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夏田氏网,传承田氏文化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田氏家谱共享数据库】
    站点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栏目 - 田氏渊源
     
    永定田氏源流考 第一章 来源
    作者:田氏网   访问量:12558    添加时间:2007-10-29 23:50:46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我田姓帝舜苗裔,妫满之后。自田齐以来青史昭彰,人才辈出。而永邑田氏,一邑望族。述原籍多称西蜀,说世祖常云承满,然稽史誌谱书,考古墓残碑,来源应当有三。

    一、汉初迁入的“蛮田”
        在承满公来永之前,溇澧流域里早有田氏活动。
        清代光绪《湖南通志》载:“安帝元初二年澧中蛮田山、高少等,以郡县徭税失平,怀怨恨,遂结充中诸种二千余人,攻城杀长吏”。这清楚说明,东汉前期,田氏在我永邑所在充县境内已发展成一个重要氏族,可以召集充中诸种了。
        《宋书•夷蛮传》载:“天门溇中令宗侨之徭赋过重,蛮不堪命。(太祖元嘉)十八年,蛮田向求等为寇,破溇中,虏略百姓。荆州刺史衡阳王义季遣行参军曹孙念讨破之,获生口五百余人,免侨之官”。这载明了刘宋时期永定田氏反抗压迫之活动。
        南北朝时,澧水酉水之田氏已相当强盛,活动频繁。《南齐书•豫章文献王传》载:“(嶷)迁中书郎为安远护军、武陵内史。时沈攸之责赋,伐荆州界内诸蛮,遂及五溪,禁断鱼盐。群蛮怒,酉溪蛮王田头拟杀攸之使,攸之责赋千万,头拟输五百万,发气死。其弟娄侯篡立,头拟子田都走入獠中。于是蛮部大乱,抄掠平民,至郡城下。嶷遣队主张莫儿率将吏击破之。田都自獠中请立,而娄侯惧,亦归附。嶷诛娄侯于郡狱,命田都继其父,蛮众乃安”;《南齐书•蛮传》载:“武陵酉溪蛮田思飘寇抄,内史王文和讨之,引军深入,蛮自后断其粮。豫章王遣中兵参军庄明五百人将湘州镇兵合千人救之,思飘与文和拒战,中弩矢死,蛮众以城降”,“永明初向宗头与黔阳蛮田豆渠等率五千人起事,巴东太守王图南遣府司马刘僧寿斩山开道,攻其砦,宗头夜烧砦退走”。时田头拟、田娄侯、田都、田思飘据保靖,田豆渠寇龙山,他们起事酉水流域,撼动萧齐朝廷,可见田氏之繁盛。
    这支“蛮田”是什么时候生活在澧酉流域的呢?
        段成式《酉阳杂俎》〈卷七〉载:“王莽时,五溪夷酋长田强遣长子鲁居上城,次子玉居中城,小子仓居下城。率五万人,三垒相次,以拒王莽”。田荆贵《中国土家族历史人物》中按时间顺序,把五溪首领田强列为第一位土家族历史人物,对其督阵拒莽,鼓动“吾等众人,誓不从莽”的事迹进行了介绍。周宏等人编辑的《中国姓氏寻根》在介绍田姓根源时也说“西汉末年,土家族田姓的远祖五夷首领田疆(疆同强)起兵反抗王莽的篡权,活跃在恩施(实际应为湘鄂渝黔边区)的五溪一带,由于势力不够强大并没有对当时的政权构成什么威胁,但田氏从此开枝散叶,逐渐成为土家的第一大姓”。五溪者,辰雄樠酉武也。田强当为南北朝时澧酉流域活跃非常的“蛮田”祖先,并为永邑周边田氏史誌所载之最早人物。他们在西汉末年已繁衍在这片热土上。
    他们从哪里来?
        令狐叶所撰《周书异•域传》中说:“蛮者,槃瓠之后,族类蕃衍,散处江、淮之间,汝、豫之郡。凭险作梗,世为寇乱。逮魏人失驭,其暴滋甚。有冉氏、向氏、田氏者,陬落尤盛。余则大者万家,小者千户。更相崇树,僭称王侯,屯据三峡,断遏水路,荆、蜀行人,至有假道者”。在此之前,沈约所撰的《宋书》〈夷蛮传〉中也说:“荆雍之蛮槃瓠之后也”。李延寿所撰的《南史》《北史》皆从其说。更有王通明《广异记》云:“(盘瓠与高辛氏公主结婚)公主分娩七块肉,割之,有七男,长大各认一姓,今巴东姓田、雷、再(冉)、向、蒙、旻、叔孙氏也”。王通明盘瓠之子已为田姓之说不足采信,因我始祖敬仲完春秋之人,与高辛帝时期相差甚远,而我田氏在《左传》之时尚称陳氏,战国时始书田氏,《晏氏春秋》也以陳田混称,只有司马迁《史记》以后田姓才不混于陳而独昭于史书。盘瓠之后说也是附会之说,巴人、廪君蛮以及迁移而来的我田氏祖先等等与盘瓠之后的武陵蛮互相融合形成了一个强大的蛮族,但他们各有其源而非同一祖先,尤其我田氏自敬仲完出,来源单纯,两千多年来曾有分敬、孙、子鞅、子寤、子梧、子移、子枋、廪邱、赐、子尚、子芸、子禽、子石、子舆、子占、子沮、子献、子穆、子芒、子夏、子宋、子仲、颛孙、亡宇、安平、广武、即墨、仇子、胡母、法、王、五王、陆、辱、靖、尝、穰、苴、威、慈母、慈、胡非、于陵、皮、恪、汲、薛、文、苟、光、纥于、尉迟、少西、車、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庹及复姓为陳,而除明朝黄子敬之后改姓为田外无有他族演为田姓者。
        何光岳先生在《南蛮源流史》中分析这支“蛮田”的来源时说“据湘鄂川黔各地许多田氏族谱自称:族系出于胡公满(即周武王所封的陳国第一个侯爵),乃帝舜妫姓之后。陳国位于今河南淮阳,什么时候南迁湘鄂川黔一带呢?因缺乏史料记载难以溯源。但从楚国于春秋中叶灭陳国后,当有一部分陳人被逼迁至湖北清江及湖南澧水一带……与当地巴人蛮人通婚逐渐演变成巴族和蛮族,并成为巴蛮大姓,还担任了部落酋长”。并说王莽时的田强和东汉时武陵澧中蛮陳从“本是同源,但又分两支,分别为田氏、陳氏。以后陳氏衰微,田氏子孙繁衍强盛” 。上述说法有两点混淆,其一是田氏为敬仲完出,自完由陳奔齐有田氏,其后在齐而不在陳,故田氏来荆楚当从齐国来与楚灭陳迁陳无关;其二是“陳氏衰微田氏繁盛”之说,史书多有所提,均指周朝陳国渐衰田齐昌盛,舜帝之祀由陳转田之史实。而喻田强和陳从之后是为牵强,何况至今澧水流域陳姓亦是大姓也,并无衰微之实。
        《史记•田儋传》有云:“齐人闻王田儋死,乃立故齐王建之弟田假为齐王,田角为相,田间为将,以距诸侯。田荣之走东阿,章邯追围之。项梁闻田荣之急,乃引兵击破章邯军东阿下。章邯走而西,项梁因追之。而田荣怒齐之立假,乃引兵归,击逐齐王假。假亡走楚。齐相角亡走赵;角弟田间前求救赵,因留不敢归”“项羽既存赵,降章邯等,西屠咸阳,灭秦而立侯王也,乃徙齐王田市更王胶东,治即墨。齐将田都从共救赵,因入关,故立都为齐王,治临淄。故齐王建孙田安,项羽方渡河救赵,田安下济北数城,引兵降项羽,项羽立田安为济北王,治博阳。田荣以负项梁不肯出兵助楚、赵攻秦,故不得王;赵将陳馀亦失职,不得王:二人俱怨项王。项王既归,诸侯各就国,田荣使人将兵助陳馀,令反赵地,而荣亦发兵以距击田都,田都亡走楚”。《汉书》也是如是说。这清楚地说明了田假、田都在秦末汉初群雄并起诸田争齐的混战中被同族田荣追杀逃亡楚国之历史。假、都以及一起逃亡而来的田齐后裔分散到楚国各地,当有流入清江、澧水、酉水者,被蛮族同化,形成武陵之大姓,实为“蛮田”的来源。
        自汉以后,这支“蛮田”一部分向北迁徙,分布甚广。《宋书•夷蛮传》载:“(太祖元嘉)七年,宜都蛮田生等一百一十三人,并诣阙献见”;“太宗初即位,四方反叛,及南贼败于鹊尾,酉阳蛮田益之、田义之、成邪财、田光兴等起义攻郢州,克之。以益之为辅国将军,都统四山军事,又以蛮户立宋安、光城二郡,以义之为宋安太守,光兴为龙骧将军、光城太守。封益之边城县王,食邑四百一十一户,成邪财阳城县王,食邑三千户。益之征为虎贲中郎将,将军如故。顺帝升明初,又转射声校尉、冠军将军”;《南齐书•蛮传》载:“宋世封酉阳蛮梅蟲生为高山侯,田治生为威山侯”;“(永明)六年,除督护北遂安左郡太守田驷路为试守北遂安左郡太守,前宁朔将军田驴王为试守新平左郡太守,皆郢州蛮也”;“酉阳蛮田益宗,沈攸之时以功劳得将领,遂为临川王,防阁叛投虏”;《魏书•氐等传》载:“景明初大阳蛮酋田育丘等二万八千户内附,诏置四郡十八县。”;“(景明四年)蛮帅田午生率户二千内徙扬州”;“边城太守田官德等率户万余举州内附”;“定州刺史田超秀亦遣使求附”;《北史•蛮等传》载:“蛮帅田杜清及沔、汉诸蛮扰动,大将军杨忠击破之。其后蛮帅杜青和,自称巴州刺史,以州入附。朝廷因其所称而授之。青和后遂反,攻围东梁州。其唐州蛮田鲁嘉亦叛,自号豫州伯”。可见“蛮田”在南北朝时已北迁到湖北宜都到黄冈,河南信阳、光山一带,他们的踪迹甚至西抵安康,东达扬州。这些澧酉以北之“蛮田”经唐历宋,大部分融入汉族,只有仍留于清江上游者,部分成为土家人。
        而仍留于江南澧水、酉水一带的诸多“蛮田”,在隋在唐,他们和当地的所有土家族先民一样闭关自守,少习文化。至宋,西蜀迁来“官田”,乃才学荐于隋唐武功著宋之田,尤其经明代洪武、正德,清代康熙、乾隆年间多次修谱立派,其祖宗传承昭然,其子孙派辈有序。相对而言,“蛮田”身世卑微,文化古陋,清谱无凭,举祖无据,故纷纷依附了东迁之田。在我永邑,至清乾隆、嘉庆年间清谱时,除泌水溪田氏自称明朝江西迁来之田姓外,其余皆称宋庆历四年自成都万里桥迁永的田承满公后裔,以后历历不误。而宋之前已在吾乡吾土生生不息之“蛮田”便销声匿迹。

    二、宋朝东迁之的“官田”
        在我永邑,百姓之中,田姓最为旺盛。而田氏举其迁永之始祖,十有九以上称田承满公。田承满者,镇守大庸所武溪口之“抚判”官也。其人其事,有如下之说。
        永定田家坊咸丰辛酉年《田氏族谱》载:“发祥原祖均,原籍江西,宋真宗时,敕授将军,镇守四川,须隶于成都府南门外万历桥,妣氏未详,生子一承满。一世祖承满宋仁宗庆历四年入翰林,承旨讨叛屡立戎功,封太师太保,赐尚方剑、斗牛衣,后又命大庸所武溪河统抚诸司,敕命抚叛,惟公胜任,须家于此。迨天年永终,出一十二柩,或葬白羊山、或葬莫家岗、或葬纱帽山,真冢莫辨。寇贼蜂起,被公子孙剿灭。后复贼势昌炽,怀憾诛戮并掘祖塚,故有避难更姓为庹。幸赖二三祖辈不屈铁钺,坚守祖墓,住居白羊山,即今县城。原妣宇文氏、继妣李氏,有后裔六,世明、世修、世德、世亨、世邦、世彰”;载嘉庆二十四年间茂家昌松邱岳氏所撰《家乘原序》中云:“我源祖公讳承满,敕名抚判,谓抚镇川省以安叛逆,迨后迁移桑邑,又移永邑”。
        永定阳湖坪光绪四年《田氏族谱》载:“始祖承满公,配宇文。公原籍四川成都省,宋仁宗庆历四年,以太保职奉敕镇抚九永城于大庸,即今大庸所是也,城址尚存,子孙世守其地。此迁永之始也。迨宋末元兴,公之子孙义不臣元,有抱韩之志而力不胜,遂遭夷族之惨。其幸逃而未被祸者匿名姓焉,或有易姓为庹者。后天厌元德,国祚不永,始复原姓”;载乾隆十六年间习北兴所撰《谱叙》中云:“先祖承满公籍地西蜀于宋仁宗庆历四年以师保之职承旨讨叛有功后封大庸所统抚诸司”;载乾隆时西周起文所撰《西周公谱序》中云:“源祖承满公自宋由蜀挟老帙以游永用垂永远不意明纪癸未之乱谱籍残缺弗能溯其源”;载荣藻所撰《谱序》中云:“始祖承满公成都籍也旧家万里桥槐花树下殆亦如老杜所云万里桥西归草堂者是”。民国《田氏家谱》载:“承满,宋入翰林,承旨赠太子太保,配宇文氏。原籍四川成都万里桥,仁宗庆历时,征武溪蛮有功,留镇武溪统抚诸司,殁葬莫家岗,子孙遂为大庸人。旧谱载,元灭宋,公子孙义不臣元,横被诛戮掘祖坟,播离奔窜,具有更姓为庹者。”。
        永定二家河宣统三年《田氏族谱》载:“大宋太子太保始祖承满,原籍江西吉安府,其至四川,世远年烟无稽考。至宋末而公始出,居四川成都府华阳县万里桥,宦游湖广,会武溪苗,敕公奉命平之,遂镇守武溪兼抚诸司。及元革,命公伏处桑植司。殁葬纱帽山,或云污泥河。生子五,或处故地,或回四川,或伏辰州,或身遇危急更姓为庹”;载雍正四年田梅所叙《谱序》中云:“我祖承满公,原籍西蜀,宦游湖广时武溪叛,奉命来守,宦于斯,隶于斯,相传四川成都府万里桥槐花树其故里也。其时宋末,天不祚宋,公效报韩之志,而事不就,绪子孙遭元戮,而幸存者不过二三焉”;载道光二十一年士澡所撰《谱序》中云:“始祖承满公,当宋末时奉命守武溪,遂世为永定人。卒葬纱帽山之阳,又传泥淤河,查县志纱帽山在县北五十里高家峪。生五子,一名永通即世通,居杉树坪;一名永修即世修,居茅塔。二子没,一子遇难更姓为庹”。
        慈利《田氏族谱》载:“世祖承满公,官宋仁宗庆历时,以战戎功,赐名抚判”;慈利民国十四年《田氏族谱》又云:“均公原籍江西,其后子孙迁入慈利者,逮今凡五支,其迁之时代或先或后,其迁之处所或远或近,各不相问闻,当然莫知其为一系。家所遗传谱牒,又皆手抄之本,各支自成一书,重以字经三写乌焉成马舛,伪至不可枚举。第即均公论之,一载公生一子,讳承满;一载公生三子,长满一,字承满,次满二,字上满,次满三。今按吾县有承满公之裔,有上满公之裔,是均公不仅一子较然矣。又抄谱称上满公官宋仁宗庆历时以剿贼功赐名抚判”。
        永定泌水溪光绪三十二年《田氏宗谱》载:“田承满,配宇文氏,公征边疆有功,敕赐尚方剑、斗牛衣,复封大庸所统抚诸司,故名抚判,相传射鹿其剑反入皇殿,元主敕兵征剿,六子逃散。多疑塚,今遗址尚存”。
        光绪三十二年侯昌铭等纂修《永定县乡土志》氏族第九载:“本境田氏,宋时有田行高。其后有田承满,江西南康人也,明初自成都迁岳州,以征蛮功官永定,遂著族焉。传今二十二代”;地理第六载:“梅花砖得之崇山土中,传为宋田承满墓,砖纹作花,形似梅似菊。陈氏藏。”,“佳门圻在水汲头,崇山之支垄也,旧本一山连属,明天启时,山崩裂訇然中开,其中为双水涧悬流至此而下入澧。相传宋田承满曾屯兵于此”。
        以上所说,有以下歧点:
        1.祖籍:有西蜀成都说,有江西说。
        2.时代:有北宋庆历(四年)说,有宋末元初说,有明初说。
        然上述谱誌所载承满公事迹,以下一致无误:
        1. 为朝廷命官(抚夷通判);
        2. 为迁九永田氏之始祖(除泌水溪田氏外);
        3. 驻守武溪口(今大庸所)。
        所以称满公后裔者为“官田”。
        田承满公为何朝人?
        当为北宋时人。吾邑田家坊咸丰辛酉年《田氏族谱》转载明朝旧谱所述历代世次,与酉阳咸丰旧谱完全相同,而酉阳旧谱多为田宗显后裔历代清谱者采信,譬如秀山承袭之。这说明荆楚巴巫黔当时“官田”一脉相通,是为嫡系。另有庹氏成化共谱云,稽田宗显谱图佐证田熙为田和三十八代孙,庹姓始祖,宋庆历四年来永的田虎(应为田承满,后有论证)为田和之三十九代孙,亦是依宗显之后裔,酉阳田氏之先祖,奉敕安宁交趾将军田承文而结论,更有秀山田氏近期所制谱图,列承文、承武、承满三人同胞,或许牵强,当为同辈,却可信也。承文生于后唐明宗长兴六年,卒于贞观乾兴元年,承满公应为北宋时人。
        满公者,抚夷通判也,我邑田氏谱牒与州县誌众口一辞。综观唐宋元明国史,唯有北宋期间,恃文教而略武卫的朝廷,大举利用我田氏豪杰酋长,镇抚湘鄂渝黔蛮夷,是时,我族英雄辈出,以武功显著。《宋史•蛮夷•西南溪洞诸蛮》有载:建隆四年前溪州刺史田洪赟归顺为万州刺史;乾德三年七月珍州刺史田景迁内附;五溪团练使、洽州刺史田处崇上言湖南节度马希范,建叙州潭阳县为懿州;四年,下溪州刺史田思迁亦以铜鼓、虎皮、麝脐来贡;五年冬,以珍州录事参军田思晓为博州牢城都指挥使;开宝元年,珍州刺史田景迁言本州连岁灾沴,乞改为高州,从之;八年,景迁卒,其子衙内都指挥使彦伊来请命,即以为刺史;九年,樊州刺史田处达以丹砂、石英来贡;太平兴国二年,懿州刺史、五溪都团练使田汉环以其子、弟、女夫、大将、五溪统军都指挥使田汉度而下十二人来贡,诏并加检校官以奖之;八年懿州刺史田汉环、锦州刺史田汉希上言,愿两易其地,诏从之;淳化二年,知晃州田汉权言,本管砂井步夷人粟忠获古晃州印一钮来献,因请命以汉权为晃州刺史,又以五溪诸州统军、鹤州刺史向通汉为富州刺史,从其请也;三年,晃州刺史田汉权、锦州刺史田保全遣使来贡;咸平三年,高州刺史田彦伊遣子贡方物及输兵器;五年七月,高州刺史田彦伊子承宝等百二十二人来朝,赐巾服、器币,以承宝为山河使、九溪十峒抚谕都监;六年四月,丁谓等言,高州义军务头角田承进等擒生蛮六百六十余人,夺所略汉口四百余人。初,益州军乱,议者恐缘江下峡,乃集施、黔、高、溪蛮豪子弟捍御,群蛮因熟汉路,寇略而归。谓等至,即召与盟,令还汉口,既而有生蛮违约,谓遣承进率众及发州兵擒获之,焚其室庐,皆震慑伏罪。谓乃置尖木寨施州界,以控扼之,自是寇钞始息,边溪峒田民得耕种。七月,南高州义军指挥使田彦强、防虞指挥使田承海来贡;景德元年,高州五姓义军指挥使田文鄯来贡;二年,懿州刺史田汉希卒,以其子汉能为刺史;四年,安、远、顺、南、永宁、浊水州蛮酋田承晓等三百七十三人来贡;天禧元年,彭儒猛因顺州蛮田彦晏上状本路,自诉求归,转运使以闻,上哀怜之,特许释罪;乾兴初,顺州蛮田彦晏率其党田承恩寇施州暗利寨,纵火而去,夔州发兵击之,俘获甚众。彦晏在真宗朝为归德将军、检校太子宾客、知顺州;承恩者,知保顺州田彦晓子也。明年,彦晏款边上誓状,愿还所掠金帛、器械,且输粟二千石自赎;诏拒其粟,舍其所负金帛,第令归掠去户口,仍加彦晏宁远将军、检校工部尚书,承恩检校国子祭酒兼监察御史,皆知州如故;后又有田忠显者,与其党百九人入贡;天圣四年,归顺等州蛮田思钦等以方物来献,时来者三百一人;熙宁中,天子方用兵以威四夷……南江诸蛮各有溪峒……曰樊、曰锦、曰懿、曰晃则田氏居之……青史昭昭,自建隆至熙宁,我田氏抚夷镇叛,可谓功高名显。而众多田之杰,又可分南江之田与高施顺黔溪万保顺之田。南江则处达、汉环、汉希、汉能、汉权、保全;高溪诸州则洪赟景迁思迁思晓彦伊彦晏彦强彦晓承宝承进承海承晓承恩及文鄯忠显。景迁与彦、承二代是为祖孙三辈,满公应与高溪诸州田氏嫡亲,与宝进海晓恩兄弟辈份,当属北宋。
        《宋史•蛮夷•西南溪洞诸蛮》又载:“嘉祐二年,罗城洞蛮寇澧州,发兵击走之”,罗城洞者今大庸所西是也。澧州誌载,所发之兵为承满公兵。据此考证满公必为北宋人已是无疑。
        田承满公在何时来永?
        当为北宋庆历四年。其原因者一,永邑田氏先期谱书谱牒载之。乾隆十六年,间习兆兴所撰《谱序》载之;咸丰辛酉年,田家坊《田氏族谱》载之。其二,人文最盛之后裔认之。永邑田氏,西阳二坪为盛,人之多,十之六七。明代有谍,清康熙、乾隆、嘉庆、道光、宣统数度续谱,体系最为完善,依据较为可信。在该支族裔现有谱书中均定之。其三,庹氏成化四年《谱序》载其祖为“西蜀太守庆历四年迁散”辅之。其四,慈利《田氏族谱》载为“宋仁宗庆历时”,仙人溪祖碑载为“宋朝”附之。
        田承满公祖籍何地?
        当为四川成都万里桥。其依据除与公为北宋时人,庆历四年来永之缘由相同者:永邑田氏先期谱书认之,人文最盛之后裔定之,庹氏最早谱牒辅之,慈利族谱仙人溪祖碑附之外,更可参考同属“官田”的高州田氏、黔南田氏之祖籍。
        高州田氏后裔田树声为容美《田氏族谱》所撰卷首《田氏受姓源流考》云:“唐朝学士风高,烟霞献彩,壬午元宗天宝元年,封参军田同秀为朝散大夫。甲子德宗年间,西平忠武王李晟用田子奇为兵马使,保田希鉴为泾源节度使。我行皋公祖在晋在唐,世为永安侯,与同秀奇鉴均属一本,先由秦雍迁剑南,继由剑南迁西蜀。丙戌宪宗元和元年,西川副节度使刘辟,求兼领三州,上不许,辟遂发兵围梓州。诏神策节度使高崇文将兵讨之。皋公从崇文讨平刘辟,授皋公施溱溶万招讨把截使,后加兵部尚书、金紫光禄大夫、施州刺史,仍知溱溶万溪四州诸军事”。
        黔南田氏后裔,湘黔渝各地历代谱书,均录有宋绍兴二十三年田佑恭所作《少师公原序》:“忆我祖宗,邑表雁门,原开京兆,发祥昌炽。庆衍云礽。自隋迨炎宋,其间孝子忠臣良将炳蔚,历朝青史,固皆班班可考矣。溯所由传要皆此忠贞之血性,咸节义之显名,凤池深远,无非说礼敦诗,麟阁誉隆,悉皆请缨仗剑,振古如兹。于今为烈。屡邀帝春宠沐皇恩。念奇绩之难酬,世盟带砺;喜英雄之辈出,崇锡圭璋。以故分茅胙土,荣封遍楚蜀黔吴,仰渥承熙光裕及祖孙父子,此诚开辟以来所独盛,而罕其俦也。予也恩承万世,派衍千秋,世守思州,益敦忠孝。先年策泸定播不遗君父之忧,继而靖蜀宁黔恰尽子臣之劳,功云懋矣,福自申焉。步祖武于当年,故未敢私第多营,知有国而不知有身。计后昆之久远,亦必须贻谋尽善,卜克昌而卜克大,此诚谱牒之所不能自己者。虽未穣苴在周,功著司马,世传兵法之妙,而田和居汉,文擅儒林,家推易学之宗。无俟谱牒之昭宣,而已识渊源之有自然。今已往,由一世以及万世,世远年烟,类于杞宋倘无谱系,一朝何以流传于奕冀?想予年将十七,征赋平凶,活万姓将焚之骨;开疆辟土,控东南半壁之天。正气贯星日,功烈著朝廷,匪解惟事,一人豪侠,甲乎四海,天下之人罔不争颂而称美焉。得不虞当时则荣,没则已焉者乎?此谱牒之不可不修也。夫显于西者派虽远而堪稽,而世于南者支逾近而易述。自宗显公以及予躬代越十四,历世之出没,鬣封群公之始终,骏烈一一备述,纂成谱牒,俾后之观者,如去祖宗未远焉。牒成之日请僚友咸稽首而致贺,曰此诚公门万世子孙永远发祥之善编也。诚诵予之言,法予之志,毋以世远而不续,毋以派繁而不修,毋各亲其亲而遗分支之疏远,毋因贵尚贵而弃寒贱于无名。庶畿子孙,千亿福禄攸同,昭忠义于百代,跻名位于三公,声誉扬乎四海,经纶著于九重,凛凛微言,载在谱中,百尔子孙,其鉴予衷是训”。
        高州田氏,由秦雍迁剑南,由剑南迁西蜀,丙戌宪宗元年其祖皋公从高崇文讨刘辟始来楚地(施州),仍知溱溶万四川诸军事,与我满公一本相承,同籍西蜀。更有侯氏县誌云田行皋(皋同高)为永邑田氏在宋朝时祖,满公先人。而渝黔川及湘之风吉保花田氏,源于京兆,世守思州,策泸定潘,靖蜀宁黔。可见三地田族均出京兆大姓,先迁四川,再封高州思州沅水澧水。越宋元明清,相互迁徙融合,创土司盛况,成“湖广田彭”。今满公麾下,央央三万人众,历经千年,中或有满公同来族人苗裔,或有高州黔南“官田”迁徙者裔,亦或有奔投鄂渝川田族,甚或他乡异国者,不一而论,但血脉一源,本根一致。
        二家河宣统三年《田氏族谱》云满公宋未来永缺乏佐证,说祖籍江西,当为传闻明初江西填湖广误焉。永邑百姓至湖广万众,谱云祖江西者众,附会者亦众。侯氏《永定乡土志•氏族第九》所云无依无据,且与该书〈地理第六〉自相矛盾,谬也,不可信也。
    田承满与田元均之关系。
        田家坊咸丰辛酉年《田氏族谱》、 慈利民国十四年《田氏族谱》云田承满成为田均之子。而前者所云均之时代、官职、辖地应为北宋田元均;后者所云除籍地不符外,时代与田元均符,亦云田元均。今次吾邑修谱,有支宗谱列满公之父为田元均。
        田元均者,北宋名臣忠将田况也。人事多见文史。
       《宋史*列传第五十一》云:况宽厚明敏,有文武材。与人若无不可,至其所守,人亦不能移也。其论天下事甚多,至并枢密院于中书以一政本,日轮两制馆阁官一员于便殿备访问,以锡庆院广太学,兴镇戎军、原渭等州营田,汰诸路宣毅、广捷等冗军,策元昊势屈纳款,必令尽还延州侵地,毋过许岁币,并入中青盐,请戮陕西陷殁主将随行亲兵。其论甚伟,然不尽行也。有奏议二十卷。始,契丹寇澶州,略得数百人,以属其父延昭。延昭哀之,悉纵去,因自脱归中国。延昭生八男,子多知名,况长子也。保州之役,况坑杀降卒数百人,朝廷壮其决,后大用之。然卒无子,以兄子为后。
        王安石【太子太傅致仕田公墓志铭】云:“田氏故京兆人,后迁信都。晋乱,公皇祖太傅入于契丹。景德初,契丹寇澶州,略得数百人,以属皇考太师。太师哀怜之,悉纵去,因自脱归中国。天子以为廷臣,积官至太子率府率以终。为人沉悍笃实,不苟为笑语。生八男子,多知名,而公为长子。公少卓荦有大志,好读书,书未尝去手,无所不读,盖亦无所不记。其为文章,得纸笔立成,而闳博辨丽称天下。初举进士,赐同学究出身,不就。后数年,遂中甲科,补江宁府观察推官,以母英国太夫人丧罢去。除丧,诏赠,用举者监转般仓,迁秘书省著作佐郎,又对贤良方正策为第一,迁太常丞,通判江宁府。数上书言事,召还,将以为谏官。方是时,赵元昊反,夏英公、范文正公经略陕西,言“臣等才力薄,使事恐不能独办,请得田某自佐”,以公为其判官,直集贤院、参都总管军事。自真宗弭兵,至是且四十年,诸老将尽死,为吏者不知兵法,师数陷败,士民震恐。二公随事镇抚,其为世所善,多公计策。大将有欲悉数路兵出击贼者,朝廷许之矣,公极言其不可,乃止。又言所以治边者十四事,多听用。还为右正言、判三司理欠凭由司,权修起居注,遂知制诰,判国子监。于是陕西用兵未已,人大困,以公副今宰相、枢密副使韩公宣抚。自宣抚归,判三班院,而河北告兵食阙,又以公往视。而保州兵士杀通判,闭城为乱,又以公为龙图阁直学士,知成德军、真定府、定州安抚使往执杀之。论功迁起居舍人,又移秦凤路都总管经、略安抚使,知秦州。遭太师丧,辞,起复者久之,上使中贵人手敕趣公,公不得已,则乞归葬然后起。既葬,托边事求见上,曰:“陛下以孝治天下,方边鄙无事,朝廷不为无人,而区区犬马之心,尚不得自从,臣即死知不瞑矣。”因泫然泣数行下。上视其貌甚瘠,又闻其言,悲之,乃听终丧。盖帅臣得终丧,自公始。服除,以枢密直学士为泾原路兵马都总管、经略安抚使,知渭州。遂自尚书礼部郎中迁右谏议大夫,知成都府,充蜀、梓、利、夔路兵马铃辖。西南夷侵边,公严兵惮之而诱以恩信,即皆稽颡。蜀自王均、李顺再乱,遂号为易动,往者得便宜决事,而多擅杀以为威,至虽小罪,犹并妻子迁出之蜀,流离颠顿,有以故死者。公拊循教诲,儿女子畜其人,至有甚恶,然后绳以法。蜀人爱公,以继张忠定,而谓公所继治为未尝有误。岁大凶,宽赋减徭,发廪以救之,而无饥者。事闻,赐书奖谕,迁给事中,以守御史中丞充理检使召焉,未至,以为枢密直学士权三司使,既而又以为龙图阁学士、翰林学士,又迁尚书礼部侍郎,正其使号。自景德会计,至公始复钩考财赋,尽知其出入。于是入多景德矣,岁所出乃或多于入,公以谓“厚敛疾费如此,不可以持久,然欲有所扫除变更,兴起法度,使百姓得完其蓄积,而县官亦以有馀,在上与执政所为,而主计者不能独任也”。故为《皇会计录》上之,论其故,冀以寤上。上固恃公,欲以为大臣,居顷之,遂以为枢密副使,又以检校大傅充枢密使。公自常选数年,遂任事于时,及在枢密为之使,又超其正,天下皆以为宜,顾尚有恨公得之晚者。公行内修,于诸弟尤笃,为人宽厚长者,与人语,款款若恐不得当其意,至其有所守,人亦不能移也。自江宁归,宰相私使人招之,公谢不往。及为谏官,于小事近功,有所不言,独常从容为上言为治大方而已。范文正公等皆士大夫所望以为公卿,而其位未副,公得间辄为上言之,故文正公等未几皆见用。当是时,上数以天下事责大臣,慨然欲有所为,盖其志多自公发。公所设施,事趣可,功期成,因能任善,不必己出,不为独行异言,以峙声名,故功利之在人者多,而事迹可记者止于如此。嘉三年十二月,暴得疾,不能兴,上闻悼骇,敕中贵人、太医问视,疾加损辄以闻。公即辞谢求去位,奏至十四五犹不许,而公求之不已,乃以为尚书右丞、观文殿学士、翰林侍读学士、提举景灵宫事。而公求去位终不已,于是遂以太子少傅致仕。致仕凡五年,疾遂笃,以八年二月乙酉薨于第,享年五十九。号推诚保德功臣,阶特进,勋上柱国,爵开国京兆郡公,食邑三千五百户,实封八百户,诏赠太子太傅,而赙赐之甚厚。 
        公讳况,字元均。皇曾祖讳,赠太保。皇祖讳行周,赠太傅。皇考讳延昭,赠太师。妻富氏,封永嘉郡夫人,今宰相河南公之女弟也。无男子,以弟之子至安为主后,女子一人,尚幼。田氏自太师始占其家开封,而葬阳翟,故今以公从太师葬阳翟之三封乡西吴里。于是公弟右赞善大夫洵来曰:“卜葬公利四月甲午,请所以志其圹者。”盖公自佐江宁以至守蜀,在所辄兴学,数亲临之以进诸生。某少也与公弟游,而公所进以为可教者也,知公为审。铭曰: 
        田室于姜,卒如龟祥。后其孙子,旷不世史,于宋继显,自公攸始。奋其华蕤,配实之美,乃发帝业,深宏卓炜。乃兴佐时,宰饪调<耳而>。文驯武克,内外随施。亦有厚仕,孰无众毁,公独使彼,若荣豫已。维昔皇考,敢于活人,传祉在公,不集其身。公又多誉,公宜难老,胡此殆疾,不终寿考。掩诗于幽,为告永久。”
        可见田元均非满公之父。
        然田元均长我满公而相去不远,两者同是京兆田裔,同籍四川成都,同属  “官田” 之祖。更有巧合者:吾地所有田氏老谱皆云满公为太子太保、抚判官。而正史无考。史料所载者,我田氏在北宋真宗仁宗间,唯有田元均诏赠太子太傅,其曾祖赠太保,祖赠太傅,考赠太师。田元均行镇抚,任通判,亦与我谱书所载满公事迹相吻。抑或满公为况之近亲?抑或况之族贤甚至安之裔随同满公或后来永镇抚?抑或种种,后来者考。
        庹田一姓。庹氏,满公之后也,“官田”之另支。
        吾邑庹姓出于田,乃田族避祸改姓后裔。吾地同治三年非樵所撰《庹氏墨谱》云:“嗣后代有功臣,累朝不乏封建,叠传田和之耳孙田亮为蜀太守,莅田亮之子田熙为永大司,熙卒,熙子田虎迁父丧于莫家岗,袭父爵于田家坪。相传修营宫殿掘得铁弓铁箭,其事本属其异,其心岂有他谋,乃一日有白鹿宫外经过,虎即援弓而射,箭飞入朝,冥中若有神助,杆有虎名,君王加以叛逆之罪,因而诛族掘墓三断其脉,一名樟垭、一名灰塘垭、一名岩子垭,虎之子田宗朝更姓庹,字朝始免其难”;民国二十一年庹悲玉《大庸庹氏谱》卷首序附录前公口述事迹“住居四川北门外万里桥槐花树里,因田亮莅成都于斯发迹”。
        在永邑庹氏,亦称其祖为田承满公。
        在永邑田氏,称其祖为田承满公为“田抚判”之习俗由来已久。有说“田抚判”亦称“田虎叛”者,有说田虎为“田虎叛”,乃承满公“田抚判”之后裔者。
        庹姓现有最早谱牒当为乾隆已亥仲康抄存涪州智于成化四年合族共谱之《谱序》。该谱序有云:“田和之裔三十八代孙田熙为永定太守,田虎为西蜀太守,庆历四年,田虎受戮族,子孙再迁散。洪熙合族,经成都、永定、彭邑、洪都、江北、渠合、咸丰、慈利、南阳各方共录其祖,失散年久,支系繁衍,文献凋谢,难得谱传。综失散残旧谱图和稽田宗显谱图佐证,田虎长子宗朝、次子宗宦、三子宗宰、季子宗相,已传十三代、历四百余年,世称患难四兄弟。分离散迁时,田宗朝易庹宗朝也,后来宗朝子孙仍居巴国各地,业喷书香峰连笔架通典籍垂训端严翰墨文章蜀都望族”。
        永顺道光十年《庹炳斋墨谱序》云:“于元降至皇庆年间,田虎叛公赐少保衔,而镇永定羊山大庸卫,弹治宣慰,懋功伟绩,照临避迩,后被谗,长子宗朝公乃更庹为氏”。
        澧县同治九年《庹氏墨谱》云:“宋徽宗宣和九年,和弟裔孙田虎萌乱志,其弟良屡谏不从,率子隐居慈州更姓为庹者庹也”。
        田虎与田承满之关系如何?
        对比两姓谱书得知他们的祖籍吻合,所有庹氏谱书均称田虎祖籍为西蜀(成都万里桥)与田氏众多谱书所载田承满之祖籍一致。他们来永时间吻合,成化庹氏老谱《谱序》载田虎来永为宋庆历四年,与田家坊、阳湖坪、慈利《田氏族谱》所载田承满公来永时间一致,澧县同治九年《庹氏墨谱》载田虎来永为宋徽宗宣和九年,亦与庆历四年相近;永顺道光十年《庹炳斋墨谱序》载虎始迁永为元降至皇庆年间,与二家河宣统三年《田氏族谱》所载承满公来永时间一致;永定同治三年《庹氏墨谱》载虎来永为明洪武年间,与泌水溪《田氏族谱》、《永定县乡土志》载满公始迁永时间一致。他们同为朝廷命官。因此二者同指迁永“官田”之始祖,实为一人。庹姓之最早谱牒载明成化四年成都、永定、彭邑、洪都、江北、渠合、咸平、慈利、南阳庹姓曾合族共谱,综失散残旧谱图和稽田宗显谱图佐证得出迁永始祖田熙为田和之裔三十八代孙。而永邑庹氏以熙为虎父,那么虎与宗显公第十一世裔孙,大中祥符三年庚戍奉敕安宁交趾的田承文(别号田老虎)同属田和之同代裔孙,而田承文与满公兄弟辈份,同为当时田氏豪杰,可见庹氏成化年谱所书始祖田虎实为满公。
        田承文别号田老虎,满公称“抚判”,又云“虎判”,庹氏称其祖为田虎,杨幺起事洞庭时,有名田虎者助,及后来覃垕反朱明于慈州,传田虎为其主将;而吾邑崇山南侧传有田虎墓,崇山附山至今民谣犹在,云田虎:“头顶纱帽山,脚踏犀牛潭,不是鸡公岩,便是天子来”。抑或虎乃田姓之图腾,非一人之专名尔?
        数百年来,吾地庹田不互婚,庹姓苗裔于始祖墓前并刻庹田二字以资纪念,供田虎于祠,其源于田,源于满公,昭昭然也。

    三、明清迁入之“客田”
        永邑田姓述其源非满公者有二,一为泌水溪田族,一为新木岗百果园田氏。
        道光二十五年,泌水溪、宝珠山、朱洪溪、大寒峪四地之田氏立谱,举祖田植高,籍江西南昌府丰城县,洪武时迁楚南岳州府十三都大山中坡刘家峪,永乐戌子岁九月,公塑家奉珍珠大神圣像,迨田鸞公迁永邑。光绪三十二年,永邑未入满公祠堂之零散田氏,中有明清迁入者,共计十二支与植高后裔合谱共祠,植高裔又举高公之前四世先祖,奉田振鼉为始祖。在高与鸞公间再列伯通公为来永始祖。
        咸丰同治年间,洪杨乱清,有江苏六合马家集田友宏者,投我邑刘明登麾下,后追随刘氏回永邑落居新木岗百果园,至今七世,附依二家河田氏祠堂派序。
    为与“蛮田”、“官田”别,称之为“客田”。 
      (待续)
    相关评论  
    暂无评论

    登陆评论!


    上一条信息: 陕西560名“苟”姓人成功改姓       

    下一条信息: 永定田氏源流考 第二章 世次




    图片新闻
    田姓雁门郡望考【附:紫荆堂考】
    田姓雁门郡望考【
    华夏田氏考(部分)
    华夏田氏考(部分)
    热门信息
    ·  田姓雁门郡望考【附:紫荆堂考】
    ·  田氏的来源和分布
    ·  田氏姓氏渊源
    ·  舜裔姓说
    ·  田姓溯源及南阳田氏宗谱
    ·  黄帝—舜帝—妫满—田完世系
    ·  齐国田氏后裔略考
    ·  田 氏 由 来
    ·  田氏起源传承
    ·  田 姓 来 源




    Copyright @ 2019-2020 华夏田氏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田氏谱务垂询:13616327059 家运   点此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投稿邮箱:13206324978@163.com   田氏家族微信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13206324978          举报邮箱:mistertian@163.com 
     田氏网备案号:鲁ICP备15019233号
    田氏网微信公众号二维码