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翁桥碑, 青石石质,瓦形碑帽,碑高1.4米,宽70厘米,厚20厘米,碑的横批阳刻“彰善碑记”四个正楷大字,碑的右左分别阳刻竖写正楷对联,上联是“三桥并建千古远”,下联是“一德流传百代长”。立于中华民国三十三年(1944)。
正文题目是《创建田翁桥碑记》,正文均为小楷。现存于庙子村西南河南岸,立于庙子村至纸坊村路东,是为庙子村田和春修桥修路行善行好所立。
据当代作家田茂泉介绍说,田和春生于1863年,去世于1944年,享年81岁。田翁于清末念过私塾,1910年在村里办私塾,当私塾先生,长期受儒家思想的熏陶,一生积德扬善,成为一方道德楷模。从新泰县翟镇经莲花山东麓的龙门沟、纸坊、沈家崖、颜庄至博山的大路就路过庙子村。虽说大路,其实是能推手推车的较窄的土路,坑洼不平,崎岖难行。田翁急过路人所难,农闲就挑着镢头、铁锨、竹筢子、干粮,行走在翟镇到颜庄这一60多里的干道上,清除路面石块,削高填凹,整修路面,方便去博山推车挑担的行人。经过庙子村的河流有三条,一条是从纸坊村下来的河流,其次是从罗汉峪村下来的河流,三是从九龙庄下来的河流。当时这三条河流都没有桥,每当雨季,洪水过后,田翁就去河里折沙疏通水流,搬来石块做桥墩,抗来家中木板做桥梁,修成简易木桥。没事的时候,他总是坐在桥头,见小脚女人和残疾人、行动不便的老人和儿童,不敢走狭窄的木板桥,又不便蹚水过河,他就主动背着他们过河,使过路人感动不已,连连道谢。
每逢雨后,总能在河上看到田翁的身影,不是修桥,就是帮人拉车,背人过河。到了中年,田翁在田家林有子家林地1.5亩,年收入600多斤谷子。这些谷子他和老伴一粒也不吃,衣食有四个儿子轮流供给,把林地的收入积攒起来,雇人开山劈石,在本村三条河上修建石桥。罗汉峪河与九龙庄河称小桥,分别为三孔;村南的纸坊河称大桥为五孔,桥板桥墩都是青石雕凿而成的,桥墩是由长1.2米、宽40厘米、厚30厘米的条石垛成;桥板长1,5米,宽70厘米,厚20厘米,单板铺设;桥高不足一米。三座石桥在一年内建成通行,方便了从翟镇到博山的行人,无不为田和春的一贯善举所感动。为表彰田翁善举,沿路的二十多个村庄自发地捐款为他立碑。发起人与田翁商量立碑之事,田翁不肯,发起人坚持说服田翁立碑,说光喝庙子村的水,其他立碑工程所需的人财物不让他管。碑立起来后,所捐的能立十座碑的款没有用完,发起人便把所剩余的钱交给田翁养老,田翁就是不肯,只好按村庄退回。
碑文载:“以田翁名桥者,以桥为田翁所建,故以名田翁桥也。翁名和春,()()()()()()禀性仁厚,乐善好施,其平生之嘉言、善行,笔难磬述,固一乡之善士也。村前旧有大路,为西南东北之通衢,当路()()()()()初则河势微小,民病涉厥;后河流涨横,侵塌两岸。三座建修之期翁适八旬,苍颜白发,仍孳孳巡视,检理不怠,闻其邻人云:翁非裕于财者,缘畴昔即逆,料此河后必为患,于是克己苦积,以备不殊之需。翁之留心善事,殆非一朝嗟乎!古所谓吉人为善,惟日不足者其翁之谓乎!工即竣,其邻人高君维嵩等,不忍隐其善行,倡为建碑以表彰之。因造予求记且曰:翁年臻上寿,精神独钁铄,其人可蔚茂众而且贤,自子至玄曾已五世,玉树蓝芽,蔼然同堂,每见,其子雁行孙绕膝,一门拥睦,共序天伦,大有张公之家风焉。昔闻作善降祥之言,心常疑之;近视田翁,知为斯不谬。祈一并记序,以为后人劝予闻而乐之,既钦翁之德音。又羡其福寿复嘉,诸君之能扬人善也,意欲奋笔,以揄扬之。然自愧学术短浅,老荒不能为文,故直録其实事以为记序云尔。
阚昭庚拜撰,高志远谨书,石工周大贤。
发起人:王玉美、曹心恒、魏登宣、曹思贻、魏登花、魏效冬、高维东、高维嵩、赵宪仁、赵乐全彰善。
建碑人:120人(姓名略)
中华民国三十三年(1944)岁次甲申荷月上浣 榖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