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姓在北宋《百家姓》中排第156位。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统计,惠阳县境内田姓总人口622人,排第71位。主要分布在永湖镇老围下管理区、沥林镇企岭管理区、镇隆镇山顶管理区、淡水镇洋纳管理区沥尾等地。
姓氏来源
周初,周武王封舜帝的后裔胡公妫满为陈侯。传至陈桓公时,其弟佗乘陈桓公病逝之机,借蔡侯的兵杀死太子免而篡其位,就是厉公。太子免的两个弟弟又找机会杀掉厉公,相继为君,即庄公和宣公。后陈宣公怀疑太子御冠谋反而把他杀掉。陈厉公的儿子田完,字敬仲,与御冠很要好,因怕受牵连便逃到了齐国。齐桓公佩服敬仲的贤能,于是就把田邑封给了他,人称田敬仲。他的子孙以封地为姓,就是田氏,奉田敬仲为始祖。
迁徙足迹
春秋时期,田敬仲封邑于田,地址在妫,今山西永济县南,即水入黄河口一带。春秋末期(公元前480),田完七世孙(齐国相国)田成子杀死齐简公,另立简公之弟为君(即齐平公)。田成子把握了齐国大权,田氏的封邑扩大到安平(今山东临淄东南)、琅邪(今诸城东南)一带。齐康公十四年(公元前390),田和把齐康公放逐到海岛上,自己实际上成了国君。5年后,周天子正式册封田和为诸侯,田氏正式取代姜姓齐国。秦灭齐国后,田姓后代的流徙失考。从郡望来看,秦汉时在雁门郡成为望族,其族人当在今山西代县一带繁衍。据《田氏族谱》记载,有田真、田庆、田广三兄弟分财传说,田真是汉代朝城人,朝城县是古县,地址在今山东省西部,后撤销划分在现今的范县、辛县境内。至唐朝,田丞嗣居河北。
宋朝时,田宅中,又名万六郎、田大郎,字镇钢,任福建汀州(治所在今福建长汀县)知府,随任居宁化县胜运里风阴寺则。田宅中先祖从弘农郡(治所在今河南省灵宝县北)迁至浙江处州(治所在今括苍县,今浙江丽水市东南)定居(称原籍),后迁居江西兴国县(北宋大平兴国七年即982年,分赣县置),其长子田宗符,字复兴,号梅坡,任梅州教谕,由福建宁化迁居梅州罗衣村,被尊为广东田氏一世祖。第六世田福全移居博罗石霸官村围,其第三子田法强的后裔迁居归善县沥林企岭(今属沥林镇企岭管理区)。第八世田积贵原住长乐县石径,后裔移居淡水沥尾(今属淡水镇洋纳管理区)。第九世田丰,字以明,迁居永安(今紫金)蓝塘下陂,被奉为永安始祖。广东田氏梅坡第十世田裕尧,为避讼诉,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秋举家由永安蓝塘迁居归善县莲塘埔(今属三栋镇霸山口管理区),其第三子田飞龙于康熙三十五年(1696)由莲塘埔迁居白芒花圆仔岭三角塘,其第四子田起龙于康熙三十九年(1700)初冬由莲塘埔迁至永湖山周围(今属永湖镇老围下管理区)开基创业。
根出地望
雁门郡,战国时赵武灵王设置。秦汉沿袭,辖境相当于今山西省代县一带。
祠堂对联
书楼世德 荆树家声
注:书楼——指田锡,宋朝嘉州洪雅县(在四川省中部)人,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进士。累官至起居舍人兼知制诰、兵部员外郎、侍御史、右谏议大夫、史馆修撰等职。曾在任睦州(治所在今淳安西南,北宋宣和三年改为严州)知府时,建孔庙,奏请准以“九经”赐给众生员,使该地方向学文明成风。
荆树——指田真、田庆、田广三兄弟,汉代朝城县人,他们正准备分家划分家产,想将堂前一棵花繁叶茂的紫荆树,砍掉分成三份。次日,紫荆树却枝枯叶萎。田真说:“我们兄弟如同此树,枝叶连根而生。树尚不忍分拆,何况我们兄弟?”于是兄弟同居合灶,那紫荆树无人整理,次日花枝叶再活,花更灿烂。
(由永湖镇老围下田伟才提供《田氏族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