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田氏八百多年大变迁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置六国贵族于关中,加以控制,田齐被俘族人与童、辛、农、薄、文、衡诸姓同徙于山西雁门郡(今山西境内),田氏故称雁门堂。齐王田建降秦后,软禁于共(今河南辉县),长子田升,其后代改姓王,即王莽先祖。次子田桓,后代亦改姓王,三子田轸迁颖川(今河南境内),复姓陈,田姓成为亡国之囚,遭遇了一场大劫难。
陈胜起义抗秦,六国贵族不少人纷纷打出昔日旗号复辟,田氏在抗秦斗争中,写下悲壮的一页,先是齐王建三弟田儋在狄县(今山东桓台一带)杀了县令,据地称齐王。田儋战死后,百姓又拥立齐王建二弟田假为王。但是,齐王建二弟田荣不服,赶走田假,立田儋子田市为王,后来,项羽改封田市为胶东王,另封田市部将田都为齐王于临淄(今山东淄博市东北),还封自己部将田安(齐王建之孙,田升之子)为胶北王,因此,田荣更加不服,先发兵攻打田都,田都走楚。再击杀田市于即墨(今山东平度东南),接着杀死田安,自立为齐王。于是项羽攻之,田荣兵败身亡,齐王建五弟田衡抗击项羽,立田荣子田广为齐王。项羽死后,田广被韩信俘虏,田衡自立为齐王。汉朝建立,田衡为汉军所破,率其残部五百余人逃亡海岛,不愿称臣于汗,全体自杀,演出历史上田衡五百壮士的悲剧,后人为纪念田衡,将他们斗争的岛名曰“田衡岛”。
西汉初,刘邦依刘敬“强本弱末”(《史记 刘敬叔孙通列传》,刘敬奏曰,陛下虽都关中,实少人,北近胡寇,东有六国之族宗强,一旦有变,陛下亦未得高枕而卧,臣愿陛下徙齐诸田,楚昭屈景,韩、赵、魏之后及豪杰名家居关中,无事可以备胡,诸侯有变,亦足率以东伐,此强本弱末之术也。)之策,将雁门田氏或徙阳陵(今陕西东旗乡),或徙北平(今河北满城北),分而治之。田氏“源开京兆,望出北平”,皆秦置汗移之故耳。刘邦在迁徙中,田氏族大人众,分批移置,首行者为第一氏,田广之孙田登次迁为第二氏,田葵为第三氏,共八氏,第五氏望出陇西(今甘肃临洮南),第八氏望出陈留(今河南开封东南),后代遂有以“第”为姓。
秦汉至南北朝八百多年历史长河中,象夏商时期一样,田氏在史书上的人物寥寥无几,列祖列宗的世系亦散佚无传。据姓氏书典載,王、陈、孙、薛、陆、车、束、艾、母、光、敬、法、献、文、尝、梧、安、坊、芒、占、鞅、苟、溽、洛、靖、第、五王、即墨诸姓中都有支系为田氏子孙在变迁中改的姓。所以,田齐亡国,不仅田氏蒙受极大的羞辱,而且造成后裔改姓易氏和族史的断代失传。
谱载,田齐亡后,田姓一支后裔避难到宁波府(今浙江宁波市),改名胡载,祖妣张氏,生三子,登高、登朝、登元。胡登高,汉朝学士,祖妣周氏,生孟楚,胡孟楚,辅汗有功,为奸臣所迫,逃至陕西蓝田县,复姓田,更名玉才,祖妣安氏,生勇义。田勇义屡建大功,承恩赐蓝田县世袭,生三子,君确、辇雄、万里。田君确,祖妣张氏,生子如云。田如云,南北朝人,辅宋武帝复位,祖妣刘氏,生七子,表、江、余、奇、政、宗、金。田表任都御史,祖妣刘氏,生二子,锡爵、应禄。田应禄迁临潼县三田村,“紫荆堂”的典故出于此。田锡爵,袭父职,祖妣文氏,生太龙。田太龙,亦袭父职,祖妣冉氏,生二子,宗显、宗昭。田宗显奉敕入黔,为黔南一世祖。田宗昭留居蓝田县。
又载,田齐亡后,齐王建的另一支后裔移置于京兆府(今西安市西北),传至五十九世田旸,任江西吉州(今江西吉安市)敕史,遂迁江西。又传至七十二世田居先,卜居于庐陵(今江西吉水东北),明太祖洪武三十一年(1398),八十一世祖田永富游学贵州,以地师应宣慰司之聘,入籍黔南,此思南塘头田氏之祖也。
另外,春秋战国时期,定居于湘鄂川黔四省接壤地区的古代巴人有五姓,即巴氏、樊氏、覃氏、相氏和郑氏。“郑”、“田”二字古音相近,所以,板楯蛮中的田姓是巴人中郑姓演变的一支(亦有云为覃子音近异写)((《江汉论坛》彭武文章《唐宋年间土家族先民的族属问题》属巴人演变)1983年第五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