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茂松,男,1949年5月出生,侗族,高中文化。1968年9月参加工作,是芷江县搬运公司一位普通的职工。18年来,田茂松以一颗炽热的心,捐资助学、扶危帮困,他以不懈地奉献精神诠释了共产党员的人生价值,展示了一个普通党员的人生追求。2002年来,田茂松先后荣获怀化市“优秀共产党员”、“实践公民道德先进个人”、“十大新闻人物”、 “十百千老少结对活动先进个人”、“爱心奉献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2009年,被评为“全省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芷江1992年实施“希望工程”,田茂松从1992年开始捐资助学,他家虽是县城贫困户,但他通过戒烟戒酒、搭荒捡破烂、业余削竹签卖,18年来共资助吴帅、毛海涛、周桃、杨安全、杨安春、杨宝川、杨慧霞等21名贫困学生,其中12人完成中专学业,7人考上大学,2人继续读高中,有5人走向工作岗位,有2人担任副局以上职务。他还把爱心播撒到侗乡、苗寨,助残、助贫、助困,共为贫困学生、困难户及上海希望小学、禾梨坳中学等6所希望工程学校捐款5.98万元,衣物80余件,党史、科普书籍140余册,用他的真诚和奉献,为他们撑起了一片大爱的天空。
【事迹】
助人为乐献爱心,甘洒余辉育新人
----记全市助人为乐模范候选人田茂松事迹
在苍翠浓郁的明山脚下,在碧波荡漾的舞水河畔有一位普普通通的搬运工人,他叫田茂松,是芷江县关工委员、龙津诗社秘书长。他没有璀璨的光环,也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他既非领导,也非名人,18年来,田茂松以一颗炽热的心,捐资助学、扶危帮困,他以不懈地奉献精神诠释了共产党员的人生价值,展示了一个普通党员的人生追求。2002年来,田茂松先后荣获怀化市“优秀共产党员”、“实践公民道德先进个人”、“十大新闻人物”、 “十百千老少结对活动先进个人”、“爱心奉献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2009年,被评为“全省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扶危帮困显真情
田茂松,1949年5月出生,侗族,1968年9月,作为知识青年下放农村,1972年12月,招工到芷江县搬运社工作,当过装卸工、锅炉工和芷江火车西站货场保洁员,1987年参加中国共产党。从入党那天起,田茂松就把一切交给了党,在党的教育下,培养了不畏强暴的一身正气;不怕困难,舍身为公的献身精神;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侗乡,甘为人民孺子牛,处处助人为乐,心系他人的淳朴的无产阶级感情,数十年如一日,从不懈怠。
记得有一次,人们正在憩睡梦乡的凌晨两点,县粮食局一退休职工家中发生火灾,两个老人吓坏了。田茂松闻讯后,身着短衣短裤第一个赶赴现场。先把两个老人救出屋外,再冲进火海去搬东西,他顾不上烧焦的头发和身上手上烧起的水泡,他强忍疼痛,又去借蓬布,搭棚子,感动得两位老人紧紧握住田茂松的手久久不肯松开。
火车西站交汇让车时,车上掉下十几袋化肥。附近农民蜂拥而上,扛起就走。被正在打扫货场的田茂松看见了,他当即喝斥:“不能拿!”。他们见是田茂松便放出狠话:“田师傅,你莫管闲事,断我们的财路,还是高台贵手的好。”他寸步不让,硬是喊来几名职工把那十几袋化肥搬走交给了货站。
芷江县境内铁路路基大塌方,从成都开往广州的51次列车,在芷江西站停了36个小时。时值炎日,气温高达37度。数百名旅客无水喝,附近农民纷纷去售水,一小杯水竟要卖两元钱。田茂松马上主动赶烧两锅开水,一担担挑到列车旁,一杯杯送到旅客手上,分文不收。列车长感动得紧握田茂松的手,激动地说:“这虽是一杯平淡的开水,却是久旱的甘霖,人间的真情。”
一天,田茂松到站场东头煤坪挑煤烧锅炉,见一青年慌慌张张提着一辆自行车爬火车想逃走。他马上走上前盘问,得知青年偷了自行车。那小偷气势汹汹地捏着拳头说:“挑煤的,别多管闲事,小心你的狗头。”他理直气壮地说:“管定了,把车留下。”小偷见田茂松动了真格,只好丢下自行车,撒腿就跑。
田茂松还积极响应县委扶贫帮困的号召,主动与禾梨坳乡古冲村的贫困党员杨德富结成帮扶对子。杨德富左手残疾,妻子患有严重的支气管炎等病,杨家除靠种植几十棵柑桔,喂养几只家禽到市场换点油盐钱外,别无其他经济来源。儿子杨安全和女儿杨安春分别在怀化学院和芷江师范读书,昂贵的学费压得一家人喘不过气来。多年来,田茂松为他家送钱、送物、送科技,大力种植水果,先后捐助5000多元,使杨德富摆脱了贫困。像这样,在村民邻里遇到困难时,田茂松总是无私地伸出援手,为此,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为“老田”。
捐资助学献爱心
芷江是1992年实施“希望工程”的。那是9月的第一天,老田给儿子上学报名交学费回家,顺便到县委宣传部送新闻稿件路过团县委门口时,一张宣传画深深打动了他的心。画面上一个剪齐耳短发的小姑娘圆睁着双眼,画下面几行醒目的大字:“请伸出你的手,救助这些贫困失学儿童,他们正等待着你们的救助”。字里行间流露出失学儿童对学校生活的向往憧憬和因失学产生的无奈之情。
这幅画对他触动很大,勾勒起他对往事的回忆:1966年那场文化大革命,使他失去了继续学习和升造的机会。经过多年艰辛的生活磨厉,他深知没有文化的苦楚,也深知贫困带来的困窘,他决心要用自己的微薄的力量尽量帮助贫困学生能上得起学。于是他毅然将自己身上仅有的几十元钱第一次捐给了希望工程,从此,他的心就紧紧地与那些贫困学生连在了一起,开始了他的助学之路。他总是隔三岔五到县团委、县关工委了解贫困学生的情况,联系受助的对象也由开始的1个增加至3个。
田茂松是芷江县城的贫困户,全家六口人挤在破旧的木板屋里,家中值钱的家档就是花600元钱从别人家买来孝敬父母的一台25英寸的旧彩电和一辆骑了18年的“永久”牌自行车。他家本来生活就非常拮据,自从他开始捐资助学后,生活过得更为艰难。
刚开始,为克服家庭收入困乏的窘境,他决心戒烟、戒酒,节假日也不休息,不管是烈日炎炎的酷暑,还是冰天雪地的严冬,他总是争取多加班多挣钱。可是随着资助对象地悄然增加,仅靠戒烟、戒酒和压缩生活开支已行不通,于是他又开始利用工作之余拾破烂增加收入。起初他同别人一样,拿个塑料袋在街上各个角落和垃圾箱中去寻找翻腾,可是收效甚微,因为在他去之前凡有点价值的东西早已被那些捡破烂的“专职人员”翻过几遍了。后来,他就每天天没亮就起床,拿着手电筒,骑着破旧自行车,从沿河路到法院、芷江师范门口,再到东城区捡一圈后才回家,然后再赶往五里外的芷江西站上班。下午下班后,顾不上白天的劳累,更顾不上去共享天伦,换上捡垃圾的“行头”,骑着自行车又搜寻开了,就这样,一块块纸片、一颗颗钉子、一张张纸片……
18年如一日,一次次把找来的钱捐给“希望工程”和贫困学生,先后救助了吴帅、毛海涛、周桃、杨安全、杨安春、杨宝川等贫困而面临辍学的孩子,他用爱心和恒心点亮了一盏又一盏希望的明灯,与贫困学子们结下了解不开的助学情缘。
苦心助学换来桃李香满园。贫困女生杨慧霞家住风景秀丽的桃花溪畔,但那悠悠的溪水洗不完她家的忧愁。先是她的爷爷半身不遂,瘫痪在床。接着母亲又因身患绝症抛夫离子撒手西归。由于母亲生前常年生病,债台高筑,慧霞面临辍学。老田得知这一情况后,在“希望工程”工作人员和班主任的陪同下,当天就带着150元钱,买了一些礼品步行来到小杨家,表示愿意资助她完成高中学业。自那以后,她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刻苦学习,在高考中她以优异的成绩被湖南大学外语系录取。
在漫长的助学路上,老田对自己的儿子心怀愧疚。那时他资助的杨安春在芷师读书因欠学校学费面临辍学,当时他仅有300元钱,恰巧,他远在深圳龙岗务工的儿子向他打来电话,说企业效益不好,已连续几个月没发工资了,要他给他寄路费回家。一边是急需路费的儿子,一边是急需学费的贫困学生。但他最终将仅有的300元生活费资助了杨安春,帮她顺利地完成了中师学业。儿子因家里无钱给他寄去,只好沿途爬煤车回到怀化,忍饥挨饿步行37公里回到芷江。田茂松见到满脸煤灰,蓬头垢面的儿子,心酸的泪水不禁夺眶而出。2003年,在怀化学院就读的杨安全因欠学校1500元学费,毕业时,迟迟拿不到毕业证书。杨父准备卖掉一头耕牛换取毕业证书。田茂松得知这一情况,连忙将自家用于修整房屋的2400元捐给杨安全,劝他家莫卖掉“农家宝”,让他高高兴兴领回了毕业证书。现在,杨安全已走上县工业园区领导岗位。
芷江岩桥乡小学读书的水露田村的吴帅,因爷爷、婆婆双目失明,父亲又是下岗职工,田茂松从小学四年级资助到初中毕业。芷江土桥乡洞下村就读初中的毛海涛,父亲系残疾人,丧失劳动,田茂松每年资助400元直至初中毕业。芷江禾梨坳乡古冲村就读怀化市宏志班的周桃,因家中突发火灾,仓库、衣物全部烧光。田茂松一直资助他到高中毕业,参加全国奥林匹克数学竞赛获二等奖,并顺利考上了上海复旦大学。
18年来,田茂松靠捡破烂、拾荒资助了21名贫困学生, 12人完成中专学业,7人考上了大学,2人继续读高中。他们当中有5人走上工作岗位,有2个担任副局长以上职务。他把爱心播撒到侗乡、苗寨,助残、助贫、助困,共为34名贫困学生、困难户及上海徐勤希望小学、禾梨坳中学等6所希望工程学校捐款5.98万余元、衣物80余件、捐赠党史、科普资料140余册,他用真诚和奉献,为他们撑起了一片大爱的天空。
“莫道桑榆晚,红霞尚满天”。扶贫济困、捐资助学光荣而又任重道远。田茂松用滚烫的爱心温暖着社会上弱势群体的心扉。他用平凡生活中不平凡的点点滴滴抒写了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侗乡芷江的最美妙的人生之歌,描绘了一幅幅感人至深的画卷。
——————————————————————
“10块、20块、50块……400块。”
9月28日,一沓皱巴巴的钱递到了芷江侗族自治县团委负责人手里。“这些钱还是用来帮助那些上不起学的孩子。”一位老人亲切地说。
老人叫田茂松,芷江县搬运装卸公司退休职工。芷江侗族自治县团委办公室工作人员更为熟知的,是他的另一身份——一位兢兢业业的拾荒者。
“退休工资加上捡垃圾卖来的,这些年上上下下捐了5万多元钱。” 芷江侗族自治县团委负责人介绍道。
整整十八载,田茂松老人就是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默默地资助着贫困学生。
“我要捐钱给这些可怜的孩子”
1992年9月的一天,一幅宣传画揪住了老田的心。
那天,田茂松给儿子交完学费回家,刚出校门,就看到一幅宣传画。画面上,一个女孩凝望着他,大大的眼睛里,流露出“我要上学”的渴望。小时候,也因家里没钱而失学的老田,被小女孩那求知的眼神,深深触动了。
“我要捐钱给这些可怜的孩子!”一个念头在老田的心里萌生。
然而,当老田摸出衣袋里剩下的几十元钱,他又开始犹豫了。这笔钱对有钱人来说也许不算什么,可对老田来说,它是全家半个月的生活费。捐还是不捐?老田反复地问自己。
想了一会,老田快步走向捐款办公室,把身上的钱全部投进了捐款箱。
接下来的日子,老田开始省吃俭用,每月的工资,除了补贴家用,还特意存下一部分用来资助贫困学生。就这样,老田瞒着家人,进行着秘密的捐助,资助的对象从1个增加到2个、3个。再后来,为了节省更多的钱给贫困学生上学,他甚至戒掉了烟、酒。
“我可以靠捡垃圾创收资助孩子们读书”
“靠死工资,自己就是不吃不喝,帮助那些孩子交学费都不够,更别说给他们生活费了。” 随着资助对象的增加,田茂松感觉到自己的财力越来越困乏。
田茂松一筹莫展,就在这时,路边收破烂的店铺让他灵光一闪,想出了一条生财之道,“我可以靠捡垃圾创收资助孩子们读书。”
第二天,田茂松开始了自己的“副业”。刚开始,他同别人一样拿个塑料袋到街上各个角落和垃圾箱中去翻寻,接过收效却不大。“那些地方别人都翻过几遍了。”老田苦笑道。
为此,老田调整了“工作时间”。每天,天一亮他就骑着旧自行车,从沿河路到县法院再到芷江师范门口,围绕城东区,把垃圾场翻个遍,然后,到家卸下“战利品”,吃过早饭又匆匆赶到5里路外的芷江西站上班。下班后,老田脱下工作服,换上捡垃圾的“行头”又跑到垃圾场忙开了。
家里人知道老田资助贫困儿童的事情后,老父亲首先表示出不理解,“拿自己的辛苦钱,供别人的伢儿读书,何苦呢。”
可田茂松不以为然,年复一年,风雨无阻,在臭气冲天的垃圾场里,细心翻找着一块废铁、一颗钉子、一张废纸……
慢慢地,亲人们也被他助人为乐的精神感染了,全家人节衣缩食支持老田这项独特的希望工程。
“有这么多的好孩子,我再捡几年垃圾也值得!”
“田伯伯,你来上海看世博吧。”今年上海世博会开幕后,复旦大学学生周桃无数次给远在芷江的田茂松打电话,邀请老人去世博会看看。可老田为省钱,一次又一次拒绝了周桃。
周桃是芷江侗族自治县禾梨坳乡人,因为家里穷,在读小学时就面临着辍学危险。田茂松听说了周桃的情况后,马上将200元的学费送到了他家。
从那以后,田茂松每年都资助他200 元学杂费和生活费,并给他送去课外书籍,这样的资助,一直持续到他初中毕业。
杨慧霞、杨安全、杨安春、周桃……40多个孩子的名字,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状况,老田都记得清清楚楚。在老田眼中,这些孩子学习努力,生活俭朴,乐于助人。
2007 年,周桃考上了复旦大学,拿到通知书的那一刻,周桃第一个想到的人就是田茂松,他通过电话告诉给了他最亲爱的田伯伯。听到这个好消息后,田茂松高兴地留下了眼泪。
然而,更值得欣慰的是,曾经接受过他资助的杨慧霞、杨安全等10多名孩子参加工作后也开始资助贫困学生。
如今,老田已经退休,本该安享晚年的他却坚定地说:“有这么多的好孩子,再捡几年垃圾也值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