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夏田氏网,传承田氏文化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田氏家谱共享数据库】
    站点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栏目 - 田氏宗祠
     
    探寻千年阿吒寺关于“科甲名山 九龙云窟”历史之谜(田锡读书楼、田锡洗墨池)
    作者:田氏网   访问量:2903    添加时间:2024-8-11 23:12:32
     

    探寻千年阿吒寺关于“科甲名山 九龙云窟”历史之谜


    马鸣渡海传道场,玉屏云窟九龙藏。

    隋唐一百零八寺,烟雨楼阁已茫茫。

    玉屏山古名云占山,位于四川洪雅县西南30公里,南临花溪河,北接雅安,全长11公里,海拔1382米。属于邛崃山系之一,青衣江的支流之一。明代张可述《洪雅县志》记载为“云占山”由于终年云雾缭绕,称为“云占山”,同时又如一“屏风”称为玉屏山,明代石佛禅林的石刻牌坊记载为“永典山”。阿吒山位于玉屏山北段,系玉屏山山脉分支,阿吒寺与阿吒山究竟因谁得名有待考证。登顶玉屏山可以远眺峨眉山、瓦屋山、贡嘎雪山等,这山不高而显得格外平常普通不过,随着这几年我与洪雅的几位老师探寻玉屏山,不断地了解与考证,使得我开始认识这云雾笼罩的玉屏山有过曾经辉煌的历史。



    玉屏山阿吒寺


    然而玉屏山并不仅仅只是由于生态与森林植被覆盖率而成为康养旅游胜地,更重要的是有悠久的历史与文化遗产的传承。千年古刹阿吒寺位于玉屏山的九龙山之中,对于为什么称为九龙山,可能一方面是它独特地理位置与人文历史。对于这个问题的探寻不断引起很多人的关注与研究。经过考证现在保留寺院遗址大小有几十处,果祥大师也说据传说玉屏山有一百零八座庙宇,玉屏山麓南北走向,东西两面的遗址不计其数。



    玉屏山之路


    关于这个历史的问题如何解开还得从在114日与洪雅专家王仿生老师、作家协会主席王雪梅、文化爱好者陈月明等一起冒雨前往阿吒寺的发现开始。深秋的玉屏山有几分凉意,玉屏秋风细雨蒙蒙之中我们在山中穿行。此行是我时隔一年后来到这里,对于玉屏山来说我有很深的感情,喝着这山的水长大,也是开门即见玉屏山,为此自许为“玉屏山人”,然而对这山还没有深入的了解。



    阿吒寺香炉的菩萨


    我几年前有缘认识了阿吒寺主持果祥大师,如今师傅主持当家20年,在阿吒寺艰苦的修法,为此很多人都深感佩服。而师傅怀慈悲之心,普渡众生的精神令人感动。为此我准备并创作了“慈光远照”,在姜纯秀老师与赵冉的捐助下刻匾而赠,此行也为送匾额而来,也为探寻而来,也许是心诚则灵,菩萨慈悲这原本滑溜的山路一行人都平安到达。


    《赠释果祥禅师》

    一心向佛终不悔,二宗显密各千秋。

    三摩耶地生万物,四大皆空皆不见。

    五蕴寂灭彗根存,六道轮回车毂转。

    七宝楼台平处起,八功德水涌金莲。

    《礼赞果祥法师》

    讲经说法,因机施教。

    念诵仪轨,明理缘法。

    显密传承,法脉清净。

    著书立说,恩泽后世。

    宣讲内典,续佛慧命。

    (田锡研究会会长 王仿生诗)



    慈光普照




    慈光普照

    佛光普照诸众生,愿诸众生无悲恼。

    我今稽首礼诸佛,佛法源源永绵长。

    (释果祥大师 诗)


    阿吒寺据历史记载介绍初建于隋唐,宋代时期田锡幼时读书处,现留有“读书楼”遗址、洗墨池、田锡剑刻石马等遗迹。是印度哲学家、诗人马明之菩萨道场。关于“马明菩萨道场”在洪雅县志关于《重修阿吒寺》一文中有详细介绍,我曾经在以前的文章中介绍过,在玉屏山明代“飞仙阁大河沟大碑”记载有“愣伽经”,而此经系南方丝绸之路进入中国。《楞伽经》全称《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亦称《入楞伽经》、《大乘入楞伽经》。其译名分别出自南朝宋元嘉二十年(443)的求那跋陀罗、北魏的菩提流支、唐代于阗(今新疆和田)僧人实叉难陀。各译为四卷本、十卷本、七卷本。由于求那跋陀罗的译本最早,更接近本经的原始义,因此流传广、影响大。我们也以四卷本为工作底本。在明代张可述撰的《榛子寺碑记》曾经也提到过“求那跋陀罗”即汉译为“功德贤”,中天竺人。因他好学大乘,故号为“摩诃衍”(摩诃衍汉译即是大乘之义。)求那跋陀罗法师于刘宋文帝、元嘉十二年(西 436年)时,从海路来广州。广州刺史车朗,表奏文帝,文帝遂遣使迎至京师,深为崇重,京城大臣多师事之,并请华严经。法师以不精通华语,引以 为憾,便乞求观音菩萨为他增加智力,后夜里梦见有天神替他换头,于是偏通华语,便为众开讲华严。我们查阅历史资料并未“马鸣菩萨”道场在其他地区的记载,而玉屏山为什么会成为“马明菩萨道场”还需要继续研究。



    阿吒寺观音殿


    虽然中国佛教四大道场,即通常所说的中国佛教四大名山。分别在五台山、普陀山、峨眉山、九华山为他们各建立了一个道场。第五佛教道场“马明菩萨道场”为纪念这位为佛教文化传承与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的哲学家、诗人也不是没有可能,在玉屏山出现有其历史的必然与偶然,而曾经提出“第五大佛教道场”也不是没有历史的依据。依据玉屏山佛教寺院的数量与遗址的数量,现在有几十处大小规模的遗址,玉屏山的僧众可能有上千人,一个法会僧众加信众可以达到万人,这样的规模成为古代佛教规模宏大道场是可以推断、可想而知的。



    阿吒寺


    阿吒寺保存108尊石刻造像同时又受到陆上(北方)丝绸之路的影响,与敦煌、安岳、大足等地石刻有很多相似之处,据现在保存石刻造像的落款记录的工匠来自安岳。而道教与佛教传播的影响使得玉屏山的历史与文化显得非常厚重与神秘。这也充分说明了这不是一普通的山。洪雅县志记载葛洪升仙之地“飞仙阁”,在“看花台”、“抱扑洞”等处修道。玉屏山现存几十处寺院遗址群,这些历史记载与遗址为玉屏山从道教的发源地至佛教文化的兴起形成完整的记录。然而玉屏山为什么会被称为“科甲名山”我们也等待谜团解开!

    《田锡读书处感怀》

    遗落深山多少年,经楼博学拜殿鸾。

    忽闻朗朗读书声,又见表圣勤洗墨。



    田锡读书楼合影


    每次来阿吒寺都会去田锡读书楼、洗墨洗看看,回味与体验当年古人求学之路的艰辛。读书楼石柱经过历史的洗礼屹立不倒,用他的坚韧力量述说着曾经的辉煌,在石头的横梁上记载了为嘉靖年重建,在石头的横担上还记载着大德高僧、地方名人官员的姓名,其中有进士杨仲琼、侯显忠、陈大章等人。王仿生老师在现场介绍了相关的历史发展,让我们更身临其境的感觉到古、今穿越只是一瞬之间。



    田锡读书楼


    “洗墨池”好像还在等待着当年读书的那些莘莘学子前来洗墨,为此不消不涨,不浑不浊,这一池的泉水如当年一样的清澈透明,甘甜可口,也正是这泉水养育了“天下正人”,留下古之遗直。他滋养了这里的文人墨客,也滋养了这里的一方百姓,也滋养着这里的高僧大德。历经千年的等候,如今故人不见旧时面,一代新人换旧颜!无论你来与不来,去与不去它都默默的等候。而传奇的是修文山之水与这玉屏山的洗墨池水,千年不变依然清澈透明,默默地抚育着这一方人。

    科甲名山御风来,石佛与官坐石台。

    洗墨池处一水碧,但问遗直何时还?

    (陈月明 诗)



    田锡洗墨池


    《玉屏山人洗墨池对陈月明诗》

    十里绿堤烟雨蒙,千尺银杏落重帷。

    莘莘学子登科甲,空山映月照人还。


    果祥师傅每一次都是非常热情地接待,把这里的每一树每一草都精心地呵护着,如今的阿吒寺如世外桃源,四季繁花盛开,迎接每一位游客,让人感觉如脱离尘世,来到一个没有污染没有争斗没有痛苦没有压力的“世界”,这不就是传说中的“净土”吗。去这“佛国圣境”体验着精神的洗礼,从而让人焕然一新!



    重建碑记


    阿吒寺是眉山市文物保护单位,同时也是合法的宗教活动场所。果祥师傅在这二十年中非常关注文物的发现与保护,在寺院被毁后剩余的很多乱石,师傅总是关注有文字记载的石块,并精心把他们保护收集起来。对于一些破粹的石头来寻找历史难度太大。果祥师傅说收集了一些石块邀请我们帮助看一下,在王仿生老师的指导下果然有重大的发现,在两块破粹的石头上正面刻着“名山”落款“正德辛已年中秋”“重修”等字样,背面为“九龙”字样,并有“常”姓“庠生”字样。这块石刻碑记只有一半,而依据这一半可以推断出“科甲名山”、“九龙云窟”的传说是真实的。王仿生老师介绍此石刻碑记原本在阿吒寺山门的牌坊上的一块构建。而在被毁以后摔成几块,现在很荣幸能够保存这两块,也算是非常幸运的。



    正德年科甲名山石刻


    “科甲名山”玉屏山的历史证据终于被发现与证实,石刻反映在明代正德年间这群乡贤与大德高僧一起重建了阿吒寺、田锡读书楼等系列石头建筑,玉屏山脉自北向南的文化人层出不穷可见一斑。“科甲”谓科举考试,科甲名山说明此与山脉有关参加科考人员众多,终成为“名山”,而据说是宋真宗赐名“科甲名山”。而古人对于地方名称的来历一定有相关的依据或者授权方能起名。发现的石刻碑对“科甲名山”的来历我们可以有证可查,并可以确定为明代正德年。“九龙云窟”与阿吒寺的来历与地理位置有相关的联系,当日阴雨绵绵,云绕玉屏,在隐隐约约中我们仿佛看见阿吒寺后山上有九龙穿梭其间,这九龙穿过寺院一路奔腾至山下。也许只能在这一个时候才突然现身与我们面前。阿吒寺随处可以看到各种蛇类出没,师傅经常看见蛇爬楼梯,往往便轻声唤走,在香坛缝隙之中还可以看到蜕皮,也只有这里才能看到人与自然界的和谐。这蛇出没之地,不也正是龙藏云窟之中吗?



    九龙图



    九龙云窟


    奈何九龙困井中,盘踞玉屏入云窟。

    千载灵泉洗豪墨,科甲名山伴苦读。


    有据可考的记载阿吒寺经历了五次重修,最后一次在1993610日恢复重建。阿吒寺是古人学习经、史、子、集等经典著作的场所,也是创作的场所,也是科举考试必修内容与具备的能力。清净、深幽的环境为读书人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环境。由于隋唐开科取士以来并未找到相关记载,而宋、元(夹江管辖)、明、清时代记载有上百余人通过科考成为进士、举人。很多人成为当朝重臣。在他们衣锦还乡的时候并没有忘记家乡之山水,并出钱出力恢复文物古迹。他们用行动展示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中国文人气质。



    洪雅县志记载



    洪雅县志记载



    田锡读书楼


    在清代洪雅县志记载了无数科考学生,他们以苦读诗书,饱学经史走出家门参加考试,最终功成名就。这些人有很多与玉屏山有关,而把这普通的山称为“科甲名山”有其历史的原因。一方山水养一方人,玉屏山的历史文化沉淀与传统文化底蕴使得我们更为敬仰!在阿吒寺、读书楼、洗墨池我们依稀看到他们的身影,苦读的背影,回乡建造之场景。人文历史与文物遗址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如今我们可以感受千年古刹的历史与人文历史的演绎密不可分。加强文物遗址保护对于传承传统文化,树立民族文化自信有重要的关联。我们要尊重与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精神,同时不能沉迷于历史之辉煌,我们要传承传统之精神又要创新与继往开来。如果说玉屏山是佛教圣地不足为过,说玉屏山是文脉之山也有历史与遗址为证。保护文化文物遗址是迫在眉睫,如何保护性开发,控制商业开发与保护文化遗产资源合理利用,如何为我们的后代提供绿色生活空间,如何弘扬与传承民族文化,造福于老百姓是应该重视的问题!值得社会各界思考!



    阿吒寺山门遗址


    万事万物都在轮回路上,历史创造了过去奇迹,历史也毁灭了辉煌的曾经,历史也在创造伟大的未来,每一个细胞与组织不能分离。我们看见了古人的智慧与创造的精神,而今天依然会继续前行。果祥师傅20年如一日坚守着阿吒寺为保护传统文化文物遗产与弘扬佛法默默耕耘,常怀感恩之心,慈悲为怀,为世间一切众生安康祈福。




    阿吒寺遗址到处都是被毁坏的断柱、石壁,无不透露着历史沧桑岁月。希望玉屏山-阿吒寺在盛世迎来新的开始,我们正为找到“科甲名山”的证据而高兴的时候,果祥师傅说找到了一块石碑,不知道记载的内容是什么,请王仿生老师和大家一起去看看。没有想到这一次发现成为此行又一重大的收获。


    “苍苍欲堕年岁月,荒草掩埋旧骨魂。

    曾经青灯伴经卷,一袭僧衣成故人。”

    (果祥大师 诗)



    田锡读书处


    石碑高度大约1.3米左右,厚度大约有5-10公分,有一个石刻条纹底座。初看其造型与普通石碑本无区别。我把正面做简单清理后,出现了部分字迹,抬头碑文为双钩石刻“香宝檀塔碑”。整理文字记载此碑之人:法号“净香” 俗家姓字为“宝檀”,自幼出家阿吒寺礼佛,是洪雅中宝乡人,为阿吒寺的比丘尼,落款日期为弘治十六年(距今约516年)。阿吒寺院前的的“科甲名山”石牌坊为正德年间重建,证明大师在此之前已经在阿吒寺出家礼佛。



    香宝檀塔碑正面


    玉屏山发现高僧墓塔有无数处,也有规模宏大高达几米的舍利佛塔,但是并未出现过正面刻字,背面浮雕的舍利佛塔墓碑。该塔为九层佛塔,最上面是一个葫芦,象征福禄之意,被第二层宝顶托起;第三层为月牙弯形,象征日月星辰(与藏传佛教中舍利塔的造型相同);第四层宝顶托起(造型已发生变化);第五层为四朵祥云,象征自然界风云变幻,一年四季轮回;第六层为骨灰安放安处,象征人生天地之间,因果循环与轮回之中;第七层为造型像草木一般,反映人生于自然……相关解读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谒净香上人灵骨碑赋怀》

    一炬弥陀光明火,代尽尘劳罪垢身。

    从今脱出三界外,十方自在无碍人。

    三界炎焱如火聚,六道苦海安何处。

    莲花胜友待多时,收拾身心好归去。

    浮生如世梦一场,如来净士为汝成。

    缘尽娑婆西方去,功成还来度众生。

    五蕴皆空明佛性,四大无我应火化。

    万般事物尽妙用,现出自在本来人。

    (田锡研究会会长 王仿生题)



    发现香宝檀塔碑现场图


    急风劲草迎天寒,自幼礼佛伴阿吒。

    青灯一盏登极乐,终化香骨成宝檀。


    “香宝檀佛塔”石刻反映了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入,反映了宇宙观、人生观等的哲学思想,也反映了当时建筑结构设计与文化相互影响的变化。佛塔为什么会出现浮雕图案造型,值得我们去研究,一般舍利搭的建造是寺院的主持,而为什么这位比丘尼享受如此高的待遇,虽然不是真正意义的舍利佛塔,但是这样的方式也是高标准的待遇,佛教的等级是非常森严的,为什么可以用最高待遇成为一个谜。是不是因为功德方面“不可思议”,还是佛教文化与传统本土的墓葬方式发生融合,有待专家学者的考证研究研究。王仿生老师也介绍说这样的“塔碑合一”是独一无二的,至少在洪雅、眉山境内是首次发现,其造型与阿吒寺佛教文化发展、地区文化的融合有什么关系有待进一步解密。(发稿前以上报洪雅县文物保护中心相关负责人,申请将此文物进行登记备案!)



    阿吒寺合影


    秋雨雾蒙蒙的玉屏山,为我们带来了许多意想不到惊喜,人生的风景永远在路上,不管道路如何曲折坎坷,经历就是最大的收获,而一生平安的路途、生活是最好的福报,对玉屏山的探究经历了很多,但是玉屏山的厚重历史文化犹如一本书还需要认真的研读与挖掘,关于“科甲名山,永典之山”的历史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如今:我们一边在了解历史,但是我们一边也在创造历史!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关注玉屏山历史,参与保护玉屏山这难得历史文化、文物遗址,我们发现的目的是为了保护,而更好的保护就是让更多的人参与,让文化的传承与感召泽被于后世,生生不息!

    (文章编辑:唐从祥 图片摄影:陈月明 章中祥)

    信息来源:天府大法观今日头条

    供稿:唐驳虎


    相关评论  
    暂无评论

    登陆评论!


    上一条信息: 眉山洪雅县玉屏山千年古刹“阿吒寺”(宋代名臣田锡读书处)       

    下一条信息: 千古名臣田蕙




    图片新闻
    巨野县章缝镇西街田氏荆树堂
    巨野县章缝镇西街
    田齐王陵【组图】
    田齐王陵【组图】
    贵州印江:“田氏宗祠”古建筑群
    贵州印江:“田氏宗
    薛国故城遗址和田文田婴墓(孟尝君陵园 )
    薛国故城遗址和田
    走进上虞小越田家村
    走进上虞小越田家村
    张家界田氏紫荆堂
    张家界田氏紫荆堂
    热门信息
    ·  巨野田庄清末武状元(田在田)林及相关
    ·  经营湘西土司王府--田家老院子的笔记
    ·  田完祠简介
    ·  巨野县章缝镇西街田氏荆树堂
    ·  田齐王陵【组图】
    ·  贵州印江:“田氏宗祠”古建筑群
    ·  薛国故城遗址和田文田婴墓(孟尝君陵
    ·  田纪云的家庙碑和祖先墓
    ·  走进上虞小越田家村
    ·  张家界田氏紫荆堂




    Copyright @ 2019-2020 华夏田氏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田氏谱务垂询:13616327059 家运   点此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投稿邮箱:13206324978@163.com   田氏家族微信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13206324978          举报邮箱:mistertian@163.com 
     田氏网备案号:鲁ICP备15019233号
    田氏网微信公众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