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枝词,本为流行巴渝一带的古代民俗歌。作为民歌的竹枝,本来是有领有和、有歌有舞的,很可能是手执竹枝而舞,以脚踏地为节而歌。长阳县地处鄂西川东的清江流域,是土家族先人的一部分——巴人居住的地方。“巴之风俗……男女皆唱竹枝词。”(《太平寰宇记·达州》)历代诗人对民间竹枝词多有描述和赞美。白居易有一首《竹枝词》写道“竹枝苦怨怨何人,夜静山空歌又闻,蛮儿巴女齐声唱,愁杀江楼病使君。”(《全唐诗》卷41)顾况《竹枝曲》写道:“帝子苍梧不复归,洞庭叶下楚云飞,巴人夜唱竹枝后,肠断晓猿声渐稀。”(《全唐诗》卷267)明代王叔承《竹枝词》:“月出江头半掩门,待郎不至又黄昏。深夜忽听巴渝曲,起剔残灯酒尚温 。”这些,都说明在巴这个地方人们历来喜唱竹枝词。竹枝词作为一种民间歌舞,有它自身的发展过程,但被人们所注意,被人们所传颂,则是唐代大诗人刘禹锡、白居易在巴渝一带居住或为官时,听竹枝、爱竹枝,然后仿竹枝而创作自己的竹枝词之后的事。所以这种由诗人文士所创作的民歌体的竹枝,又称之为文士竹枝词。唐人顾况说:竹枝本出巴渝,唐贞之中,刘禹锡在沅、湘,以俚歌鄙陋,乃依骚人九歌,作竹枝新辞九章,教里中儿歌之。”(《全唐诗》卷28)
自唐宋以来,各地都有了竹枝词的创作,历史上流传的过程中,分别称之为北京竹枝词、江南竹枝词等,以示地域的区别。而土家族地区作为竹枝词的故乡,创作数量之多,流传之久远,是其他任何地方都难以相比的。唐、宋、元、明、清代代有作品传世,尤以明清时期留下的作品最为丰富。
鄂西土家族地区以长阳彭秋潭和五峰田泰斗的竹枝词最为著名。
彭秋潭
彭秋潭(1746—1807年),名淑,土家族,长阳县人,出身于书香门第,父兄皆能诗。彭秋潭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中举,直到41岁才步入仕途。他一生虽走仕途,但在文艺方面颇有修养和成就,成为清代长阳土家族著名诗人,有《秋潭诗集》、《秋潭外集》行世。彭秋潭作品中最具特色者当首推竹枝词,被称为《长阳竹枝词》。
生长于竹枝词故乡的诗人彭秋潭,对竹枝词诗歌形式很有感情,他在《长阳竹枝词序》中谈到创作起缘及其动机:
“适有示以长阳竹枝词者,义专谐笑,仆病焉,因聊试为之。涉笔拉杂,不能自休,遂有若干首。至于词义,本不足观。然以敷陈土风,布告勤苦,质而不阿,微寓劝戒,且以仆所不能者。因致讽于邑里君子俾见之,愠怒愤然,砥其学行,且克有树立,庶几户诗书而家礼义,风俗日上,衣冠代兴。他日魁人硕士有题拂长阳者,曰‘国无陋矣’。是则,仆之意也。”
彭秋潭是一位积极的功利主义者,他希望对社会对故里有所贡献。他发现民间流传的竹枝词“义专谐笑”,而他要用这种民间普及的形式来“敷陈土风,布告勤苦……微寓劝戒… …风气日上,衣冠代兴”。显然,他是要将有利教化的内容赋予这种形式。他所写的竹枝词 ,“大都陈风俗之淳朴,表土物之纤薄,概习尚之变移;语从质实,意存规劝,有风诗忠厚之遗,兼美人香草之意”(彭淦《竹枝词序》)。他吸收当地民歌题材和风俗时尚入诗,形成了清新明快的风格,声律皆婉,内容丰富,反映了清朝乾隆年间长阳一带土家族下层人民的生活现实,尤其是展示出在这个历史时期内土家族社会风俗情态。长阳竹枝词大体有三类:
一、 咏唱土家族的乡风土俗
咏唱生产劳动的习俗:
换工男女上山坡,处处歌声应鼓锣。
但汝唱歌莫轻薄,那山听见这山歌。
——第二首
“换工”是土家族地区的传统的劳动互助习俗。同治《来凤县志》记载:“四五月耘草,数家共趋一家,多至三四十人,一家耘毕,复趋一家。一人击鼓,以作气力;一人鸣钲,以节劳逸。随耘而歌,自叶音节……”这首词描述的就是“换工”薅草时,唱“ 薅草锣鼓歌”。“那山听见这山歌”,正是歌声震天、群山应和的场景描绘。
咏唱婚嫁礼仪习俗:
我侬上头十姊妹,他侬陪郎十弟兄。
三日新娘都道好,盘肴针黹有名声。
——第十九首
十姊妹歌歌太悲,别娘顿足泪沾衣。
宁山地近巫山峡,犹似巴娘唱竹枝。
——第二十首
彭秋潭在第二十首自注:“其嫁女上头日,择女儿九人,与女共十人为一席,谓之陪十姊妹。是日,父母兄嫂、诸姑伯姊及九女儿,各抚女,执手牵衣,以次而歌;女亦以次酬之曰‘十姊妹歌’。恋亲恩,伤别离,歌为曼声,甚哀,泪随声下,是竹枝遗意也。其词有曰:‘长大成人要别离,别娘一去几时归。别娘总有归来日,能得归来住几时?四川下来十八滩 ,滩滩望见峨嵋山,峨嵋山上般般有,只少芍药对牡丹。妹妹去,哥也伤心嫂伤心,门前一 道清江水,妹来看娘莫怕深。’”
咏唱丧俗的:土家族丧葬风俗最有特色的是跳丧。“家有亲丧,乡邻来吊,击鼓以道哀,其歌必号,其众必跳”(光绪《长乐县志》)。土人亲丧,不用僧道。……众人挤于丧次,一人擂大鼓,彼此更互歌唱俚词,谓之‘唱丧歌’。彭秋潭记述了这种情景:
家礼亲丧儒士称,僧巫法不到书生。
谁家开路添新鬼,一夜丧歌唱到明。
——第六首
咏唱岁时节气习俗:
灯火元宵三五家,村里迓鼓也喧哗。
他家纵有荷花曲,不及侬家唱采茶。
——第三首
有心拜年莫道迟,君看青草盖牛蹄。
东风不醒堆花酒,吹得行人醉似泥。
——第四首
土家族土俗,“闹元宵”时喧闹彻夜,唱“荷花”、“采茶”等曲:如“二月采茶茶发芽,姊妹双双去采茶。大姐采多妹采少,不论多少早还家。三月采茶是清明,奴在家中绣手巾,两旁绣的茶花朵,中间绣的采茶人”。
第四首的前两句来自两条民谚。土家族谚云“有心拜年,不论迟早”;又曰“青草盖牛蹄,正是拜年时”。后两句则是诗人的创造。“堆花酒”是特产。浓度较高,倒入器皿中, 冲起泡沫经久不散,故名。诗人以民俗为题材,稍加点染,便呈现一派春意盎然、熙和醉人的景象。
二、 咏唱山川风光、乡土人情
长阳溪水乱滩流,无数高山在上头。
山田惟有包谷米,山船惟有老鸦。
——第一首
家家屋里见官山,指点行人去又还。
刚到佷阳无好景,半天钟鼓大慈庵。
——第三十八首
凉露清香夜透纱,乘云似到列仙家。
朝来酷毒真奇异,处处长竿打桂花。
——第十二首
春山野薤比葱肥,多少筠篮采摘归。
拔薤那能留薤本,何曾倒薤要风吹。
——第三十九首
田边苦菜未开花,屋后春颠又发芽。
一色花篮湖口去,朝出东门暮还家。
——第四十三首
第一首的“老鸦鳅”是一种两头尖翘、形似鸦尾,惟适于浅滩航行的船只。作者在第三十八首自注:“官山,正在县治对面,夷水之南。庵在峰顶,青翠壁立,城居者窗间坐看,不但行人可数,亦往往见群猿接臂也。”第十二首是全书最有亮度的一篇。农历八九月间,夜晚 ,桂花开放,馨香漫野,深山人家,犹似仙居,而那种采摘桂花的景象,紧张热烈,那种融融乐乐的欢声笑语,诗人虽未点破,却尽在不言之中。第三十九首、第四十三首描写穷苦农民采摘野薤苦菜度荒充饥,从一个侧面揭示出了老百姓的苦难。诗人在第三十九首自注“倒薤风见”《水经注》。按《水经注》:佷山县东十许里至平乐村,“从平乐顺流五六里东亭村北,山甚高峻,上合下空……中有石床甚整,旁生野薤,人往乞者,神许,则风吹别分,随偃而输,不得过越;不偃而输,辄凶”。这是一种传说。彭秋潭所描写的是一幅辛酸凄楚的图景。意思是:广大劳苦大众挣扎在死亡线上,他们采摘野薤充饥,虽然知道有不该采的采了会带来凶灾的传说,却也顾不了那些,见薤就采,且不留本。
三、咏唱男女恋情
娇小绿窗一段春,桃花菜子可怜人。
眼波眉晕聪明甚,学得挑花绣手巾。
——第十八首
纱帽山下见郎心,白马岩前泪满襟。
郎戴乌纱骑白马,莫叫妾作石观音。
——第二十四首
长是相逢在水涯,大东门外好平沙。
看侬洗菜怜侬冷,一笑低头落翠花。
——第四十四首
诗人在第十八首自注:“俗语女儿是菜子命,谓落肥则肥,落瘦则瘦,亦坠溷飘茵之喻。”诗人笔下的妙龄少女聪明美丽,挑花刺绣,脉脉含情。可是,等待她的婚姻命运如何呢?在那个时代,女儿家像一颗菜子,由不得自己做主,虽然她有桃花一般的容貌,也仍然令人哀怜。第二十四首也有诗人的自注:“纱帽山、白马岩在县东十里,两山中有自然石观音。”诗人将三个自然景观串连起来,构成了一个美妙的故事:一个纤弱妩媚的女子,对着头戴乌纱 、身跨白马即将远行丈夫,泪满衣襟,依依不舍,叮咛丈夫不要负心,免得妻子念记,伫立远望……可她最终变成了一尊石观音。作品深刻地揭示了旧时代妇女的悲惨命运,她们有时虽然意识到了,却怎么也无法摆脱那既定的结局。第四十四首,作者用青年女子的语调来写她的爱恋对象,揭示内心世界、描绘传情细节,体察入于微奥,颇为动人。
长阳竹枝词,语言通俗,押韵自然、音调铿锵,民族特征明显,生活情趣盎然。诗人在第五十首对自己创作竹枝词作了一个总结:
此是巴人下里音,
短歌不尽此情深。
夜雨潇湘一尊酒,
请君试听竹枝斟。
彭秋潭采取地方格言、俗语、警句、民歌素材入诗,融写物、抒情、言志、 讽喻为一体,用暗喻、明喻、白描、写实等比兴修辞方法创作,使之富有竹枝词传统的情调韵味。彭秋潭给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土家族文学遗产,他的竹枝词是清代长阳地区土家族风俗习尚、社会风貌的艺术概括。
长阳知县杨于果评价说:“此《长阳竹枝词》即可作长阳《乘》、《梼》观也。 ”(意可作历史看)彭秋潭兄彭淦说:“语从质实,意存规劝,有风诗忠厚之遗,兼美人香草之意。”(《竹枝词序》)说长阳竹枝词有《诗经》里《国风》的“忠厚”风格,有《离 骚》的旨意,这说明了五十首竹枝词的内蕴。
长阳知县王丽中有一首赠秋潭诗:
茅屋仍著薛萝遮,
地窈林深独一家,
只道春风吹不到,
门前依旧有梅花。
用“地窈林深独一家”来评价秋潭长阳竹枝词五十首,是很恰当的。
田泰斗
田泰斗,字子高,号一山,清代长乐县(今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人。生于1818年,卒于1862年。
田泰斗出身于书香门第,是容美土司的旁系远裔。他“幼聪慧,有才思,承其父、叔教,更远事其先大父,其讲席更不仅师友也”(李焕春《望鹤楼诗抄序》)。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田泰斗被选“拔贡”,次年入京朝考,信心百倍。可是,事与愿违,名落孙山。从此,他只得以教馆糊口,执着于诗艺的追求。他身居土家山寨,生活在土民之中,对容美这块土地情深意笃。他的诗作反映的社会生活面较为宽广,所表现的格调 和雅。其竹枝词创作中,土家族民俗风情得到充分而真实的反映。
田泰斗的《五峰竹枝词》有二十多首,差不多全是描写土家族民间风情,大多录入了《 长乐县志》“风俗”卷,按内容可分岁时、婚嫁和农事风俗三类。
一、反映土家岁时风情
从正月初一写起,元宵、清明、端午、中秋,每节有诗。
元旦开门化纸钱,红灯绿酒出朝天。
还家竟似客初到,各自相呼请拜年。
这是一首描写土家族岁时礼仪的竹枝词。正月初一晨起,开门祝圣,叫“出天方”,开门时 ,要烧纸钱敬门神;从外地归来的要跪拜尊长,称“拜年”,乡邻相互串门亦称拜年。拜年之时互相寒暄叙情:
乡邻元旦各家门,揖拜殷勤不惮烦。
记得昨宵曾会面,今朝偏要叙寒暄。
清明节祭扫先人坟茔,土家族习俗以丝棉配杂色纸制成彩幡,挂在墓顶,叫做“插青”:
鸡豚麦饭祭清明,几叶花幡墓上横。
剩得丝棉一张纸,儿童偷去作风筝!
土家族过端午节,妇女、儿童竞以榴花、艾叶插头,谓可避虫蛇邪孽:
满天梅雨近端阳,竹叶隔宵裹粽忙。
一朵榴花两枝艾,大家儿女学新妆。
在土家族地区,中秋节时彻夜不寝,谓之“守月花”,这天晚上摘人瓜果叫“摸秋”,虽被主人发现亦不见怪:
金轮捧出碧山头,坐看月花果现否?
豆架瓜棚频眺望,须防有客夜摸秋!
二、反映婚嫁习俗
田泰斗的竹枝词描写了土家族别具风情的婚嫁全过程。女子出嫁之前一日,要择族戚中有德行的妇人给她刷眉,用线勒去鬓边短发,叫“开脸”;又将平日分梳的头发绾成高髻, 叫“满头”。晚上邀乡族中女孩九人,加新娘十人,当中置一筵席相伴而哭,称“陪十姊妹 ”:
新梳高髻学簪花,姣泪盈盈洒碧纱。
阿母今朝陪远客,当筵十个女儿家。
男家亦以九童子相陪,谓之“陪十弟兄”,又叫“陪郎”,且把新郎称之“新科状元”:
箫声隐隐烛辉煌,十个儿童巧样妆。
绝妙风流名色艳,华筵都唤状元郎。
二月十五日土家族称花朝大期,青年男女多择此日婚配,诗曰:
婚期犹学古桃夭,一夜春风架鹊桥。
试问深闺小儿女,最消魂儿可今朝?
结婚次日晨起,小夫妻一同拜见亲长,谓之“见大小”:
满庭曙色映灯光,拜见翁姑出画堂。
一对并肩人似玉,隔帘有客评短长。
凡亲友受新郎新娘拜的,当即必给赠礼,名曰“茶钱”。三天后,新郎同新娘回娘家,谓之“回门”:
茶礼安排笑语温,三朝梳洗共回门。
新郎影落新娘后,阿母遥看拭泪痕。
三、反映农事习俗
这类竹枝词,既描绘劳动的欢乐场景,又引发出劳动的艰辛,如其中二首:
红杏开残种植过,家家烧荐上田坡。
高宜晴暖低宜雨,古社坛边拜祝多。
农人随口唱山歌,北陌南阡应鼓锣。
莫认田家多乐事,可怜一锄汗一窝。
土家人春播完毕,要以鸡豚香椿祷土地庙,祈求土神保佑禾苗生长,叫烧上田坡,前一首就是描写这种风俗。后一首描绘了农人除草的劳动场面,禾苗既长,土家人除草往往择一善歌者击鼓而歌,众人应乐而动,称之为“薅草锣鼓歌”。田泰斗说这是“盖欲佣工者乐而忘疲也”。山区多产苞谷,当收成时,乡邻互帮剥壳。因大都在夜间操作,故称“剥夜苞子”。劳动时,或唱山歌,或说哑谜,用以驱除瞌睡。田泰斗描写这一劳动情景:
南瓜赤豆细烹庖,赚引乡邻剥夜苞。
一个哑谜猜不透,灯前月下共相嘲。
(恩施新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