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夏田氏网,传承田氏文化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田氏家谱共享数据库】
    站点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栏目 - 田氏宗祠
     
    孤守湘西300年的田家老屋
    作者:田氏网   访问量:6578    添加时间:2010-11-5 21:45:38
     

         大庸是张家界先前的称谓,位于湘西的深部,“老院子”是湖南省张家界市近郊一处明清时期保留下来的汉式老宅的新称。据传,老宅至今已有300多年,甚至更久远,这座见证了一户汉人家族在土家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区生活史的老宅能够在历史的冲刷下保留至今,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而虽藏身于人流熙攘的张家界自然风景区之中,然而这座田家老宅却依旧独善其身,空守着几百年来的孤寂和沧桑。以至于300年之后再次踏进老宅,扑面而来的依然是那前朝的古韵和迷惘。

         老宅旧事

         根据张家界市委宣传部提供的资料显示,“老院子”原名紫荆堂,是清代雍正年间田家老屋的第一代主人田起瑗(字配仁,附贡生)修建的。其建筑风格为四合开井式的封火墙建筑,是当地典型的毕兹卡民居,原有房屋160间,建筑面积达10000多平方米,因年久失修,现仅保存30间房子,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
    根据仅存的田氏族谱考证:“紫荆故址临潼县兰田村。昔田应禄累世同居,及曾孙真、庆、广三人重义,指荆为誓,不死不分。庆妻余氏不宜于室,欲求分,常以汤沸之。荆忽死,裂为三株。及事觉,弃其妻,由是田氏不分财,树仍合,花愈岁。后人因以名室,垂训子孙,取其和气致祥,以为传家鉴焉,即令湖广石碑镂之祖也。”

        “家和万事兴”无疑正是“紫荆堂”的训意所在。

        自明末至清初,田起瑗修建的“紫荆堂”,规模一度扩大到近20亩,成为名噪一方的豪宅,此后“紫荆堂”也一直为田氏后人居住,中国著名的地质学家、中科院院士田奇隽也是从“紫荆堂”这个百年豪门走出去的,田奇隽就是田起瑗的玄孙。

        抗日战争时期,长沙沦陷。长沙市兑泽中学(现在的长沙市第六中学)于1938年迁驻澧县新洲,1939年迁往临澧蒋家大屋,1940年迁到大庸西溪坪彭家巷田伯玉家(即现在的“老院子”)。直到1945年抗战胜利后迁回长沙。后来为了纪念这段历史,人们又把田家老院子叫作“兑泽斋”。

        而关于“兑泽斋”的新说,还有着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共和国的一位国家总理还曾经在这里读过书。
        1990年10月,原大庸市旅游局局长田贵君,作为湖南参展团硬气功表演团的领队,与几位青年气功师一起,到上海参加1990年中国旅游交易会。当时,上海市委书记、市长朱基和刘毅等贵宾停在了湖南展台。“大庸气功”四个字吸引了这位8年后的总理。看完表演,朱总理上前与田贵君他们一一握手,并且对他们说:“我在你们大庸(现张家界市)读过书,那时怎么不知道大庸民间有这么好的功夫!”朱基是长沙人,在他的学生时代,大庸还没有什么像样的学校,一个长沙伢子怎么会跑到湘西的大山里去读书?原来,抗日战争时期,朱基就读于长沙市兑泽中学,即现在的长沙市六中的前身,长沙沦陷后,他就随母校于1940年迁到大庸西溪坪彭家巷田伯玉家(即现在的老院子)学习。

        如今,张家界老院子旅游文化有限公司及张家界市书画研究院于2003年按AAA级旅游区(点)标准对紫荆堂进行了通体修缮。目前基本恢复了清代土家族大富豪的生活场景,游客来此,不仅可以欣赏书画家的艺术精品,还可以在老宅中细细品味那土、汉融合所留下的历史沧桑。

         汉化的老宅和五滴水福(蝠)床

         土家族住吊脚木楼,历史悠久。《旧唐书》载:“士气多瘴疬,山有毒草及沙蛩蝮蛇,人并楼居,登梯而上,是为干栏。”据考,今土家族居住吊脚楼,既袭古“干栏”建筑遗风,且楼多悬于高崖陡坎,或河岸溪谷之上,遥望之下,更显险奇。平地吊脚则讲究花样精工,往往雕梁画栋,古色古香。故土家吊楼,或精塑细刻,或走马转阁,或凌空飞架,或险挂峭壁,与秀丽山川相映成画,妙不可言。

        很显然,眼前这座承载了田家数百年历史的老宅院并不具备“或精塑细刻,或走马转阁,或凌空飞架,或险挂峭壁”的土家族吊角楼结构建筑的特点。这座四合开井式的封火墙建筑,带有浓烈的土、汉结合的汉化风格,其建筑风格和特点多与中原的汉人宅院并没有什么很大的区别,似乎更像老北京胡同里的那些个四合院,即便它是在以土家族为主的张家界。至于其中的原由,导游告诉我们,这主要还是因为田起瑗是汉人,而且还是读书人,再加上明末清初时期,土、汉早已混居,无论是语言,还是民俗都已经开始融合,甚至已经实现通婚,因此知书达理的田起瑗在土家族聚居区建汉化的毕兹卡大宅院,也就不足为奇。

        迈过高高的门槛,走进田家老屋,扑面而来的是老宅的幽深,不由让人打了个冷颤。传说中的五进老宅,在经历了百年风雨之后,现如今只剩下了面前的四合院式的老屋,而老人们念念不忘的后屋的客房和戏台子早已不复存在。

        从门厅出来,拐进老宅的右侧,可以看见一个在江南古宅中很常见的天井。井中蓄满了水,还养着几条金鱼。导游告诉我们,这天井是一井三用,一是便于内间房屋的通风采光;二是水井中常年积水,便于发生火灾时取水救火,应急所用;三是井中养鱼,可以供主人观赏,修身养性。

        天井的拐角正好是田家历代男主人的卧室,不足50平方米的小房间里,摆放着橱柜和一张据说是张家界难有第二张的“五滴水福(蝠)床” 。这张五滴水福雕花床,造型精巧、做工圆熟,是土家木雕艺术的奇葩。经专家鉴定是由黄杨木和花梨木雕刻而成的,属清代中期作品。现在存世的多为三滴水床,这张藏于田家老宅的五滴水福雕花床就尤显得价值连城。

         黑白愫影下的土家风情

         穿过幽深的连接着老宅南北房屋的走廊,走进处于子午线上的堂屋。堂屋黑黑的墙壁上挂着一座神龛,神龛里供奉的并不是汉族人家中常供奉的观世音菩萨或者关公之类传说中的神,而是一尊木雕的白虎。
    导游说,白虎在土家人的心目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土家族自称是“白虎之后”。相传,远古的时候,土家族的祖先巴务相被推为五姓部落的酋领,称为“廪君”。廪君率领部落成员乘土船沿河而行,行至盐阳,杀死凶残的盐水神女,定居下来。人民安居乐业,自然廪君也深受人们的爱戴。后来廪君逝世,他的灵魂化为白虎升天。从此土家族便以白虎为祖神,神龛上常年供奉一只木雕的白虎。结婚时,男方家正堂大方桌上要铺虎毯,象征祭祀虎祖。

        除了进行宗教式的虔诚敬祭,土家人的生活中也随处可见白虎的影子。其意用虎的威风来驱恶镇邪,得到平安幸福。

        祭拜了白虎神之后,由左出堂屋,进入的是主人家的小姐房,房间的床依旧是攀龙附凤、雕工精湛的三滴水床。不同的是,房间里除了摆放着供这位富家小姐梳妆打扮的梳洗台之外,竟然还摆放着为她将来出嫁装嫁妆的一米见长、半米宽的大彩盒,以及白银头花,足见田家家境的富庶和随遇而安的礼俗。
    按照土家族的婚姻习俗,姑娘出嫁喜庆之日是用哭声迎来的。新娘在结婚前半个多月就哭起,有的要哭一月有余,至少三五日。土家人还把能否唱哭嫁歌作为衡量女子才智和贤德的标志。哭嫁歌有“哭父母”、“哭哥嫂”、“哭伯叔”、“哭姐妹”、“哭媒人”、“哭梳头”、“哭戴花”、“哭辞爹离娘”、“哭辞祖宗”、“哭上轿”等等。 而哭嫁本身,源于妇女婚姻之不自由,她们用哭嫁的歌声,来倾诉自己的无奈。
    不知道,当年这位田家大小姐出嫁时,是否也像土家姑娘一样,用哭声迎接自己的出阁之喜?

    相关评论  
    暂无评论

    登陆评论!


    上一条信息: 田生金及其著作《按粤疏稿》中的珍贵澳门史料       

    下一条信息: 《友兰说》·[清] 田坤




    图片新闻
    巨野县章缝镇西街田氏荆树堂
    巨野县章缝镇西街
    田齐王陵【组图】
    田齐王陵【组图】
    贵州印江:“田氏宗祠”古建筑群
    贵州印江:“田氏宗
    薛国故城遗址和田文田婴墓(孟尝君陵园 )
    薛国故城遗址和田
    走进上虞小越田家村
    走进上虞小越田家村
    张家界田氏紫荆堂
    张家界田氏紫荆堂
    热门信息
    ·  巨野田庄清末武状元(田在田)林及相关
    ·  经营湘西土司王府--田家老院子的笔记
    ·  田完祠简介
    ·  巨野县章缝镇西街田氏荆树堂
    ·  田齐王陵【组图】
    ·  贵州印江:“田氏宗祠”古建筑群
    ·  薛国故城遗址和田文田婴墓(孟尝君陵
    ·  田纪云的家庙碑和祖先墓
    ·  走进上虞小越田家村
    ·  张家界田氏紫荆堂




    Copyright @ 2019-2020 华夏田氏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田氏谱务垂询:13616327059 家运   点此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投稿邮箱:13206324978@163.com   田氏家族微信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13206324978          举报邮箱:mistertian@163.com 
     田氏网备案号:鲁ICP备15019233号
    田氏网微信公众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