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活了一个多周,终于将1951年、1981、2001年三套《鄄城田氏家谱》按照树型结构,用EXCEL表整理成了电子版,将三套家谱合为一套,前后有机衔接。
三次续谱的基本情况:
(1)1951年家谱是由我村贡生子臧公作序并抄写的,脉络分明、字体优美,应该说是续修家谱质量最高的一次,这也反映出前辈族人对家谱的重视程度,对门次、出嗣、成嗣、乏嗣、迁徙、字号、功名、配偶(姓氏、村庄、父字)、女儿(适某村、某人)记载的十分详尽,每个门次的辈分用字相对统一。
(2)1981年改革开放之初的第二次续谱,采用油墨纸钢板刻印和手抄相结合,字体不是太工整,对出嗣、承嗣的的概念逐步淡化,起名辈分用字还基本能够遵循。
(3)2001年第三次续谱是电脑打印的,当时电脑在农村还见不到,在城市刚开始普及,还不是奔腾机,也就是386、486、586的系列的,排版还可以,但由于村里人都对电脑比较陌生,校版环节有个别人名错误,同时孩子起名逐渐随意,辈分意识淡化。
根据三次续谱的状况,总结一下经验供今后续谱参考。
(1)对出嗣、承嗣、乏嗣,虽然受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逐渐淡化了,但仍有必要标注清楚。
(2)对外迁没有参加续谱的必须标注清楚,以便事后补续。
(3)对未成年夭折、单身或婚后至去世无子的要标注清楚,以便与其他同名的发生混淆,导致续谱时录错。
(4)同村同名的人或者音相同或字体相近的比较十分注意,对同名的必须标注清楚,以免续谱时将后代录错。
(5)两次续谱衔接出现了不少名字同音字、同形字混用的现象,这也是由于农村在摸底排查的时候只知道下一代的名字,对具体用哪一个字没有细化到纸面上,这类通过仔细辨别还能衔接上,还有两次续谱更改名字的,只能按照门次顺序辨别,有时候不是本村十分了解的人很难前后衔接,比如我三爷爷1951年家谱叫永平,而续1981年家谱时叫永宽,对改名的最好在续谱时注明上次续谱时的名字,以便于衔接,否则容易续错。
(6)由于现在孩子起名比较随意,基本上不按照辈分起名,这给续谱工作增加了难度,必须落实清楚,不然按辈分、按门次都不好辨认。
(7)做好续谱的校对工作,随着打印技术的发达,最好把草稿打印或者以电子版的形式让所有族人积极参与、确认,而不是单纯靠谱务组校对。
(8)现在电脑也比较发达了,不像原先手抄那么费时费力,续谱时最好将原先家谱资料合续在一起,这样续能够保存完整的家族家谱资料,比如现在孩子拿到2001年的续谱资料也搞不清自己祖辈是谁。随着老人的去世或者旧谱的丢失,不合续祖上脉络后代人就搞不清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