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启礼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颜真卿撰文并亲笔书写文字的八关斋碑.jpg
商丘古城南门外不远处,一条平坦的混凝土道路向东西方向延伸,这条路是修在古城城郭上的。路的北侧是垂柳依依、碧波荡漾的城湖;路南面有一处淡定自然、与古城相比较有些超脱落寞的院落,那就是名扬中外的八关斋。
来到这里,远远望见八关斋气势宏伟的大门楼,红墙黛瓦,翘檐挑角,两只威武的雄狮把守在大门两侧,我原本平静的心突然间怦怦跳动得快了起来,似长江之水,浩浩荡荡,澎湃汹涌;如黄河之浪,起伏跌宕,奔腾咆哮。我仿佛触摸到岁月的遗存,这里仿佛再现了当年那四乡百姓云集,车马塞道,万人感恩朝会的盛景。
八关斋其实是座寺院,名曰开元寺。如今,开元寺的晨钟暮鼓早已远去,也不见了青灯古佛和缭绕的香烟,但历史的影子仿佛悄悄蛰伏于这一方小小的院落,在落寞宁静中,漂浮着一缕淡淡禅意,让人们意识到这曾经的佛门往事。
进入寺院大门,东侧矗立着一个造型别致的八角亭,十分引人注目。亭内耸立着一通八棱石碑,这就是著名的八关斋碑。
八关斋碑为《有唐宋州官吏八关斋会报德记》,简称“八关斋”,该碑是记述唐朝宋州(今商丘)官吏举行八关斋会来报德所立。那么,何为八关斋会呢?八关亦称八戒,为佛教用语,是指佛教男女信徒一昼夜中所必须遵守的八条戒律: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六不涂饰香及歌舞观听,七不眠坐高广华丽床,八不食非时食。前七者为戒,后一者为斋,合在一起总称“八关斋”或“八斋戒”、“八关斋戒”。斋,素食不茹荤称斋;施舍素食与僧人亦称斋。
时光流逝,岁月更迭,佛门成为往事,寺院成为历史,但因为这块《八关斋会报德记》石碑的存在,人们记住了八关斋,也记住了一位将军——田神功。
史书有载,田神功,冀州人,家本微贱,但他勇于上进,执著于习文学武。唐天宝末年,为乡里小官。安史之乱,天下兵兴,田神功因有勇力受知于安禄山,被任命为平卢马使,但他不愿从叛,率众归朝,弃暗投明,随成德节度使李忠臣攻取沧、德、相诸州,抗拒叛军。此后,田神功奉命守陈留,叛军来攻,田神功兵少不敌,与许叔冀降于史思明,成为史思明部下的一名大将。史思明让他与叛军南德信、刘从谏率兵围攻睢阳(今商丘),田神功看到叛军烧杀掳掠的行径后,再起归顺之心,斩杀了南德信,刘从谏闻讯逃生,田神功率领将士再次归顺朝廷,解除睢阳之围。田神功归顺后受封为鸿胪卿,后迁任徐州刺史,淄青节度使。
事隔三年之后,也就是宝应元年,安史叛军又一次包围睢阳城,扬言要像上次那样把宋城兵民全部杀死。睢阳城内兵民想起上次被屠城的惨景,一片惊慌。城池危在旦夕,宋州刺史李岑等官员焦急万分。就在兵民心如火燎之际,河南节度使田神功受命率救兵赶往睢阳,同叛军大战两天两夜。经过殊死拼杀,终于大败叛军,救出全城兵民,保住了睢阳城。兵民为之欢呼,对田神功感激不尽。后来,田神功屡次受到朝中嘉奖,“安史之乱”被平息后的第二年,田神功官拜汴宋节度使,后升为太子太师、信都郡王。
唐大历七年四月,田神功得了热疾,月余不见病情好转。睢阳百姓便向官府建议,举行八关斋会,以祈祷田神功早日康复,以报答他曾解救睢阳于危难之中的恩德。当时的宋州刺史徐向欣然同意,出俸钱三十万,于农历五月初八,在开元寺内设八关斋会,邀请一千名僧人前往诵经念佛。随后,州县官吏长史等文官设一千五百人为一会,镇遏、团练、官健、副使等武官设五百人为一会,地方绅士设五千人为一会。一时间,佛饭香供摆满郊野,经声佛号昼夜不息,善男信女、四乡百姓八方云集,车马塞道。为了记载这次活动,州郡长官又从千里之外请来了著名书法家颜真卿,由他撰文并亲笔书写《唐宋州八关斋会报德记》,刻成八棱石幢。这通石幢高三米,共八面,每面宽约半米,全文九百八十三字,每字三寸见方,体方笔圆,端庄雄伟,兼用隶篆笔意,丰腴雄浑,结体宽博,气势恢弘,骨力遒劲,是颜真卿晚年的成熟之作,被历代书法家公认为颜体中的神品。碑文记述了田神功的丰功伟绩和宋州吏民举行八关斋会感谢田神功恩德的经过和盛况。全篇内容矫健奔放,如万丈瀑布,一泻千里,似一气呵成。因是写的八关斋会报德记,后来人们就慢慢地把这块石碑称为八关斋碑。
随着时代的变迁,开元寺几经磨难,渐渐衰败,后人便逐渐淡忘了田神功和那场声势浩大的感恩盛会。而八关斋碑却因颜真卿的名望和书法而盛名不衰。久而久之,地以碑名,人们便记不得开元寺,而只知道八关斋了。
朝代更迭,兵燹水患,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往昔繁华成了尘烟,四散而去。但历经沧桑的八关斋碑,却一直默默地守候着这座几经荣枯的开元寺,伴着寺中的晨钟暮鼓,挺立于岁月的风雨之中。
田神功,一个响亮的名字,人们不会忘记,历史不会忘记,八关斋不会忘记,将永远载于史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