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一儁(1540—1591),字德万,又字宾扬,号钟台,一作中台,又号钟峰,生于明嘉靖十九年庚子四月初五日寅时,卒于万历十九年,大田县梅岭人(现上京镇隆美村)。
田一儁生于书香世家,父田诛为嘉靖癸亥(1563)科贡生,隆庆四年(1570)授京卫武学训导,任职不到一年,无心为官辞归故里。一儁幼时,聪慧伶俐,勤奋好学,六岁能书擘科大字,笔势遒劲,父亲要求他每日记诵数千言。祖父田石坡更对他寄予很大希望,曾说:“吾家世业儒,我以侍亲故,弗获,逐显庸。今以是业付予子若孙!十二岁时,一儁能写一手漂亮举子文,获知县李偕的器重。十五岁补为县弟子员,二十二岁参加乡试,得第一名。隆庆二年(1568)赴京参加戊辰会试,获第一名(即中会元),选入翰林院任庶吉士。隆庆四年,授翰林院编修。进侍讲,出掌南京翰林院事,后又召入宫中纂修玉牒,升国子监祭酒。
田一儁从小立志报国,留心经世济民的治国大业,并以清廉节义严格要求自己,他曾对友人说:“大丈夫当为宇宙第一等人,区区抽黄对白屑玉铺琼,胥剩技耳”。任翰林院庶吉士时,奉命出使淮藩,藩王馈赠礼品,一概不受。后来担任经筵起居官,修纂《累朝实录》,万历初年,张居正主持国事,进行一系列政治变革。万历四年(1576),赵用贤、吴中行等人以不奔丧有违纲常大礼为由,上书弹劾张居正。张矫旨将赵、吴捉拿杖击。田一儁与赵志皋、王锡爵往张居正家中讽劝,并上疏《纳二臣正议许大臣归葬以敦礼制》营救赵、吴二人。激怒张居正,一度想引刀自杀,从而和张结下深怨。赵志皋等人先后被贬逐,田一儁与王锡爵事先以病辞官告归,未受牵连。不久,张居正卒,田一儁重新启用,官复原职。万历十七年(1589)升任礼部右侍郎兼侍读学士,后又转为左侍郎教习庶吉士。
田一儁居官期间,严以防植党,正以绝阿附,落落寡合,为人清正廉明,敢于直言陈弊。前后上有《回天变正人心疏》和《用财疏》等奏章,特别是《用财疏》,针对当时各级官吏奢侈浪费的严重现象,大胆直谏九点建议:一慎取用,二省浮费,三汰冗员,四惩脏吏,五核边费,六止侈靡,七清异教,八议钱币,九端好尚。.认为“人主捐内帑以济军国之用,则民裕国昌”。反过来,“靡外府以供耳目之娱则财匮而民怨”。提出“量民置官,量官受事”的精减官僚建议,对众多的贪官污吏为所欲为,则大声亟呼:“狼不去,羊不蕃。”希望皇帝能“公天下之心,议而行之,行一年必有一年之积;行十年必有十年之积”。这些切中时弊的建议,在当时提出,确为不易,此事传扬开后,一时震动朝野。
田一儁任国子监祭酒时,饬规条,绝贵近,严格要求学生,从不以情用事,徇私舞弊。有一学生态度傲慢,不礼师长,田一儁故意召他来面试,想压一压他的傲气,他却借题发挥,寓言讥讽田一儁,田一儁色正辞严训导他:“我作为师长是严格的,必须给你们涤除恶习,倘若不合格,我将上疏朝廷,将你们贬为平民!”学生们再也不敢不循规蹈矩。田一儁经常和学生促膝谈心,讨论国家大事,言辞恳切,诲人不倦。
田一儁在朝为官期间,一直对家乡情况非常关注,对大田的经济、教育、民生问题非常重视。写有《大田县修学记》、《遗受祠碑记》和《大田县新建尊经阁记》等文章。时大田设治不久,地外偏远,交通不便,食盐紧缺是当时一大问题,百姓用盐多是靠矿石贩子利用空船从沿海带运,远不能满足需要。为此,田一儁通过调查,写成《大田盐法议》奏章,上报朝廷,最后,由朝廷恩准,在大田设立盐行,解决大田百姓食盐问题。
田一儁“年甫妙英,而才名震于阖庠”,并以才学入选朝中,他以道德文章名震一时,和郭奇逢(号鹤峰,大田广平人)、廖宪(号盘峰,大田文江人)合称“闽中田阳三峰才子”。又与田顼、田琯合称“梅岭三田”。人评其诗文“理备词醇,蔚然有台阁体,至今数大家者,必为公屈一指。”“为诗若文,有温醇之度而其力劲,有闳博之气而其体密,一切绮靡纤之习,世所谓媚目谐心者,悉屏若洗也。”(明黄风翔语)。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经历过数次大的朝中政治事件,田一儁在晚年萌发出退隐山林的遁世思想,厌恶宦海,慕念田园,三番五次上疏引退,皇帝不准,后以病退辞官告退,又不准,明万历辛卯(1591)病逝于京城任上,诏赠礼部尚书,谥文洁先生。
田一儁一生恬淡寡欲,居官二十余载,粗茶淡饭,布衣蔽体,两袖清风,萧萧然一介寒士,最后由皇帝降旨,派进士董其昌千里迢迢扶柩归葬大田,葬在大田城东门杨树林(毁于文革,今建东门旅社)。
万历二十一年(1593)三月二十九日,皇帝遣福建布政使司分寻建南道左参议吴嶙祭葬,称赞田一儁“耿介之资,渊醇之学,登于艺苑,蔚为国华,棘院抡才,鉴衡不爽,辟雍育士,造德如林,载笔以奉校雠,横经而输启沃”。
《明史》有《田一儁传》。其著作《钟台遗集》十二卷,清《四库全书》存目。
来源:http://mtcsctdg.939986449.blog.163.com/blog/static/112962491201146125479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