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启礼
农历七月初五至初九是农村老家唱大戏的日子。这个习俗到今年已整整延续10个年头了。此前,老家来人邀我们全家回去听戏,我们欣然答应了。
说是回老家听戏,其实戏听不多,对于我们这些很少回老家的人来说,主要是借此机会回老家看看。看一看那片既熟悉又陌生的黄土地;看一看乡村里的变化;看一看勤劳俭朴的乡亲们,与他们始终保持着零距离,毕竟是那片热土养育了我们这些已离开家乡的土娃们。
过去,农村老家不仅经济生活困难,而且文化生活贪乏,几辈子从没搭台唱过大戏。农闲时偶尔唱几天大鼓、坠子、琴书等地方小戏。要听说哪里唱大戏,村民们步行几里甚至十几里路,有的用架子车拉着年迈的老人,像赶大会一样听上一场戏。记得1968年盛夏,16岁的我随村里的大人们到40里远的县城看展览。那天晚上,我们每人从买饭钱里挤出2毛钱买了戏票,观看了县豫剧团上演的移植革命样板戏《沙家浜》。尽管我年纪小不懂戏,但演员们的精彩表演、优美圆润的豫剧唱腔、悦耳动听的器乐演奏、如梦如幻的灯光设计,紧紧吸引着我的每根神经。直至深夜,仍无困意。这是我第一次听到那么好的戏。
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老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里户户有陈粮,家家盖瓦房,日子过得如同吃着甘蔗上楼———步步高节节甜。10年前,村里有人说,如今生活好了,日子富裕了,请台大戏唱唱。唱一唱党的好政策,唱一唱咱老百姓的喜庆心情。话一说出来,大伙都赞成。随推选几个人操办,每家兑上钱,请来当地一个颇有名气的豫剧团,一连唱了5天5夜。着实让村民们过了把戏瘾。这一唱就是10年,听戏的人一年比一年多。附近十里八村的村民也都骑着自行车。有的开着机动三轮车拉着全家人去听戏。好多生意人凑上热闹做起了买卖。村戏由当初的单纯娱乐变成了物交大会,小戏台带动了物资大交流。
七月初七那天正逢星期六,我们一家驱车早早回到了老家。刚一进村,就看到听戏的人们三五成群向戏场涌进。
戏台子搭在村西头的一片树林里。还没有开戏,戏台前早已坐满了人。周围卖吃的,喝的,穿的,用的……生意摊一个挨着一个。会场上人头攒动,足有四五千人。人们的说笑声,买卖的吆喝声连成一片,热闹非凡。
我们一家刚挤到戏台前,村里七十多岁的老九爷告诉我:“昨天演的是《铡美案》,今天唱《刘庸下南京》。”“别看都是老掉牙的戏,咱老百姓都爱听,听着心里得劲、痛快。”憨子叔接上话茬说。周围的乡亲们热情地给我们打着招呼。
随着一阵铿锵的锣鼓声,戏开始了。
戏台上剧情迭荡起伏,台下观众一个个黝黑的面孔上变幻着喜怒哀乐;台上演员演得惟妙惟肖,台下掌声叫好声此起彼伏;戏里所表现出来的刘庸“王子犯法与民同……按律条我把太师万剐凌……”那种不畏权贵,执法如山,刚正不阿,为国除奸,为民除害的精神,正是观众情感的迸发,内心的企盼,台上台下形成共鸣。这时,我也像当年在县剧院看戏一样的痴迷陶醉。
天将正午,戏还在演唱,可我们离开了戏场,离开了故乡,离开了热情的乡亲们,就要返回商丘了。临行留下一句话:明年还要回来看村戏。
来源于:http://www.sqrb.com.cn/gb/rbbm/2004-09/19/content_173823.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