、硫黄、中药材、蚕丝、山货、豆类等土特产远销省外.外商走进来.思南商人走出去.互通有无.使得思南经济渐渐繁荣起来。如今还遗存着江西会馆、四川会馆、王爷庙周家盐号、府文庙、永祥寺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由于经济发展,文化教育也随之兴盛起来,物华天宝,人才辈出,明清两代思南考取进士者36人,举人360人,还涌现了广东布政使贵州教育先贤田秋、理学家李谓、兵部尚书田仰.著名文学家、诗人安康、冉中涵、田谷、张清理、郭石渠等历史文化名人,近代也涌现了红军高级将领旷继勋等。思南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有著名的思南长坝石林.是地球同纬度地区迄今发现的发育最好、生态保持最佳、保存最完整.出露面积最大的极具观赏性和科学研究价值的连片喀斯特石林。有省内水温最高的热泉和互为毗邻的温泉冷泉;有神秘奇特的乌江山峡。有璀璨夺目的土家族花灯、傩戏.高台戏娟草锣鼓、打响器、情歌等传统文艺,尤其是土家族花灯唱腔优美,表演形式多样。被国务院列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思南县因此荣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弹压委员

    清同治九年(1870)思南府治从沿河迁出,鉴于沿河人民不断起义反抗压迫剥削,为加强统治增设弹压委员以资控御。到宣统元年(1909)改设分治委员.在沿河弹压委员存在的39年间任职者历36人。

    沿河县

    沿河县为今沿河自治县前身,位于贵州省东北角、铜仁市北部、乌江下游。北部、东部分别与重庆市彭水自治县、西阳自治县相接,西北部与遵义市务川自治县毗邻。沿河区位优势明显,是黔、渝、湘、鄂边区物资的集散地,素有“黔东北门户,乌江要津”之称。距铜仁大兴机场180千米,距渝怀铁路酉阳火车站60千米,水陆通达,交通便利。

    沿河,春秋属巴国南疆,秦属黔中郡。西汉先属酉阳县,后属涪陵县,东汉分属涪陵县和永宁县。蜀汉在县地置汉复县,沿河县分属汉复县和万宁县。隋开皇十九年(599),招慰蛰僚奉诏置务川县,治地在今沿河自治县城东岸。唐武德元年(618),黔州招慰使冉安昌以务川县当群牁要道,请置郡抚之,贞观四年(630)改务州为思州。天宝元年(742)改思州为宁夷郡,领务川思王、思邛三县。乾元元年(758)复名思州。宋初沿唐制,设置羁縻州委任土官管理。大观元年(1107),田祐恭请求内附,愿为王民。政和八年(1118)朝廷以其地置思州,领务川、邛水、安夷三县。南宋、元,明、清时期沿河县城均为土司管辖。元置沿河佑溪长官司.治今沿河自治县城西岸,民国3年(1914)改司为县。同年于县北置后坪县,民国30年(1941),撤销后坪县,以金竹山以东并入沿河县,以西并入务川县。民国31年(1942)贵州省政府调整县域时,撤后坪县并人沿河县和务川县,形成今沿河县域,总面积2468.8平方千米。

    1934年,沿河县谯家土地湾建立了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在沿河县内建立10个区、30个乡苏维埃政府。

    1949年12月29日沿河解放。1986年10月7日,国务院批准撤沿河县设立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以原沿河县行政区域为沿河土家族自治县行政区域。县域面积2468.8平方千米,今辖22个乡镇(街道)429个行政村。有人口57.8万,其中以土家族等为主体的少数民族335781人,占74.6%。

    沿河山川秀美,民风淳朴,历史文化悠久,土家族文化、红色文化、乌江文化交相辉映。乌江流经沿河境内132千米,集雄、奇、险、秀为一体,形成山水自然风光,被称为“乌江百里画廊”,是国家风景名胜区、水利风景区;麻阳河黑叶猴保护区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叶猴的栖息地和多种珍稀动植物宝库,是世界最大的黑叶猴种群分布地,是国家自然保护区;以沿河为中心的黔东革命根据地是全国八大革命根据地之一,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是云贵高原上第一个红色政权.其旧址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沿河还是全国四个单--的土家族自治县之一,是革命老区县和对外开放县,是中国土家族山歌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印江县

    印江县为今印江自治县前身,位于贵州省东北部梵净山西麓。明弘治六年(1493)废思邛江长官司,置印江县,隶思南府。明嘉靖《思南府志》载印江县“东西广三十里,南北袤一百七十里”。清袭明制。民国4年(1915),将原思南府属朗溪蛮夷长官司辖区划入印江县。民国元年(1912)至24年(1935)期间,印江县设15个乡(镇),民国25年(1936)划为5个区,37个联保,241个保,2456个甲。

    民国32年(1943)废联保,调整为18个乡镇,215个保,1943个甲。1949年11月印江解放。1950年成立印江县人民政府,全县设4个区15个乡镇。1952年,为便于建立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全县划为8个区74个乡。1962年调整为7个区46个人民公社。1984年2月,原城关区的城关镇升格为区级镇,取名印江镇。至1986年,全县设7区1镇,46个乡(镇),2个街道办事处,辖区面积1969平方千米,土家族人口14.8万人(2010年统计)。1986年12月13日,国务院批准撤印江县设立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以原印江县行政区域为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行政区域。明代有大书法家周冕、肖重望等人,清代有“书坛四大家”王道行、周以湘、潘登云、严寅亮。近代有教育家、审计署署长严竞成,科学家吴学超,书法家魏宇平,文学及评论家田思基

    思南县

    思南县,位于贵州省东北部、铜仁市西部,地处乌江中下游。其地东临印江自治县,南界石阡县,西接凤冈县,北邻德江县。全县地域东西宽约56千米,南北长约67千米,总面积2223平方千米,耕地面积29056公顷“,其中田17771公顷,辖3个街道办事处17个镇8个民族乡,168个行政村、15个居委会和5个城镇社区。全县总户数168037户,人口65.12万人(2010年统计),其中非农人口48941人,少数民族人口310530人,占总人口的47.5%,世居民族有汉族、土家族苗族、仡佬族蒙古族等,其中土家族人口20万人。思南县素有“乌江明珠”“黔东首郡”之称。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小麦、红苕、洋芋、烤烟、油菜等,主要矿藏有煤、铁矿、硫铁矿,还有重晶石锰、汞、砷、铜、雄黄等。森林覆盖率33.13%。县境地处贵州高原向湘西丘陵过渡的大斜坡地带北部边缘。受武陵山脉与大娄山山脉的影响,县内形成的主要6条支脉自西、南、东向北延伸收聚昂起,致使东缘及西北高,中、南乌江峡谷低。最高处獐子岩,海拔1481米;最低处埋鞋溪,海拔350米,整个地势呈V字形轮廓。乌江从西南向东北穿县而过,县境流段78千米;另有六池河.石阡河,清渡河,黑滩河,黑鹅溪河箱子溪等干流,全属乌江水系。

    汉献帝建安五年(200),益州牧刘璋分涪陵县地另置丹兴、汉葭、永宁3县,思南境内设永宁县,思南始设县。蜀汉章武元年(221)改巴东属国为涪陵郡,改永宁县为万宁县。晋至南北朝,刘宋,万宁县无改,仍隶涪陵郡。北周武帝宣政元年(578),龙门公裕王宇文述招慰生僚王之殊多质等以其地遥置费州。费州当为今思南城。隋初,废北周费州,置涪川县。唐初属思州,后分思州的涪川、扶阳2县置费州。

    宋仍属思州地。元顺帝至正二十二年(1362),思州所属镇远州知州田茂安.据其地以献大夏明玉珍创设思南道都元帅府。寻改思南宣慰司,思州遂分为二,思南行政区划之名,以此为始,隶湖广行省。明洪武四年(1371)思南宣慰司改隶于四川行省。洪武五年(1372),改水特姜长官司为水德江长官司,属思南宣慰司。洪武六年(1373),升思南宣慰司为思南道宣慰司,隶湖广布政司。洪武二十年(1387)十二月,治所由龙泉坪移镇远州,洪武二十二年(1389)移治水德江(今思南城),至此思南道宣慰使司治所固定于此。永乐十-年(1413),思州宣慰使田琛与思南宣慰使田宗鼎因争砂坑地,互相仇杀,俱革隶办,废思州思南宣慰司,置思南府等8府,并建贵州布政司,思南府隶属,领安化务川、印江3县和沿------。

    德江县

    春秋时,属古巴子国“南郡”。隋初承北周费州。隋开皇五年(585)于废费州地置涪川县,属黔州。开皇十九年(599)置务川县,属庸州。仁寿四年(604)。庸州刺史奏置扶阳县(今德江地)。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庸州废,以原所领务川、涪川、扶阳3县拨属巴东郡。唐武德四年(621),以隋巴东郡地务川、扶阳、涪川合置务州。贞观四年(630),改务州曰思州,又置费州(治所仍设上费溪,今德江县境官宅村)。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费州改属江南西道黔中道,扶阳县(今德江)入务川县, 属思州。乾元元年(758),复置费州及涪川、扶阳、多田、城乐四县。宋大观元年(1107),土著首领藩部长田佑恭入朝内附“愿为王民" ,分黔州复建思州,属夔州路。元至元十二年(1275)。思州田氏归元,

    置沿江安抚司,隶思州军民宣抚司,治龙泉坪(今德江县龙泉乡龙泉坪),地有龙泉因置龙泉坪长官司,附郭。至正二十五年(1365),龙泉坪长官司并入水特姜长官司,隶属思南道都元帅府。至元二十九年(1392)夏五月,改思州安抚司为军民宣抚司。明洪武五年(1372),水特姜改称水德江,属思南宜慰司。

    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宣慰司徒治今思南县城南,水德江长官司附郭思南宣慰司,并附郭。二十六年(1393),省洪安、化剂二长官司入水德江长官司。万历三十三年(1605),从贵州巡抚郭子章、巡按金忠士请准.水德江长官司改置为安化县.仍属思南府附廓。清属贵州布政司思南府安化县地。清光绪六年(1880),贵州巡抚岑毓英奏准移安化县治于大堡(今德江县城)。光绪八年(1882)正式迁安化县治于今德江县城。20世纪80年代,土家族成分恢复达14.7万人(1987年)。

    江口县

    江口县.位于贵州省东北部.东西长52千米.南北宽55千米.总面积1873平方千米。东邻铜仁市碧江区.南连岑巩县.西毗石阡县,北抵松桃自治县,西北接印江自治县,是一个从贵州高原向湘西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现辖两乡六镇两街道办事处,即德旺土家族苗族乡和官和侗族苗族乡,太平镇、闵孝镇、民和镇、坝盘镇、桃映镇、怒溪镇;双江街道办事处、凯德街道办事处。总人口23.7万,有汉族、土家族、苗族、侗族、仡佬族.羌族等15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2%。20世纪80年代,土家族成分恢复后达4.5万余人(1987 )。

    江口县地域,春秋战国属古巴子国“南郡”,楚黔中,秦属黔中郡.汉属武陵郡,之后几经更易,曾先后属南阳、沅陵等郡和兖州、黔州、思州、沅州。至宋淳熙八年(1181),杨再西率子政疆开辟省溪、宙逻(今太平乡)、铜仁大小两江等地。绍兴年间(1190-1194),四川夔州路兵马武功大夫土酋张恢之裔开发提溪。元置省溪等处军民长官司、提溪等处军民长官司.隶都云定云等处安抚司。后改省溪坝场等处蛮夷长官司、提溪等处长官司隶思州安抚司。明洪武改称省溪长官司、提溪长官司,属思南宣慰司,隶四川行省,洪武五年(1372)改隶湖广行省。明永乐十一年(1413),思南宣慰司废,以其地分设思南、铜仁、乌罗、镇远四府,省溪、提溪两长官司属铜仁府。清雍正五年(1727)"改土归流",设省溪吏目1员,吏目署驻大江口(今双江街道办事处)。光绪六年(1880)清廷准贵州巡抚岑毓英奏,移铜仁县治于大江口,江口始成县治。民国2年(1913),铜仁府改铜仁县,将原设大江口之铜仁县更名江口县,属黔东道。民国12年(1923)废道,各县均直隶省。民园24年(1935),省分设行政督察区,江口县属第九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铜仁。之后,行政督察区番号屡经更易,但体制未变。

    县辖村寨小有调整,但基本格局未动。一直维持至1949年。1949年11月13日江口解放。1950年3月1日,县人民政府成立。1958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江口、玉屏两县并人铜仁县。1961年3县分开,江口县辖区仍旧。

    务川县历史沿革

    春秋战国时期,务川地域先属古巴国域地。后属楚黔中地.再属秦黔中郡.汉代归属武陵郡。隋开皇十九年(599),招慰挚僚置務川县,现务川东部大坪、红丝、石朝、丰乐属之。大业七年(611)招慰招抚生僚置高富县,现务川西部黄都、涪洋属之。唐武德二年(619),招慰使冉安昌以務川当牂牁要路.请置務州。贞观四年(630),改属思州。贞观二十年(646)置都濡县,现务川北部濯水、分水、茅天等属之。

    唐永徽六年(655)、宋嘉佑八年(1063)先后废高富、都濡,二县辖地部分并入務川县(即今务川基本版图)。五代时没于蛮僚。宋大观元年(1107)思州土著首领田祐恭愿为“王民" ,率地归附,为“蕃部长”。政和八年(1118)复置思州,领務川县,州、县同治于今务川县城。元属思州军民安抚司.元至元年间,因“婺星”陨石降于此,改“務川”为“婺川”。明永乐十一年(1413),改土归流属思南府。清时仍属思南府。民国初,属黔东道,后为省直属县。1959年3月16日,国务院批准改“婺川县”为“务川县"。1986年8月21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务川县.设立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

    民国后坪县历史沿革

    清光绪十年(1884).知县张济辉认为婺川县领地洪渡、客田、后坪、茅天一片.距离太远,鞭长莫及,政令难施,治安难保,请求贵州巡抚批示另设后坪弹压。不久即照准,设后坪弹压于后坪场(今属沿河自治县),以弹压委员管理,其辖地为东至洪渡河乌江西岸。南至乐居老鸦溪河,西至车南流深沟,北至石江坪长齐坝。民国3年(1914)9月升为正县,首任知事李学源。民园25年(1936),县长任永华将县府迁至茅天口禹皇宫(即今茅天镇场上),改称新后坪。民国30年(1941年) 8月奉令撤县,将原后坪县属地茅天、浞水、分水、蕉坝、鹿地、青团圆、后朝门、石江坪等9个联保拨入婺川县。其余地回归沿河县。

    附:

    金头和尚起义

    南宋土家族起义。南宋建炎三年(1129),金头和尚(任则天)领导以铁围城(山名,现重庆市酉阳自治县龚滩弓鞍城村)为据点聚众起义,自号“任则天黄帝”。起义队伍发展很快,声势浩大,川黔鄂边境广大地区各族人民纷纷参加,众至8万。宋王朝调集官军及土兵军队,由宋军将领安崇诚、思州土知州田祐恭、酉阳寨主冉守忠等率领官兵、土兵前往镇压。金头和尚率领各族人民组成的起义队伍奋起反抗。由于力量的悬殊,激战后放弃铁围城根据地,退到黔东北地区继续抵抗,得到黔东北土家族等各族人民的响应和支持。最后在思南县境失败。起义历时10余年之久,给南宋统治者以较沉重的打击。

    方四造反

    明正德六年(1511)九月十八,四川农民起义领袖方四,率众退入思南、石阡两府境内,在龙泉司任仙峰自行开设集场,每集数千人,后方四被官府捉拿,遂呼之而起,10多天后,聚众数万助方四以反抗。次年,方四于务川县城被官方杀害,起义失败。

    红号军

    在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的推动下,铜仁府属江口县上五洞徐廷杰、梅济鼎等经过隐秘串联准备,于清咸丰四年(1854)举起反清义旗,以“反折征”相号召,深得广大土家族等各族同胞的响应,拉起队伍,以红巾蒙头,故称“红号军”。红号军东进攻入铜仁府城,知府葛景莱被迫自杀。红号军声势浩大,江口刘世美.印江吴灿奎、田宗达立即起兵响应。红号军趁势先后攻下松桃厅、正大营、思南府城、印江和玉屏等县城池。接着攻占思州、青溪两座县城,起义队伍发展到2万多人。又兵分两路,进攻重庆秀山县和湖南晃县,威震黔东.清廷震惊,急调川.黔、湘3省清军对红号军进行残酷镇压。咸丰六年(1856)湘军联合铜仁团练进攻铜仁府城,红号军损失惨重,血战中军师徐廷杰、梅济鼎、

    将军徐兴等阵亡,陈福林率余部突出重围。陈福林联合刘世美等首领,重新组织力量.退而进攻驻守江口的清军,未克,退住梵净山三角庄建立根据地。又主动与松桃乌罗、石岘苗族起义军联系。红号军首领赵子隆将13岁吴三童拥立为“蜀后幼主”,以“真主出世,弥勒降生”相号召,进一步发动和组织力量与清军斗争,先后攻击铜仁、孟溪、闵家场。同治四年(1865),震撼黔川湘3省边区的红号军起义持续斗争11年后,在清军和地方团练的镇压下失败。

    白号军

    在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的推动下,清咸丰七年(1857)腊月,思南鹦鹉溪爆发了白莲教支派灯化教刘仪顺、田宗保领导的规模宏大的以土家族为主体的农民起义。起义军头裹白布为号,故称“白号军"。

    这支起义军聚兵数十万,纵横千余里,持续十余年.先后攻下思南、石阡、印江、务川、湄潭、正安、绥阳、桐梓、仁怀、遵义、修文、广顺、长寨、定番(今惠水),复联合黄号军、红号军、苗民起义军.先后攻破黔西、大定(今大方)等府州县城,直逼毕节城下,建立了以思南府属的汪家寨、岑头盖、秦家寨、偏刀水、荆竹园为主的大小几百个根据地。并在岑头盖建立宫殿府署,立朱明月为秦王,设官赐爵,铸印铸钱,开设“兰白场”进行商品集市活动,发布誊黄(布告),号召农民.联络友军。这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沉重地打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在贵州历史上产生较大影响。

    黄号军

    在红号军的影响下,咸丰七年(1857)德江胡胜海、罗应儒大小白满等率众在平顶坝一带打富济贫,以魚泉沟洞为据点,知府调凌把总率清兵前往镇压,激战中凌把总及百余名清军丧命。知府复谴练统冯德元与人和团首杨德友联合进讨。胡胜海潜回沿河甘溪,大小白满避沿河官舟,罗应儒率众退守魚泉沟洞据点,杨德友以火攻,罗被俘牺牲。胡胜海回到梅林寺,被当地保举为建设济民保安团团首,暗中与白号军刘仪顺教主联系.宜传灯花教组织反清,人教者甚众,推胡胜海为“威福王”,竖黄旗,头裹黄巾,称“黄号军"。咸丰八年(1858)三月,黄号军开赴德江县城大堡,击毙前来镇压的印江知县邓玲筠,并攻占务川县城,与白号军、红号军遥相呼应,成为黔东北号军队伍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同治元年(1862)黄、白号军联合作战,击毙知府、总兵吴宏盛等多人,又在潮砥联络清江青号军,击毙团练200多人,后又驰援铜仁红号军。随着全国各地起义形势的变化。黄号军遭到黔、湘川清军的残酷镇压而失败,首领胡胜海被李元度在思南杀害。

    中和山

    中和山,位于思南县城西大岩关下。古有“中和夏绿”之誉.为思南山城八景之一。中和山前乌江横流,山城房屋错落重叠.后拥锡帽山。左观五老峰.右瞰鲇鱼峡,整个山势如一朵盛开的莲花,所以宋代开始,田氏宣慰使先人就在山上修建避署山庄,作为结婚、寿辰、避暑场所。唐宋时期,随着佛教文化由乌江下游向中上游深入.就有僧人在山上建寺庙,修藏经楼,名为华严寺。直到如今.中和山华严寺香火旺盛,游人络绎不绝,尤其是观音菩萨每年生日的那两天,山城居民倾城而出,中和山上更是人潮如织,热闹非凡。

    山上古树茂密,郁郁葱葱,花木扶疏,亭阁玲珑别致,景色秀丽奇特.是避暑胜地。明代理学家李渭曾在山上建“中和书院",传授理学,求学者络绎不绝。李渭并书有“中和”二字于山上,至今尚存。更有不少文人的诗文留存于今。明代贵州巡抚郭子璋登中和山而抒情曰:“山绕牂牁水满溪,德江深处穴鲸鯢。二田一夕成亡虏,五郡年前冀旧题。文物依稀荆楚北,声华馥郁夜郎西。中和岭上人如在,洁比河东与会稽。”

    田氏宣慰井

    田氏宣慰井。在思南县城文化社区府文庙前院泮池旁边。府文庙旧为思南宜慰司使田氏住宅,井为田氏所用。明初朝廷“改土归流"废除田氏宣慰司,没其宅改建为府文庙。建府文庙后易名为“育贤井”。古井以料石砌成方缸形状.顶以石板施益,宽2.7米,进深1.2米,取水口高0.46米,常储水深0.95米。井前有石板铺坝,宽1.50米,长3.05米,井水常满,水质优良,清澈透底,余水注人泮池。易名为育贤井,意为培育贤人之井。旧时文庙是培育人才之所,此井水供学子们饮用,希望学子们多为贤才,思南府学明清两代培育了不少人才。古井保护得很好.周边人家仍继续饮用该井井水。

    田家井

    田家井,又名西麓井。位于思南县大岩关脚。“文化大革命”中,改名为工农古井。古井原为明正德九年(1514)进士及第.官至广东布政使田秋家饮用之井。时称西麓井,井上便是田秋的故居,名西麓园,嘉靖《思南府志》记载为“田宅亚魁楼,进士及第"是也。西麓井宽1.47米。进深1.27米,通,高2.33米,常储水深1.06米。井前有坝.宽3.3米,长5.2米,坝内有两个水池,用于洗菜、洗衣。由于古井水质好,古井周边人家仍在继续饮用,至今仍完好无损。

    彭家洞

    彭家洞,位于思南县城下游15千米的乌江桶井渡口,洞口在60米高的悬崖半腰.呈梨形状。1991年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洞里发掘了一具明代干尸,从满是血迹的服饰图案上,可以断定是一个明朝的三品文官,干尸在思南县文管所做了4天展览后,送贵州省博物馆收藏。而这具干尸究竟是谁呢?史学家们不约而同地将焦点对准了思南最后一任宣慰使田宗鼎和思南人前往成都任职的将军彭吉。孰是孰非,难成定论。自2007年中央电视台两次到现场采访,并在“走遍中国”和科技频道对彭家洞棺葬进行了深入报道,彭家洞从此声名大振。

    田维亮 2020/8/26整理

    供稿:田维亮


    相关评论  
    暂无评论

    登陆评论!


    上一条信息: 田时亮辑录潼南《田氏宗谱》之七 各次代表会议纪要       

    下一条信息: 讣 告




    图片新闻
    田氏家族姓氏图腾
    田氏家族姓氏图腾
    田普和许世友的老照片
    田普和许世友的老
    田慧中和他的“田氏脊柱骨刀”
    田慧中和他的“田
    田维华《贵州建制史新论》出版
    田维华《贵州建制
    【祭文】壬辰年华夏田氏祭祖祭文
    【祭文】壬辰年华
    郓城田氏返故土拜祖敬拜始祖仪式:田绪科宣读《拜祖文》
    郓城田氏返故土拜
    热门信息
    ·  《冯谖客孟尝君》原文、注释及译文
    ·  徐悲鸿《田横五百士》 赏析
    ·  最新最全田姓名字
    ·  田氏香火神龛对联选录
    ·  田纪云:我是怎样步入中南海的
    ·  中国趣姓及人数最多和最少三个姓氏
    ·  田氏家族姓氏图腾
    ·  田氏 “紫荆堂”“三田哭荆”的来历
    ·  从副总理(田纪云)故居所想到的
    ·  国艺书画馆:田氏家族及其作品欣赏




    Copyright @ 2019-2020 华夏田氏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田氏谱务垂询:13616327059 家运   点此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投稿邮箱:13206324978@163.com   田氏家族微信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13206324978          举报邮箱:mistertian@163.com 
     田氏网备案号:鲁ICP备15019233号
    田氏网微信公众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