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夏田氏网,传承田氏文化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田氏家谱共享数据库】
    站点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栏目 - 田氏才艺
     
    田林生编撰《田氏春秋》选录十二
    作者:田氏网   访问量:5844    添加时间:2016-7-13 15:36:51
     
    91、华夏田氏新班辈概述
     
    华夏田完文化研究会经过对华夏田氏班辈比较,综合各支系意见与建议,充分吸取其他姓氏班辈精华,做到新班辈与老班辈既是一脉相承的,又是与时俱进的,既能够充分体现“中国梦”思想,又能透射出田氏家族“田家梦”的内涵。
    华夏田氏新班辈,将田氏男女分别排列班辈。根据华夏田完文化研究会决定,华夏田氏新班辈从华夏田氏共祖田完第101世孙开始沿用。华夏田完研究会将积极号召全球广大田氏族人,深刻认识并积极使用华夏田氏新班辈,做到后辈有序可考。
    推广华夏田氏新班辈,对华夏田氏统一家谱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对未来田氏族人分清辨明族内长幼辈分有着重要作用。推广华夏田氏新班辈,例行使用华夏田氏新班辈,对田氏家族意义重大,可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附:华夏田氏新班辈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润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万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鸿
    耀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沛 
    艺 
    砚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炳 
    颖 

     
    92、陕西黄陵黄帝陵概述
    黄帝陵,是中华民族始祖黄帝轩辕氏的陵墓,位于陕西省黄陵县城北桥山。陕西黄帝陵为《史记》正史记载的唯一一个黄帝陵。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务院古墓葬编号第一号,号称“天下第一陵”。
    黄帝陵古称“桥陵”,为中国历代帝王和著名人士祭祀黄帝的场所。据记载,最早举行祭祀黄帝始于公元前442年。自汉武帝亲率十八万大军祭祀黄帝陵和唐大历五年(770年)建庙祀典以来,黄帝陵一直是历代王朝举行国家大祭的场所。
    黄帝陵前现存“黄帝手植柏”一株,据传该株柏树系黄帝当年亲手种植,其树龄高达五千年以上,此柏是目前国内最大的一株,称为“柏树之王”,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柏树,被誉为“世界柏树之父”,见证了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史。
     黄帝陵简介
    黄帝陵古称桥陵。因沮河水由西向东呈U形绕此山而过,站在山上朝下看,东边有河,西边亦有河,就像水从山底穿过,故此山名曰桥山。陵因山而得名,曰桥陵。清代毕沅更于陵前题碑“古轩辕黄帝桥陵”。自此以后,桥陵之称更为闻名。1942年,陕西省第三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考虑到黄帝声名远播、威名远扬的无比崇高地位,加之为了与陕西蒲城丰山唐睿宗之桥陵相区别,遂改桥陵为黄帝陵。此年冬天,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题写“黄帝陵”三个大字,匠人勒石成碑,置于黄帝陵墓之前。自此以后,黄帝陵一名沿用至今。黄帝陵所在地的县名也随之由中部县改称为黄陵县。
    陵园区
    陵道尽头,便步入陵园区。陵园四周,顺依山势,修有绵亘不绝的青砖围墙,高1.6米,涂以红色,象征至尊至伟。墙头为红椽绿瓦,古色古香。整个陵园,南北约210米,东西约72米(前宽42米、后宽81米)。陵园有两个门,分立东西两侧。从东门进入陵园区,有一棂星门,门两旁是仿制的汉代石阙。从西门而入,步行数步,左侧是一座高24米的夯筑高台,台旁立一石碑,上书“汉武仙台”四字,为明代嘉靖七年(1528年)闰七月所立,落款为“滇南唐琦书”。此台始建于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祈仙台距陵墓45米,两条石砌曲径通向台顶,土台边缘由古柏环抱。台顶高达林表,登临其上,四周景色尽收眼底,云蒸雾绕,恍如仙境。
    黄帝陵冢
    越过汉武仙台,登上桥山之巅,便是黄帝陵冢。陵冢位于桥山山顶正中,坐北面南,高3.5米,周长48米,面积约200平方米。陵冢为土冢,扁球状,直径为16米。土冢下部筑方形墓台,以烘托陵墓的神圣感。方台与圆冢相结合,上圆下方,具有“天圆地方”、“天地相合”的象征意义。黄帝陵前立有一块石碑,上书“桥山龙驭”四字,意为黄帝驭龙升天之处。落款为“大明嘉靖丙申(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十月九日滇南唐琦书”。传说轩辕黄帝就是在这里乘龙升天的。升天时,人们从他身上拽下衣帽、靴子、宝剑等埋葬此处,修成陵墓,以示永久怀念。再前原有一古碑,上书“古轩辕黄帝桥陵”,系陕西巡抚毕沅于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所立,碑石已佚失。
    陵墓区
    通往陵区的石道边树有“下马石”,上书“文武官员至此下马”;靠近陵区有“汉武仙台”,传说汉武帝北征匈奴归来时祭祀黄陵所筑;帝陵现高3.5米,周长48米,有砖墙围护。南面立明代“桥山龙驭”石碑一通。陵区东侧碑廊珍藏历代帝王御制祭文碑57通,陵区西侧立有香港回归纪念碑和澳门回归纪念碑;“人文初祖大殿”系供奉黄帝的正殿,“人文初祖”匾额为爱国将领程潜所题。内有墨玉刻制的黄帝浮雕像,设有神龛,神龛四周饰以青龙、白虎、朱雀和玄武四灵;纪念亭内陈列有中国近现代领袖人物孙中山、蒋介石、毛泽东、邓小平题词;墓前有祭祀亭,用于前来拜祭人祭祀之处,祭亭中立有石碑,上有“黄帝陵”三个字,原为蒋中正于抗日战争期间题写,1956年铲除,1963年修复时换为郭沫若题写。
    轩辕桥
    广场北端为轩辕桥,宽8.6米、长66米、高6.15米,全桥共9跨。石梁121根,桥面设护栏。栏板上均雕有古典图案花纹。全桥均采用花岩石料砌成,粗犷古朴。轩辕桥下及其左右水面为印池,占地约300余亩。蓄水量可达46万平方米。桥山古柏,倒映池中,与白云蓝天交相辉映,为黄帝陵平添了无限灵气。印池四周绿树成荫。轩辕桥北端为龙尾道,共设95级台阶,象征黄帝“九五之尊”至高无上的寓意。由龙尾道向上即登临庙院山门。山门为五间廓庑式花岗岩(仿汉代木)建筑。
    轩辕庙
    轩辕庙也称黄帝庙,最早建于汉代,庙院长140米,宽84米,占地约9.33公顷。主要建筑有庙门、诚心亭、碑亭和人文初祖殿。院内有古柏16颗,最珍贵者当属“黄帝手植柏”与“汉武挂甲柏”。     
    黄帝手植柏
    黄帝手植柏位于轩辕庙院内,院内有古柏16棵,右侧有一株古柏特别粗树枝像虬龙在空中盘绕,一部分树根露在地面上,叶子四季不衰,层层密密,像个巨大的绿伞。树旁有一碑楼,内嵌石碑一块,上写:“此柏高五十八市尺,下围三十一市尺,中围十九市尺,上围六市尺,为群柏之冠。相传是轩辕黄帝手植,距今约有五千余年。谚云:‘七楼八擤半,圪里圪瘩不上算,’即指此柏。”
    黄帝脚印
    凡是来黄陵县谒陵拜祖的人,几乎都要到轩辕庙院内看一看黄帝的脚印。这双脚印留在约一米见方的青石上。看的人总爱把自己的双脚,放在黄帝脚印上试一试,用他们的话说,这是“踩着黄帝的脚印前进。”
    黄帝的这双脚印为什么能保存?这里还流传着一个故事。
    相传黄帝时期,当初没有衣帽,更没有鞋袜,不是用树叶遮体,便是以兽皮缠腰。黄帝也和其他的群民一样,腰间缠着兽皮,光着脚板,长年累月奔走各地,为民造福。每到冬天,天寒地冻,黄帝出外巡察时伤脑筋光着双脚。
    后来,胡巢和于则发明了了帽子和木屣,有人给黄帝也做了一双木屣。穿起来虽比光着脚板走路好多了,但行动却有些不便,出外巡察、上山狩猎仍不能穿。有年冬天,黄帝出外回来,脚冻烂了。穿木屐不方便,黄帝身边的一位名叫素雀的女子偷偷用麻布给黄帝缝了个布筒。黄帝在脚上试了试,太短小了。根本穿不上。即使如此,黄帝也不见怪,还表扬了素雀的创造精神。素雀却十分难过,有一次她去河边担水,发现黄帝独自一人从河滩走过,留下了深深的脚印,素雀仔细一看,心里亮了。原来黄帝的脚特别大,如果按脚印做下去,就不会再小了。于是素雀担完水,取来石刀,在黄帝脚印四周的胶泥上划了四方格,晒干后,捧回家,放在了石板上,然后按尺寸做成了一双软木作底、麻布作帮的高筒靴子。黄帝试穿后,觉得很满意。人类第一双高筒靴子就这样做成了。黄帝十分珍爱这双靴子,平时舍不得穿它,只是遇到节日或开庆功会时才穿上它。
    黄帝乘龙升天时,臣民们今璎藏在黄帝东宫。到了近代,这块刻有黄帝脚印的青石板被移到轩辕庙院内。
    下马祭奠石碑
    在桥山顶上距离黄帝陵200米远的路旁,立着一座长形石碑。上面写有“文武官员至此下马”八个字。封建社会不论大小文武官员,到此必须下马。这一规定体现了后辈对祖先的崇敬。到了现代,人们都以车代马,但所有大小车辆,到此仍主动停车,人们都下车后步行到黄帝陵祭奠瞻仰。
    相传,元朝泰定帝亲自颁发了保护黄帝陵、庙的法令,其中规定:“不畏公法之人,又有玩徒之辈,泼皮歹人。损坏树林建筑,如有违犯之人,许诸人捉拿到官,痛行断罪”。这座石碑至今还保存在轩辕庙碑林里。
    到了明太祖洪武年间,皇帝朱元璋沿用元朝泰定帝规定,把中部县令由七品官升至五品官,以便处理一些来不及上报的案件。此外,又在桥山顶上专门立了“文武官员至此下马”的石碑,以便提醒前来谒陵拜祖的人,在祖先陵前一定要庄重严肃。

     

    93、湖南九嶷山舜帝陵概述
    湖南舜帝陵位于湖南宁远县城南30公里处的九嶷山,占地面积5万平方米,分为两个自然院落,九个单体建筑。分景区和陵庙区两部分陵庙为仿清式,两重院落,四进建筑,由神道、午门、拜殿、正殿、寝殿和陵山(舜源峰)组成。分舜帝大道、舜帝广场、舜帝公园、舜帝陵庙四大部分。
    九嶷山,全国AAAA级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森林公园、湖南省省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据《九嶷山志》记载,最早的舜庙建于夏朝,地点在大阳溪,白鹤观前。第二座舜庙建于秦代,旧址在玉琯岩旁,2000年该遗址被发现,2001年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经省文物考古所勘探试掘,确定占地面积3.2万平方米,叠压文化层最深处约3米。遗址南北狭长,五进,九开间,完全符合古代帝陵“九五之尊”的体制。
    现在的舜帝庙是大明洪武四年(1371年)由玉琯岩搬迁而来,位于舜源峰北麓,坐南朝北。
    2000年9月,永州市人民政府组织全市社会各界公祭舜帝陵。这是一次世纪祭典,来自中央国家机关、省直各单位、全省各市州有关部门、永州各县代表,以及海内外舜裔宗亲,一共6万余人,参加了祭典活动。祭祀活动期间,中央党校牵头,在九嶷山举办了“全国以德治国方略与舜文化研讨会”。从此以后,由政府组织的祭祀活动一年一度,形成制度。民间自发的祭祀活动更是常年不断。
    至今能看到的是修建于明万历四年(公元1576年)的北城门额上镶嵌著“帝舜故里”石匾。还有大清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重修南城墙门洞上镌有“古负夏”的石匾。据考察“鸣条岗”的地形特别像一条龙尾高摆龙头低俯的祥龙,而舜帝陵正好在龙头的位置上,符合古人的风水学。
    晋太康年间在河南汲县发现的春秋战国时期魏襄王墓中的《竹书纪年》记载:“舜帝四十九年,帝居于鸣条,五十年帝陟。”是说舜帝在他执政四十九年后居住鸣条,五十年后逝世。这就吻合了舜六十二岁继尧位,一百一十岁让位,一百一十二岁升天的数字。另有运城舜帝陵”从古柏到山门共设有四十九级台阶,四十九级台阶喻意着舜帝继尧位之后在位四十九年。
    清代《安邑县志》上有这样一段诗赋来描述舜帝陵庙的地理位置:“观庙之形盛,北枕孤峰,涑水之波涛绕于后,南对中条山,鹾海之盐花献于前;右缠黄河玉带,妫汭厘降之风犹存;左拱香山瑶台,历山耕稼之迹如故;内外古柏,郁郁乎如拱如揖;左右侍臣,蔼蔼呼都俞而吁。非古帝先圣谁敢轻葬其哉?”这段话的意思是:看陵庙的地理形势,座北朝南,头枕着万荣境内的孤山,涑水河从它的身后绕过。脚蹬中条山,百里盐池在他脚下献瑞。起伏蜿蜒的鸣条,起香山,过瑶台,舜耕历山时的情形还闪现在我们眼前。黄河的晋陕峡谷,跃龙门,穿禹门,妫汭故地民风还是那样淳朴。庙内外古柏、殿内的侍臣对他都是那样恭敬。不是圣君明君谁敢轻易葬在此处呢?由此可见这里就是舜帝所葬之处。
    2002至2004年,湖南考古研究所在九疑山玉琯岩进行了三次考古发掘,发现了秦汉至宋元时期的舜帝陵庙,与马王堆帛书地图标注的地点完全一致。位于永州宁远县九嶷山的古舜帝陵庙是现在发现的年代最久远、规模最宏大的三皇五帝遗址。
    紫霞岩
    又名“重华岩”,位于九疑山风景名胜区舜源峰西南一公里。“重华”是舜帝的名字。四千多年前,舜帝南巡,曾游此岩,因而得名。每当雨过天睛,阳光覆照,岩壁上闪射出紫色的霞光,所以后人称之为紫霞岩。紫霞岩分内岩和外岩两部分。外岩雄伟壮观,内岩幽深敞阔。岩洞游程1556米。洞内各种钟乳石似人似花,象鸟象兽,岩内有一条“九曲银河”蜿蜒盘旋,将此景观串连一体;自唐代以来,岩内就留有元结、沈绅、蒋之奇、寇准、宋之问、李少白、何大斌等名人骚客的石刻墨迹,明代大地理学家徐霞客游九疑山时曾在此岩“炊粥就碗”三天四夜。舜源峰猴山位居“九疑山”之首,乃华夏始祖舜帝的崩葬之地。峰上野猴成群,花果遍地,奇树、怪石、亭阁相映成趣,巧夺天工,加上珍稀动、植物众多,空气负氧离子含量高,不仅是天然的“珍稀动、植物宝库”和“森林氧吧”,还有中国“第二花果山”之美誉。
    舜帝陵
    庙前广场东侧,有手书“九嶷山舜帝陵”汉白玉碑一块,北边是长长的神道,两旁并立石人石兽,神道尽头建三桥,横跨九嶷河。对面有山峰矗立,秀丽端庄,丰腴俊美,与舜源峰遥望,相传为娥皇峰。西北不远,又有一峰,清秀挺拔,亭亭玉立,这就是女英峰了,两旁还有小山,叫美女峰和梳子峰,据说是女英的侍女。娥皇女英两峰并峙,脉脉含情,似与舜源峰相偎依,不禁使人想起二妃的凄美的传说。有诗道:“云际两峰立,相传是二妃。山山朝帝寝,树树带春晖。有泪洒斑竹,无人尚举衣。依稀松柏里,还见彩鸾飞。”
    进了午门,左右有钟楼,东西设厢房。迎面就是拜殿,陈列了九疑山地形模型和一套仿古铜编钟在内,三面墙上有刻书,古文隶体,介绍舜帝生平及业绩。
    拜殿之后是陵庙的主建筑——正殿,气势宏伟,庄严肃穆。殿前东北有“抚瑶颂”碑一块,高约3米,为明万历四年(1576)立。大殿四周,古木参天,据《九疑山志》载,庙旁原有香杉十五株,入夜,其稍常见亮光,称“天灯”,可惜杉树皆已老死。今距舜陵15里的将军庙,仍有香杉四株,
    枝干粗大,须三人合抱。香杉为九嶷三宝之一,虽形与一般杉树无异,但其皮色较深,针叶较细,木质也较普通杉木坚韧,扣之作铜铁之声,去皮,则有芳香如檀,故名香杉。邑人李郃有《咏舜庙古杉》一首:“总负亿年质,高临千仞峰。贞心欺晚桂,劲节掩寒松。任彼风飚折,挺然霜雪冲。茎凌霄汉表,根蟠龙窟中。仙客频栖舞,良工何渺逢。枝头连理翠,拥护圣神宫。”郃(808—873),字子玄,号西贞,下灌人,唐太和二年(828)举贤良方正,擢进士第一,为湖广首位状元。现仅在大殿西北存古柏一棵,虽历经千年风雨,仍苍翠满枝,被尊为神树,枝上挂满祈福绸带。
    正殿内有舜帝铜像一尊,只见他正襟危坐,右手持剑,气宇轩昂。铜像背后为万山朝舜图画,其景在下灌东南,灌溪仙境景区内,极目远眺,但见山势逶迤,如屏如障,绵延数十里,且山山皆向九嶷,故有“天下万山朝九嶷”之说。背面有“二妃图”,图中娥皇女英抚竹而泣,竹枝尽斑,左右书屈原《湘君》诗:“帝子降兮北渚,目渺渺兮愁予,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为隶体。正殿四周的护栏上,刻着九疑风光、舜帝传说和历代名人与九疑的故事,都有文字说明,简单扼要。
    出了正殿,拾级而上,就到了寝殿,为一敞开式建筑,紧邻舜源峰,正中为“帝舜有虞氏之陵”碑,相传是汉徐俭所立。祭舜,历代皆有之,明洪武年间,定下了三年一大祭,一年一小祭的规矩,沿用至今。大祭由朝廷派钦差或大臣,亲奉诏书来舜庙祭奠,小祭则由当地县令和地方生员陪同完成。寝殿下方,左右设碑廊,陈列从清朝到民国的祭碑32块,其中何绍基的“谕祭文”,被誉为书苑珍品。2000年9月9日,永州6万多干部群众和来自中央、省直有关部门的领导,以及美国、泰国、和台湾、香港地区的舜裔宗亲代表在舜陵隆重集会,公祭舜帝,规模空前。
    斑竹林景区
    分布于九疑山及三分石、面积达60多平方千米,形成竹海,汇集了20多个竹类品种,有大如饭的大楠竹,小似竹筷的重巴竹,可做盆景的观音竹,还有罗汉竹、龟甲竹、方竹、紫竹、墨竹、石竹、箭竹、粉竹、水竹、淡竹等珍贵竹类。尤以泪竹为最著名,又名斑竹、湘妃竹,为本区特产,被誉为“中国一绝”。传说舜帝二妃娥皇、女英,闻舜驾崩九疑,千里寻夫到九疑,且行且泣。血泪滴于竹上而成。九疑山泪竹林景区,现有泪竹6.7平方千米以上。泪竹园位于两岔河外侧,入口处有小亭名翠微亭,竹柱、竹梁、琉璃瓦、经亭步入林中小道,饱览泪竹丛林,游入或品名翠微亭,或“独坐幽篁里”,顿觉瑞气袭来,似帝子乘风将至。
    三分石风景区
    在城南60千米,为九疑第二高峰,海拔1882米。相传为舜葬之所,故又名舜峰,谷称舜公石。三峰并峙,巨石参天,峰势险绝,飞瀑直泻,为潇水、岿水、沱水的分水处。其上有仙桃石、步履石、马蹄石、香炉石。明末徐霞客曾登临三分石。西南有香炉山,最高峰畚箕窝,海拔1959.2米。山上有众多的珍禽异兽、中草药及珍贵树木。西北有大小紫荆山,山下有大小紫荆河,因产紫荆而得名。传说舜帝二妃寻找舜帝至此,溯大荆河而上,沿大荆河而下,抵山山脚牛头江,终未得见,沿途洒泪斑竹,故紫荆山斑竹丛生,遍山皆是。二妃登上江边巨石,回首翘望,相抱痛哭,山哀浦思,荆竹低垂。后人在此立庙祭祀二妃。那巨石称“望夫石”,又因形似牛头,故俗称“牛头石”。
    舜源峰
    山中海拔最高的是舜源峰。这座山与舜帝的传说渊源很深。 传说舜帝到南方巡狩,走到九嶷山时不幸驾崩,他的两位妃子娥皇和女英听闻噩耗一路哭泣来到这里,她们的泪水洒落在竹上,于是湖南就有了斑竹,这种竹子也被称为湘妃竹。九嶷山一带的人感念舜帝为百姓做了很多事,于是在山下为他修陵筑庙。除了美丽的神话传说和舜陵、舜庙外,九嶷山有挺拔雄伟的山峰、郁郁葱葱的林海、千奇百怪的溶洞及汩汩流淌的溪泉。
    舜陵后的舜源峰,现已开辟为公园。山峰海拔600米,因属舜葬之所,历来就为封禁之地,所以古木参天,怪石嶙峋。山上林木覆盖率98.5%,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高达每立方厘米4.8万,是纯天然的氧吧。舜源峰为九嶷九峰之首,位居中央,娥皇、女英、桂林、杞林、石楼、石城、朱明、箫韶如众星拱月,环而护之。其峰南北走向,三峰并立,山势雄奇,北边为悬崖绝壁,上有千年石枞一株,干大数围。石枞也为九嶷三宝之一,与一般枞树相似,只因其多长在峰巅石崖之上,故名石枞。其性耐寒耐旱,主干笔直,皮色深红,木质坚硬,了又有五叶、七叶、九叶之分。据旧志载,九嶷九峰之巅皆生石枞,如今只有舜源、娥皇、石楼、桂林四峰有之,他处均无。有人曾试将山上生长的石枞移至别处种植,终不见有存活者。舜源主峰上猕猴成群,常与游人相戏,别具情趣,登顶四望,九疑山光水色尽收眼底,使人有心旷神怡之感。
    94、河南淮阳陈胡公陵园概述
    中文名陈胡公陵园
        有有陈胡公墓
        称胡公铁墓
        念陈胡公
        史已有3000余年
        位陈氏与胡氏的得姓始祖
    陈胡公陵园[1] 有陈胡公墓,俗称胡公铁墓。
    陈胡公名妫满,虞舜后裔。周武王灭商后,把他封到陈地,并把女儿大姬嫁给他。妫满雄才大略,建陈国,筑陈城,兴百业,造福民众,使陈国雄居十二大诸侯国之列。周武王将妫满封于陈国,胙土命氏,为陈氏;妫满死后,周朝赐谥胡公,后人以其谥号为氏为胡氏,这就是陈姓与胡姓的由来。。
    王侯和德高望重的文武重臣,可以在陵墓上建拜殿。因此,陈胡公墓室就建在地下,而地上部分建的拜殿也早已不复存在,考古学家曾在这里发现了西周的陶片和战国板瓦,证实了当年陈胡公墓和陈胡公拜殿的建筑情况。明朝进士王良臣在诗中写道:“巧铸铁棺藏水底,光留玉叶照人间。”据史书记载,胡公墓是用铁汁浇铸而成,又称陈胡公铁墓。
    2历史
    陈胡公陵园有陈胡公墓,俗称胡公铁墓。此墓位于淮阳龙湖东南南坛湖畔,是中华陈姓与胡姓的始祖墓。
    陈胡公名妫满,虞舜后裔。周武王灭商后,把他封到陈地,并把女儿大姬嫁给他。妫满雄才大略,建陈国,筑陈城,兴百业,造福民众,使陈国雄居十二大诸侯国之列。周武王将妫满封于陈国,胙土命氏,为陈氏;妫满死后,周朝赐谥胡公,后人以其谥号为氏为胡氏,这就是陈姓与胡姓的由来。
    陈胡公死时是墓而不坟的年代,但对于王侯和德高望重的文武重臣,可以在陵墓上建拜殿。因此,陈胡公墓室就建在地下,而地上部分建的拜殿也早已不复存在,考古学家曾在这里发现了西周的陶片和战国板瓦,证实了当年陈胡公墓和陈胡公拜殿的建筑情况。明朝进士王良臣在诗中写道:“巧铸铁棺藏水底,光留玉叶照人间。”据史书记载,胡公墓是用铁汁浇铸而成,又称陈胡公铁墓。而现在这座陵墓,则是新加坡著名企业家陈永和先生1995年捐资在原墓封土的基础上修建的,用像铁一样的灰褐色砖砌成了铁墓的颜色。
    陈胡公的裔孙陈姓枝繁叶茂,多达8000多万,遍布海内外。至今,已有3000余年,120余代,尤其是福建和台湾省,素有“陈林半天下”的美誉,陈氏可谓是一个了不起的泱泱大宗。天下陈氏族人共识:陈氏遍天下,淮阳是老家;陈氏八千万,始祖皆胡公。石牌坊门楹联就写着:发宛丘巍巍圣绩垂千古;立陈姓绵绵子孙遍五洲。于是,从各地前来寻根拜祖的陈氏族人日益增多。新加坡名人陈永和、泰国陈氏宗亲总会理事长陈绍扬等,都曾率大型祭祖团前来寻根谒祖,捐资赠旗,以表诚心。澳门陈姓联谊会会长陈年顺率族人和颖川学校师生代表来淮阳谒祖朝圣时,还和淮阳中学结成了友好学校,至于河南新郑、固始、广东顺德、福建厦门等地祭祀的陈姓祖先,则都是当年当地的一支陈姓来祖。
    墓前有通巨大的墓碑,是中国当代书法家、胡公裔孙陈天然先生的撰书。两边的碑碣均是捐献碑。
    为更好地迎接海内外陈氏贤达寻根谒祖和八方宾朋观光旅游,目前,祖地政府已经作出了全面修复陈胡公陵园的整体规划。现在陵园占地面积58亩,三面环水,风光秀丽。园内建筑规划为:陈氏第一祠陈胡公祠、各支脉分祠和陈氏博物院、陈氏书院、陈氏名人苑、陈氏碑林、灵塔等。目前,在当地政府的支持和陈姓宗亲的努力下,已整修好通往陈胡公墓的神道,新修了墓前广场,建起了大石牌楼,设计古朴典雅的胡公大殿即将竣工。若广大陈氏贤达及有识之士,能为修复陈胡公陵园尽一份力量,共成此举,此地定能成为广大陈氏族人寻根谒祖的圣地,成为八方宾朋观光旅游的理想之处。[2]
    陈胡公墓是中国陈姓与胡姓的祖墓。陈胡公是陈国的开国国君。3000多年来,招来了世界各地陈胡公子孙的虔诚祭拜。
    中文名称陈胡公墓
    地理位置淮阳龙湖东南的南坛湖畔
        称胡公铁墓
    重修于1995年
    1陈姓由来
    陈胡公是虞舜的后裔,建陈国,筑陈城,兴百业,使陈国雄踞十二大诸侯国之列,卒后葬于龙湖之滨。其后裔子孙多达2亿多人,其中陈姓全球总规模超过1.3亿,遍布海内外。陈氏遍天下,淮阳是我家。以陈胡公为始祖的姓氏有陈、胡、田、袁、王、陆、夏、车等四十九个。周武王将妫满封于陈国,胙土命氏,为陈氏;妫满死后,周朝赐谥胡公,后人以其谥号为氏为胡氏,这就是陈姓与胡姓的由来。
    2历史沿革
    陈胡公死时是墓而不坟的年代,但对于王侯和得高望重的文武大臣,可以在陵墓上建拜殿。因此,陈胡公墓室就建在水下,而地上部分建的拜殿也早已不复存在,考古学家曾在这里发现了西周的陶片和战国板瓦,证实了当年陈湖公墓和陈胡公拜殿的建筑情况。明朝进士王良臣在诗中写道:“巧铸铁馆藏水底,光留玉叶照人间”。据史书记载,陈胡公墓是用铁汁浇铸而成,所以又叫陈胡公铁墓。现在的陈胡公铁墓是新加坡著名的企业家陈永和先生1995年捐资修建的,只是用像铁一样的灰褐色砖墙砌成了 铁墓的颜色。上面的字是我国当代书法家陈天然先生的撰书。两边的均是捐献碑。
    3今日陈胡公墓
    为了更好的迎接海内外八方宾朋观光旅游,政府部门已经做出了全面修复陈胡公陵园的整体规划,计划征地600亩,依次修建胡公墓前广场、石牌坊、神道、石雕、石桥、陈王花园,陈氏书院、胡公碑林、胡公祠堂、配殿等。相信不远的将来,此地定能成为广大陈氏族人寻根祭祖圣地,成为八方宾朋观光旅游的理想之处。
    据《史记·陈杞世家》、《左传》及《姓纂》、《通志·氏族略》等书记载,妫姓之胡来源于谥号。妫本为五帝之一舜的姓,舜的部落因居于今山西永济的妫水旁而得姓为妫。夏朝建立后,夏王封舜之子商均于虞(今河南虞城西南),又封舜的另一后裔虞遂封于遂(今山东宁阳西北)。商初时转封虞遂后裔于陈(今河南淮阳东南)。到了商代末期,商均的直系后裔遏父(也称阏父)在姬周侯国里担任了“陶正”之职,因制陶有功,得到周文王的赏识,并把长女太姬许配于遏父之子妫满。武王伐纣,建立周朝后,为备“三恪”,决定分封黄帝、唐尧、虞舜后裔。妫满适逢其会,被做为舜的直系后裔封于陈,以奉舜帝之祀,并以此取代亲商朝的虞遂后裔,建立了当时为周朝十二大诸侯国之一的陈国。对于这段史实,《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也有类似记载:“昔虞阏父为周陶正,以服事我先王,我先王赖其利器用也,与其神明之后也,庸以元女大姬配胡公而封诸陈,以备三恪。” 
        另据史书记载,胡公满在商朝时也很有节操,故而受到后来周朝的尊宠。《左传·昭公八年》有“胡公不淫,故周赐之姓,使祀虞帝”的说法。关于“不淫”的含义,史有不同解释,现在一般解释为妫满不随商纣王淫乱、保持节操而亲近周族之意。这也就是周文王愿意将女儿嫁给他,使他成为周王朝的女婿的由来。晋代杜预注《左传》,说陈是周的外甥,赖周德,大概也是缘于此。 
        妫满建陈国后,筑陈城,并以周礼教化百姓,深得周王朝的认可和百姓的爱戴。妫满高龄而逝后,周王朝赐谥号“胡公”,取义为“弥年寿考曰胡”、“保民耆艾曰胡”、“正允背私曰公”,也就是称赞妫满健康长寿、保民安邦而誉满天下,公正诚信而深得民心,妫满也因此而被后世称为“陈胡公”或“胡公满”。后人为纪念陈胡公在陈的功德,在城南曾建陈胡公祠。据旧志记载,陈胡公墓也在城南,传为用铁冶铸成,世称胡公铁墓,宋代苏轼游此处时曾往拜谒。
        陈胡公墓,俗称胡公铁墓。此墓位于淮阳龙湖东南隅南坛湖畔。陈胡公名为妫满,是虞舜的后裔。周武王灭商之后,见舜后裔妫满品德高尚,不淫乱,亲近周朝,把他封到陈地,并把女儿大姬嫁给他。妫满雄才大略,建陈国,筑陈城,兴百业,造福民众,使陈国雄居十二大诸侯国之列。后来妫满死在陈国,就葬在这里。
        陈胡公死时是墓而不坟的年代,但对于王侯和德高望重的文武重臣,可以在陵墓上建拜殿。因此,陈胡公墓室就建在水下,而地上部分建的拜殿也早已不复存在,考古学家曾在这里发现了西周的陶片和战国板瓦,证实了当年陈胡公墓和陈胡公拜殿的建筑情况。明朝进士王良臣在诗中写道:“巧铸铁棺藏水底,光留玉叶照人间。”据史书记载,胡公墓是用铁汁烧铸而成,又称陈胡公铁墓
        陈胡公墓,俗称胡公铁墓。此墓位于淮阳龙湖东南隅南坛湖畔,是中国陈姓的祖墓。陈胡公是陈国的开国始君。3000多年来,招来了世界各地陈氏子孙的虔诚拜谒。
    陈胡公名为妫满,是虞舜的后裔。周武王灭商之后,见舜后裔妫满品德高尚,不淫乱,亲近周朝,把他封到陈地,并把女儿大姬嫁给他。妫满雄才大略,建陈国,筑陈城,兴百业,造福民众,使陈国雄居十二大诸侯国之列。后来妫满死在陈国,就葬在这里。周武王以国赐姓,称他为陈胡公,陈胡公自然就是陈氏的得姓始祖,这就是陈氏的由来。
     
        陈胡公死时是墓而不坟的年代,但对于王侯和德高望重的文武重臣,可以在陵墓上建拜殿。因此,陈胡公墓室就建在水下,而地上部分建的拜殿也早已不复存在,考古学家曾在这里发现了西周的陶片和战国板瓦,证实了当年陈胡公墓和陈胡公拜殿的建筑情况。明朝进士王良臣在诗中写道:“巧铸铁棺藏水底,光留玉叶照人间。”据史书记载,胡公墓是用铁汁烧铸而成,又称陈胡公铁墓。而现在这座陵墓,则是新加坡著名企业家陈永和先生1995年捐资修建的,只是用像铁一样的灰褐色砖墙砌成了铁墓的颜色。
        陈胡公的裔孙枝繁叶茂,多达七千多万,遍布海内外。陈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百家姓中,排行老五,其子孙繁衍至今,已有3000余年,120余代,尤其是福建和台湾省,素有“陈林半天下”的美誉,陈氏可谓是一个了不起的泱泱大宗。天下陈氏族人共识:陈氏遍天下,淮阳是老家;陈氏七千万始祖皆胡公。石牌坊门楹联就写着:发宛丘巍巍圣绩垂千古;立陈姓绵绵子孙遍五洲。于是,从各地前来寻根拜祖的陈氏族人日益增多。新加坡名人陈永和、泰国陈氏宗亲总会理事长陈绍扬等,都曾率大型祭祖团前来寻根谒祖,捐资赠旗,以表诚心。澳门陈姓联谊会会长陈年顺率族人和颖川学校师生代表来淮阳谒祖朝圣时,还和淮阳中学结成了友好学校,至于河南新郑、固始、广东顺德、福建厦门等地祭祀的陈姓祖先,则都是当年当地一支的陈姓来祖。
        这通巨大的墓碑,是中国当代书法家、胡公裔孙陈天然先生的撰书。两边的碑碣均是捐献碑。
        为更好地迎接海内外陈氏贤达寻根谒祖和八方宾朋观光旅游。目前,政府部门已经作出了全面修复陈胡公陵园的整体规划,计划征地600亩,依次修建胡公墓前广场、石牌坊、神道、石雕、石桥、陈王花园、陈氏书院、胡公碑林、胡公祠堂、配殿等。若广大陈氏贤达及有识之士,能为修复陈胡公陵园尽一份力量,共成此举,此地定能成为广大陈氏族人寻根谒祖圣地,成为八方宾朋观光旅游的理想之处。
     
    95、山东枣庄田完祠概述
    宗祠又叫家祠、家庙、祠堂。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祠堂是“在封建宗法制度下,同族的人共同祭祀祖先的房屋”。“在封建制度下社会公众或某个阶层共同祭祀某个人物而修建的房屋”。仔细推敲,其一是同族人祭祀祖先的房屋;其二是社会公众祭祀某个人物的房屋。就田氏宗族而言,各地祭祀本地田氏宗族祖先的祠堂不少,规格也不划一,而祭祀田氏始祖田完的祠堂却是凤毛麟角。
    根据《华夏田氏宗祠筹建委员会章程》规定,田完祠的功能是:安放始祖雕像和列祖灵位,明其昭穆;年节祭祀,敬宗收族;展示今人业绩,名人文物字画;弘扬传统美德,和睦乡里,启迪后昆;改造环境,促进社会和谐安定;移风易俗,节约土地;以人为本,增添开发旅游亮点。
    始祖田完祠选址在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陶庄镇田家湾村。此址北距千山1公里,距田婴田文墓10公里,西有薛河,东、南有蟠龙河,京福高速公路、京沪高速铁路在祠堂东北侧通过。始祖田完祠依千山而傍津浦,襟淮海而带京福,松柏青青,绿水粼粼,诚龙吟凤鸣吉地,麟趾龟鉴灵光。
    田完祠已于2007年3月一期工程完工。田完祠院落为二进式,有正殿5间,神堂3间,珍藏馆3间,议事厅3间,碑亭10间,门庭3间,占地5.5亩;绿化带停车场5.5亩。大门对面有巨型影壁映照;大门两旁有双狮拱卫;汉白玉卧坡石为“青云直上”、“龙凤呈祥”、“麒麟献瑞”;汉白玉雕栏间,镶嵌着和田氏后人相关的成语卜昼卜夜、一衣带水、滥芋充数、伯埙仲篪等雕刻;院内盘龙主碑两块:一为《田完祠记》,一为《田氏考》(部分),卧碑两块:一为“三立”和“八荣”族训,一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委员,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国务院原副总理田纪云同志的题词:千里之行,始于故土。族训卧碑背面为《华夏田氏新班辈》。
    田完祠正殿内供奉始祖田完塑像,配享有田完祖子孙牌位。宗祠额曰田完祠,宗祠联曰:高山仰止,虞舜道德立乎此;景行行止,齐田文章始于斯。竖牌曰田家湾文化大院。大殿额曰紫荆堂,联曰休戚与国将相第,兴衰同源君王家。又联曰青山绿水仰天地正气,白云紫荆法古今完人。在田完祠紫荆堂大殿两侧为齐太公田和、齐桓公田午、齐威王田因齐、齐宣王田辟疆、齐湣王田地、齐襄王田法章、齐王建、齐王田横塑像,在东西厢房内为靖郭君田婴、孟尝君田文、滕阳一世祖田福祈塑像。
    碑亭内数十块功德碑栉比麟次,记载着田氏族人为建设田完祠捐资情况,无私奉献的田氏族人将永垂青史。从整体上观察,整个建筑浑然一体,雕梁画栋,斗拱飞檐,瓦当流金,廊柱献丹;竹树草木,喷馨遗香,点头招手,情态可爱。
    山东田完祠是目前较为大型的祭祀田氏始祖的场所。自2007年以来,每年春季,田氏族人都会在田完祠举行华夏田氏祭祖大典。
     

    声明:本连载资料,是编者田林生宗亲授权华夏田氏网发布,未经作者田林生及华夏田氏网许可,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责任。

    相关评论  
    暂无评论

    登陆评论!


    上一条信息: 田林生编撰《田氏春秋》选录十一       

    下一条信息: 关于日照海曲田氏宗谱东徐家沟村支谱卷编纂的通知




    图片新闻
    田氏家族姓氏图腾
    田氏家族姓氏图腾
    田普和许世友的老照片
    田普和许世友的老
    田慧中和他的“田氏脊柱骨刀”
    田慧中和他的“田
    田维华《贵州建制史新论》出版
    田维华《贵州建制
    【祭文】壬辰年华夏田氏祭祖祭文
    【祭文】壬辰年华
    郓城田氏返故土拜祖敬拜始祖仪式:田绪科宣读《拜祖文》
    郓城田氏返故土拜
    热门信息
    ·  《冯谖客孟尝君》原文、注释及译文
    ·  徐悲鸿《田横五百士》 赏析
    ·  最新最全田姓名字
    ·  田氏香火神龛对联选录
    ·  田纪云:我是怎样步入中南海的
    ·  中国趣姓及人数最多和最少三个姓氏
    ·  田氏家族姓氏图腾
    ·  田氏 “紫荆堂”“三田哭荆”的来历
    ·  从副总理(田纪云)故居所想到的
    ·  国艺书画馆:田氏家族及其作品欣赏




    Copyright @ 2019-2020 华夏田氏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田氏谱务垂询:13616327059 家运   点此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投稿邮箱:13206324978@163.com   田氏家族微信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13206324978          举报邮箱:mistertian@163.com 
     田氏网备案号:鲁ICP备15019233号
    田氏网微信公众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