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田家炳的“立人”“立己”观想起
|
作者:田氏网 访问量:7011 添加时间:2008-2-20 23:55:23 |
|
田家炳不是香港最有钱的慈善家,也不是捐献钱财最多的慈善家,但却是捐出财产比例最高的人。 ----张敏杰
9月3日,在香港飞往阿姆斯特丹的航机上我读到了当天《明报》有关田家炳老人的报道,12小时的夜航竟然因深受感动而未眠,对田先生有关“立人”“立己”的人生哲学体味良久。
现年87岁的田家炳是香港著名实业家、慈善家、田氏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长、田家炳基金会主席。几十年来,他在大陆、香港、台湾和澳门捐资数目高达10多亿港元。截至2007年8月,田家炳在两岸四地共捐助了80余所大学、140 所中学、40所小学、20所专科学校及幼儿园、1250间乡村学校图书室。此外,他还捐助了29所医院、130多座桥梁及200多宗惠及民生的福利项目。而在他的全部捐助项目中,捐助教育所占的比例高达90%。
田先生之所以对教育如此情有独钟,而且在教育中尤其关注和支持师范教育,源于其“立人”理念。他认为兴国之道在于人才,而人才培育始于教育。要办好教育,必须首先培训教育英才的教师,因而发展师范教育,不啻为播种植苗,开辟水源。他说:“我选择教育作为回报社会的方式之一,开始是为家乡大埔县每个镇和梅州市每个县兴建中学,后来就扩大到为全省每个市和全国每个省兴建中学,还为每个省的师范大学兴建一所教育学院。我相信只要好学校、好老师、好校长越来越多,中国的教育事业就一定会兴旺发达起来,人口素质也一定会得到提高,这也是我几十年来支持教育事业特别是师范教育的朴素初衷。”他还说:“中国的希望在教育”,只有教育才可以转化10多亿人口的包袱为人力资源。这就是田家炳的“立人”观。
为了“立人”,在他的捐赠下,一座又一座以“田家炳”命名的大、中、小学和幼儿园,成为了各地一道道亮丽的风景。他说“我对教育这么卖力,也就是因为有个名。比如说这里有个田家炳中学、田家炳艺术书院,我就觉得很光荣,也会尽力去做更多。”话虽如此,田家炳仍然很少在媒体上露面,他说:“我一向喜欢做实在的事情,光是名声太响了,就会华而不实,觉得是个负担,所以我不重视怎样去宣扬自己。”香港有很多以田家炳的名字命名的学校、老人院和图书馆,但是田家炳走在街道上,几乎没有几个人能够认出他来。人们是从一栋栋教学大楼上才知道“田家炳”这个名字,但是对他个人的具体事迹却知之甚少。在田先生看来,要“立人”必先“立己”,也就是说,必须自己身体力行,为此,他决心宁可自己少享受,也要尽力支持教育。
1982年,他捐出了价值10多亿元的4栋工业大厦,成立纯公益性质的“田家炳基金会”,将每年几千万元的租金收入用于公益;1984年,他将化工厂交给几个儿子经营,每年无论生意好坏,都捐出工厂利润的10%。1997年“ 金融风暴”之后,“田家炳基金会”的收入大大缩减,为了坚持捐资助学,田家炳以5600万港币卖掉自己住了37年的豪宅,和太太一起搬进了一套租来的小公寓,将卖屋所得的全部收入资助了20余所中学。2003年,为了令香港理工大学和城市大学的配对基金获得更多资助,他甚至向银行贷款600万元捐助给两所大学。
一个没有私家花园、没有私家车的“亿万富翁”,一个将大半生奋斗得来的财富逾八成献给教育的企业家,自己却安然淡泊,躬行节俭,过着简朴至极的生活。在香港熙熙攘攘的街头,满头银发的田家炳健步如飞,每天都乘地铁上下班。无论出差去哪里,无论下榻如何高级的酒店,他都是用自己常用的肥皂。他说:“这不是省钱不省钱的问题,主要是觉得不要浪费人家的东西。”他平时的开支除了房租是一笔大宗支出之外,每月用钱竟然不到3000元港币,与香港一个普通市民的日常花费相当。他不但生活简朴,而且谦虚守礼,当他进入自己名下的田氏企业中心时,也和其他员工一样排队候电梯,不因自恃老板身份而有一丝特权及优待。这就是田家炳的“立己”观及他的实践。
田家炳不是香港最有钱的慈善家,也不是捐献钱财最多的慈善家,但却是捐出财产比例最高的人。我想,一个如此用心“立人”、又如此执着“立己”的人,无疑应成为中国企业家、官员们的镜子。今天的中国,损公肥私的“人民公仆”不断被披露于世,而热心慈善公益事业的富豪却寥寥可数;甚至还有些所谓公众人物,嘴上说的都是天花乱坠的“好听话”,干的却是连自己都不相信的见不得人的腐败勾当,他们在田家炳老人面前,是否会有无地自容之感呢?我还想,田家炳为世人瞩目的原因,不是因为富甲一方的家业,而是他身体力行的“立人”“立己”理念、他的爱国爱乡的慈善情怀和助教兴学的满腔热忱,他无愧为国人敬仰和推崇的楷模。 |
|
上一条信息:
田弘遇:明朝游击将军
下一条信息:
田余庆:历史学家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