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夏田氏网,传承田氏文化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田氏家谱共享数据库】
    站点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栏目 - 田氏才艺
     
    中国古代八大移民集散地
    作者:田氏网   访问量:7424    添加时间:2013-10-28 11:25:34
     
    田碩儒整理
     
    中国历代多有移民和姓氏迁徙,主要发生於社会激烈动荡时期,有时间相对集中,数量巨大,流向性较明确,地域固定等特征。北起关外小兴州,南至粤北珠玑巷,东起山东枣林庄,西至湖北麻城孝感乡,形成中国古代八大移民和集散地,也是炎黄子孙寻根问祖的圣地。
     
    一 山西洪洞大槐树
     
     “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 大槐树位於山西临汾地区洪洞县城西北四里的贾村西侧的大槐树公园内,是明代汇集迁民遗址。明朝政府在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设局驻员,在五十年左右,强制性大规模移民十八次,达百万之众,迁播至十八个省,五百余县,涉及一百多个姓氏。
        洪洞大槐树是我国移民史上影响大、迁播范围广的移民发源地,成为很多移民心目中的故乡。
     
    二 江西瓦屑坝
     
    瓦屑坝是江西上饶地区鄱阳县莲湖乡的一个自然村。瓦屑坝地表满布瓦器,绵延长达二十来里,坝上长有千年古檀一棵,双杈分枝,苍劲挺拔。太平寰宇记载:莲荷山在县西四十里彭蠡湖中,望如荷叶浮水面。此山即今莲湖乡。明代称为立德乡。洪武年间,江西移民到湖北、湖南、安徽和江苏者达二百一十余万人。其中约有一百万是饶州人。
    瓦屑坝是江南第一移民集散地。明初移民时,官府在瓦屑坝设局驻员。饶州府各县移民沿乐安河、昌江到达鄱阳瓦屑坝集中,然后登记造册,发放“川资”,编排船只,乘船驶出鄱阳湖到达湖口。移民们顺长江而下,到达安徽各府县,逆长江而上,到达湖北、湖南各府县。
    在这声势浩大的移民中,移民的具体流向,史书未作详细记载,地方志中也记载较少。古代的瓦屑坝是渡口,江西移民按四口留一,六口留二,八口留三的规定,背井离乡,一批一拨地到瓦屑坝集中,乘坐古老的帆船,踏过波涛滚滚的鄱阳湖,走向鄂豫皖等地。   
    历史上称之为江西填湖广。 
     
    三 广东南雄珠玑巷
     
    广东韶关南雄珠玑巷,在县城东北,在三二三国道南雄至江西大余公路九公里处的沙水村。该巷南起驷马桥,北至凤凰桥,全长三里,是五岭南北梅关古道必经之路,古朴风貌犹存。珠玑巷原有三街四巷,即珠玑街、棋盘街、马仔街;洙泗巷、黄茅巷、铁炉巷、腊巷。珠玑巷是广东与江西交界古驿道,史称枕楚跨粤,南北咽喉。
    从秦代开始至粤汉铁路开通前的一千多年里,珠玑巷是岭南与中原联系的主道。
    唐朝张九龄奉唐玄宗之命开凿大庾岭新路,从此梅关古道成为水上贸易和移民南迁最重要的路线。
    因中原地区长期战乱动荡,人民大量辗转南迁。珠玑巷依傍梅岭以南的南北要冲,是中原移民进入岭南的第一处驿站,有的在此聚族而居,成为岭南地区接受与传承中原文化的起点,对岭南经济文化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巷内留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如珠玑巷門楼、贵妃石塔等,形成独特的人文历史景观。
    珠玑巷原为北宋京城开封府的一条巷名。宋室南渡时,南迁臣民落足南雄之后,为表达对故都的怀念,将自己的聚居之地取名珠玑巷。
    珠玑巷已成为岭南人的一个朝宗圣地。
     
    四 麻城孝感乡
     
    麻城是中国古代八大移民发源地之一,是湖广填四川的起始地和集散地,千百年来,麻城移民后裔已遍及四川、重庆等地,有湖广填四川,麻城过一半之说。而孝感乡是作为江西填湖广和湖广填四川两大移民运动的聚散地和中转站。
    孝感乡位於明成化八年公元一四七二年并入麻城仙居乡。清光绪时期麻城县志前编之疆域·乡镇载:麻城县在明初分四乡,曰太平、曰仙居、曰亭川、曰孝感,统一百三十里。成化间并为九十四里,并孝感入仙居为三乡。嘉靖间析太、仙二乡二十里入黄安,止七十四里。里即里甲,一百一十户为里,一里分为十甲。
    孝感乡之名在宋代已有,在南宋初孝感乡己零星向外迁播。然而大规模向外移民迁徏,是在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
    孝感乡在明初亦有记载。  后来有相当一部分面积划归新安县(后改黄安,即今红安)。
    孝感乡移民不一定都是孝感乡原籍居民,是从麻城各乡各地抽调而来,到孝感乡集中汇合,然后统一岀发去四川、陕西等地的。査麻城各姓宗谱便知其端倪。
    麻城孝感乡都就在今天麻城县城东郊七里岗的沈家庄。而今建有纪念牌坊及纪念碑台等,甚为壮观。 
     
    五 苏州阊門
     
    阊门为苏州古城之西门,通往虎丘方向。从清乾隆年间《姑苏繁华图》可以看出,阊门内城门临阊门大街(今西中市),上有城楼,类似盘门城楼。外城门靠吊桥,瓮城为长方形,瓮城内另有套城,并还有南、北两个童梓门。南童梓门通今南新路,北童梓门通北码头。
    明代初期,朝廷从江南迁移大量人口到苏北一带进行垦荒,“驱逐苏民实淮阳二州”, 人们称之为“洪武赶散”,这些移民都自称来自苏州阊门。阊门码头是当年江南移民离开家乡集中迁往江北的出发地。
    苏州阊门是苏北民众心目中的移民圣地。
     
    六 河北小兴州
     
    河北小兴洲是长城古北外第一重镇,是辽东、内蒙南下北京的交通要冲,因而成为我国北方历次移民的重要集散地,特别是明朝洪武、永乐年间,由关外各地向北平及河北一带移民的集散地。明朝建立后,为防止蒙古人入侵,就在长城以外,东起辽东,西至山西北部和内蒙古西部地区大量屯兵,并多次从燕山以北地区向北平一带移民,发展生活,充实边防。
    永乐皇帝登基后,又抽调长城以北各卫所十五万将士在北京附近屯守,同时组织大规模的强制性移民,安置在北平周围和河北各州县。这些移民主要来自河北北部、内蒙古、辽东、山东等地,总人数达十万人之多。
    兴洲位于滦平县城北偏东十公里处,地处兴洲河西岸。城址为长方形,城墙夯筑,北城墙东西两端建有翼墙,具有明显的防御功能。城内曾出土大量砖、瓦等建材和生活用品。
    春秋时为东胡地,战国时为燕国地。秦属渔阳郡。西汉为渔阳郡白檀县,北魏属安州广阳郡广兴县,西境为御夷镇地;后并入厍莫奚。隋唐因之,属饶乐都督府辖。辽为中京道北安州兴化县地,西境为奚王府地。金为北京路兴州兴化县、宜兴县地。
    《钦定热河志》载:“宜兴故城,在滦平县(今承德市滦河镇治所)西北七十五里,金初为兴化县白檀镇,泰和三年(一二零三年)置宜兴县属兴州。元初因之,致和元年升为宜兴州,以旧有兴州,故俗称此为小兴州。”小兴州成为河北、内蒙古、山东、东北等地众多姓氏寻根问祖地。 
     
    七 山东枣林庄
     
    山东枣林庄,在今山东兖州县城北七里之遥的安邱王府村,据明代石碑所载,该村原名枣林庄,明鲁王裔孙安邱王分封於此,始称安邱王府庄。枣林庄位於兖州东部丘陵山区,地处兖州府城郊,正当济南各州县南下的交通要道。为明清移民集散地。
    元末明初,未受战乱波及,人口较为稠密,具备了集中移民的基本要素。
    安徽濉溪县志中有明洪武年间和清初由山东迁民本县的记载,并标明占本县人口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周、吴、郑、王、李、丁、梁七姓”均迁源於此。
    还有辽宁、吉林等省的枣林庄人,称先祖于清初移民边疆,迁居关外,为不忘祖籍,以“枣林”为号。
     
    八 福建宁化石壁村
     
    石壁村位於福建三明市宁化县西,闽赣边界武夷山的东麓,距县城五十里,现属禾口乡所辖。是一片比较开阔的盆地,历史上森林茂密,从远处望去,像一堵绿色屏障,由此得名玉屏。唐中叶更名为“石璧”,五代再改“壁”,后又改今用之“碧”。古称“石壁”即指村落,又指地域,包括了周围的一些村落,石壁是个中心,是这一些区域的代称。
    中国历史上,因战乱、饥荒、兵灾以及政府的奖掖,安排,外地经济的引诱等因素,大批的中原汉人南迁。形成独特的语系和习俗,始称“客家”。
    客家流迁始於东晋,但构成民系则在五代以后。在五代以后流迁的称为正宗的客家人,他们在流迁中,大多经过宁华石壁(今名“石碧”)。在石壁居住,繁衍生息数代乃至数百年后,又陆续辗转迁往闽西、广东、广西、四川、湖南及香港、台湾、东南亚各地。他们多称一世祖出自石壁,石壁便自然地成为这些客家人的第二祖籍。
    石壁有“客家摇篮”和“客家祖地”的称誉。建有“客家公祠”。
    全国移民集散很多,远远不止八处。此篇仅列公认且规模较大并最岀名的八个地方而矣。 
     
    因篇幅有限,难以详细具体。   
     
    相关评论  
    暂无评论

    登陆评论!


    上一条信息: 寻找宝庆府新化县迁贵州毕节,云南镇雄张基屯的田三兄弟的后裔       

    下一条信息: “第二届华夏田氏文化研究会专栏”开通




    图片新闻
    田氏家族姓氏图腾
    田氏家族姓氏图腾
    田普和许世友的老照片
    田普和许世友的老
    田慧中和他的“田氏脊柱骨刀”
    田慧中和他的“田
    田维华《贵州建制史新论》出版
    田维华《贵州建制
    【祭文】壬辰年华夏田氏祭祖祭文
    【祭文】壬辰年华
    郓城田氏返故土拜祖敬拜始祖仪式:田绪科宣读《拜祖文》
    郓城田氏返故土拜
    热门信息
    ·  《冯谖客孟尝君》原文、注释及译文
    ·  徐悲鸿《田横五百士》 赏析
    ·  最新最全田姓名字
    ·  田氏香火神龛对联选录
    ·  田纪云:我是怎样步入中南海的
    ·  中国趣姓及人数最多和最少三个姓氏
    ·  田氏家族姓氏图腾
    ·  田氏 “紫荆堂”“三田哭荆”的来历
    ·  从副总理(田纪云)故居所想到的
    ·  国艺书画馆:田氏家族及其作品欣赏




    Copyright @ 2019-2020 华夏田氏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田氏谱务垂询:13616327059 家运   点此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投稿邮箱:13206324978@163.com   田氏家族微信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13206324978          举报邮箱:mistertian@163.com 
     田氏网备案号:鲁ICP备15019233号
    田氏网微信公众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